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唐宋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的关联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唐宋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的关联性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唐宋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的关联性

摘要松柏题材常见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其底蕴厚重,文化内容丰富,已经成为我国理想人格的符号。文本针对松柏题材与意象关联性,简要概述松柏题材在我国古代文字中作为意象的繁盛原因及发展过程,主要从墓地松柏题材、连理松柏题材、涧底松柏题材以及怪、老、枯、病松柏题材四个层面探析其与意象的关联性,旨在充分挖掘松柏题材的文化内蕴与比德内涵。

关键词唐宋文学;意象;松柏题材;关联性

一、松柏题材在古代文学中作为意象的繁盛原因

(一)客观原因

松柏题材在古代文学中作为意象繁盛的客观原因是我国古代文学本身发展的需要。由于诸多因素,古代文人在官场失意后多寄情于山水,而山水中除了拥有翠竹、梅花、杨柳等植物外,还有松柏。除了文学作品中出现松柏,以松柏为主题的题画诗也颇多。换言之,山水文学、咏物文学、命题赋咏及唱和题咏文学的发展,让松柏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

(二)主观原因

松柏题材在古代文中作为意象繁盛的主观原因是松柏自身的原因。其一,松柏于我国分布广泛,对土壤、水分等要求偏低,生命力顽强。上古时期,我国便已经拥有诸多种类的松柏[3]。无论高原、平原还是盆地,都能看到松柏,其为文学创作提供基础前提。其二,松柏木质优良,作为进贡、栋梁之才;且医书上也明确记载松柏有一定的用药价值。其三,松柏具备四季常青的特点,长用于园林建设,借助松柏四季常青以及挺拔苍劲的特点能够彰显园林主人的品行。其四,普通树木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但松柏不惧严寒、耐热耐旱,四季常青,生命力顽强。

二、松柏题材在古代文学中作为意象的发展过程

(一)初始阶段

松柏题材最初出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如“山有乔松,隰有游龙”(《山有扶苏》),“陟彼景山,松柏丸丸”(《诗•商颂•殷武》),“淇水滺滺,桧楫松舟”(《竹竿》),这些诗文中都体现出作者感应外界的朦胧意识。在《古诗十九首》中也有关于松柏题材的诗文,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青青陵上柏》)。作为新体诗,《楚辞》以松柏比兴,赋予松柏高洁纯正的品质。刘桢的“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通过比兴手法表现出守志不阿的节操,侧面体现出刘桢的高洁情操。

(二)发展阶段

松柏文学在魏晋时期发展迅速,出现了较多的“咏松柏”诗文,如范云的“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咏寒松》),李德林的“结根生上苑,擢秀迩华池。……寄言谢霜雪,贞心自不移”(《咏松树诗》)。此外,还有左思的“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咏史》),这句不仅揭示了社会现象,还创造了“涧底松”这一意象。松柏的“栋梁”意象形成于刘琨的《扶风歌(艳歌行)》,而左九嫔的《松柏赋》写作细腻,极尽赞美,在“松柏文学”中开创了新领域。

(三)繁荣阶段

松柏意象的繁荣阶段也是我国史上诗歌繁荣的阶段,即唐宋时期。例如,王绩的“松生北崖下,由来人径绝……”(《古意六首其四》),李峤的“郁郁高崖表,森森幽涧陲……”(《松》)等,均采用比兴手法表达出作者蓬勃向上、进取的精神状态以及渴望得到明君赏识的心情。盛唐时期,王维的“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蓬……”(《新秦郡松树歌》),显示出松柏的佛家意味。李白的“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以诗言志,流露作者不同流俗的品质。而白居易的“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底松》)为唐代“松柏文学”的代表之作,在赞颂松柏的同时,表达出自己的价值观念。

三、唐宋文学中的松柏题材与意象的关联性

(一)墓地松柏题材与意象的关联性

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将松柏栽种在墓地周围的文化习俗[4],表达对逝者的尊敬,渴望长生不老,且表达了对土地的崇拜之情。换言之,墓地松柏以独特的方式将故人的内心情感一一展现出来。墓地松柏联系着历史与声名,因此唐宋追悼、怀古、祭祀等文学作品中常会出现松柏意象。从文化意蕴角度探析,墓地松柏有两个层次的体现。歧义,从古至今,平民的墓地经过长时间的雨水冲刷后,原来的坟堆变为平底,为便于后人识别先人的坟墓,则栽种松柏,作为墓地标志,后人见到松柏时,则可进行祭祀活动。其二,在古人的意识中,松柏可庇佑亡灵,驱邪除恶。故将松柏栽植于墓地中,起到保护亡灵的作用。如宋朝汪藻的《翁养源因先冢瑞松作亭求诗》中写道:“樛枝偃盖蔚相扶,绝胜分封五大夫……”从诗中内容可以看出,委托人希望通过松柏保护亡灵,同时感谢祖先的恩德。墓地松柏具备标志与保护亡灵的作用,文人在创作怀古、追悼与祭祀等作品时,必然会联想到松柏,并将松柏作为题材进行创作。由此,墓地松柏题材便与意象形成特殊的关联。

(二)连理松柏题材与意象的关联性

连理松柏是指两棵松柏在生长过程中,枝干自然相连而根部不相连的松柏,这种情况并非人为。连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质,在自然界中并不常见。我国古代道家的“天人合一”在唐宋时期盛行,由此连理松柏在文人的笔下具备独特的文化底蕴与文学内涵。古代民间的观念中将连理枝比作吉兆,常用连理松柏比喻夫妻间的恩爱之情。例如,唐代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用连理枝比作相爱之人不分离之意。连理松柏除了有爱情之意,还有吉祥嘉瑞之意。宋朝时期,人们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宋朝文人借助连理松柏的吉祥嘉瑞之意对连理松柏进行优化、美化,进而赋予了连理松柏岁寒同心美好意愿的深刻文化内涵。例如,宋朝著名诗人秦观的“遥闻连理松,托根黄麻城。枝枝相钩带,叶叶同死生”(《题双松寄陈季常》),借助连理松柏这一意象,表达人们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思想情感,并且还显现出“岁寒同心”的美好意愿。古往今来,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颇多,而连理枝具备象征对爱情忠贞不渝以及“岁寒同心”的美好意愿的文化内涵,因此文人在创作时必然将连理松柏题材纳入意象之中。

(三)涧底松柏题材与意象的关联性

涧底松是指生长在山脚下或小溪边的松柏,在万千姿态的松柏中,涧底松具备独特的特点。涧底松这一意象最初出现于左思的《咏史》作品中,随后在各朝代的文学作品中都能发现“涧底松”这一意象,尤其是唐宋时期。涧底松主要象征寒门俊才、迁客逐臣及烈女贞妇。唐宋时期,文学作品多与作者不得志、失意或放逐相关,而涧底松的冷落、凄凉形象正与失意的文人形象相似,因而在创作中多用涧底松象征迁客、逐臣。例如,黄庭坚的“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上有百尺丝,下有千岁苓。……小大材则殊,气味固相似”(《古诗二首上苏子瞻》),将苏子瞻比作“涧底松”,安慰苏子瞻被贬只是暂时的,相信会有出头之日,到时必定名声远扬,承担重任。寒门俊才在左思的《咏史》中出现,后来出现于各个文学作品中,例如唐代李山甫的“长松埋涧底,郁郁未出原……”(《遣怀》),描写了涧底松的生活环境,从侧面也映衬出作者的遭遇。而烈女贞妇之意体现在,在生活中即使受到压迫打击,其仍然坚守节操。

(四)怪、老、枯、病松柏题材与意象的关联性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学作品予以松柏“比德观”与审美价值。唐宋时期的文人关注怪、老、枯、病松柏,并将其融入作品中,表达了真性情,满足审美评价需求。老松柏题材主要描写老松的形象美,如唐代庄南杰的“山上山下松,森沈翠盖烟……”(《古松歌》),唐朝齐己的“雷电不敢伐,鳞皴势万端。……寻常风雨夜,应有鬼神看”(《古松歌》),以及唐代孟郊的“品松徒高高,雌鸣讵嗈嗈”(《品松》)等。文人对怪松、老松的喜爱丝毫不亚于枯松,例如唐代李白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以及唐代卢照邻的“岂与岩幽弱篠,涧底枯松?”(《双槿树赋同崔少监作》)。文学作品中关于松柏的审美主要包括神韵美、姿态美及形态美三个方面[5],李白与卢照邻对松的描写包含这三种美,满足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文人在描写怪、老、枯、病松柏时,也会反映个人心灵以及影射社会现实,例如宋代苏轼的《枯木竹石图》便有这一映射。怪、老、枯、病松柏虽然与姿态挺拔的松柏不同,但是为存活,依然努力生长,因而也受到文人的喜爱,成为诗文中的常见意象。

四、结语

在我国唐宋时期,松柏备受文人青睐,松柏与意象两者之间具备一种特殊关系。松柏生命力旺盛,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个地区;应用价值极高,适用于照明、医药、建筑等领域。唐宋文人喜爱松柏耐寒常青的特性,象征着高洁的人格与坚贞的操守。文人笔下的松柏都反映着文人的精神寄托、思想情感及人生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文本阐释了唐宋文学中的松柏题材与意象的关联性,体会唐宋文人的悲喜情绪、情怀与精神世界,以提升当下人们对松柏的认知。

参考文献

[1]曹锋.关于古代文学松柏题材和意向的作品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16):80-81.

[2]曾萍.关于我国古代文学松柏题材和意象的分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6,33(3):94-95,99.

[3]罗新芳.唐宋文学思想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7):4-6,11.

作者:贾燕军 单位:山西戏剧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