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造纸技术分析古代纸质档案保护意识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初创时期——两汉三国
两汉时期使用的植物造纸原料主要为麻类植物,但当时造纸技术工艺水平有限,尤其制浆过程对麻的腐蚀、舂捣不够精细,纸浆中大量的植物纤维未帚化,有较多纤维束存在,抄造的纸张纤维交织松散,透眼多而大,纸张质地粗糙,纸张使用范围不足以与当时普遍的书写材料简牍和缣帛抗衡,所以,迄今尚未发现西汉的纸张档案和书籍。东汉末年,造纸技术的不断改进提高了纸张品质,虽然已有麻纸文书出土证明当时纸张的存在,但官府文书书写材料依然以简牍、缣帛为主。三国时期,虽然造纸技术传播和推广缓慢,但在这期间生产的纸张长度和质量仍有所提升。虽然有观点认为早在汉代就已有染纸技术,但三国时期孟康注释“染纸素令赤而书之,若今黄纸也”,至少说明在三国时期染纸技术已经被使用。这里染纸使用的溶液为黄柏汁,汁液中的黄柏碱能起到杀虫的效果,对纸张起到保护作用。
二、成长时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加工技术有相当发展,晋代南北方都已以麻纸为主,并且开始出现树皮纤维原料的纸。相比较汉代,晋代造纸技术制造的纸浆纤维细胞已被破坏,纤维束含量较少,抄造纸张技术方面采用帘纹模抄纸,纸张质地相对较薄,透眼少。根据帘纹模不同制造纸张的品级也不同,细帘纹模用来抄造上等纸,粗帘纹模抄造中、下等纸。到东晋末年时,豪族桓玄颁令停止使用简牍,自此纸张最终完全取代简牍成为国家文书的正式书写材料,[2]由此开启了纸张档案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依旧采用染黄技术驱蠹,并且染纸技术已相当成熟。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浸蘖汁入黄,凡潢纸灭白便是......写迄入潢,辟蛀也。”高濂《遵生八笺•卷十五》载[3]:“黄柏一斤槌碎,用水四升浸一伏时……”针对黄蘖染纸后可能出现漏染或染渍不均的现象,又出现了用研磨呈粉状的雌黄搭配胶清的补染技术,雌黄是一种有毒的矿物质,也能起到杀虫效果。此外,此时期施胶技术一般使用淀粉作为施胶材料,施胶虽能增加纸张韧性、防止字迹晕染,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纸张对水分的吸收,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增加了虫蛀的风险。晋代则是在纸张表面涂一层矿物性白粉防止墨迹晕染,其成分可能是用白垩、石灰或蜃灰制成,相比较淀粉,采用矿物性原料对纸张的损坏性更小。
三、繁荣时期——隋唐、宋元
(一)隋唐时期隋唐是我国造纸技术发展的第一个辉煌时期,依旧以麻类纤维作为造纸原料并且达到鼎峰。除此以外,也使用其他种类植物纤维。如遗留下来的纸质档案载体材料既有麻纸,也有皮纸,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还出现了狼毒纸、东巴纸。其次,抄造纸张的篇幅上,相比较晋代纸张高度,唐代纸张篇幅略高,一般为25-27厘米,书写时需要用糨糊将纸张首尾相连。而糨糊的制作也是极其注意对纸张的保护。面粉制成的糨糊因含有蛋白质易导致纸张腐烂生霉,张彦远便提出“凡煮糊,必去筋......余往往入少细薰陆香木,出自拙意,永去蠹而牢固”。[4][5]古人还在糨糊中加入白芨汁、川椒末、明胶、皂角、藿香等原料,既能保持糨糊的一定黏度,又能达到除湿防腐的效果。唐代在纸张单面或双面涂蜡,或使用油脂涂布技术增强了纸张的防水性能,生产出该时期的纸中上品——硬黄纸。该种纸张制作时先用黄檗汁染成淡黄色,用黄蜡涂布,然后再用细石砑光,又称为“黄蜡笺”,对防蛀抗水有很好的效果。唐代的施胶技术已由之前的淀粉变成胶矾,纸张的可塑性、抗湿性能显著提高。为防止纸张发生霉变,出现了用白矾加入造纸过程制作成防霉纸,或将白矾制成防霉剂,或溶于水直接涂布在档案纸张上的防霉变技术,白矾能让微生物脱水而死,达到纸张不被虫蛀的效果。
(二)宋元时期宋朝造纸技术生产的纸张主要以皮纸为主,大幅优质皮纸的涌现是此时期不同于前代的特点。麻纸发展到皮纸是个技术进步,而由木本植物韧皮纤维造纸发展到用整个植物茎杆造纸是技术性的飞跃。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内府写本《景祐乾象新书》,南宋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内府写本《洪范政鉴》等都是以皮纸作为档案载体材料。这时期的纸张篇幅高度能达到30-45厘米,甚至出现了长达三丈无接缝的巨型匹纸,纸张篇幅增大能按照等级要求制定出各种规格的纸张,还能有效减少因涂抹糨糊导致虫蛀的风险。宋元时期使用的造纸原料不仅仅局限于皮质植物,竹纸和稻麦杆纸的生产表明了造纸史新纪元的诞生。早期的竹纸品质并不高,北宋学者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说:“今江浙间有以嫩竹为纸,如作密书,无人敢拆发之,盖随手便裂,不复粘也。”说明北宋抄造的竹纸拉力不大,容易折裂,多用作写密信用,所以宋代官府明文规定官文用纸不使用竹纸。其次,该时期不同种类的纤维原料混合更为普遍,例如米芾《寒光帖》是竹与楮皮混料纸,《高氏三图诗》是麻、楮混料纸。混料纸虽能兼收不同原料的优点,但纸张的保管相比单一用料纸张难度要大。驱虫防蠹方面,在广泛使用黄檗染纸避蠹法的同时,宋元时期还用蜀椒果实的水浸液即椒水处理纸,以此来提高纸张的保存寿命。如南宋时期出现了“以椒染纸”防蠹法生产的“椒纸”,染纸所用的花椒溶液中含有能杀虫的香茅醛、水芹菇等成分,纸张浸染之后也就具备驱虫杀虫效果。此外,宋代的纸也用胶矾处理,提高纸的抗湿性及不透水性。
四、鼎盛时期——明清两代
明清是造纸技术的鼎盛时期,造纸工艺集古代技术之大成,生产纸张品类繁多、琳琅满目,据明人王宗沐所著《江西大志》中记载,仅江西官府公文用纸就多达28种[6]。虽然竹纸和混合料纸占生产纸张的极大比重,但在档案用纸上,明清时期依旧以“黄纸”为主,重要的档案采用上好宣纸、皮纸制作,如诰命档案、圣旨档案、祭典档案、黄册档案、官员档案。在纸张保护方面,因明清竹纸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竹纸的品类和质量都有大幅改善,加之竹纸价格相对低廉,使用范围更加平常可见,成为纸质档案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广东佛山一带在对竹纸刊本的保护中,出现用“万年红”纸张作为刊本的首页和尾页的做法。“万年红”是将红丹涂布在纸张表面,使纸张呈桔红而得名。这种纸含有的四氧化三铅能有效杀虫而能起到保护刊本的作用,这种利用“万年红”纸张驱虫的做法到清代时得到广泛应用。
结语
尽管各历史时期造纸技术发展程度不同,对档案纸张耐久性产生不同影响,但古人仍能在有限的条件下,从档案用纸的选料、加入药剂以及对种类选择几个方面实现对纸张保护的目的,体现出古人从前端控制加强对纸张档案保护的思想。而在造纸过程中加入天然植物或药物,使生产的纸张本身就具有驱虫避蠹功效的做法,对于当今纸质档案防虫害也具有极强的现实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秦国经.中华明清珍档指南[M].人民出版社,1994:26.
[2]陈勇,王瀚.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J].北京档案,2020:14-18.
[3]欧秀花.古代档案用纸——黄纸的复原及其性能的初步研究[J].档案管理:2015,(5):32-35.
[4]罗吉鹏,程瑶.唐代档案保护制度与技术探析[J].北京档案,2018:14-17.
[5]唐彦远.历代名画记:卷2[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6]丁春梅.明代官府公文用纸与档案的保护[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99-122.
作者:郭媛 李改革 单位:天津武警后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