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

摘要: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特色和区域教学现状,提出慕课背景下基于专业特征分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教学模式,结合广西师范大学的实例,阐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践过程,最后说明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专业分类;慕课教学;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

0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系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入门课程,虽然部分学生会在大学之前或多或少地接触到计算机,但要真正上好这门课程,兼顾基础理论和应用操作能力的综合培养,达到社会与企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目标,还存在很多难点。笔者教学团队多年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线教学,针对课程特色和广西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现状,进行了基于专业分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计算机基础课程特色与教学现状

(1)作为信息时代的大学生,计算机技术是最基本的谋生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专业跨度大,授课对象差异明显[1]。计算机基础作为信息化社会的一门工具性学科,是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的根本,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各自专业中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因此,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开设课程内容非常重要。(3)师生人数增长不成比例,大班教学并不是出路。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教师和相应的教学设备并没得到相应的增长,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压力明显增大,矛盾也日渐突出。(4)全区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取消带来课程定位的质疑,各院校课程学时不一,考核标准不一。自从2014年由广西区教育厅组织的全区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2]取消以来,近年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趋于多样化,开课学时长短不一,考核标准难度不一。(5)现有的微课教学模式存在视频效果不好、平台维护工作量大等问题[3]。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多而杂,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可选性大,知识点分明,相互关联度小,易于分解。针对以上问题和分析,笔者希望构建一种分专业特点的、以慕课[4]为载体的学生自主课堂,打破统一内容、统一考核的标准,分专业选择教学内容并订定相应的考核标准,满足不同专业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先后顺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现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的培养目标,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2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2.1微课教学改革的尝试

在信息化环境下,基于教育的分享平台日益丰富,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是整个教育信息建设的根本出发点[5]。基于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分析现有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利用“短小精悍”的微课教学模式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但出于成本与精力的考虑,微课的录制除了利用录屏软件自行录制,还需要额外开发在线辅助学习平台供学生进行在线学习。

2.2基于专业分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2.2.1基于专业特征分类

根据库等相关知识。此外,根据不同专业的差异需求,跟各学院充分沟通之后,分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除了计算机基础概论、操作系统、字表处理软件、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基础知识等章节外,术科只学习演示文稿软件章节,而文科要求学习数据库和演示文稿软件内容,工科则要求学习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库软件,理科则要求学习程序设计基础和演示文稿软件内容,并根据不同专业定制不同的考核标准。当然,所有的慕课资源都免费开放,学生可自行学习其他内容,不做考核要求,为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更好的进阶空间。教学团队基于微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馈以及现有的知识点分割、案例设计,设计了知识点难度的递进,章节测试的设计和上机作业的布置等方面进行了多方讨论和论证,分工录制了各章节的慕课教学视频。我们旨在将知识点融入案例设计中,逐步引入,在理论知识点学习的同时辅以案例操作介绍,结合设计了多层次的同步练习任务,录制的操作视频融入慕课教学中,化解学生畏难情绪,真正做到跟着教师一步一步完成整个设计,激发其成就感和动手欲望。此外,为配合分专业教学内容的考核,我们基于各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历年试题重新整理题库,录入不同难度的试题;为防止学生线下学习不自觉存在刷课现象,教学团队为每个视频定制了弹题,弹题会在视频学习过程中出现,考核的知识点是视频中讲解的内容,学生必须完成弹题的作答之后才能继续学习。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平台,并进行了系统升级,使系统的平台兼容性和系统吞吐率增强,能够满足学生在线同时操作与测试的需求,并设置了学号自动过滤的功能,不同专业学生进入考试系统后自动匹配相应的考试方案,真正实现结合专业特色实现分难度、分阶段、可选模块等多种测验方式,配合慕课教学模式的开展。

2.2.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此外,针对西部地方高校的劣势,我们以基于慕课的SPOC教学形式作为突破口,进行了基于专业分类的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的教改尝试。SPOC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课堂和纯在线课堂,SPOC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分为线上线下两个部分。1)线上部分。线上部分主要依托录制的教学视频和学习平台,学生自主根据专业需求在在线平台上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真正将学习主权交还到学生手中,教师成为知识内化和应用的协助者。录制完成的慕课视频已于2018年秋季学期在智慧树平台上正式运行,该平台是由北大发起的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的唯一授权运营服务商,致力于帮助国家和政府解决东西部资源不均衡导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智慧树平台提供了智能化的课程学习,自动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给出学生阶段化的标准进度,为学生学习提供进度参考,帮助学生更好地制订学习计划;学生可以随时查看学习完成进度,并根据学习完成进度自动生成当前课程得分;平台支持在线观看视频或下载视频离线观看,教师可以课程资料给学生查看或下载。2)线下部分。线下部分通过平台提供见面课直播与考勤功能来实现,所有学生可以灵活选择在现场参加见面课或者线上观看直播等方式完成见面课任务。对于在现场参加见面课的学生,教师可以线下考勤并给分,而场外的线上学生在直播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发弹幕、投票、点赞、提问等方式参与互动,并实现平台自动考勤并打分,真正实现线上线下实时答疑互动的见面课模式;本课程2个学分,根据课程内容和线上学习情况组织4次在线见面课,初步设计了“浅谈计算机应用前沿与发展趋势”“word和excel作品展示与点评”“网络新玩法”和“程序设计与计算思维”等主题,为学生解读了计算机前沿技术,并通过点评学生作品剖析操作的要点与难点,手把手设计程序案例以揭开技术应用的神秘面纱,达到扩展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目的。此外,平台还支持翻转教学,在翻转教学支持小班教学,课程上机作业提交并添加附件,可查看全部上交以及未提交的作业考试,还可以签到、投票抢答等课堂活动,课堂结束后,可以生成课堂报告供教师分析。平台支持随时学,将自动根据学生选择的时间范围,智能化地实现课程内容推荐,组合成学习包,从20分钟、40分钟到1小时不等,随机推荐学习视频,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3基于专业分类的慕课教学模式实践

3.1课程活动设计

基于以上的平台和配套资源的准备,结合广西师范大学的办学实际,本课程采用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在线学习讨论+直播互动见面课模式。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高品质的在线视频,更个性化地掌握学习内容与进度,也可以通过在线章节讨论与教师、同学互动交流。为更好地推进有专业特色的慕课教学模式,2018年秋季学期,笔者有选择地在部分不同专业进行了试点教学。有计划地安排了部分大班(学生人数100人及以上)和小班(学生人数50人及以下)班级进行了慕课改革尝试,课堂组织采取了以学生为主的翻转课堂模式,采用设问或任务驱动的方法督促学生进行在线慕课学习,学完后让学生学会抽取和剥离知识点,剖析难点,遇到问题可以求助学生甚至教师。本学期的在线见面课安排了4次,主要以前沿技术主题讲解和作品展示与点评这2种方式进行,其中“浅谈计算机应用前沿与发展趋势”主要对计算机的发展做了回顾和总结,对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还对计算机领域研究热点——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进行了解读,为学生揭开了人工智能神秘的面纱,最后就“人与机器之间到底会和谐共处还是不共戴天”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Word和Excel作品展示与点评“主要展示”Word与Excel的优秀作品,讲解操作要求,并对操作中常犯的错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而“网络新玩法”则给大家介绍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状况,解读了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还给学生普及了网络协议原理与安全等相关知识,并就“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之间产生了哪些矛盾”展开了讨论;“程序设计与计算思维”则主要进行案例拓展讲解,包括编程打印有趣的图案和实现好玩的井字游戏,吸引学生的眼球,并一步一步解析算法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学会分析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算法与计算机可执行的操作步骤。

3.2实践效果

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各试点班级网上评教评分平均达93分以上,获得了“上课模式自由,培养了学生的实操能力”“课程内容注重学生专业的发展”“视频讲解完美,体验了不同的学习方式”等好评。该课程建设已获得2018年度广西师范大学的在线课程建设奖励,并分别与兄弟院校玉林师范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和漓江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进行了慕课示范教学等教学交流。课程在2018年度全区计算机基础年会上做了慕课推广,多家学校主动要求共享慕课资源。慕课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但仍然处在摸索阶段,难点在于在线见面课的主题教学设计和翻转课堂的组织以及分专业、分难度考核标准的把握。目前智慧树共享课程在线学生已超万人,参与高校达24所,在线互动近3千次,还在持续攀升,涉及面非常广,获得普遍好评。

4结语

基于专业特征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托智慧树平台,真正将学习主权交还到学生手中,线上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移动设备、电脑等多种方式在线学习优质视频,教师与学生同步了解学习进度与效果,完成多层次的同步操作任务;线下组织了一系列主题讲座式的见面课,介绍了一系列的前沿信息技术,拓展了学习内容,也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重点与难点通过作业点评等方式进行解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浓厚兴趣,并免费为其他高校提供慕课课程资源共享,扩大了课程影响面,提高资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覃章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和实践[J].福建电脑,2012(6):33-46.

[2]广西高校计算机教学与考试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广西考区)一级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利娥,张超英,朱新华.“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7(10):76-78.

作者:王利娥 刘红翼 吴璟莉 张灿龙 朱新华 邓福欣 张兰芳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