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量经济课程研究范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文章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从课程本身、学生学习、思政教学和教师育人责任四个方面阐述了“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并依据“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提出“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最后,从教学团队、思政融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管理机制五个方面提出“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管理机制
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是推进思政教育、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必然选择。“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核心必修课之一,其模型与方法的应用已渗透到经济、管理、社会等学科领域中,足以体现“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在提升经济类专业学生德育教育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在挖掘“计量经济学”课程自身特色、优势和思政内涵的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全课程、全过程,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德育价值,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真正发挥教育的“教书育人”功能,回归教育本源,实现专业育人与立德树人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1-2]。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涉及较多的理论推导、证明、大量的统计检验方法和数学公式,对于基础比较差,尤其对文科生来说,很难驾驭[3]。二是“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须在学生完成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微观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之后才能进行。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基础课程,那么他们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就是难上加难。三是当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并没有达成有机融合,“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政教育德育元素和育人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挖掘,与德育教育存在“两张皮”现象,造成专业知识教学与德育教育成为界限清晰的两条平行线,从而难以将理性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知识体系转化为鲜活的德育价值体系[4]。四是部分“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责任淡化,并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和责任。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责任重大。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一)内化“计量经济学”课程核心价值体系
在尊重课程教学特点和课程结构体系的前提下,在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其价值引领功能和德育教育功能,持续优化课程内容建设,内化“计量经济学”课程核心价值体系。
(二)实现专业育人与立德树人的同向同行
在端正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态度和提升本课程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和专业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具备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爱国、爱党情怀,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探究真理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情感取向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塑造正确“三观”的理想人格,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强化教师育人责任
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打造一支实施“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强化教师的育人责任心和责任感,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
根据“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是实现其思政教学的基础。
(一)打造优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课程思政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力量,课程思政教学必须强化专任教师的育人责任和育德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成效决定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因此,打造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为了更好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必须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立团队教师的培养机制,团队成员参与“课程思政”的推进、交流活动,按照“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积极开展相关教研活动,为有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成效奠定基础。
(二)深度挖掘并有机融合专业知识思政元素
开展“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首要做的就是挖掘“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包括两部分,一是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二是方法的应用,即案例分析。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一方面可根据理论方法挖掘思政点,另一方面可利用实际案例挖掘思政点。理论方法方面,可以根据理论知识的由来、具体内容、原理、内容体系和结构以及在课程中所起作用挖掘思政元素,比如利用差分法处理多重共线性问题时,虽然差分运算会降低甚至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但同时差分方程可能会存在自相关问题,这就要求不能为了解决多重共线性而引起新问题。案例方面,可挖掘的思政点相对较多,可结合每章内容,选择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关的案例,用真实的数据展示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增强爱国教育;还可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消费和收入关系时,引导学生合理消费,培养学生健康消费观。部分章节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衔接举例具体见表1,各章节具体理论知识也均能体现价值引领功能,这里不再赘述。
(三)创新多元化思政教学方法
探索以“问题导入式”“案例式”“专题式”“讨论式”“互评式”“隐形渗透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助推“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课程育人作用。融体验式、开放式、互动式和情景式于一体的案例式教学是“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以数据事实提供的经验论据为正向价值导向提供支持的“思政案例”将价值引领隐含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课后及时总结成效好的“思政”教学案例,形成参考性强、推广价值高的典型案例,为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育人效果提供借鉴[5]。案例式教学主要措施,一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规范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领会相关理论知识点[6]。比如讲解双对数模型案例时,教师可借助“开门大吉”节目的方式播放井冈山歌曲“步步高”抛出问题,引出投入产出案例。二是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师可寻找生活案例进行教学,比如研究疫情期间自己的消费水平等,剖析和模拟生活案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专题式教学方法体现在每月开展一次专题教学,比如母亲节教学周内,召开感恩教育专题教学。讨论式教学方法穿插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以3~5人为一小组,让学生对模型方法运用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合理性展开讨论分析。互评式教学方式体现在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际案例结果,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其进行点评。同样,学生也要对教师的讲解效果进行点评和反馈,通过互评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四)探索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
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按由浅入深、由基础到综合的设计理念,以课程思政教学为主线,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框架,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学生自学、协作式学习系统,实现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授课新方式,将优质的思政网络资源放置到学习系统中。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均可采用问题导向型”和“双向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建立学生和教师良性互动机制,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开展思政教学。利用混合式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教学效果的深度和广度。
(五)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督导评价管理机制
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和评价机制是保证思政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管理机制。一是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纳入评教系统,或单独设置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问卷,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二是教学过程中加入教学督导环节,由校级或院级教学督导组对教师是否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以及实施质量进行评价。三是对课程思政教学突出的单位和教师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四是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以赛促教,调动教师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四、结论
课程思政是“大思政”背景下对高校教育的新要求,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在课程思政改革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应该发挥其重要的教书育人作用。本文按照“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及思政实施路径和实施过程,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再到课后巩固,每个教学环节都要自然融入思政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计量经济学”课程承载育人功能,思政寓于专业课,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作者:米国芳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计量经济课程研究篇2
0引言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实证研究最重要的方法论,是现代经济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已经遍及经济学各分支领域。作为经济学核心方法论,计量经济学已经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经管类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但相比于二者,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却远远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一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学习内容不了解,多数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数学,属于理工科课程,非常难以理解,进而导致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不高;学生前置课程基础不扎实,知识衔接不畅,难以理解上课内容,很难跟上教师授课进度,学习效果较差;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仅依靠期末“一张试卷定天下”,不注重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具体知识掌握。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计量经济学学习、应用和创新,不利于我国新时代学生创新性培养,特别是不利于大数据时代下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有鉴于此,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一直不断。如有的教师提出应该基于学生应用能力视角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有教师认为应该基于创新素养视角开展教学模式改革。还有教师进行了新教学模式探索,但无论是基于何种视角的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都需要进行效果分析,毕竟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获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因此,针对教学问题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实践及其教学改革效果分析对于深化教学模式改革认识,指导今后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目的,首先阐述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详细介绍作者实施的“教学理念传递、教学课程衔接、教学评价改革”的具体实践,并对此实践后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以此为今后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效果提升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经验和借鉴。
1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背景
1.1教学目标不明,学生畏惧学习计量经济学属于多学科交叉学科,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但许多教师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理解不够,普遍认为计量经济学侧重于数学推导而忽视计量经济理论脉络,注重于统计推断和假设检验而忽视计量经济学逻辑框架。在此认识下,教师授课内容侧重计量模型,而忽视经济模型的实践含义,进而导致学生不能准确的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学习重点,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畏惧心理。同时,既有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较为模糊,一般是笼统的定位为学习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及知识,能够运用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这种模糊的教学目标定位,也不利于计量经济学教学层次划分和教学内容安排。
1.2基础知识不牢,课程衔接不够
计量经济学属于综合应用类课程,学生在修计量经济学之前必须对经济学理论、统计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基础知识有所了解。然而,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及统计学都属于数学性质类的课程,具有抽象程度高、理论性强的特点。学生对于这些课程具有本能的畏惧心理,部分学生尤其是文科生更是无法理解此类课程知识,以至于相关课程基础知识不扎实,后续计量经济学学习困难。与此同时,这些前置课程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于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缺乏学科体系全局观,致使部分课程的授课重点与计量经济学授课所需内容脱节,以至于学生就算学习了基础课程,但在计量经济学学习中仍然无法直接调用已有知识。
1.3考核注重结果,教学评价单一
当前计量经济学考核方式多为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天下”,这种考核方式注重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具体知识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接受教师传递和讲解的知识外,还必须在课外付出大量的时间开展阅读和练习。然而,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集中于期末测试,这容易让学生产生侥幸心理,认为只需要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就能取得高分,至于平时学习和课外学习根本不重要。同时,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知识理解,而多是短暂记忆。学生期末集中复习时,学习内容多、时间紧迫,学生以记忆为主,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针对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开展了“教学理念传递、教学课程衔接、教学评价改革”的创新实践。首先在Y班级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信心,每次课程将教学目标分解,将重难点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明晰。对于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则由教师讲解并且略过。对于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则尽可能讲解清楚。在授课进程中,注意学生学习进度,适当照顾学生学习进程,照顾学生学习感受。鼓励和引导学生上课提问和教师随时答疑。其次,教学课程衔接是指由同一名教师在X班级授课《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为了增加课程衔接程度,教师在统计学授课过程中,侧重于推断统计部分内容讲解,实现与计量经济学课程衔接。最后,在教学评价改革中,教师通过将总成绩拆解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来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过程,实现全程学习,帮助其具体知识掌握。具体措施为,期末总成绩是平时成绩(50%)和期末成绩(50%)加权形成。而平时成绩又拆解为平时测试成绩(70%)、课堂及课后提问(20%)、课堂到课率(10%)三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测试成绩以3次闭卷测试分数的算术平均分为最后分数。课堂提问及课后提问以个人提问及问问题次数为计算依据。课堂到课率以随机抽查点名为依据,整个学期随机抽查2-3次。此外,教师在期初和期末分别发放了调查问卷,对学生学习基础及计量经济学学习情况进行了解。
3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实践效果分析
3.1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后,教改班级学生更加自信。从教学模式改革的Y班级来看,在学期之初,该班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学习非常缺乏自信。其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本班学生在同年级经济类专业中属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第二是学生本身对计量经济学这种类似数学类的课程具有畏惧心理。这可以从计量经济学期初调研问卷中,设计的“你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有什么想法和建议?”题目中学生的答案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想法和建议是①“希望老师讲仔细点”;②“希望老师能照顾基础差的学生”;③“希望能克服计量这座大山”。然而,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理念传递”,通过教师反复不停的鼓励和引导,最终让学生树立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信心。这可以从计量经济学期末的调查问卷中设计的“通过本学期学习,你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和感受是怎样的?”学生的回答中可以体现。部分学生回答如下①“感觉没有他们说的难,可能是老师讲的细吧”。②“以前认为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很难的课程,但通过老师比较系统的讲解,觉得并不是很难”。③“老师考虑了我们班情况,上课与考试内容都不算深入,培养了我们的自信心。”由此,可以看出,一些学生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克服了对计量经济学的恐惧,树立了学习信心。
3.2课程衔接程度提高
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后,教改班级学生课程衔接程度提高。开展“教学课程衔接”的X班的计量经济学课时只有36学时,相比于Y专业的54学时少了1/3,但由于教师实施了教学课程衔接,该班级学生在统计学课程中已经对概率论及推断统计知识有了深入了解,所以,该班级的授课进度完全没有大量落后于Y班级,学生也可以接受这样的授课进度,这主要得益于统计学的前置课程衔接。与此同时,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后,学生对统计学基础知识及计量经济学所需知识点掌握更充分。由于教师在统计学授课过程中已经对推断统计、概率论等基础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此类知识掌握更充分。另外,由于教师将统计学知识和计量经济学知识串联,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知识脉络也更加清晰。
3.3学生知识掌握更扎实
3.3.1基础知识掌握更全面
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后,学生知识掌握更全面。对于Y班级,由于增加了平时测试,有助于扩宽学生知识面和考试覆盖面。一方面,通过教改,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的平时成绩,会开展相应课后复习和寻找其他教辅材料学习。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眼界,拓宽学生知识面。而没有教改的班级由于没有这样的强制动力来帮助学生学习,部分学生刚开始可能会课后复习及学习,但到学期中间和后半期则很少有动力继续在课后学习了。因此,教改所产生的平时测试压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点。另一方面,由于实施教改,Y班级共计需要完成4次卷面闭卷考试,而4次考试卷面所涵盖的知识点比非教改班级1次期末考试卷面所涵盖的知识点要多得多。教改班级在平时测试时,可以考虑到许多细小但又重要的知识点,而非教改班级则只能考虑知识脉络中重大的知识点。因此,可以想象,经过4次测试的教改班级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可能更全面。
3.3.2教改成绩测评更科学
注重平时学习及知识的连贯性,教学模式改革成绩测评更科学。教改改变了“一张试卷定乾坤”的状况,也改变了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状况。教改实施后,学生的总成绩取决于三个方面,课堂到课率、课堂及课后提问,平时测试成绩。首先,设置课堂和课后提问,学生受此激励会大量提问。设计问问题和平时成绩挂钩,给了学生一个开始问问题的动力。而学生在得到教师的鼓励和回复后,学生也愿意不断的提问题。其次,平时测试将整个学习内容化整为零,将整学期的内容分为几个阶段。因为在各个阶段都要考试,所以学生必须认真复习相应知识,以完成考试。而学生每一个阶段的复习为后续学习又打下基础。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且深刻。最后,总评成绩测评的是学生出勤、提问、平时测试及期末测试的成绩,也就是总评成绩考查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更加全面细致。这种成绩测评方式,让想要获得高分的学生必须坚持每个方面均匀发力。而让那些想通过期末突击复习,考取高分的学生也无计可施。总之,总评成绩的测算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学习情况,成绩评定更加合理。
作者:刘文霞 单位:贵州大学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
计量经济课程研究篇3
贵州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端智库计量经济学诞生于19世纪20年代末,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课程[1]。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计量经济学,随后计量经济学经历了飞速发展,1998年教育部将计量经济学设为财经类高等院校八大核心课程之一,现如今计量经济学已成为开设面最广、应用最高的课程之一。李子奈教授对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计量经济学教学的三大任务[2]。当前,我国计量经济学已进入第三阶段——发展和创新阶段,举办过高水平的世界计量经济学会议,但仍存在连贯性较差、缺乏前沿性引领和应用训练不足等问题,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亟待改革创新。大多数关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主要针对本科生,随着研究生群体日渐庞大,探究现阶段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包括“双一流”高校、普通一本、二本院校的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情况开展调查,借鉴周闯、叶阿忠、汪霞等人的教改方案[3-5],结合笔者多年计量经济学教学经验,发现当前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以下三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1.1课程缺乏连贯性
教育部2014年颁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整贯彻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重视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我国高等教育包括本-硕-博三个阶段,实行分层教学培养,计量经济学是大多数学校三个阶段的共有课程,而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更是本硕博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本、硕、博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断层和隔阂问题,重复教学和衔接性差问题较为突出。本科阶段通常以李子奈教授的《计量经济学》为教材,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简单的应用;硕士阶段一般教授中高级计量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对于本科计量经济学基础较好的学生,中高级计量经济学与本科所学计量经济学存在重复教学问题,而高级计量经济学对许多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缺乏与本科计量经济学的衔接,导致学生存在无法理解,不会应用等问题;博士阶段以教授高级计量经济学为主,许多博士存在基础不牢、应用不当问题。现如今硕士博士研究生群体日渐庞大,重视计量经济学教学,打通本科、硕士、博士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隔阂,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连贯性具有重要意义。
1.2缺乏前沿性引领
计量经济学自诞生以来,从过去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到现代计量经济学,经历了大跨步的发展,近年兴起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大数据与计量经济学模型结合的应用深受众多期刊青睐,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以空间计量经济学为例,在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基础上,考虑空间效应对系数的影响,可以克服传统计量模型涉及空间问题时系数的有偏与不一致问题,还能研究空间溢出效应。又如大数据与计量经济学的结合,过去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数据量较小,随着世界进入大数据时代,如何将大数据与计量经济学模型适当结合值得考量。研究生已具有本科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基础,具备接受前沿计量经济学的能力,但无论是中高级计量经济学或是高级计量经济学,授课内容都围绕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讲解,并未涉及前沿计量经济学知识的讲解。即使少数学校开设了前沿计量经济学课程,但是多为选修课,选课学生多局限于数量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
1.3普遍存在的应用不当
从1978年研究生招生开始,我国研究生数量从1.07万人增至2018年的770.8万人,增加了约720倍。仅中国知网(CNKI)2018年硕士论文就高达33.04万篇,硕士学位论文可能成为最杰出的科学贡献之一[6],而实证能力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7]。以《经济研究》杂志上发表的实证文章数为例,1984年的实证文章为0,之后经历了井喷式发展阶段,2004年占40%,2006年占53%,2018年占比已超过90%。实证论文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但计量经济学模型应用不当,随意篡改估计结果等问题也导致近年来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饱受诟病。以应用经典多元回归模型为例,回归方程是否具有经济意义?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都是建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然而大多数硕士文章往往对模型直接估计,解释变量随意选取,对多重共线性视而不见,导致其研究结果可能没有意义或者估计系数有误。同时,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仍以卷面成绩为主,以分数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唯分数论,忽略计量经济学的应用能力。
2教学改革建议
2.1借鉴国外经验,优化课程衔接
美国普渡大学(PurdueUniversity)的机械工程专业是排名世界一流的专业,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本-硕-博一体为导向,形成层层递进,贯通式教学结构。本科阶段注重通用基础知识和学科基础知识的培养,为硕博教育打基础;进入硕博阶段,以学生兴趣和未来专业领域为导向,自主选择喜欢的专业课程进行深入学习,既避免了知识的重复教学,又有利于日后的选择与发展。借鉴普渡大学的教学经验,国内各高校在研究生课程安排上,建议分班教学,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开授中高级计量经济学,形成对本科计量经济学知识的衔接,注重对基础模型的理解与应用;对于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或有意愿攻读博士的学生,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是过渡阶段,而不是课程的终结,可开设高级计量经济学Ⅰ课程,深入学习计量经济学,实现贯通式培养,为推进日后博士高级计量经济学Ⅱ课程学习做好准备。
2.2关注学科前沿,开阔教学视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计量经济学自19世纪20年代末诞生以来,有些知识已成为永恒的经典,有些知识已经过时,有些新知识正蓬勃发展。对研究生而言,针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培养,也要适度接触计量经济学前沿知识,加强理论创新的训练,承担原始创新的责任,争取融入世界计量经济学主流。一方面,鼓励学生接触前沿理念,推进计量经济学前沿教学,让学生有课可学,有师可问。另一方面可以邀请计量经济学专家开设计量经济学讲座,介绍相关前沿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最后推进高校慕课平台建设,通过慕课发展线上计量经济学,让无法到课堂听课的同学也可以学习计量经济学知识。
2.3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应用训练
对绝大多数研究生而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各高校要重视对计量经济学的应用训练,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带电脑上课,适当安排应用时间,课上及时解决学生所遇问题。图1显示了计量经济学在应用过程中如何构建模型,首先要确定研究的经济问题,其次是处理数据,如季度数据季节性处理等,然后选择研究该问题恰当的模型,并设定模型,最后得出参数估计。在研究生授课过程,既要帮助学生理清图中思路,也要学会实际应用,才能真正学会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3结论
计量经济学在研究生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加强本-硕-博计量经济学课程连贯性,通过开设前沿计量经济学课程、邀请专家讲座和慕课形式加强前沿知识引领,提高计量经济学的应用能力,并提出现阶段我国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现路径,为提高研究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做出创新性尝试。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2]李子奈.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现阶段的三项任务[J].经济学动态,2008(11):16-21.
[3]周闯.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9(22):183-184.
[4]叶阿忠,陈国炜,吴相波,陈泓.本科生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问题的研究与探讨[J].海峡科学,2019(3):75-79.
[5]汪霞.论研究生课程的连贯性设计[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7):36-42.
[6]姚期智.归国办“软件科学实验班”[J].国际人才交流,2018(8):28.
[7]杨永兵,丁梦石.研究生计量经济实证研究能力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6):53-55.
作者:叶阿忠 邱丽萍 吴相波 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