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与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与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与实践

【摘要】本文从通识教育中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入手,先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阐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通识教育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尝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通识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一、通识教育中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通识教育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的西方,当时西方许多学者认为大学的学术分科导致知识被严重割裂,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完整性。基于此提出了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学会融会贯通,最终培养出完整的人。1829年,美国学者怕卡悠(A.S.parkard)教授正式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他认为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前,应该先学习必要的公共课,也就是通识教育课程。后来又有学者提出,现代大学教育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通识教育主要是培养一个人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活所需,而专业教育则是给予一个人某种职业能力的训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培养人方面虽有区别,但并非相互独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领域或者技术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互联网时代,在信息技术大背景下,计算机已经作为工具应用到各行各业,而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一个人工作、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中,这部分能力正是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来实现的。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能真正发挥其基础教学的作用,配合其专业知识的教学,达到高校培养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从事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与面临的问题

1.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大致可概括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普及阶段和21世纪初的发展阶段。这三个时间段也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由硬件软件的发展到计算机的应用再到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国家教育部也先后出台相关文件,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国家首次发文确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地位是在1997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随着计算机教学的发展,为了使其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2006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随着第三种科学思维即计算思维的提出,国内高校有学者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于培养人的计算思维能力。2010年7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名校组成了联盟召开的第一届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上提出了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养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对问题进行求解、系统设计和行为理解,即建立计算思维。由此可见,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一项核心任务。

2.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1)教学模式欠合理。从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来看,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模式大部分采取的都是理论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齐鲁理工学院为例,理论课的讲授通常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师将知识在屏幕上进行讲解演示。实践课时,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再对需要上机练习的部分进行实际操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与能力的提升。(2)教学内容与专业联系不紧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除突出计算能应用能力的培养外,其主要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高校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往往是由统一的教学大纲指导下的统一授课内容。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的专业只需要学会普通办公软件的使用即可,而有的专业则需要了解甚至懂得一定的编程语言。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现不出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不同专业的专业需求,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3)学生基础差别大。随着国家大力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现在中小学及家庭中计算机日益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脱离了原来的“零起点”。但是由于高中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教育水平、教育设施等各个省份地区存在较大差别,导致高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多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统一大纲同一方法授课,忽视这种学生本身存在的基础差异,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上课内容不想听,基础差的学生则在有限的学时内学习跟不上的状况,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实践

1.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格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新教学理念。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将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新成果融入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遇到专业问题,要引导学生以计算思维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不是简单的教授怎么应用计算机,还要培养学生对于程序设计思想的理解,也就是计算思维能力。

2.创新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融合进来。以齐鲁理工学院为例,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逐渐构建起了“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项目实训练习(测试)+教师课堂答疑”的教学模式并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是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然后根据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差别,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校不同层次的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然后根据学习内容进行网络项目实训练习或者测试。这两个环节,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学习后会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第三个环节课堂教学中的辅导答疑讲授再解决学生前面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学习知识,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了综合素质。

3.关注专业差别,注重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课程全校统一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时数的设置显然已经不再科学。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意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根据专业差别进行分类教学。互联网时代使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专业、分层次教学由原来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模块式学习,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块。另外,计算思维作为三大科学思维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要注意渗透计算思维,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差异来逐渐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大胆改变教学手段,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方式方法进行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4.加强过程考核,实现考核形式多元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突出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核应该由注重知识的掌握转化为注重知识的应用,考核学生利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考核形式可以采取多样化。要注重加强过程性的考核,减少期末考试所占的比重,加大自出学习、项目实训所占的比例。考核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可以包含多形式多角度的内容。注重考查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加强过程考核,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以齐鲁理工学院为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成绩主要分为两大项: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项各占50%。平时成绩要求不少于3种考核形式,一般包含:课堂表现、任务完成得分、阶段测试得分、实验操作得分等。加强过程考核,实现考核形式的多元化,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表现。

四、结束语

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使用简单的办公软件,更不是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要真正发挥其基础教学作用,再配合专业知识教学,达到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24-33.

[2]董荣胜.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呼唤教育的转型[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14-15.

[3]柏世兵.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实践[J].高等教育,2016(12).

作者:李娜 单位:齐鲁理工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