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混合学习策略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混合学习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混合学习策略研究

摘要:通过问卷从学生角度分析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学习现状与需求,采用SWOT分析法,阐述混合学习应用于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从而提出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混合学习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混合学习;SWOT分析;计算机基础公共课

0引言

2015年,“互联网+”作为战略性行动计划,写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快速推动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关联发展,引领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互联网+教育”是利用“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工具及方法的过程[1],是互联网新技术与教育诸要素的连接,更是融合,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封闭性,颠覆了课堂结构,真正实现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混合学习是实现师生双向互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蓬勃发展的学习方式。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旨在培养大学生养成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思维方式,习得应用计算机的方法和技能[2]。当前,各大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公共课,这是一门知识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并存的公共必修课,在大学教育中具有基础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一直以来,这门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授课+上机实训”模式,实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当前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迫切任务。

1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现状与需求调查

研究首先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以广州医科大学2016级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旨在调查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现状与需求。调查问卷设计了9个问题,其中5个问题的设计基于李克特量表法,采用5级打分法,主要是对调查对象态度或想法的调查,另含3个单选题和1个多选题。经过设计、完善、小规模发放、预测、修改与确定等问卷设计过程,保证问卷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调查结果显示,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学习现状为:大部分学生感觉学习吃力,表示这门课程内容难度大;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后不及时复习,常出现遗忘、盲目学习等现象。学习需求为:相对于PPT等课程资源,学生更倾向于视频学习,操作步骤及知识讲解直观可视化,也利于复习;有强烈的自主学习需求,希望课堂和课后都能有自主控制的时间和空间,喜欢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希望教师能提供指导、预习、复习及协作学习等材料。

2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混合学习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态势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组织的内部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外部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在全面把握分析对象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将各因素相互匹配进行研究,从中选择最佳组合,制订符合分析对象发展方向的策略[3]。

2.1内部优势(strength):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多样化

大学生的互联网意识强,自主学习意识强,对网络学习有一定的接受度。随着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早已浸润在信息时代的怀抱中,形成“不会问百度”的解决问题思维,也具备多样性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但同时存在学习差距。传统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中,“上机演示”是课堂上主要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操作,进行模范操作,进而实现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应用。一旦离开课堂,他们只能通过回忆或课件、课本,汇聚零散的知识记忆,结合自主复习的知识建构,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内化,这样的效率是较为低下的。通过学习网络教学视频或学习网站,重温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直接性、针对性都会比单靠课本或课件强,效率更高。

2.2内部劣势(weakness):缺乏引导性的学习规划和沟通渠道

大学生入学前,接受的义务教育是强制性、计划性的,对教师依赖性很强,而进入大学,他们需要慢慢降低对教师授课的依赖,学会自主学习。大学生往往有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但缺乏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想学而不会学。互联网犹如一片信息的海洋,能让学生在其中畅游,但也容易让学生迷失方向。自制力不足、自我规划不强等,这是大学生刚踏入大学遇到的普遍问题,导致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缺乏引导而不能开展持久性、发展性的学习。此外,因大学课程与中小学的课程传授方式的不同,大学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更多地发生在课堂中。课后缺乏常态化的沟通渠道,开展的学习交流很少,造成情感交流的缺失,讨论平台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

2.3外部机遇(opportunity):信息化教学普及

线下教学与线上学习的融合,让学习方式呈多样化发展。教学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借助信息技术和教学媒体技术的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当前的常态教学方式。越来越多的网络设备涌现,如教学平台(BB、Moodle、慕课网络平台等)、教学设备(iPad、电子白板、移动白板等),为展开多样化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条件和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多次提到加强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倡导下,高校积极响应,大力更新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将信息化教学落实在高校教学中。在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中,互联网技术与教学平台、面对面教学与线下自主学习相结合,能为广大师生提供不同的教学体验。

2.4外部威胁(threat):网络环境的干扰大

混合学习一般发生在传统课堂和网络空间的环境中。网络的学习环境会给大学生带来的干扰有:①网络诱惑,主要是网络游戏、视频、动画等娱乐性干扰。碎片化学习容易受到这些干扰,致使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或学习中途注意力转移,学习被中止;②教学资源的“建”>“用”,建设标准不一,鱼龙混杂,造成资源开发质量不高、优质资源浪费。据最近一项调查显示,“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参赛作品接近10000节,而在527名参赛的高校教师中,只有2.73%教师会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运用微课[4],这造成微课的学习过于形式化,缺乏实用性。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的必修课,制作微课视频资源,需考虑知识点或技能点的性质特征、视频时长、互动交流等,并将这些资源合理应用于教学,发挥微课资源优势,改善教学。

3互联网+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混合学习策略

3.1优势机遇(SO)策略:抓住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机会,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1.1开展分层差异化教学,整体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在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开课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主要是对这门课程整体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分班开展差异化教学,可调整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基础较好的班,除了掌握office软件的基本技巧,还可开展Photoshop、网页设计等难度较高的教学;基础欠缺扎实的班,重在学习office软件、图像编辑、网页设计等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分层差异化教学,能够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和辅导,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授,能够很好地解决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等问题,能够整体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3.1.2开展基于慕课平台的混合学习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目前,综合类MOOC平台有中国大学MOOC平台、学堂在线、爱课程等,还有以高等院校为单位,自行组织规划,又称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POC)。在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中,可开展基于国内综合类MOOC平台或SPOC平台的混合学习活动,供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混合学习活动环节可采用: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反馈—课中学生小组协作,教师启发引导—课后学生拓展训练,教师总结反馈。

3.2优势威胁(ST)策略: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创设多元化的混合学习环境

3.2.1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建设课程资源

美国教育家戴维•乔纳森曾提出“信息时代,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成为信息生产者而不仅仅是信息消费者[5]”。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或课程技术团队往往是课程资源的制作者,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其实,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制作课程资源不仅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热情熟悉开放教育资源和各种社会性学习软件。混合学习环境中,课程资源的形式呈网络化,可以是文档、视频、动画、游戏、习题等。对技术要求较低的资源,如PPT、实验报告等文档,可发动学生参与制作,更显学生的学习风格;对于技术要求较高的资源,如视频、动画、游戏,可对学生作一些简单的制作培训,发动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制作,在网络平台上共享,相互学习交流,营造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3.2.2搭建常态化的多元沟通渠道,营造友好的混合学习环境

“从人的维度来看,混合学习是一种使人充满生命活力和人文关怀的环境创设,是提高学习主体生命质量的环境创设[6]”。搭建常态化的沟通渠道,如QQ、微信、博客、讨论区、微博等,建立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产生情感共鸣、情感关怀,营造出友好的学习氛围。在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操作贯穿整个课程教学,那么,教学互动显得尤其重要。学生协作学习交流、师生问题对话、技能掌握情况问答等,都常发生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因此,学生的混合学习需要畅通的常态化沟通渠道,开展学习和情感交流,促进知识内化。

3.3劣势机遇(WO)策略:利用网络化的混合式教学,解决学生的学习现状

3.3.1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设计“课程教学+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混合学习方式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基于网络而形成的学习共同体,由学生群体和教师团队共同组成,具有共同信念和目标,通过开放性的学习交流、知识共享、同伴协助等方式,促进团体和个体的成长,实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混合教学,往往采用协作学习、同伴协助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交流,完成学习任务。“课程教学+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混合学习方式能够整合传统课堂教学和线上学习的优势,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构建知识。

3.3.2重视对混合学习方案的设计,精细化实施方案,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指引

混合学习常表现为:①教学环节的混合,一般分为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巩固3个环节;②教学方法的混合,采用课堂讲授、讨论、在线自主学习、小组协作、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评价等方法;③教学活动的混合,如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在线学习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结合等。精细化混合学习实施方案,包括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详细设计,有效做到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紧密衔接、课程导航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全面跟踪并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清晰的混合学习环境。

3.4劣势威胁(WT)策略:资源与学生相互助力,应对网络时代的学习挑战

要注重教学资源“以用促建”“以用助学”。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政策号召下,很多高校、机构开发了大量微课、MOOC、精品课程等优质资源,但这些资源很少真正应用于教学,造成优质资源浪费、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等。“以用促建”是指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用资源来教与学,并通过教学效果反馈、师生态度调查等反馈方式,完善资源设计开发,提高资源的质量。当前,教学资源的评价主体多为资源开发人员、专家、教研人员等,很少有教师和学生参与资源的评价。因此,“以用促建”能够将教学评价与资源评价合为一体,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教学资源质量和教学效果。“以用助学”是指使用资源学习,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动态需求,如动态生成资源,提供给不同学习需求的学习者;发动学生共建资源,提高学习参与积极性,让资源别具风格;跟踪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制定完整有序的学习规划等,这能充分地发挥出资源的教学优势。

4结语

“互联网+”时代,混合学习充分融合线上教学资源和线下传统课堂的互补互动优势,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带来全新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引导。抓住当前的信息化发展机遇,采用适合的混合学习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教学现状。期待文章得出的互联网+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混合学习策略,能够为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教学实践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碧武.“互联网+教育”的冷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7):96-99.

[2]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9.

[3]许涛,禹昱,姚中锐.基于SWOT分析的慕课教学发展研究:某大学外国语学院问卷调查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9):51-57.

[4]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作者:梁洁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