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众号平台构建计算机基础微课程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公众号平台构建计算机基础微课程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公众号平台构建计算机基础微课程策略

[摘要]在新媒体背景下,微课程逐渐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推崇和欢迎,成为教师创新传统课程,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通过深入研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现状,明确计算机微课程的构建方法与思路,以微信公众号作为微课程的构建抓手,满足学生群体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使计算机教学呈现出信息化、现代化、时代化的发展特征,为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平台;计算机基础微课程

引言

在社交媒体与通信技术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以共享、开放为理念的教育运动得到了长远的发展。而“微”教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使得教师更加关注时展的趋势及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学领域中的价值。进而使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教学生态。而在新时代的影响下,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都发生深刻的转变,使得计算机教师不得不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与理念,提升信息素养,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积极地参与到新媒体、新技术的教学改革运动中,唯有如此,才能通过新媒体、微课程等现代教学模式中,获得发展,改进并深化计算机教学理念,使计算机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自主能力的教学枢纽与抓手。

一、微信公众号的课程内涵

为全面分析微信公众号在计算机微课构建中的价值与特征,以微课程、微课、课程等为检索词,筛选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活跃的教学公众号。该类公众号的运行主体包括学校、品牌网站、教师个体、培训机构等。所面向的学生群体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中小学基础教育等。在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可发现该类公众号能够充分发掘微信的社交功能,能够在互动社区、教学支持、视频制作等领域拥有突出的表现。然而在制作与设计层面,依旧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首先是内容呈现,通常来讲基于微信平台的计算机微课要比传统的微课短小精悍,时长通常为4-5分钟左右,并且以单一的知识点作为授课核心,且不同知识点的设计相对简易明了,紧凑明晰,容易让学生进入课程学习状态。除此之外,较为优秀的计算机微课程普遍关注学生的情感设计与个性体验,适合学生的课程学习风格,极大地吸引学生投入到微课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在“互动设计”与“媒体呈现”中得到发展。然而我国很多微信平台微课系统普遍在内容设计上存在问题,微课的间隔期较长,需要通过微信公众号菜单和历史消息来检索微课,并且计算机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也相对薄弱,导致学生所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支离破碎,难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把握与内化。其次是配套资源,微课平台在构建过程中,需要拥有相对完善的微教案、内容介绍、课件下载等功能,该功能与微课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群体更好地深化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知识,进而通过自动回复、朋友圈、社交功能实现即时互动的目标,提升微课程的授课效率。然而为有效延伸并拓展公众号的教学功能,需要构建出独立的互动社区与联系测试模块,并采用第三方程序的方式,使微信功能愈加完善。总体来讲,配套资源在微课辅助层面上,拥有较为鲜明的价值与作用。然而在知识导图上,却差强人意。很少有平台将微课建设重点置于微课导图上,致使学生难以明确微课的学习重点、要点,缺乏全局观念,影响到学生开展微课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

(一)教学模式和方法枯燥现阶段,我国计算机基础课程普遍以理论教学为重点,学生验证为主体的形式设置的。即计算机教师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后,便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操作,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致使部分学生产生烦躁、厌学等情绪,极大地影响计算机教学的质量,不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计算机课时相对有限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所设计的技能点与知识点也逐渐增多,覆盖面也日渐广泛。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容量日渐增加。然而在有限的课时内,学生群体难以充分获取所有的计算机知识点,难以将其有效地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导致计算机教学无法发挥既定的教育功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难以兼顾学生的差异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同地区对信息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发展程度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不均衡等特征。导致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计算机技能参差不齐。而这种差异将给课程教学带来严重的制约。尤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师需要将特定范围内的计算机知识点传授给学生。然而由于缺乏分层教育意识,导致一部分青年学生出现“吃不饱”或“吃不了”的问题,进而极大地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课程的全面发展。

三、计算机微课的构建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位计算机微课程是全新的教学模式及载体,能够有效解决课时有限、教学方法枯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差异化教学,调动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然而在基于微信平台构建计算机微课程时,应明确学生群体在计算机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构建出富有趣味性、时代性、吸引人的微课程体系。因为,微课程的作用维度普遍以课后为主,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心理认知特点,将导致微课内容、枯燥乏味、缺乏个性化、多元化,进而无法吸引学生观看微课视频,违背了微课的构建宗旨,使微课平台丧失了应有的教育意义。

(二)以需求为导向微课程应根据学生群体的学习规律,将课程划分为主题突出且相对独立的视频系列。使计算机微课程逐渐满足学生碎片化、个性化、自主性及按需、随时的学习需求。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教学大纲、课程进度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及特点,重新设计微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帮助教师更好地呈现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尤其在“按需”与“随时”层面,教师必须在明确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构建出难度适宜的课程体系,譬如基础类课程与拔高类课程等,以此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水平。

(三)以能力为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意识。因此在微课程建构的过程中,需要突出微课程的实践性、拓展性、交互性,彰显微课程的碎片化与个性化特征,构建出全新的学习情境,使其符合信息时代特征与教育规律,从而在实践教育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挖掘学生的专业潜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构建策略

(一)组织调研教师应充分整理并收集与微课程建构有关的文献资料,明确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继而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活动,明确学生计算机基础及学习习惯、态度等情况。随后组织任课教师,开展研讨活动,探析并分析微课程的内容特征、作用机理及构建原则,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构建体系。此外,教师应根据教育目标,积极联系第三方企业,探索现有的软件技术能否有效地满足微课程的功能需求,提升微课程的授课质量。

(二)课程设计相较于微视频与传统教学。微课程的授课内容相对完善,能够反映出计算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外在特征,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阶段,应根据知识点的关联规律,将课程视频组织起来。并综合分析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授课内容、学科特征、课程现状,结合“联通主义”与“建构助力”理论,将不同的知识点、内容及目标罗列起来,形成知识导图,使学生对整体的知识结构有全新的认识。然而在知识点整合与组织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计算机知识点间的组织原则,明确其完整性与碎片化,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及课程授课机制。

(三)课程开发在课程开发阶段,教师应根据“课程设计”所分割或划分的知识模块开展脚本设计活动。即根据不同模块的特征及内容,选择适宜的表现手法,绘制微视频规划表,并对表现方式、出现顺序、画面组成等内容进行安排和细化。随后准备并收集相关素材,进行视频录播工作。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必须明确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在课程结束后,必须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练习任务,使理论知识得到及时的应用与实践。

(四)反馈与试播计算机微课视频在录制与合成后,应通过开发小组的互审与监督,明确微课视频中的问题,及时改进,使微课视频真正地满足现代计算机教学的发展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微信公众平台的交互机制,构建出能够反映学生对微课程态度的反馈体系,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微课程在学生专业发展中的作用与效用,进而在修改与调整微课程的过程中,使微信公众平台微课成为院校教学的改革重点与发展趋势。

结语

微信公众平台是计算机专业构建微课程的重要平台与载体,能够有效地整合微信功能,使微信平台成为教师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学生发展的抓手。在课程建构的过程中,计算机教师首先应明确现有微信公众平台微课程的发展情况、技术应用状况、教学效果及所存在的不足,随后在理论研究的引导下,明确计算机微课程的构建原则、目标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要求,设计出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微课程平台。

参考文献:

[1]廖俐鹃.高校微课程设计的研究———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例[J].电子测试,2016(9):71-72.

[2]李燕.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基于远程开放教育模式[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12):119-120.

[3]马金金,郭有强.基于“互联网+微课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J].蚌埠学院学报,2016,5(4):134-138.

作者:吴琼香 单位: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