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金融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金融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金融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提要]经济从高速度增长阶段过渡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结构合理的金融创新体系是重要支撑。首先探究金融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路径,在详实分析安徽省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现状基础上,发现安徽省金融创新仍然面临金融系统内部效率不高、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足、融资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提升金融机构运作效率,切实为实体经济发展贡献金融力量是关键,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据以优化融资结构是必要条件,推进供给侧金融创新和加快金融优惠政策落实是有效手段,加强金融监管是重要保障。

关键词:安徽;金融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现代经济的强心剂、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柱,金融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更好地改善金融市场结构,转变固有的经营理念,提升现行管理水平,改进金融产品与服务,构建配套的金融创新支撑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要求,是安徽省在未来经济和金融发展中值得持续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路径

现代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基本动力是科技进步,而核心资源则是金融资本。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是加快发展持续健康的现代金融创新体系。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从金融系统的媒介角度看,其对经济质量型增长的促进,可归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渠道。直接渠道是指金融业以自身良好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间接渠道是指金融创新从技术端、消费端、融资端、政策端促进企业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一)直接渠道方面。金融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通过聚集闲散的资金而后将其配置于高效率的部门,既增加了投资者手中资产和财富的流动性,又解决了资金需求者的燃眉之急;既能配置资金的走向,又能实现资金的快速流转。而金融创新通过对金融系统内部进行内部优化,改进组织与管理方式、精简业务流程、提升服务品质、关注市场需求、加强技术研发、创新金融产品等,以提升金融市场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间接渠道方面。第一,金融和技术创新互相依赖,共同促进,协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先进技术反过来又有利于实现金融创新,从而提升金融体系运行效率。第二,随着金融机构消费信贷规模和种类的增加,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层次以及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均随之发生改变,这会影响生产端的产品供给,进而影响企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实体经济发展蓄力。第三,在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下,银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对小微企业以及新型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金融创新可以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约束角度出发,增加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增加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为创新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注入所需资金。第四,在诸如突发事件、经济危机、自然灾害等特殊时期,地方政府采取的特殊金融创新支持政策、国家产业政策也可以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帮助和扶持。

二、安徽省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现状

(一)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1、经济发展稳步上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据安徽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9年间安徽省生产总值不断增长,7年间生产总值由最初的17,212亿元到增加到37,114亿元,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尽管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这与全国经济处于下行通道的大背景有关,也是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必然。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截至2019年12月末,城镇化率较上年提高1.12%,达到55.81%;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分别为37,540元、15,416元,较上年增幅分别达9.1%和10.1%;登记失业率不断下降,到2018年末降为2.8%,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上升至99.84%、99.83%。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增速显著。据安徽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末安徽省生产总值为37,114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915.7亿元、15,337.9亿元、18,860.4亿元,其经济总量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7.86%、41.33%、50.82%,并且2015年末第三产业增长速度(10.8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长速度(8.34%),到2019年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2%、8.49%、8.59%,第一产业发展平稳,第二产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心骨,第三产业对安徽省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3、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对经济贡献度逐步提高。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9年间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3,157家增加到6,636家,科技机构数量由4,817个扩充为6,221个;研发活动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由18.7万人上升为23.2万人;专利发明成果显著,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占授权专利数量百分比不断提高,2015年和2019年全省授权专利数分别为5.90万件和8.25万件,全省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分别为2.6万件和7.48万件,2015年占比为44.07%,而2019年占比提高到90.67%。到2018年末,R&D经费支出比2015年净增217.2亿元,占GDP比重也逐年增加,由2015年的1.96%增长到2018年的2.16%。随着科技实力的增强,其对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也显著增强。2018年安徽省省级以上开发区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5.53%,财政收入对全省财政收入贡献率为42.07%,较上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安徽省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重视发明创造与科学研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安徽省金融创新现状1、大力发展线上经济,搭建在线融资服务平台。线上经济是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产物,安徽省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适时提出了关于促进线上经济发展的意见,鼓励各大金融机构丰富线上服务渠道、发展在线金融、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开展征信查询、线上理赔以及自助放贷和智能支付等业务。金融融资服务平台的上线,成为连接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金融供给的媒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和融资难度。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平台累计促成融资约20.9万单,融资规模高达11.1万亿元,今年疫情期间在线金融业务亦未中断,持续为中小微企业注入生产经营资金。2、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供给。小微企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超过50%,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银行体系风险容忍度问题以及小微企业自身特点,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往往存在较高的信贷门槛,宽信用、紧资金的问题仍然突出。据此,安徽省“4321”政银担合作模式的推出,将信贷风险按比例分摊给担保企业、银行类金融机构以及当地政府,无形中减少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融资门槛。为支持疫情以来受影响的各类经营主体,安徽省也进行了摸索和创新,比如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推出的新型信贷产品“徽茶贷”、交通银行安徽省分行推出的定制融资产品“茶叶贷”,都极大地支持了众多茶叶经营主体,服务了省内100多户小微企业。3、完善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发展基金体系。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安徽省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逐渐完善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发展基金体系。设立了升级投资基金,采用“基金+基金”的投资模式,为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优质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目的是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加快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省投资集团设立了规模3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着力对接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支持成长期、成熟期企业发展;专门设立了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基金规模高达200亿元。

三、安徽省金融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建设良性循环的金融运转体系。在金融创新工作持续推进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金融系统在实际运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金融系统内部运行效率较低。1978年以来,安徽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小于贷款余额,银行业普遍存在“超贷”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得以不断积累,安徽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开始超过贷款余额,并且存贷差不断拉大,截至2018年末存贷差高达118,620,757万元。另外,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安徽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分别达到0.739、0.756、0.766,金融相关比率(人民币口径)分别为272.5%、294.5%、296.4%、298.2%。不断拉大的存贷差、相对较低的存贷比,反映出社会财富不断积累的同时,也暴露出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虽然安徽省金融相关比率近年来在不断上升,但与全国水平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2017年、2018年安徽省金融相关比率为296.4%、298.2%,与全国同期水平343.6%、348.6%相比,分别低了47.2个和50.4个百分点,与全国差距成扩大趋势。因此,安徽省金融业发展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大量存款资金没有贷出去而留在商业银行体系内,导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偏弱,信贷资金利用效率不高。归根结底,是安徽省金融机构系统内部运行效率较低所致。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高。从金融功能来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质就是金融作为信息中介和配置资源的中介,更合理、高效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与金融服务。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要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尽量避免资金“脱实向虚”。安徽省金融资源充足,金融机构类型众多,但金融资源却更多配置于大型企业、重点项目以及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而忽略了对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目前,票据融资方式是全省中小微企业及民营企业获得资金的主流渠道之一,但安徽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境内贷款中住房贷款比例远远高于票据融资比例。2018年,安徽省金融机构人民币住房贷款余额为156,956,329万元,是票据融资余额18,438,332万元的8倍之多。安徽省金融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中小微企业及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仍需提高。

(三)融资结构失衡。全国范围来看,与间接融资比重相比,股权、债权等直接融资方式比重较低,安徽省也不例外。据安徽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末全省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4,289.3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幅达14.1%;通过首次公开发行A股等股权融资总额为288.7亿元,通过发行可转换债等债权融资总额为157.6亿元。与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相比,安徽省直接融资比例不高,企业未能充分利用直接融资市场的金融支持作用,融资结构不合理、不均衡的问题较突出。

四、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创新体系构建

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高质量增长阶段,意味着过去依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依靠金融资源投入和规模扩张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安徽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其中有效、创新、友好的金融体系尤为关键。

(一)提升金融机构运作效率。提升金融机构运作效率的首要条件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全风险评估机制,提升内部工作人员管理水平和能力,提升服务水平与效率。资本是逐利的,市场配置资源往往更有效率,金融机构应该非必要不干预,在保证银行资产必要流动性的前提下,稳妥利用好信贷资金以提高存贷比。应将资源更多配置于优质、创新型企业,提高劳动投入产出比。金融机构在追逐商业利益的同时,应勇担社会责任,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供给。努力拓展金融创新产品,完善信贷担保制度,加大线上业务办理力度,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在科学进步、信息技术空前发达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要主动把握科技赋能金融的机遇,充分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对传统金融业务进行改进与支持,提升金融效率和规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防止金融资源过多流向房地产,或者停留在金融系统内部空转。首先,应该积极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一方面通过供给端引导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其次,应该尽量避免资金“脱实向虚”的现象,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及时纠正金融发展过程中各种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倾向。最后,对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应该实行差异化的金融扶持,灵活提供个性化的融资服务,尤其要针对小微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简化融资手续和流程,适当降低信用担保门槛,让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直接对接实体经济。

(三)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融资结构。优化融资结构的重点是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安徽省应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和金融发展水平,合理配置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鼓励优质企业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帮助企业提升信用等级,推动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挂牌上市。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的运作规律,既为投资者分享企业经营成果的机会,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挑选出有前景的潜力企业,更是小微企业和新兴科技企业缓解融资约束的有效途径。

(四)推动金融供给端创新,加快优惠政策落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金融资源供给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有效对接。在金融供给方面,要高度重视私募股权基金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作用和金融优惠政策的潜在补贴功能,结合财政、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增加高科技产品和绿色节能产品的供给,淘汰一些低产能、高污染、对经济和人民生活贡献不大的行业,推动生产要素向更具发展前景和活力的领域转移和聚集。拓展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推动金融供给提质增效,通过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将金融供给与企业有效需求精准对接。通过银行信贷多层次、差异化的优惠利率,影响相关企业的产品供给,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转型升级。

(五)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无可厚非,但是近年来由于平台准入门槛低、监管力度不够、行业操作不规范、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利用金融进行违法犯罪的事件屡禁不止,比如非法集资、洗钱、金融诈骗等。因此,安徽省在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金融监管,重视科学技术的力量,积极面对科技赋能金融带来的差异化监管要求,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教育,加大对金融创新产品的考核门槛。在加强金融科技风险防范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构建反欺诈与金融风险管控体系,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管控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

五、总结

在全球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安徽省应该结合经济与金融发展状况,从金融行业自身出发,通过技术进步、消费引导、融资结构优化、政策倾斜、供给侧创新、金融创新环境改善等方面,构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为经济的提质增效、经济发展方式的平稳过渡、创新型省份的扎实推进,提供坚实强大的资金保障,为美好安徽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永昌.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与趋向[J].浙江学刊,2019(01).

[2]唐珏岚.以金融服务创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分析[EB/OL].人民智库,2020.8.26.

[3]王小艳.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中国市场,2020(19).

[4]薛莹,胡坚.金融科技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实践基础与路径选择[J].改革,2020(03).

作者:吴亚兰 胡云霞 单位:铜陵学院金融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