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病毒特征及防护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病毒特征及防护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计算机病毒特征及防护对策

摘要:研究计算机病毒特征是采取预防措施的基础。计算机病毒具有破坏性、传染性及可触发性等基本特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特征,就可以研究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字:计算机;病毒;特征

1引言

病毒原属生物学内容的概念,指的是不具备细胞结构但具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病毒自身虽然不能复制,但往往具有相当的破坏性。当计算机技术普遍发展并给人类带来一定的便捷性时,计算机系统同样出现类似于生物系统病毒的破坏程序,通常称为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指存在于计算机环境中的一个程序,由人编制而成,进入计算机系统后可以影响计算机的使用,浪费计算机资源或者破坏软件,部分恶性病毒甚至可以损坏计算机硬件。

2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

破坏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最核心特征。计算机病毒并不是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需要的程序,而是非法运行的违背计算机系统运行规则的程序。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表现为显性与隐性两个方面。部分计算机病毒表现为显性破坏性,而部分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则比较隐蔽,或者说不直接。而显性破坏性的计算机病毒,又有不同的两种,一种是软件的破坏性,另一种是硬件的破坏性。很多计算机病毒具有软件破坏性,有的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文件,有的破坏计算机的应用程序,有的破坏计算机的系统程序。譬如2007年1月肆虐网络的计算机病毒熊猫烧香,其原型病毒就不会破坏计算机系统程序,只是对计算机中存储的EXE文件进行图标替换。但后期熊猫烧香病毒变种后,就会破坏计算机系统程序,造成计算机蓝屏现象、频繁重启操作等,甚至出现破坏计算机中存储的数据文件的功能。还有一类计算机病毒,可以对计算机硬件产生破坏性。譬如CIH病毒,就是一种能够破坏计算机系统硬件的恶性病毒。除了这种显性破坏性的计算机病毒外,还有一种隐性破坏性的病毒。这类病毒只是自身在计算机系统中复制,使得计算机做并不需要的无用功,但是并不直接影响计算机的使用。

3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性

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的典型特征。典型意义世界第一款计算机病毒“ElkCloner”感染了上千万台计算机,尽管其不具有显性破坏性,但是依然让众多计算机感受到他的力量,其后,臭名昭著的计算机病毒梅丽莎传染了全世界15%到20%的计算机,而2009年的Conficker病毒感染了全世界约1500万台计算机。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光盘、硬盘、优盘或软盘等存储介质或者网络,在计算机内部或者计算机之间进行广泛传播。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性,有类似于自然界的生物病毒的传染性,其传染过程主要表现为感染、潜伏、繁殖和变异。感染,是指良好的计算机因接触带有计算机病毒的存储介质或者网络文件,自身携带计算机病毒的过程。当一台计算机感染病毒后,有可能病毒立即产生破坏作用,也有可能潜伏在计算机中,等待指令或者静默传播。潜伏,是指计算机病毒存储在计算机中但不产生破坏作用的过程。繁殖,是指计算机病毒可以在其寄生的计算机内利用计算机程序通过网络、存储介质等方式复制自己。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病毒的繁殖速度非常快,也正是因为计算机的繁殖属性保证了其具有传染性。变异,是指计算机病毒被常见杀毒软件防御或者清楚后,程序员根据计算机病毒代码改变制作的新计算机病毒,或者计算机病毒编制者预先设定计算机或服务器,病毒定期访问并变异代码。变异后产生新的计算机病毒具有更强的破坏性。

4计算机病毒的可触发性

可触发性是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如果失去可触发性,计算机病毒则失去其传播感染及破坏的能力,也就失去了计算机病毒的能力。可触发是指计算机在感染计算机病毒后,在一定的条件下计算机病毒就会在计算机中运行产生作用。计算机病毒的可触发条件的限制是计算机病毒制造者精心设计的环节。因为简单、易于实现的触发条件将导致计算机病毒容易暴露,导致计算机维护者及时做出反病毒措施,将其处理,而难度高的触发条件又不利于计算机病毒的广泛传播,失去了病毒的感染特征。计算机病毒的触发条件有很多种,有计算机病毒将计算机系统时间作为触发条件,有将I/O输入作为触发条件的,有将计算机系统某一命令为触发条件,有将计算机硬件型号作为触发条件的,还有将系统运行某些文件作为触发条件的。譬如,有些计算机病毒将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的型号作为计算机病毒的触发条件,计算机感染病毒后,计算机病毒在后台运行,读取系统文件,一旦发现该计算机的处理器是其设定的某些处理器之一,则计算机病毒立即进入前台运行,发挥破坏作用,反之,则等待潜伏,复制传播感染其他计算机,直到触发条件具备才可以发挥作用。总之,计算机病毒的触发条件是计算机病毒设计者设置的,有单一触发模式,也有多种触发条件共同作用的模式。

5结论

计算机病毒已经成为影响人们使用计算机的主要因素之一。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软件或者硬件具有破坏性,对计算机使用者造成直接损失;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导致一个较为严重的病毒造成较大的损失;计算机病毒的可触发性,让计算机使用者不知不觉之中使得计算机中毒。总之,破坏性、传染性及可触发性是计算机病毒的鲜明特征。研究计算机病毒,掌握其基本特征,进而采取相针对的措施,就能防止计算机病毒,减少损失。

作者:韩兵 李海坤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564台 华北电力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