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东西方绘画色彩应用对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东西方绘画色彩应用对比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东西方绘画色彩应用对比

摘要:色彩是绘画的灵魂,是表达作品内涵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东西方由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绘画色彩的运用存在较大差异。文章针对东西方绘画色彩的运用进行对比,阐述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运用的特点,以及西方绘画色彩的运用方式,并分析西方绘画色彩的运用对我国油画发展的启示等。只有深入了解东西方绘画色彩应用的内涵,才能更好地相互借鉴,促进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东西方;绘画色彩;创作方式;色彩运用

色彩在东西方绘画中的运用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作者合理运用色彩诠释绘画作品中的精髓,人们通过对色彩的分析来了解作者内心的感受。东西方绘画在发展历程中对色彩的运用各成体系,通过了解东西方绘画色彩运用的方式与精髓,促使东西方艺术的相融,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色彩之精神。利用色彩,架起东西方绘画艺术的桥梁,为中国艺术发展提供借鉴。

一、中国绘画起源与色彩的运用

中国绘画来源于书法,更加讲求抽象的美,讲究构成因素的点、线、面之间独自的审美价值。在中国绘画发展以来,美学思想受道家学说的影响十分深远,受到老庄美学思想的影响极为深刻。在发展历程中,本来用于书写的笔墨演化为绘画工具,利用单纯的黑白,述说着道家的阴阳转换宇宙学说。实际上,中国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始终围绕道家哲学展开。唐代以来,中国绘画艺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创立出较为成熟的颜色运用观。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到的随类赋彩说,长期以来都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画家对不同物类附以不同的色彩。但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念始终遵循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自律性较强,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很少有完全依赖具体对象的写实类化作。且在五彩之外,还有个“玄”色,即中国古代的黑色,唐代以后,“玄”色更是被画家大肆宣扬,得到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宋朝文人的“墨分五色”之理念,“运墨而五色俱”更成为画家追求的最高运用精髓[1]。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文人画家又开始禅悟“禅画”,墨色时而单纯,时而富有较强的神秘色彩。在文人眼中,利用墨色表达情怀,有利于达到“玄化无言、神之独运”的艺术境界。

二、西方绘画起源与色彩的运用

西方绘画从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不断完善,以批判与反叛的绘画内涵为主要内容。达•芬奇、拉斐尔等画家大肆宣扬人文主义题材的绘画作品,其中《蒙娜丽莎》最具代表性,历时十一年才完成,是影响至今的杰作。在这幅画中可以看出,西方色彩的运用中离不开棕色,在人物刻画中以明暗对比为主,很少关注光对色彩的影响。尤其是后期伦勃朗在人物明暗刻画中更有着独到的见解。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19世纪后期,莫奈、雷诺阿等人的绘画创作以户外写生为主,在长期的写生实践中得出景物固有的色彩是次要的,光的作用才是主要的[2],在不同的光线作用下,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将具有不同的表现。可见,西方绘画发展历程中印象派与古典学院派对光的解释完全不同。西方色彩的发展由传统色向现代表现色过渡,经历着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抽象派几个阶段。而19世纪后期,光学理论的发展为后期西方绘画色彩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印象派莫奈对光的研究十分深刻,其大胆抛弃了传统古典色彩的运用方法,采用鲜明的色彩与笔触进行户外写生。新印象派画家修拉在色彩学理论的基础上,发明了“点彩画法”,更升华了色彩的运用内涵。

三、东西方绘画色彩应用对比

(一)东西方对自然色彩的运用对比

中国古代国画被称为“丹青”,在中国绘画艺术领域的地位极高,色彩语言讲求主观与客观的融合。中国绘画美学与西方严禁的逻辑体系存在差异,中国绘画学主要研究自然的本质属性,认为事物是可认识的,不需要以清楚的概念来表示,故此得出“山是山—山非山—山是山”的感悟境界。中国绘画中当然也强调真实性,但仅仅作为一种对象类别而存在。如工笔重彩而言,色彩的运用更表现为类型化与意向化。画面中色彩纯度的变化、色阶的变化等都用来营造一种意向美,且极具平面感与装饰意味。清朝恽寿平曾提出:俗人在评论画作时多以颜色为主,岂知渲染的难度?画至着色,需要反复锻炼,火候稍差,将前功尽弃。[3]在其观点中可以看出,中国绘画中色彩的运用相对而言更加重视感知的真实性。西方绘画中则更加强调表现的、眼睛看到的,因此在欧洲绘画发展历程中,对光学理论的运用更加纯熟。其要求在表现物体下,利用光源照射进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让绘画成为自然的摹本。达•芬奇在《绘画论》中曾强调,光所照耀的对象的颜色将随着发光体的颜色改变而改变,且任何不透明的物体表面受其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这更加突出光色、物体色、以及环境色之间的关系。西方各学派的画家以及理论家对光与色彩的研究有着巨大的贡献,随着绘画学的不断完善,光与色彩的运用更具有科学性与理性,但总体的特征为,色彩的巧妙运用,独具个性的表现形式,且刻画的精确与立体感的突出。

(二)东方墨色与西方光色的研究

中国绘画始终强调墨色的运用,以道家哲学理论为基础,追求一种虚静的美。其中,水墨画是中国绘画的灵魂,表现出中国人平和的心境、沉思以及静穆。除水墨画以外,唐宋之前色彩也是重要的表现语言,《画山水序》还强调了色彩对表现对象、塑造形体方面的重要性。唐宋以后,更加肯定了“运墨而五色俱”的理念,认为墨是最基本的表现语言之一,强调绘画中要以墨为主,色为辅。当然,这种观念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人文观念在审美意识中强调性情内向、含蓄内蕴,这种观念甚至影响了建筑以及装饰。在文人汇聚之地,如江、浙、徽等地,民居多以黑白二色为主,形成了独居中国特色的民宅建筑风格。这里的墨并不是只有黑色,而是有着焦、浓、重、淡、清、白等差别。中国绘画中利用留白作为色彩一部分,不仅使墨色更通灵,还有助于墨光的产生。没有白,绘画中的墨也将无色彩变化之说。中国绘画中的所有颜料都为特制,以水稀释,因此会产生薄而透的感觉,浓墨淡彩融为一体[4]。而西方对光的研究中,更强调光对颜色产生的影响。在颜色运用方面,与中国强调薄透之感有着较大的差异。在运用色彩的过程中,以物体实际颜色为主。达•芬奇在《笔记》中曾说道:“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要真实地反映面前的一切。”因此,其作品好像第二个自然。这种绘画观念帮助达•芬奇创造了不朽的典范,引领西方绘画色彩建立在科学与实证精神上。西方绘画艺术家研究人体解剖学,让色彩不仅仅体现在肉上,还要支撑起骨骼的感觉,不仅要表现皮肤,还要画出隐藏在皮下的血管以及血液的流淌。西方艺术家们研究透视学,这样才能表达出空间的真实效果。西方艺术家们研究光学,这样才能理解色彩的生成原理,才能正确运用色彩并形成重置的效果,在画出的瞬间形成光色印象画面。总之,西方绘画中色彩的运用主张现代绘画派,追求真实,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四、对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西方绘画创作中对色彩运用方式的了解,当前中国绘画艺术应重新审视东方绘画传统观念。无论中国绘画或西方绘画,其意义并不是再现生活,绘画所表现的都是画家内心的世界。即便将西方传统绘画作品重新审视,其真正内容也是画家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进程中,应中和东西方绘画之精髓,将抽象意义建立在真实体验中,借助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理性,从理性的角度构建一个完美的世界。且在其中,应将几何结构、比例、透视、解剖学、光学等理论性知识加以运行,将“直接面对”与“写生领悟”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东西方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之大众人皆知,西方绘画艺术发展进程中要理性对待现实境况之间的关系,避免“拿来主义”,要深入理解西方绘画中色彩的运用内涵,时刻谨遵绘画艺术初衷,提升中国绘画色彩运用的能力。在发展中,中国绘画的传统不能丢,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是“融”,而不是“合”,既要相互借鉴,又要保持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要保持艺术的异质性,以促使世界艺术多元化发展。世界绘画色彩运用的发展历程中,尽管东西方一直在交流,但也仅限于取长补短、共同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东西方绘画色彩应用进行了对比,得出中国绘画色彩的运用主要以“墨”为主,通过特质材料与水稀释后得到薄而透的颜色,充分体现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淡薄、清雅。而西方绘画色彩运用中多强调“写实”,重视光的运用,重视对事物的真实表达。在绘画艺术发展中,中国绘画色彩运用可借鉴西方的透视等学说,实现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参考文献:

[1]孙希娟.中西方绘画的“空间、造型、色彩”对比探析[J].西部皮革,2018,(11):74-75.

[2]谭怡蕊.春兰秋菊,各擅重名———东西方人物画造型比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1):133-135.

[3]戴祥敏.奥地利“蒙娜丽莎”的东方神韵———浅析东西方艺术对克里姆特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影响[J].美术大观,2013,(9):62.

[4]李冬玉.国画课中如何使学生作品呈现东西方绘画因素的完美糅合[J].鸡西大学学报,2013,(5):150-151.

作者:陈珍妮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