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软土地区公路桥头地基处理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软土地区公路桥头地基处理技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软土地区公路桥头地基处理技术

【摘要】软土地区的公路路堤易出现大沉降或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尤其是公路桥头位置,桥头跳车现象较为常见。论文以实际公路工程为例,研究了桥头软土路段、路桥过渡段的地基处理技术。实践表明,通过软土地基处理能有效控制桥头跳车问题,保证沉降量达到标准规定要求。

【关键词】软土地区;公路工程;桥头过渡段;地基处理

1工程概述

本案例公路工程的全线长度为21.39km,起止桩号是K26+500~K47+800。建设标准是一级公路,设计的行车速度为80km/h,路基的宽度为24.5m,同时桥涵设计荷载是公路-I级。

2软土地基病害剖析

2.1软基分布情况

经过对公路工程进行实地勘察发现,软土路段的具体位置是K44+016~K46+859,长度为3630.66m。此公路工程软土地质特点是:软土是淤泥质黏土,表现状态是软塑、流塑,厚度11.63~19.25m,埋深1.7~6.5m,压缩模量为3.2MPa,含水量处在30%~66%之间。

2.2软基概念与性质

按照JTGC20—20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相关规定【1】,处于静水或是缓流水环境下,且具有下述几点特性的沉积土属于软土。详细如下:(1)天然含水率相对比较高;(2)孔隙比高于1.0;压缩系数a0.1-0.2>0.5MPa-1;十字板的抗剪强度低于35kPa【2】。以天然孔隙比与有机质的含量作为依据,软土基本可以分成4类(见表1)。

2.3软土路基病害类型

2.3.1路基失稳针对软土地基而言,其抗剪强度比较弱,在路基填方相对偏高或受重型车荷载的条件下,软土层就容易形成滑动面。而软土基本表现为流塑状态,若是从路堤的两侧出现位移后,就会引发侧变形并挤出、路基的顶部下陷问题,从而严重影响路基的稳定性。

2.3.2不均匀沉降不均匀沉降是因为路基的各个部位承受的荷载不同,其中,路基中间承受的荷载相对偏大,其沉降量就大;而路基两侧承受的荷载相对偏小,相应的沉降量也小;此外,各个路段软土层厚度的不同也会引发不均匀沉降,其中,厚度较大的软土层路段,其沉降量较大;而厚度较小的软土层路段,其沉降量较小。2.3.3桥头路基病害一般软土桥头区域采用的是路堤高填方,若是软土层的厚度相对比较大,就容易发生桥头路基病害。具体表现如下:首先,软土地基的承载力薄弱,路基的高填筑会导致路基失稳,当较大的土压力作用在桥台后,就会造成桥台倾覆或者是滑移,从而严重影响桥梁结构安全性【3】。其次,软土地基比较容易出现沉降问题,而桥梁施工基本选择的是桩基础,沉降量相对较小,若是桥头位置出现不均匀沉降,就会引发桥头跳车现象,面对车辆的额外冲击,会使不均匀沉降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直接威胁行车安全。

3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3.1处理思路

通过对公路工程进行实地勘察,并对软土路段基本情况与特性进行研究发现,软土的类型是淤泥质土,变现的基本状态是软塑、流塑,而且含水率相对偏高(处于30%~66%之间),软土层厚度在11.63~19.25m,埋深在1.7~6.5m。综合考量工程现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以及地层岩性等基本特性,以及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适用要求,同时在把握施工工期、工程造价以及环保要求等相关要素下,重点研究了公路工程软土路基处理技术。以JTGD30—201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规定为准,软土地基施工结束后的沉降量需要达到表2要求。

3.2分段处理

3.2.1普通路段软土地基若是软土层具备良好的排水性能,且压缩性相对偏低,通过计算工后沉降量、承载力都达到设计规范基本要求,就可以选择“塑料排水板+砂垫层+堆载预压”的处理技术方案【4】。事实上,排水固结方法是有效处理软土地基的一种技术方案,基本包含排水与加压。当地基受到附加应力的影响,就会形成超孔隙水压力,通过加压系统有效排出软基中的水分,实现固结沉降,保证沉降安全过渡,从而提高软土地基自身的抗剪强度。此外,利用优化塑料排水板的间距与预压时间等,也能够保证工后沉降量与承载力达到设计标准规定要求。

3.2.2桥头路段桥头路段软土地基处理一般选择复合地基方法,即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简称CFG桩),其主要包含了水泥、碎石及粉煤灰等,然后按照最佳的配合比进行配制而成,突出性特点是桩体具备较高的胶结强度,基本处在刚性桩和柔性桩间。CFG桩与桩间土受到褥垫层作用后,就会形成CFG桩复合地基,一般桥头路段软土地基的处理长度在30~50m(按照5H~7H控制,H为后台填土高度)【5】。

3.2.3过渡段桥头路段对沉降量的要求比较严格,而普通路段的要求则比较低,所以,桥头路段的软土地基与普通路段的软土地基间需要建立过渡段,以达成沉降过渡的目的。CFG桩复合地基能够经过优化桩长、桩径以及桩间距等完成承载力与刚度的安全过渡,所以,此公路工程选择优化CFG桩的桩间距方式来实现路基的协调变形。本案例公路工程中各个路段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方法详见表3。

4软土地基处理效果检测

在公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结束之后,需要对地基的稳定性与沉降量进行动态观测,并准确计算出软土地基工后沉降量。按照路基稳定状态的评定标准:在对软土地基沉降量进行观测时,若是路中线的沉降量超过了1.0cm/d,或者是侧向位移超过了0.5cm/d,就判定为不稳定地基。通过对此公路工程软土地基工后稳定性观测结果分析,地基没有发生不稳定问题,而且地基稳定性得到了有效增强,实现了预期效果。此公路工程各软土路段的工后沉降具体见图1。桥头软土地基桩号:K46+655、K44+440以及K46+880;过渡段软土地基桩号:K44+635、K44+420、K46+835;普通路段软土地基桩号:K44+480、K46+700、K44+380。根据沉降观测数据结果可知,选择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实现了预期目的,增强了地基稳定性与承载力,工后沉降量达到了标准规定要求。与此同时,各路段的软土地基沉降量排序是普通路段>过渡段>桥头段,由此表明,选择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不同,其产生的效果也有所区别,通常在普通路段与桥头路段间应建立过渡段,以实现软土地基的协调变形,有效控制不均匀沉降,从而保证公路行车安全。

5结语

本文以实际公路工程为例,分析了各路段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根据工后沉降观测数据结果可知,软土地基处理效果都达到了标准规定要求,而且控制了桥头跳车问题,增强了软土地基稳定性与承载力,保障了公路行车安全,也为同类公路工程施工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振国.高速公路桥头路基过渡段软土路基处理措施[J].山西建筑,2019,45(14):105-107.

【2】杨修志.干线公路桥头“跳车”的病害成因及防治措施[J].华东公路,2019(2):65-68.

【3】张道杰,葛莹.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分析及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75-76.

【4】曹涛.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桥头路基处理方案分析[J].山西建筑,2017,43(7):140-141.

【5】王林松.软土地基桥头处理稳定性分析与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5):71-72.

作者:宋绍飞 单位:贵州乌江能源集团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