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摘要: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都在飞速发展,科技水平持续提升,尤其是新一代的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无论是对于计算机专业还是非专业的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都是必然要求。并且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不断遭受冲击,教育改革的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更好的满足教育需求,要积极的进行高校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更要不断创新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更高的教学发展目标。

关键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教学模式

1.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形势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日新月异,计算机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办公基本工具、必备工具。无论是各种职位的员工、各种级别的员工,都应该掌握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包括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事务,还包括对多种办公软件的熟练掌握。在这样的现状和趋势下,高校毕业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才能对工作岗位应对自如。尤其是民办高校和职业学校,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前提下,更应注重社会需求的满足。《计算机应用技术》是所有高校的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有很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学生具备参差不齐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大一新生来自全国各地,而各地的发展水平、教育模式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尽管当前计算机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任务,但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无论是教师水平还是计算机硬件条件,亦或当地的教学要求等,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导致了高校的大一新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2)学生对电脑的兴趣日益下降,使用频率日渐下降。当今社会各种新奇的电子产品层出不穷,不断吸引着学生的目光。无论是手机、ipad,功能的逐渐完善和强大,都能满足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甚至学习、运动、烹饪的各种需求。这种现象就导致了学生对于电脑的兴趣越来越小,其不方便携带等劣势更是让学生的使用频率日渐下降。(3)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面临更高的要求。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计算机操作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对于任何岗位职工的基本要求,不仅节约劳动力更能提高工作效率。即使是非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工作岗位也要求其能很好的将计算机应用到日常的工作中,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这就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和非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毕业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问题

2.1教学内容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更是惊人。只有不断的加紧学习,与时俱进才能跟得上计算机行业前进的速度。而当前高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还是很多年前设置的内容,并没有及时的吸取新鲜知识,导致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学内容的设置也没有区分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层次,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2.2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为主,学生以认真听讲为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多媒体、上机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不断涌现。尤其是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传统的教学手段不仅影响了理论知识的吸收程度,更是不能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2.3考核问题

课程的评价考核不仅能够激发约束学生,也是对教师的监督,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交流得知,当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大多选取的是上机考试。这种形式导致很多学生形成了错误的认知,认为只要上机成绩符合要求即可,而对日常的理论知识的重视度不高,上课懒惰、注意力不集中,只依靠考试前的突临时击,从而导致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3.多措并举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3.1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

计算机基础可能作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必须从上到下给予充足的重视。首先学校应明确规定新生要在一学年内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并在期末考核中满足一定的要求才准予通过。第二是学生,要进行充分的思想引导,联系实际情况说明课程的作用,使其认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是教师,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并采取严格的检查评价制度督促不自觉地学生,不断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

3.2充分考虑各专业需求开设计算机基础类相关课程

虽然当今社会中计算机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必需上岗条件,但是由于各行业的工作条件、工作任务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对于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具备不同的要求。因此学校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各专业的特点,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基础上,要设置最贴近、最有用于专业学习的课程,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发挥现实意义。比如:美术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图形图像处理方面、辅助设计方面等的计算机知识和软件操作;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一些程序设计类的计算机知识和软件。课程授课教师也要充分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将专业知识与日常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用途和与专业学习的联系。

3.3利用互联网功能,不断强化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主解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俗称“一人言”。这种传统的“一人言”教学模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的确对人才培养、教学质量都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互联网功能日益强大,教学改革的范围不断扩大,“一人言”模式的弊端和劣势逐渐暴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个性化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如今的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受教育水平和基础条件都差异很大,且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传统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学生只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着理论知识;(2)“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一味的灌输课本和参考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不注重培养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这就导致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能充分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且不能将理论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学生单纯的跟随教师的节奏学习理论知识,一旦离开教师的指导,则无从下手;(3)“一人言”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了教与学的严重分离,不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而且对于学生的思维创造性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也在飞速的前进着,给你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为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当前,我国的多数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中小学校都在积极地尝试搭建各自的校园网,利用校园网实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共享、举办计算机基础大赛,这些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动手积极性,加深了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校园网为日常教学和学习都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和良好的资源,使其不再受制于空间与时间的影响,积极模拟计算机学习情境[4];并且需要教师注重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查评价考核,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也使得对教师、计算机课程、实践操作等环节的综合评价变得更加科学、有效、及时,也便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便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利用互联网强大的功能,一方面有助于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和劣势,另一方面通过优化教学模式和改革教学方法,使得计算机理论课程得到了有效的广泛的延伸,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教学模式都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因此,高等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功能的强大性和重要性,并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强大功能,以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种种弊端,以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显著提升。

3.4积极创新职业人才培养方案,自主构建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当今社会中经济不断发展,各项技术水平都在不断提高,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深化改革,这些都使得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能力已经成为各专业毕业生的必备技能之一。尤其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要注重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并以工作岗位技能需求为主要学习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考虑各个专业不同的需求,创新培养,做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还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保证学生在课堂学到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能够及时、有效的在实践课程中、在上机操作中得到验证和锻炼,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理解记忆,也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更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3.5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为了两大模块,分别是知识普及型课程和专业应用型课程。这两大模块有分别包括必修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知识普及型课程针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其中基础理论知识、办公软件基础操作、windows系统、网络基础知识属于必修四大块,另外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还开设了选修课程,如Visio绘图、Photoshop、Flash等。

结语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对高校毕业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深化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学生具备足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才能达到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庆凤,李芝棠.以“学生为中心”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87-88.

[2]孙自梅.浅析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进[J].福建电脑,2017,33(04):177-178.

[3]李静雅,路璐.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7,34(02):86-88.

[4]关雪梅.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高校小学期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电脑,2017,33(09):85-86.

[5]巴钧才.关于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6,7(02):93-95.

[6]王波,王晓峰.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师理科学刊,2016,36(03):70-72.

作者:张淑娟 周艳萍 王朝岗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