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冶金技术专业创新教育体系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有色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校企深度融合视域下“学创交互242”教学模式,探索“2个平台”“4阶段”“‘2环境’+‘2形式’”的教学方式,开展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形成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校企深度融合
“煤—电—冶—加”为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经济循环产业链之一,冶金产业为自治区支柱产业。冶金产业急需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便成了当前冶金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冶金类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可以实现的目标。如何培养既能进行实际生产,又具有创新能力可以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已成为冶金人才培养的重点。为更好地服务自治区经济,适应冶金行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操作-工艺修订-设备改进一体”的有色冶金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在有色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达到“创新理念培养—课内创新基础培训—课内外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近几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近年来,王慧杰等人探索了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体系[1];王映一等人也提出基于“双高计划”的双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潘丹丹等人则以保险“双创型”人才培养为落脚点,结合保险专业双创育人模式特点,对构建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3];闫俊凤以“互联网+”大赛为契机,构建教产研赛协同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4];张福鼎等人研究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教学的精细化操作,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5]。但针对冶金行业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还未见有系统的研究,所以作者所在教研室便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有色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在有色冶金技术专业进行了“学创交互242”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打造了创新孵化平台,建立了有色冶金技术专业创新教育体系。
一、为有色冶金技术专业搭建校内外创新孵化基地
(一)校外创新孵化基地的搭建
高铝资源学院: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内蒙古大唐国际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共建了二级学院———高铝资源学院,实现了设备、人员、资料的共享,面向铝冶金及加工方向培养人才。大唐为学院提供校外实训场所、兼职教师、优质的就业岗位,并为学院进行教师的培训,学院为大唐进行员工培训。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实现了校企合作共赢。通过麦肯思分析总结,毕业生缺乏创新能力,后期发展受到制约。针对此问题,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创新能力训练,在“校企深度融合”的视域下,设计了植入创新元素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架构。将大唐作为有色冶金技术专业的创新项目孵化基地,校企双方合作,就企业生产难题,共同开发并指导学生完成创新项目,使创新源于实际生产。合作单位内蒙古大唐国际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成为专业的创新项目孵化基地,校企双方合作,就企业生产难题,共同开发并指导学生完成技术革新项目,使创新源于实际生产。两年时间共孵化“电解铝厂阳极炭块传输设备改进”“稀土元素对高磷生铁的收缩率的影响”“打壳下料机打击头粘结电解质的原因研究”“高磷生铁收缩率测试设备的发明”等专业创新项目4项。
(二)校内创新孵化基地的搭建
成立“孙振斌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研发科研课题的基地和学生创新孵化基地,作为学生创新的主要场所。基于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研发科研课题,建立专兼职教师双辅导制度,辅助学生完成创新项目训练。以孙振斌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首创高职院校企业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学生,三方联合开发创新项目2项,为“氧化铁对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烧结工艺温度的影响”和“酸溶—萃取法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学生在“技能大师工作室”里进行创新项目书的编写、成果的凝练、大赛材料的整理。
二、建立植入创新元素的课程体系
以“高铝资源学院”和“孙振斌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植入创新课程,形成校企深度融合视域下“学创交互242”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分为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养成、创新基础能力培养、初始创新能力训练、创新实战阶段四阶段。
(一)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养成阶段
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入学初便要注重培养,以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为导入,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求学生熟悉创业环境、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创业能力等,特别要掌握创新项目选择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会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制订创业目标;能够运用创业技巧完成创业项目的选择;能够适应职业环境,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并合理进行个人职业发展;能够具备创业者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做好创业准备。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主要采用以科研技术服务为基础、以成果为考核形式的方式,采用多种培养形式,达到学研结合的目标。
(二)创新基础能力的培养阶段
在专业课程内融入创新元素,并实施分层教学。课程实施按照专业基础知识学习(通过阅读论文、基础实验操作、撰写行业发展形式分析论文、制作工作计划等方式)选拔出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快速、完整、准确地展开实验操作,整理和处理数据,并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经讨论能解决问题。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任务分配,分别参加行业大赛的备赛培训、完成课内创新性内容的研究(现有生产工艺的修订)和参加课外创新小组研究(生产设备改进、新工艺的研究)。
(三)初始创新能力训练
“创新周”和课外创新小组为独立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单元。创新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形式不限,可以选择教师制定题目,也可自行开发课题,要求和专业的切合度为50%,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创新小组,主要是引进企业真实问题进行研发,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落脚点和突破点。在这一环节中,参与的学生皆成绩优秀、思想活跃、理解能力强,具有独立创新意识。
(四)创新实战阶段
毕业综合实训,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创新手段,完成教师拟定的毕业综合实训题目,并得到完整的结果。
三、开发创新型课程
开发对应四项创新能力的相应课程:创新基础培养———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粉煤灰利用分析技术和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课程实施项目工作教学法;独立创新能力的训练——“创新周”实训课程、创新小组的成立;创新综合能力的训练——毕业综合实训。1.开发“创新周”课程开发“创新周”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梳理创新项目,以创新小组的形式完成创新项目,参加专业内的创新比赛,比赛成绩即为结课成绩。有色冶金技术专业在第三学期跟岗实习后开设“创新周课程”,课上学生根据跟岗实习和创新园地中发现的可创新内容,提交“电解铝厂阳极炭块传输设备改进”“校园速递”等创新创业项目申请书8份。2.专业核心课程实施项目工作教学法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和粉煤灰利用分析技术两门课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完成粉煤灰成分检测、粉煤灰预脱硅、熟料烧结12个教学项目。在两门课程中实现分层教学,基础实验训练与仿真训练,将善于仿真训练的学生评定为操作能手,善于完成项目的学生评定为创新能手。创新能手能快速地进行完整的、准确的实验操作,整理和处理数据,完成课内创新性内容的研究。组织创新能手成立创新小组,后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操作能手操作软件能力强,操作稳定性好,后期进入行赛训练,参加行业大赛。
四、核心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
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和粉煤灰利用分析技术两门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完成粉煤灰成分检测、粉煤灰预脱硅、熟料烧结12个教学项目。在两门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基础实验训练与仿真训练,将善于仿真训练的学生评定为操作能手,善于完成项目的学生评定为创新能手。操作能手操作软件能力强,操作稳定性好,后期进入行赛训练,参加行业大赛(3年先后参加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属冶炼项目获得团体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学生个人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16人次,三等奖10人次)。创新能手能快速进行完整、准确的实验操作,整理和处理数据,完成课内创新性内容的研究,参加创新大赛,获得挑战杯全国特等奖1次,自治区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学院二等奖1次。
五、形成校企深度融合视域下“学创交互242”教学模式
校企深度融合视域下“学创交互242”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是指在校企深度融合的架构下,依托“高铝资源学院”与“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平台,采用“4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运用校内外“2环境”、课内外“2形式”的教学方式,开展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校企深度融合:利用校企共建“高铝资源学院”与“技能大师工作室”,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方式的深度融合。“学创交互242”:予创于学、予学于创,二平台、四阶段、二方式。予创于学,在专业课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开设创新课程。“予创于学、予学于创”教学组织模式,是在学习中进行项目研发、在研究中进行学习。在专业课程中引入教师的研究课题,在课外成立创新小组,进行课题研究(主要面向工艺修订和设备研发),进而把学生培养成为“操作—工艺修订—设备研发一体”技术技能人才。
六、成果
1.形成“校企深度融合视域下‘学创交互242’”教学模式和完整的、可推广的、可复制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开发“创新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和“粉煤灰利用分析技术”等多门创新类课程。3.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多次在技术技能大赛、创新类大赛中获奖。4.教学相长,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得以提高,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创新类课程教学手段。教师也是本成果实施的受益者。教师普遍对实践教学有了深刻认知,通过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教学活动,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且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更加注重师生互动、教与学的统一,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讲授方法、传授手段,从而大大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的互动性、实效性,尤其表示满意。
参考文献:
[1]王慧杰,刘涛.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融合的逻辑思考与路径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0):1-2+9.
[2]王映一.“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0):5-6.
[3]潘丹丹.郑州商学院保险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0):10-11,17.
[4]闫俊凤.“互联网+”大赛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以地方理工科高校H大学为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1,20(6):126-128.
[5]张福鼎,韩典荣,郭云均.基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新模式[J].轻工科技,2021,37(11):172-173.
作者:丁亚茹 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