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病毒传播预防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病毒传播预防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计算机病毒传播预防思路

1计算机病毒的特性

1.1传染性

计算机病毒会通过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被感染的计算机工作失常甚至瘫痪。因此,这也是计算机病毒这一名称的由来。

1.2潜伏性

有些计算机病毒并不是一浸入你的机器,就会对机器造成破坏,它可能隐藏合法文件中,静静地呆几周或者几个月甚至几年,具有很强的潜伏性,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迅速繁殖、扩散。

1.3隐蔽性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具有很高编程技巧、短小精悍的可执行程序,如不经过程序代码分析或计算机病毒代码扫描,病毒程序与正常程序是不容易区别开来的。

1.4破坏性

任何计算机病毒浸入到机器中,都会对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轻者占有系统资源,降低工作效率,重者数据丢失、机器瘫痪。

除了上述四点外,计算机病毒还具有不可预见性、可触发性、衍生性、针对性、欺骗性、持久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计算机病毒具有这些特点,给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检测与清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2.1根据病毒攻击的系统进行分类

2.1.1攻击DOS系统这种病毒占病毒总数的99%,目前我国基本上出现的都属于DOS系统病毒,同时也属于计算机病毒中最常见、最早出现、变种最繁的病毒种类。

2.1.2攻击Unix系统现今Unix系统应用已经非常广泛,特别是许多大型的操作系统均采用Unix作为其主要的操作系统,所以攻击Unix系统病毒的诞生,对人类的信息安全处理造成了严重威胁。

2.1.3攻击OS/2系统。目前,发现世界上第一个攻击OS/2系统的病毒,看似简单,但是实际上是一个不良开端。

2.1.4攻击Windows系统的病毒用户因喜欢Windows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和多任务操作系统,从而广泛使用Windows系统,从而成为病毒攻击的主要对象。

2.1.5攻击Andriod系统的病毒Andriod系统来源于Linux系统,主要用于智能手机。现在智能手机具备了传统计算机的功能,逐步成为病毒新的攻击目标。

2.2计算机病毒的链接方式分类

2.2.1操作系统型病毒。此类病毒采用的方式是代替系统进行运行,很容易产生很大的破坏力,导致系统崩溃。

2.2.2外壳型病毒。外壳型病毒是该类病毒中最常见的病毒,有易于编写,容易被发现的特点。其存在的形式是将其自身包围在主程序的四周,但并不修改元程序。

2.2.3嵌入型病毒。在计算机现有的程序当中嵌入此类病毒,从而将计算机病毒的主体程序与其攻击的对象通过插入的方式进行链接。

2.2.4源码型病毒。该病毒主要是攻击高级语言编写的计算机程序,源码型病毒主要是在高级语言所编写的程度编译之前就将病毒插入到程序当中,通过有效的编译,而将其称为编译中的合法一部分。

2.3传播媒介分类

2.3.1单机病毒。此类病毒一般都是通过磁盘作为载体,通常来说一般从软盘传入到硬盘当中,感染系统后,在将病毒传播到其余软盘,从而感染到其余系统。随着U盘的普及,当前主要表现为基于U盘的传播。

2.3.2网络病毒。此类病毒主要是通过网络渠道,且具有更大的破坏力与传染性。

2.4对病毒激活的时间进行分类计算机病毒的激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定时,指的是病毒在某一特定的阶段才会发作出来;随机,指的是病毒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作,没有具体规律。

3计算机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计算机病毒具有自我复制和传播的特点,因此,只要是能够进行数据交换的介质都有可能成为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3.1通过移动存储设备来传播,包括软盘、光盘、U盘、移动硬盘等。其中U盘是使用最广泛、移动最频繁的存储介质,因此也成了计算机病毒寄生的“温床”。

3.2通过网络传播,如电子邮件、BBS、网页、即时通讯软件等,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感染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3.3利用系统、应用软件漏洞进行传播,尤其是近几年,利用系统漏洞攻击已经成为病毒传播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3.4利用系统配置缺陷传播。很多计算机用户在安装了系统后,为了使用方便,而没有设置开机密码或者设置密码过于简单、有的在网络中设置了完全共享等,这些都很容易导致计算机感染病毒。

3.5通过点对点通信系统和无线通道传播,在无线网络中被传输的信息没有加密或者加密很弱,很容易被窃取、修改和插入,存在较严重的安全漏洞。目前,这种传播途径十分广泛,已与网络传播一起成为病毒扩散的两大“时尚渠道”。

4计算机病毒的防御措施

4.1建立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应包括多个防护层。一是访问控制层;二是病毒检测层;三是病毒遏制层;四是病毒清除层;五是系统恢复层;六是应急计划层。上述六层计算机防护体系,须有有效的硬件和软件技术的支持,如安全设计及规范操作。

4.2提高对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正视计算机病毒所带来的危害。有了较高的防范意识,意识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才有可能对计算机病毒进行及时快捷的防护。

4.3及时对系统和应用程序进行升级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安装相应补丁程序,从根源上杜绝黑客利用系统漏洞攻击用户的计算机。可以利用系统自带的自动更新功能或者开启有些软件的“系统漏洞检查”功能(如“360安全卫士”),全面扫描操作系统漏洞,要尽量使用正版软件,并及时将计算机中所安装的各种应用软件升级到最新版本,其中包括各种即时通讯工具、下载工具、播放器软件、搜索工具等,避免病毒利用应用软件的漏洞进行木马病毒传播。

4.4安装专业的防病毒软件进行全面监控。在病毒日益增多的使用杀毒软件进行防杀病毒,是简单有效并且是越来越经济的选择。用户在安装了反病毒软件后,应该经常升级至最新版本,并定期查杀计算机。将杀毒软件的各种防病毒监控始终打开,可以很好地保障计算机的安全。及时安装防火墙。安装较新版本的个人防火墙,并随系统启动一同加载,即可防止多数黑客进入计算机偷窥、窃密或放置黑客程序。

4.5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在日常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应该养成定期查毒、杀毒的习惯。因为很多病毒在感染后会在后台运行,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而有的病毒会存在潜伏期,在特定的时间会自动发作,所以要定期对自己的计算机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感染了病毒,要及时清除。

5结束语

尽管现在的病毒种类各种各样,杀毒软件也比较先进。但病毒的更新,换代速度也非常之快,我们不要掉以轻心。要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才能在计算机病毒的防护方面做到尽量避免损失。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