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个人价值的消解对绘画语言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个人价值的消解对绘画语言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个人价值的消解对绘画语言的影响

摘要:在中国当代社会中,个人意识依然强烈,但个体价值却受到历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逐渐消解。当代艺术的创作表现语言也受到影响,个人的真实和情感价值正在逐渐贬值,取而代之的是社会的真实,以及群己间共同的认知,进而逐渐摒弃传统的视觉审美标准,向理性化、哲学化的审美转向。

关键词:个人意识;个体价值;群己关系;审美转向

一、个体价值的自我消解

当下中国民众处在一种矛盾的状态。一方面,自我意识正在急速膨胀,尤其是年轻人,突出自我,强调个性与多元化;另一方面,个体价值却也在逐渐消亡。人们迷失了存在的意义,为了存在而存在,以存在本身为最高价值。在社会关系中,所有人都在为了个人价值,以正当合法性的理由谋取最大的利益和权利。然而在“合法性”越发掣肘的今天,所有人也无法获得真正的价值与自由。“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只能存在于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社会秩序当中。而这种矛盾,终将使膨胀的自我意识不可避免地没入个体价值的虚无当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个社会的转型时期非常容易发生价值紊乱的现象,而自上而下的政治控制并不能成功构建并主导主流价值体系,个人权益的失序与经济问题的巨大压力,使得个体不得不在焦虑、困苦、孤独与妥协之中自我消解。

二、社会失范

所谓社会失范,是指原有的社会规范崩塌,新的社会规范还未重新建立或者完善,从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价值冲突、规则失效等现象。社会失范在处于转型时期的国家社会中非常常见。因为社会系统是由复杂的结构以及多个子系统构成的,某一个子系统过快的变化将使整个社会系统产生剧烈的动荡。而在社会动荡变革的过程中,人与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全球化越发深入的今天,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大众受新媒体影响日益加深,个体意识被重新联结,群体认知得以发生。让社会群体对同一件事物、同一个问题、同一种现象同时产生价值认知成为可能。个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被无限发散的互联网信息影响,主导性价值观获得新的整合手段,对个体意识及价值观再次进行整合。同时,被西方价值观冲散的群己关系也以互联网的形式得以重建。而这次变革所产生的群体认识,是在个体意识极强的条件下产生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意识间主动筛选与融合而形成的价值观相近、伦理诉求鲜明的群体认识。

三、西方消费主义和权利主义对个体价值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从美国本土诞生的消费主义,伴随着美国文化与生活方式席卷全球。消费主义借助市场中的逐利逻辑,顺理成章地重构了人们对个体价值越发功利化的定义,个体意识得到空前发展并越发膨胀。消费主义与权力主义构建了这一阶段人们对商品与权利的观念与价值观,使得人们在消费商品或追名逐利的同时与它们背后所代表的观念与价值观相连接。然而,自我意识刚刚萌生不久,个体价值并未得到一个正确的主流引导。消费主义、权利主义使人永远处在一种“渴望得到满足”的状态,却又常常使人得不到而处于“不满足”的状态。这种状态使人焦虑、空虚、孤独、疯狂。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当代中国社会,消费主义已经撕扯开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欲望黑洞。“小资”“轻奢”等新词汇在生活与网络中经常可见。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消费力不足而导致退而求其次的“消费降级”现象,简单来说就是由一宗高价值的消费转变为多宗中低价值的消费。中国消费群体体量庞大,虽然经济总的来看貌似还是在不停增长,但这种“消费降级”的背后却是数量庞大的长期处于饥渴状态的中产阶层与底层人民经济倒退。这是一种普世意识形态在消费主义与权利主义面前节节败退的表现。人们在为了满足个人无限膨胀的欲望的同时,也愈加消解了个体的自我价值。那么,当个体价值快速消解时,此消彼长的则是一种自下而上整合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群体价值。

四、西方艺术中个体意识的觉醒与消散

现代艺术是个体意识的觉醒,是不被任何组织和团体所限制,成为孤独的唯一者。20世纪哲学对个体的唯一性持绝对消散的肯定。那么在绘画中又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贾科梅蒂的细长与拉扯、波洛克的离散、汤布利即兴涂鸦的流散性与偶发性、劳森伯格对形象的刻意消解,其中无不透露着20世纪艺术家对消解哲学的追求。不管德里达理论怎样消解掉形而上学的主体,拆解掉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中赖以存在的“自我”化解掉文化加诸情感之上的一切装饰与修辞,或者说,当代新媒体确切无疑地消除了个体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隔阂,也只是在某种程度上以理论的方式论述了印刷文明的衰落,论述了一个伤感、浪漫的文学时代的结束。这是历史的车轮,是无可奈何的前进。但是另一方面,消解哲学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消解掉“生、死、爱、恨、惧、喜”等人生在世的最基本状态,也消解不掉对人的存在状态的价值探求,更消解不掉人与人之间倾诉与交流存在状态的愿望。

五、中国当代艺术中个人意识的觉醒与个体价值的消亡

自八五思潮之后,青年艺术家越发不满当时政治与社会对艺术价值观的操控,急切地需要一些新的生机与新的文化景观来打破僵局,使中国艺术多元化,并与国际艺术接轨。虽然这场文化运动并没有立足于本土文化,过于全盘的西化,但这场文化思想运动却启发了艺术家的个人意识,并以此为基础掀起了艺术中人文精神觉醒的浪潮。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场个人意识的觉醒喷发到达了顶峰,涌现出了一批风格迥异但个人意识鲜明的艺术家,如王广义、周春芽等人。整个艺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21世纪初,当八五思潮落下帷幕的时候,人们开始反思这场运动的过分概念化、工具化倾向,从而导致其最终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而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在经历了八五思潮的警醒,艺术家开始明白,还是要用真实的生命状态、深刻的内心感受去构建鲜活的精神世界,表现一个个体的意识与精神远远无法满足当代艺术家的需求。而此时生产力飞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大大加速了这一过程。个体价值在新工业革命的进程中不断贬值,个人价值不断被新的群体性认知所包含替代。从而出现了当下社会这种个人意识仍然极其强烈,但个体价值却在不断消解的境况。

六、当代绘画语言的审美转向

20世纪末,在现代艺术绘画中,理性思考逐渐超越感性视觉成为创作与欣赏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最重要标准。但可以发现20世纪的绘画艺术作品并没有完全摒弃感性的视觉审美。艺术家在“理念先行”的创作过程中,依然完善了画面的视觉语言与形式美感。他们都是在理性思考与视觉感性两个坐标点之间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与风格,而这个坐标点正在逐渐向理性思考的方向倾斜。直到今天的当代艺术,理性思维上升到哲学范畴并在画面形式上逐渐趋于极致。影像作品的再次形象化。徐冰的《蜻蜓之眼》是运用公共监控镜头的视角拍摄的数万小时录像剪辑而成的剧情长片。徐冰有意选择公共监控镜头,他摒弃的是“导演”的个人视角和个人的意识形态。让观众不再被拍摄手法与镜头诱导,让人对共有的情感与现实做出第一手的体会,揭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多层次的处境,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观与传统的观看体验。文字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绘画语言。文字本身就是理性思考的结晶,是一种具有大众性以及共同性的符号。文字原本是与人沟通,传达思想的工具。而如今当代艺术抛弃掉了传统的视觉语言,把文字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语言进行艺术创作,这也正是当代艺术家们逐渐剔除掉自我的个性化语言,而去寻求一种共通性的群体认知的方式。抽象绘画作品数量也在逐渐增多,在个人意识鲜明而个体价值消解的时代,艺术作品一定不是单纯的个人情绪的表达。那么在具象写实无法承载群体性认知的时候,艺术家们开始试图用抽象性语言来表现。提到艺术的符号化以及形象的概括化去情感化,无疑都是艺术创作语言抽象化的表现。当代艺术的主题不再是“消解”传统。那么在绘画语言上是否还需要消散,迷幻,扭曲?抑或是以一种游离的硬核的语言样式来诠释今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理性的哲学思考来引发群体的共鸣,而不再是感性的视觉冲击与者见仁的解读。艾未未的《她在这个世界上开心地生活了七年》《1亿颗陶瓷瓜子》《3144辆永久牌自行车》,这些作品都是一种数量的积累,是一种有规律的聚合。徐冰的《地书》把形象简化到极致,把个性化的变量完全剔除。《何处惹尘埃》更是完全摒弃了感性的视觉语言,没有一丝润色,完完全全是理性化哲学思考在支撑这件作品。

七、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大众受新媒体影响日益加深。个体经验被重新联结,群体认知得以发生。让社会群体对一件事物、一个问题、一种现象同时产生价值认知成为可能。这是当代社会与20世纪60年代时代背景的变化所致,也是当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所在。当人类情感不再强调离散、孤独与眩晕。艺术所要传达的也不应该再是一个人的某种情绪或者观念了,而应该是一个群体的共同感受与认知。这不单是一个主题上的变化,还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代入与一种反思。“我”的年代也是具有群体共鸣,但是是从艺术家的个体情感经验为出发点,观者自行解读并把观者个体的情感带入其中从而引发的一点对多点的共鸣。而“我们”的年代出发点的角度就不一样,艺术家是局外人的身份或者是直接站进观者的队伍中去提出一个问题,或是一种现象进行艺术创作。而艺术家个体的区别、生活经历、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的区别,造成了他们可以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群体,这是一种多面对一点的反方向的认知。正是因为这种个体价值的消解,群己关系的变化,所以当代艺术创作不再是单纯的“我”的情感抒发,而是诣在揭示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真实。从而导致了当代艺术创作语言上由感性的、视觉的审美向理性的、哲学化的审美的转向。

作者:崔啓东 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