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公众号平台构建计算机基础微课程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新媒体背景下,微课程逐渐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推崇和欢迎,成为教师创新传统课程,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通过深入研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现状,明确计算机微课程的构建方法与思路,以微信公众号作为微课程的构建抓手,满足学生群体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使计算机教学呈现出信息化、现代化、时代化的发展特征,为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平台;计算机基础微课程
引言
在社交媒体与通信技术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以共享、开放为理念的教育运动得到了长远的发展。而“微”教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使得教师更加关注时展的趋势及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学领域中的价值。进而使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教学生态。而在新时代的影响下,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都发生深刻的转变,使得计算机教师不得不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与理念,提升信息素养,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积极地参与到新媒体、新技术的教学改革运动中,唯有如此,才能通过新媒体、微课程等现代教学模式中,获得发展,改进并深化计算机教学理念,使计算机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自主能力的教学枢纽与抓手。
一、微信公众号的课程内涵
为全面分析微信公众号在计算机微课构建中的价值与特征,以微课程、微课、课程等为检索词,筛选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活跃的教学公众号。该类公众号的运行主体包括学校、品牌网站、教师个体、培训机构等。所面向的学生群体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中小学基础教育等。在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可发现该类公众号能够充分发掘微信的社交功能,能够在互动社区、教学支持、视频制作等领域拥有突出的表现。然而在制作与设计层面,依旧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首先是内容呈现,通常来讲基于微信平台的计算机微课要比传统的微课短小精悍,时长通常为4-5分钟左右,并且以单一的知识点作为授课核心,且不同知识点的设计相对简易明了,紧凑明晰,容易让学生进入课程学习状态。除此之外,较为优秀的计算机微课程普遍关注学生的情感设计与个性体验,适合学生的课程学习风格,极大地吸引学生投入到微课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在“互动设计”与“媒体呈现”中得到发展。然而我国很多微信平台微课系统普遍在内容设计上存在问题,微课的间隔期较长,需要通过微信公众号菜单和历史消息来检索微课,并且计算机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也相对薄弱,导致学生所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支离破碎,难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把握与内化。其次是配套资源,微课平台在构建过程中,需要拥有相对完善的微教案、内容介绍、课件下载等功能,该功能与微课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群体更好地深化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知识,进而通过自动回复、朋友圈、社交功能实现即时互动的目标,提升微课程的授课效率。然而为有效延伸并拓展公众号的教学功能,需要构建出独立的互动社区与联系测试模块,并采用第三方程序的方式,使微信功能愈加完善。总体来讲,配套资源在微课辅助层面上,拥有较为鲜明的价值与作用。然而在知识导图上,却差强人意。很少有平台将微课建设重点置于微课导图上,致使学生难以明确微课的学习重点、要点,缺乏全局观念,影响到学生开展微课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
(一)教学模式和方法枯燥现阶段,我国计算机基础课程普遍以理论教学为重点,学生验证为主体的形式设置的。即计算机教师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后,便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操作,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致使部分学生产生烦躁、厌学等情绪,极大地影响计算机教学的质量,不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计算机课时相对有限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所设计的技能点与知识点也逐渐增多,覆盖面也日渐广泛。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容量日渐增加。然而在有限的课时内,学生群体难以充分获取所有的计算机知识点,难以将其有效地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导致计算机教学无法发挥既定的教育功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难以兼顾学生的差异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同地区对信息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发展程度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不均衡等特征。导致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计算机技能参差不齐。而这种差异将给课程教学带来严重的制约。尤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师需要将特定范围内的计算机知识点传授给学生。然而由于缺乏分层教育意识,导致一部分青年学生出现“吃不饱”或“吃不了”的问题,进而极大地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课程的全面发展。
三、计算机微课的构建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位计算机微课程是全新的教学模式及载体,能够有效解决课时有限、教学方法枯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差异化教学,调动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然而在基于微信平台构建计算机微课程时,应明确学生群体在计算机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构建出富有趣味性、时代性、吸引人的微课程体系。因为,微课程的作用维度普遍以课后为主,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心理认知特点,将导致微课内容、枯燥乏味、缺乏个性化、多元化,进而无法吸引学生观看微课视频,违背了微课的构建宗旨,使微课平台丧失了应有的教育意义。
(二)以需求为导向微课程应根据学生群体的学习规律,将课程划分为主题突出且相对独立的视频系列。使计算机微课程逐渐满足学生碎片化、个性化、自主性及按需、随时的学习需求。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教学大纲、课程进度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及特点,重新设计微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帮助教师更好地呈现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尤其在“按需”与“随时”层面,教师必须在明确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构建出难度适宜的课程体系,譬如基础类课程与拔高类课程等,以此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水平。
(三)以能力为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意识。因此在微课程建构的过程中,需要突出微课程的实践性、拓展性、交互性,彰显微课程的碎片化与个性化特征,构建出全新的学习情境,使其符合信息时代特征与教育规律,从而在实践教育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挖掘学生的专业潜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构建策略
(一)组织调研教师应充分整理并收集与微课程建构有关的文献资料,明确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继而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活动,明确学生计算机基础及学习习惯、态度等情况。随后组织任课教师,开展研讨活动,探析并分析微课程的内容特征、作用机理及构建原则,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构建体系。此外,教师应根据教育目标,积极联系第三方企业,探索现有的软件技术能否有效地满足微课程的功能需求,提升微课程的授课质量。
(二)课程设计相较于微视频与传统教学。微课程的授课内容相对完善,能够反映出计算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外在特征,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阶段,应根据知识点的关联规律,将课程视频组织起来。并综合分析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授课内容、学科特征、课程现状,结合“联通主义”与“建构助力”理论,将不同的知识点、内容及目标罗列起来,形成知识导图,使学生对整体的知识结构有全新的认识。然而在知识点整合与组织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计算机知识点间的组织原则,明确其完整性与碎片化,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及课程授课机制。
(三)课程开发在课程开发阶段,教师应根据“课程设计”所分割或划分的知识模块开展脚本设计活动。即根据不同模块的特征及内容,选择适宜的表现手法,绘制微视频规划表,并对表现方式、出现顺序、画面组成等内容进行安排和细化。随后准备并收集相关素材,进行视频录播工作。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必须明确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在课程结束后,必须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练习任务,使理论知识得到及时的应用与实践。
(四)反馈与试播计算机微课视频在录制与合成后,应通过开发小组的互审与监督,明确微课视频中的问题,及时改进,使微课视频真正地满足现代计算机教学的发展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微信公众平台的交互机制,构建出能够反映学生对微课程态度的反馈体系,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微课程在学生专业发展中的作用与效用,进而在修改与调整微课程的过程中,使微信公众平台微课成为院校教学的改革重点与发展趋势。
结语
微信公众平台是计算机专业构建微课程的重要平台与载体,能够有效地整合微信功能,使微信平台成为教师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学生发展的抓手。在课程建构的过程中,计算机教师首先应明确现有微信公众平台微课程的发展情况、技术应用状况、教学效果及所存在的不足,随后在理论研究的引导下,明确计算机微课程的构建原则、目标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要求,设计出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微课程平台。
参考文献:
[1]廖俐鹃.高校微课程设计的研究———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例[J].电子测试,2016(9):71-72.
[2]李燕.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基于远程开放教育模式[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12):119-120.
[3]马金金,郭有强.基于“互联网+微课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J].蚌埠学院学报,2016,5(4):134-138.
作者:吴琼香 单位: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