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航天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航天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航天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但国际安全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面临新形势,航天科研院所应紧密跟踪全球科学和技术进步的发展趋势,聚焦于战略目标和市场需求,建设符合本单位战略需求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保障国防安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用的贡献。

关键词:航天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报告指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七次工作会作出了加快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这要求我们研判发展方向,牢固把握发展大势,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跨越,加强原始创新和体系创新,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发展。本文分析了航天科研院所创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体系建设思路,明确了未来技术创新工作发展方向。

一、技术创新体系现状

面临新形势和体制机制改革,航天科研院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科研生产任务,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型号、轻预研”的现象仍然存在绝大多数的航天科研院所重视型号工程研制,对重大项目的立项实施配置了单位内部最强大的资源支持,但在基础前沿性技术研究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单位未将创新行为作为自觉行动,仍需要行政干预,“重型号、轻预研”成为航天科研院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军品领域和民品领域发展未能相互促进航天科研院所传统上更重视军品领域发展,在民品领域发展方面存在布局零散、技术储备不足、产品不成体系等问题。军品技术和民品技术未能实现有效转化,发展相互割裂。

3.创新机制不够健全受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和军品研制模式影响,部分航天科研院所存在自我封闭、市场意识淡薄、观念转变慢等问题,在成果转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文化氛围等方面机制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单位创新工作开展。

二、技术创新系统建设思路

航天科研院所应紧密跟踪全球科学和技术进步的发展趋势,聚焦于战略目标和市场需求,建设符合本单位战略需求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保障国防安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应用的贡献。航天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体系主要包括组织体系、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四个子体系,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四个子体系相辅相成,应同步推进。某一个子体系运行存在问题,都会影响到技术创新体系的整体运行效果。因此,要注重协同建设和发展,把技术创新体系四个子体系作为整体去统筹考虑和谋划[1]。

1.组织体系创新主体方面。建立从预先研究到工程型号、从总体到分系统的较为完备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明确预研总体单位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技术抓总地位和牵引带动作用,结合主业领域发展需求,明确各领域发展方向的责任牵头单位和配套单位。创新骨干方面。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省部级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的骨干作用,加强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究。通过开展基础性技术研究,实现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取得重大开创性的原始创新成果,抢占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通过开展前沿性技术研究,敏锐感知国际新技术发展趋势,探索前沿技术研究,培育孵化新型航天装备。创新支撑机构方面。围绕发展战略和技术研发涉及的重点专业技术方向,搭建产学研战略合作平台,实现精准对接、务实合作、优势互补,加强重点专业和重大项目上的深度合作,不断拓展技术领域。推进海外研发机构实体化运行,充分利用国际上的各类创新资源,切实把创新生态圈引向国际。

2.技术体系核心技术存在短板,使得战略性产业受制于人并带来巨大潜在风险。航天科研院所承担着我国国防科技技术研发、装备生产和制造的职责,核心技术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因此,需要迫切系统梳理和识别本单位核心技术体系,支持科研人员下大功夫潜心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不断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端芯片、先进发动机、特种材料和基础软件等领域的技术封锁,取得战略性领域国际话语权,支撑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此外,还需要充分挖掘工程型号研制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问题,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发展,有力支撑工程型号研制顺利开展。通过核心技术体系规划,实现技术创新模式由“单项技术突破”向“多项技术集成创新”转变,促进“预研创新-工程研制-产业发展”全链条技术发展的关联性和融通性,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孤岛化”和“创新碎片化”的问题。持续加强基础性和前沿性技术研究,坚持自由探索、突出原创,科学问题导向和需求牵引并重,力争早日取得一大批原创性成果。

3.管理体系加强顶层策划和协同,建立健全涵盖创新投入、项目管理、成果转化、考核激励、资源共享等多维度的管理机制。研究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探索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打造具有独立性、前瞻性、开放性的技术创新特区,选取试点项目探索课题组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进一步释放研发人员创新热情,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建立多元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分类强化技术创新的评价激励导向作用。实施符合评价激励导向的多元化机制方法,综合运用日常工作绩效考核、项目里程碑成果奖励、技术成果转化奖励、核心骨干人才中期积极等方式。在颠覆式创新领域,强化着眼未来的前沿探索,强化技术创新对组织可持续发展贡献;在型号产品创新领域,要强化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强化对产品性能和经济效益的价值贡献。

4.保障体系加大核心技术研发等创新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探索技术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与各类经济指标考核、短期利润之间的平衡点。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打出一套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流动、评价的“组合拳”,分类建立人才配置与使用机制,根据技术创新的不同模式类型,建立多元化的创新人才配置与使用机制,在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配置相对独立的人才团队,保持创新平台、文化与管理模式的独立性;在面向用户市场的开放式创新领域,依托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凭条灵活配置人才,强化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理念,充分利用组织内外部优秀的人才资源,促进人才和智力资源共享;在型号产品创新领域,加强产品(专业)队伍建设,同步推进型号系统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块技术创新。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与成长机制,建立预研创新人才引进与配置的门槛机制,建立预研与型号领域的有计划的人才流动机制,有计划开展工作轮换,拓展业务领域的丰富性,让创新人才持续处于学习、创新、再学习、再创新的良性成长的循环。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让科研人员能够遵循科研活动规律,扩大科研选题自主权,鼓励科研人员围绕重要方向开展长期研究,不追热点,把冷板凳坐热,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挑战最前沿科学问题,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努力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设计新方法、发现新现象。

三、思考与建议

1.抓住发展机遇,布局技术产业发展点航天科研院所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深刻理解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发展趋势,结合主业领域发展需求,研判未来航天技术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聚焦市场和用户需求,布局未来航天技术发展增长点,依托重大项目落地实施,超前布局产业发展方向。

2.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意识航天科研院所应高度重视原始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进一步加强“从0到1”的基础性技术研究,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鼓励跨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形成关键领域先发优势,彻底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及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才能突破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知识产权壁垒[2]。

3.加大创新投入,增强稳定支持力度关键核心技术复杂程度高、探索周期较强,航天科研院所应持续加强对核心关键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投入力度,增强“国家-集团公司-研究院-厂所单位”的多级次全链条投入规模,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3]。鼓励和支持所属单位结合自身优势和专业特点,制定出台加强创新投入研究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创新投入的支持力度。

四、结语

科技强国建设是一场新的长征,全球科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竞争态势已由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的竞争转变为技术创新体系的整体性竞争。本文研究了航天科研院所创新体系建设思路,探索组织体系、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中的建设内容,提出了航天科研院所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设航天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莉,张龙.基于DARPA模式的军工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J].科技导报.2017,35(15):40-44.

[2]胡明春,王建明.军工院所“五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构建[J].国企管理.2018(3):54-62.

[3]白志富,魏唯一,刘东方,等.关于产学研合作助推航天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升级的思考[J].航天工业管理.2019(3):24-28.

作者:刘洋 康磊晶 何漫 单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