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与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构、活动形式相对规范、稳定的标准样式,是在一定的心理教育理念指导下,对心理教育过程及组织形式做出特征鲜明的简要概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模式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朝着正确方向顺利发展。贵州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中心结合贵州理工学院学生心理素质情况探索一套适合贵州理工类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某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常用品德教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否认大学生中存在着政治思想观念。[1]
第二,缺乏家庭教育的配合。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学校在单兵作战,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更是一种终身教育,所以家庭对学生的教育、熏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形成往往有其家庭方面的原因甚至可追溯到童年时期的创伤。解铃还须系铃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必须依靠学生家庭的配合。[3]
三、贵州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第一,贵州理工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本研究选取了SCL-90对贵州理工学院2013、2014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结果显示:2013级新生在9个因子上的心理状况,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上显著高于其他症状,其次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等因子上较为明显,而躯体化因子则较低,说明新生在生理上已经开始适应大学生活,无明显生理疲倦特征。2013级农村学生的SCL-90测试分数普遍高于城镇学生,特别是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上与城镇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贵州省是一个民族众多且相对贫穷落后的省份,贵州理工学院有超过71%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因此,他们的心理状态的差异性,可能属于正常过渡时期带来的心理感受和适应。2014级学生在SCL-90量表各因子心理特征分布状况,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上显著高于其他症状,其次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等因子上较为明显,而躯体化因子则较低,说明新生在生理上已经开始适应大学生活,无明显生理疲倦特征。2014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分值相对较高的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因子,发现学生强迫行为或思想较为突出,即对于自己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自己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思想和行为,使得将生活中的一些正常现象被夸大,形成敌对、猜疑、关系观念、妄想、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的情况体现出我校新生普遍存在自卑感和不自在,这可能与新生人数中超过77%以上的来自农村,使得他们在与他人比较时更加自卑,出现消极期待等症状。
第二,模式建构理论依据及教育模式。要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提升贵州理工学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抗挫能力、学习动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翻转课堂设计。人本主义教育目的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人。人本主义主张在教学方式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知识为中心,强调将学生所学的课程与个人的意义联系起来。心理健康学习知识的最大意义莫过于对自己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课外的学习时间,教师加强在课堂上的引导。其二,学习动机理论为依据的mooc混合教学模式。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通过心理健康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控制动机水平、给予恰当评定、维护学习动机、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等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利用清华在线等网络媒体资源中心加大微课视频研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其三,认知学习理论为依据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类目及其编码的形成,即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把他们连结成赋予意义的结构。学习的过程是个体认知结构加工和完善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增加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认知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带着心理觉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对课堂讨论及发言、分享环节的实现有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其四,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团体动力学的团体辅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融入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学生在团体环境中,不断的分享和陈述自己的心理感受,班级形成心理能量场,使学生之间的心理支持得以成功实现,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
四、结束语
以贵州理工学院学生心理素质为依据设计的教学模式正在实践探索中,并得到学生的好评。相信通过本课程的长期开设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顾亚丽 侯燕玲 陆昀 杨桂芳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