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证券融资方式和风险管理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和金融体系逐渐健全,证券金融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但是由于证券金融市场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造成证券融资方式单一和风险指数较大,导致我国证券企业发展一直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文章将从我国证券融资方式、管理体系缺陷和业务风险角度分析,为我国证券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性指导。
关键词:证券融资;风险管理;管理体系;业务
为了进一步解决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融资困难和合理配置融资比例,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必须多元化发展融资方式和解决创业型企业融资难的要求,更进一步的推进我国证券融资向着混合式发展和推进证券企业上市融资。加快改进股债结合融资和拓展融资工具以及降低企业杠杆率,进而达到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有巨大的促进意义。
一、混合式证券融资方式和服务行业分析
(一)可转换债券从我国第一支证券发售开始,将近五年时间里我国债券发行处于停滞状态,直至1997年国务院为了规范证券市场和促进金融体系更加完善了《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开始债券融资历程开始。根据证监会统计数据现实从1997年至2019年22年时间里我国债券发行总量超过了5330亿,发行种类更是突破了276种,票面加权平均利率高达0.59%。我国可转化债券发行具有长远性和服务综合化特点,期限长达5年和6年两种;其中5年可转换债券发行种类只有总发行种类的28%,月77只左右,累计发行金额达到了900多亿元,占发行总额的17.3%左右;而6年发行种类占到了58.56%,接近163只,发行规模更是超过了4400多亿元,成为可转换债券主要发行种类。由于期限较长和发行种类以及金额较多,这种债券主要服务行业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业、公共服务、交通基建、房地产以及制造类等行业中。其中,发行种类和金额最多的为制造类企业,根据数据显示发行金额接近1800亿,占到发行可转换总额的33%;发行规模最大的行业为金融行业,发行金额高达2200多亿,占发行总额的40%左右。
(二)可交换债券可交换债券主要分为可交换公司债券和中小企业可转换私募债券两种。2003发行第一支可交换债券以来,截至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可交换债券达到了224只以上,发行金额高达2670多亿元,票面加权均利率为2.34%。根据可交换债券发行现状来分析其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一种为2年,另一种为3年,其中两年发行可交换债券接近47只,累计发行金额高达308亿元,占到总发行量的30%;三年期限发行138只,发行金额更是超过了1560亿元,占到总发行额度的60%。根据发行的企业类别来看,我国可交换债券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因此此类企业容易出现资金问题和经营危机,而债权类融资更加便捷快速,可以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民营企业发行只数高达170只左右,仅次于可转换债券,发行金额高达1224亿元左右;同时国有企业也属于可交换债券主要发行企业,但是仅仅只有46只,而发行金额却高达了1300亿元,占到发行总额的50%。根据发行行业和地域特点来分析,主要集中在金融业、制造业以及采矿业等大型行业中。这是由于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强大的工业制造基础为可交换债券提供了机遇。
(三)可续期类债券可续期债券分为有期限和无固定存续限两种,而我国的可续期债券种类较多,大致有可续期企业债券、可续期融资工具以及可续期公司债券和永久续限四种。自2013年发行第一只可续期债券以来,截至2020年我国可发行债券达到了1264只,成为债券发行之首,累计发行金额高达1.8万亿元左右。其中发行只数最多的属于永续债券,共有943只之多,占到总数的74%,发行金额高达1.2万亿元左右,这和我国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密切相关。其中可续期的共计263只左右,发行金额高达4110亿元以上,占到发行规模总数的22%。其他品种发行量和发行规模较小。从发行人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共发行1184只,占比93.67%,发行规模为17600.46亿元,占比93.88%。(四)优先股优先股债券是我国为了进一步开拓债券市场和稳定金融市场推行的一种债券方式。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自2014年该债券发行以来至2020年初,中国境内企业共有26家获得37只优先股发行权,共计募集资金高达6230多亿元,其中银行为主要发行主体,共计27只,募集资金约占总资金的93%以上,高达5780亿元。其中有28只属于浮动型利率,只有9只为固定利率,票面股息率区间为3.80%~7.50%,平均票息率为4.99%。
二、证券风险管理体系缺陷分析
(一)无法形成一体化风险目标根据当前很多金融机构采用的风险管理体系可以分析得出两融风险控制需要一定的体系基础才能够维持风险控制,降低风险业务出现概率。通常很多的分支机构是在各分支单位要求下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并且其中有一部分的培训和学习往往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和升职,忽视两融业务风控工作内容,缺乏积极研究和主动参与业务风险控制管理工作。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证券企业在风险管理角度尚未形成统一连续的风控战略和整体风控制度,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和单一性。这就需要证券金融企业按照证券发展现状和金融市场变化建立统一有效的风控体系和风险管理目标,强化两融业务人员职业素养和风险意识,打破信息隔离,促进各分支机构风险管理工作符合证券金融单位风险管理要求,由被动向主动防控风险转变,细化日常交易报告分析和客户身份以及信用识别和审核工作,主动严格合规管理审查。
(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完善证券两融业务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存在着不完善和不健全的问题。首先,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层次不一,尤其很多的证券类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的融资人员合规管理体系和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导致很多的融资业务员工作经验较少,客服服务水平较低,纠纷处理能力较低,部门间协调工作能力不足。直接导致证券类进入融资业务市场后无法匹配客户数量和人才需求。其次,证券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独立不强也是造成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证券风险管理委员组织主要由董事会推荐而来,导致很多的意见分歧无法被坚持和实践,这就严重的降低了风险管理工作效率。最后,证券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性较低导致业务部拓展市场时风险管理部门可能会因为风险评估无法通过客户要求,而直接阻碍业务部对于市场的拓展,监管部也容易和业务部和风控管理部门等发生意见分歧。总之,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风险组织结构不完善,部门信息隔阂和人才需求问题。
三、证券融资风险管理分析
(一)市场风险证券市场风险变动会受国家经济宏观政策、法律法规、市场利率以及汇率和进出口价格变动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具有国家意识主动性和证券市场被动性特点,因此,证券市场对于国家层面经济意识形态敏感性很强。例如,2015年的股市大灾难导致近千只股票发生大范围跌停和波动,导致证券交易市场发生动荡,对于国家宏观经济稳定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导致部分债券投资者出现资不抵债问题,甚至企业债券被暂停资金链问题暴露等严重影响。证券市场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相关法规制度、市场利率、汇率和进口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如2015年股灾证券市场股价大幅波动,千股跌停,证券交易异常,对市场稳定性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这种市场异常波动现象会使投资者债券发生巨大的贬值,导致投资担保亏损无法满足市场亏损需求,进而为企业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
(二)业务管理风险证券义务管理风险主要存在于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业务管理问题中,导致证券企业在两融业务中受到一定的损失。按照证券企业规定企业不得向从事证券职业不足半年和无法承担风险以及不具备债券投资能力的投资者开展两融业务。但是,越来越多的证券企业为了业绩和市场份额违规向征信审核未完成和授信管理问题客户开展债券投资融资业务,对于存在信用问题客户和负债较大客户依旧进行授信和业务办理,并且授信额度超过了规定授信额度,这会造成证券价格变动时投资人无法偿还证券债务,只能进行强行平仓,为证券企业带来损失,极大的提升了业务风险。此外,还存在在业绩考核要求下很多的从业人员向亲戚朋友以及家人开展业务,跳过了风险评估和分支机构审核环节,为证券企业投资带来了风险。对于证券职工的风险知识培训和对客户的风险警示都流于形式,对于客户的服务也未能跟上。最后,证券监管单位对于监管内容和条款变动频繁,传导机制不灵活以及基层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不健全导致证券业务风险程度上升。
(三)流动性风险业务所需资金的筹措方式主要有自持资金和筹集资金两种方式。在证券机构完成开户操作之后证券机构就会依据授信额度为投资者账户转账资金,保障投资者能够按照投资需求进行及时投资。同时,证券机构向投资者转账资金必须是能够真实调动和支付的实际金额,这种资金流向控制会直接影响到证券资产负债指标和流行性指标等监管指标。证券募集资金金额有限,如果业务交易过度使用资金必然会给证券企业带来资金流动危机。因此,随着业务扩大和市场份额增加,证券企业开展业务的需求资金也在上升,必须建立健全的资金流动风险控制机制和拓展更多的融资渠道才能缓解证券机构资金危机压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制度健全发展,证券机构对于债券融资方式趋向多元化发展,但是随之也带来证券业务管理体系和融资管理风险问题。因此,债券业务发展必须按照国家金融政策和市场实际现状进行改进才能有效地避免融资风险问题出现。
参考文献:
[1]刘兆莹,高尧,武晖.关于于资产证券化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J].农银学刊,2018(3).
[2]李凡一,邓晓卫,张苏靖,等.融资融券对我国股市波动性影响研究:基于状态空间模型[J].金融经济,2018(14).
[3]商凯祥.中小券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创新举措[D].保定:河北金融学院,2018.
[4]王晓芬.中原证券融资融券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2).
作者:朱璟 单位:南京证券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