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间美术形式要素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间美术形式要素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间美术形式要素分析

摘要: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基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呈多类型、多层次的态势。在美术本体角度看,民间美术具备民族色彩、民间装饰、造型逻辑等审美价值。在当代艺术中,中国艺术可以更好地从传统民间美术、民俗中汲取营养,寻找本民族的美术独特性。文章主要选取最基本的民族视觉底样——以年画为主、剪纸为副作为论据,侧重历史文化的角度去分析民间美术的视觉形式。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绪论、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民间美术的形式元素、展望与未来。第三部分为文章的重点。

关键词:民间美术;年画;美术形式要素

一、绪论

1.民间美术的产生及发展在人类有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就有民间美术产生的端倪。它是与人类衣食住行米密切相关的质朴艺术,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之余的精神享受。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历史文化根源上溯到原始美术,与社会科学发展同步,与历史上的哲学、美学、心理等因素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一个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中,调节着人们的心理情感和社会尺度,是民众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的活态体现[1]。正是因为它的复杂性和紧密性,形成了它与其他种类不同的鲜明特点。

2.传统民间美术的定义民间美术是多维度、跨学科的文化。它与原始美术、传统民俗活动、工艺技艺等都有密切的联系,不能像研究单纯美术理论一样割裂地看待。民间美术的创作动机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民俗活动的现实需要。民俗活动反过来也会影响民间美术的创作。视觉体验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民间艺术的创作主体是生产劳动者。他们的创作材料是生活常用的材料或是边角料。所以材料在这里只是个媒介,不能通过材料媒介来辨别它到底属不属于美术范畴。对于民间美术的界定,不应该停留在结果表象来界定。我们要跨越时空界限,去寻找民间美术的趋同性。本文将民间艺术中涉及美术作品、美术视觉、美术造型元素、视觉呈现等形式都囊括在民间美术范围内。

3.研究方法由于民间美术的产生、特征、发展、延续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由于它的创作逻辑的是正向的,所以不能单纯用西方视觉形式分析的方法从结果—条件推演,我会加入一些历史文化的补充因素。民间美术的传承是民间文化的考证途经。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有二大类——口传思维和视觉图形叙事[2]。年画富有民间乡土气息和年节民俗的喜庆色彩和独特面貌,且最为典型。剪纸是一切民间视觉形式的底样。运用剪纸作为论据会更好地去揭示民间美术的形式本质。因此,本文从民间美术的视觉角度来出发,主要选取最基本的民族视觉底样——以年画为主剪纸为副作为论据,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来阐释观点。

二、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

1.创作主体与材料基层劳动者是民间美术的创作群体。造物理念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物化创造”[3]。这与上层阶级使用的珍贵稀缺材料、贵族艺术形象明显不同。作品价值不在于材料的贵重和制作复杂,而在于表现群体的独特的造物本色。他们的作品与性格相同,大多具备质朴率真的特点。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之余,使用生活用的剪刀、缝补衣服用的针线、生产用的木板雕版印刷等工具,在有限的环境中和表现能力的允许下,制作理想化的艺术形象,表达劳动者的集体希冀。通过耳熟能详的艺决,在民间大量复制、择优传承。

2.创作动机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首先产生制造工具的实用需要,这与生命生存的自然要求有着直接关系。通过不断升级物质材料、工艺条件、使用场合等因素,民间美术广泛运用于工具使用、家居装饰、民俗活动等日常器物中。在满足实用需要的前提下,追求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民间美术是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下创生的,它的创作动机不是从西方美术体系本体论角度出发的,而是从传统信仰、古代哲学体系角度考虑的。无论是剪纸、年画、玩具、皮影、印花等都是创作者体验生活的真切感受,通过塑造理想化的视觉形象将“真感受”转化为艺术的“美呈现”。将劳动人民集体的审美想象寓于其中,表达人民的集体功利愿望,消除心理的忌惮和焦虑,起到道德教化和启蒙教育的作用。在满足物质功利需要和精神功利需要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追求视觉愉悦感。

3.创作主题主题整体是偏向吉利、喜庆的。内容上贴近日常生产生活,有很强的象征意味。首先,第一大类就是民俗类。民间美术参与到民俗活动的各部,对于实际活动有美术方面的补充。第二大类,生命类。家庭繁衍、延年益寿、爱情婚姻等都属于民间群体的生命理想。例如,天津杨柳青年画《富贵寿考》。第三类,宇宙、传说、小说戏曲类。第四类,社会类。关于社会生产、城市景观、市民生活等。第五类,道德、教化类。

三、民间美术形式元素

1.造型逻辑民间美术是农业生产者对日常生活的真切感知和长期生产实践经验的艺术反映。它也与文人士大夫的言志寄情的个人感情抒发不尽相同,民间美术以阴阳相合的本原哲学和天人合一的本原哲学为精神内涵。思想来源是与特定历史阶段的民族群体意识、感性气质和心理素质相符的视觉呈现。造型逻辑不是从形式本体因素出发,而是从托物言志的民间表达出发的。采用中国哲学“观象悟道”的思维和民族观念,重视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经验的参与,形成了中国民间独具特色的造型体系。在透视方面,不讲究科学焦点透视,而是为表达需要自由移动空间。但也不是完全随意的,还是在中国五方古代空间定位的影响下具有一定规律。上天下地的构图,日月星辰在空中齐聚,彰显天地宇宙轮换运转的客观规律。造型不受客观规律的束缚,艺术形象从主观感知和实践经验中提炼,借用一切事物来表达理性精神。画面叙事的还是以具体叙事为主,通过具体故事图案描写,折射出浓厚的哲理与思辨的内涵。

2.色彩正如俗语“三分塑七分彩”所言,色彩处于民间美术因素的支撑地位。民间美术用色讲究艳丽鲜明,浓墨重彩。施彩原则与追求单纯视觉形式的西方现代艺术不同,色彩的使用更多的是运用传统哲学、集体审美理想有关的思维认知和逻辑推理的方式。通过色彩寓意的效果,来增强趋利、求生、美好的合目的性。色彩常用原色,红绿就是经典,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除了视觉体验之外,色彩还会给观者带来强烈的心理效果。常运用火红等暖色和补色来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喜瑞愿望。但是,具体色彩也会因地域、习俗、工艺不同而有不同搭配原则。例如,因为颜色与人物性格密切相关,朱仙镇英雄神话主题有严格用色。关公传绿袍、盔甲用黄色或水红。

3.构图构图讲究对称均衡、平面饱满。求满、求大、线型,运用散点透视和平视法,重在抓住事物的特征,强调人物形象的外轮廓。这象征着祥和美满、繁荣昌盛的理想愿望,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欣赏习惯和追求十全十美、美满团圆的心理状态。这与民间唱本中先苦后甜,经历磨难而后皆大欢喜的剧情相一致。在经营位置时,更多考虑画面形象的外轮廓以及完整形状的布局,追求形状的完整和人物的完整,不能出现主要人物不完整、缺失断裂的情况。画面主题突出、视觉冲击力大,还有题字。对于建筑、花草等辅助形象也布局的很考究。有三种典型的构图形式——横向扩展、竖向扩展、发散式。发散式构图就是在横向和竖向都展开,依次排列、互不遮挡、中不遮后,整体呈放射状。

4.艺术形象根据具体的实用用途和主题需要,会选取一些艺术形象。这些形象以人物为主。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物,塑造的形象也就不同。武将要将扇子完全打开,扇风朝着身体肚子方向。文人一般使用半开的折扇,轻轻煽动胸膛。在人物角色的基本设定下,运用概括提炼、塑造神态的手法进行形象处理。画面追求形状的完整和人物的完整。不管是什么动态,都是全身人物,很少本身或手足等局部描写。“不破脸”——不让静物、道具遮挡人的面部。“不断手”——尽量露出人物的手脚。一般选用人物的正面形象,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选择侧面,头像手足也会违背客观规律采用正面的头像、眼睛或手足。民间剪纸《吹笛》违背自然规律出现“断笛”,采用变形的手法不破坏脸和手的完整性。

5.装饰手法从视觉形式上来看,一提到民间美术就能想到平面装饰感。但这里的装饰机械简单的填补空白而是将现实概念转化为简单的视觉可视形式。装饰主要是对物体内部结构的丰富和深化,使结构有序、有序、整齐。纹样是装饰图形的底样,它大多来源于原始崇拜。因为民间美术很重视主要形象的边缘轮廓的完整性,其他装饰手法都是在这个前提下去完善的。内部装饰不能太平均、机械,而是要掌握装饰图样的疏密、平衡、层次、节奏,甚至运用变形、借用、共用形、减形等手法去调整形式布局。要求画面大气、单纯、不琐碎、不呆板,富有变化。剪纸样式最为典型。

6.艺术表达与社会功能审美娱乐要求、实用功利性、信仰观念、道德思想都可以较直接地从民间美术内容中获取。它的表达阶层与接收群体都是一致的,彰显了集体观念的趋同性。处于边缘、补充地位的民间美术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是因为这种形式不是单纯的审美形式,而是具有直接的人文意义和社会功能。民间美术与日常生活、民俗活动、祭祀礼仪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在这些现实活动的承载下,隐形地流传下来。民间美术汇集了特定时期群体的理想、意愿、需要、评价、道德等,它在有限范围里自由表达,不会脱离他们集体意识进行突破的创作。艺术表达具有直接朴实和清新亲切的特点,这与传统上层阶级绘画的高雅形式和深度表达有很大的不同。常借用字词同音的方法将常用的绘画物象与吉利语言结合起来,表达吉祥、喜庆、纳福、美好的意义。比如,年画《莲生贵子》寓意(莲蓬)连生贵子、《喜上眉梢》喜鹊与梅花的组合寓意生机勃勃。更重要的是民间美术也对当地群体的道德、历史、风俗、生产、文化有相对直接现实的教化作用。

四、展望与未来

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基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农村生产者创造的“超越现实”的心理文化调节机制、民间古风传统与中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开发当代社会的生命潜力,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4]。在全球当代艺术领域里,挖掘自身美术的特性是壮大艺术能量的源泉。我们要从自身出发,汲取传统审美的哲学思考、民间工艺的技术方法、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等,在表达需要的前提下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促成民间美术的当代融合。

参考文献:

[1]梁玖.什么是民间艺术[J].中华手工,2004(01):18-22.

[2]勒之林.论中国民间艺术[J].美术研究,2003(03):63-64.

[3]张道一.中国民艺的现状与未来[J].美术观察,1997(02):11-13.

[4]吕品田.衰落与蜕变——百年中国民间美术的态势[J].

作者:许晴 单位:四川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