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计算机网络课程在线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在线上授课的准备、过程与效果。课程授课前教师必需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利用QQ群、MOOC网及腾讯课堂进行线上授课,达到了不亚于线下授课的效果。本文最后也指出了线上授课的一些弊端和相应的解决方法或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腾讯课堂;QQ群
1引言
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地的学校纷纷使用线上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每种层次的学校、每门课程的教师各显神通,根据各专业及各门课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线上授课方案。广东理工学院也为能在疫情期间保证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1]。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同样重要。广东理工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的网络教研室及”计算机网络”课程组成员针对疫情期间怎么做好该课程的线上理论课及实验课的活动,进行了多次讨论,并配合学校做了多种上课准备,帮助学生居家线上学习[2]。
2教学准备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考研的四大专业课程之一,因此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它的理论知识尤为重要。该课程的实践性也非常强,学完这门课程需要学生掌握如何去设计一个公司的局域网或者一个小型范围的校园网。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生做大量的实验来进行验证。在没有实体实验室的线上教学,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
2.1学习平台的选择
为了保证疫情期间的教学的质量,结合学校本身资源及网上各大学习网站资源,广东理工学院决定与优课联盟、智慧树及中国大学MOOC网等多个线上授课平台进行合作。在开课前学校统一对教师进行了线上授课培训,保证每个教师都对线上授课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在选择网络的平台方面,学校给出的许多的建议。优课联盟、智慧树及中国大学MOOC网等这些平台的优点很多,比如可以提供大量相关课程的视频和PPT给学生自学,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相关章节的测验,还可以语音直播和相应的师生互动等。这种授课方式既能提供大量的资料给学生自习,也能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但利用这种直播平台,教师无法把屏幕分享给所有同学,因此只适合于理论课的直播。对《计算机网络》这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来说,线上授课最好的方法是在授课的同时能进行直观的操作演示,所以授课需要分享教师的屏幕,显然上述平台无法满足这个需求。因此,对腾讯会议、腾讯课堂、钉钉、QQ直播等多个直播平台进行了测试、使用和对比。QQ群方便联系学生、方便布置即时在线作业并可以长久保存上传的课件文件等;腾讯课堂能够支持分享屏幕与线上板书,还方便线上问答与统计等。在综合考虑后,决定以腾讯课堂为主,中国大学MOOC为辅,并结合QQ群进行线上授课。
2.2实验软件的选择
利用腾讯课堂、中国大学MOOC以及QQ群进行在线教学,对于理论课来说已经够了。但如果要在线演示网络实验还需要其它支持软件。《计算机网络》课程主要的实验包括:(1)各层协议的观察与研究,如:TCP会话的建立和终止、UDP的工作方式、查看协议数据单元、地址解析协议(ARP)的应用等。(2)数据在不同的网络设备上传的对比。(3)网络地址的配置,如:如何进行子网的划分、如何设置网关以及VLAN的配置等等。(4)双绞线、光纤、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使用。(5)模拟真实现场,设计一个小型局域网,包括有线网和无线网,并测试网络的连通性。要完成以上多种在线实验,在没有真实实验环境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思科模拟器(CiscoPacketTracer)并结合虚拟机(VMwareWorkstation)来完成。
2.3教学方案设计
与线下教学相比,线上教学由于老师不在学生身边,只是通过在线视频进行教学,所以更考验学生的自觉性。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监督以及增加师生的互动,并对学生强调自律性。在制作教学资料上,课程组老师可以进行共同备课,并根据直播平台及线上教学的特点,共同设计教学环节、互动环节、作业及课堂测试等。分工制作网络授课教学课件,每个教师负责一部分的教学课件制作,重在做好做细,这样多位课程组教师的分工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学资料的充分性和高质量。对于教材问题,学校经过多方讨论,决定给每一位学生单独寄教材。在学生还没收到教材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电子版教学资料或下载教材相应的课件与电子书上传给学生。除了开展线上直播授课外,还要准备好相应的录播视频,比如线上授课所录制的视频和实训作业讲解的视频等。在直播课结束后将授课视频和实训作业讲解视频上传至平台,这样学生们在课后复习或实训时能有相应的参考资料。
3线上授课的实施
3.1教师直播授课
教师每周一前在线上平台本周的学习、作业及网上测试任务,学生根据这些任务先在线上平台上进行学习。教师正式授课使用腾讯课堂进行直播授课,通过分享屏幕操作演示和讲解进行[3]。线下上课时一般每次课两节,一节课45分钟。但在线上授课,考虑到学生们的眼睛及没有老师现场监督这些情况,每节课的授课时间控制在20分钟之内。剩下的课堂时间设计一些课堂的活动,包括投票答题、师生在线问答、学生在线演示等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及其安排中存在的疑问进行反馈,同时指导学生们在课后进行巩固复习。每一次课程直播结束后,教师都会有相关的作业或实操任务通过QQ群下发给学生,让他们完成操作任务。3.2作业的提交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在家里的电脑中安装CiscoPacketTracer及VMwareWorkstation软件。如果家里没有电脑的,可以使用手机版PacketTracer软件进行操作。对于一些实操任务,在线下授课时,学生要在实训室里进行操作,一次课的时间,不管学生能否完成实操任务都要提交。但线上授课之后,学生不再局限于实训室,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操作。可以规定学生必需完成相应的实操任务后才能提交。为了防止作弊,可以要求学生提交实操视频及讲解。其它一些理论作业可以直接提交到QQ作业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解决学生答疑问题,一是可以利用如MOOC网上的师生互动版块进行答疑,二是专设一个时间段进行答疑。其它有临时问题要答疑的也可以通过QQ群或微信群联系老师进行答疑,任课老师则可通过QQ远程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疑难问题,必要时还可以进行远程桌面协作。这样不仅提高学生操作主动性,也加深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让教师更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3线上教学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线上授课,通过学生在线课堂的表现以及学生提交上来的理论作业及实操作业来看,线上教学效果并不亚于线下教学。从课堂表现来看,在头几节的课堂中不断进行在线提问学生之后,学生的学习更加专注和认真,之后的在线答题80%以上都能答对。除了个别学生有特殊原因无法提交作业外,其余都能按时提交作业,作业的正确性达到85%以上。在教师答疑时间里,不但有老师回答问题,还有许多学生抢着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比在线下上课时积极得多。这也说明,在线上授课能使更多的学生参加到师生的互动中来。
4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经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的线上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由于疫情,国内几乎所有学校都在开展线上直播授课。虽然各种直播平台都在不断地进行自身的改进,但同一时间直播的人数还是太多,导致网络拥挤,在线直播有时出现卡顿的现象,直播效果下降。还有些直播课堂是有人数限制的,有时因人数过多而致使某些学生无法进入到直播课堂学习。针对上述这些情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如腾讯课堂、钉钉等直播平台,而象智慧树、MOOC等平台可以留给学生自习之用。再有就是错开上课高峰期,把一些上课出现卡顿的班级调到晚上或周末上课;或者在同一时间如果使用这种直播平台不行,就另选一种平台进行直播。直播完后再把录制的直播视频发给学生复习。二是学生一天内在线学习的时间过长[4],有些班级的学生一天6-8节课,还要自己到MOOC平台去学习和做测验。这样一来,学生一天内看手机的时间太长了,长时间面对手机和电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伤害,并且学习效果也不好,特别是对一些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效果更差。广东理工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组经过一个学期的线上授课探索后发现这样一种教学效果比较好:把以往45分钟的一节课改为:20分钟由教师精心授课,10分钟为师生互动,剩下的15分钟由学生自行支配。一般同一门课连上两节课,可以在第一节课之后提出一些必答的问题,刚好两节课之间就有不少的空余时间留给学生们进行思考,这样就能把时间都利用上了。三是有些学生家庭比较困难[5],家里没有电脑,无法安装相应的软件来完成操作。针对这些学生,要求他们使用手机观看老师上传的录播视频,并手工记下学习操作步骤,使用手写作业的方式完成作业,并上传QQ群作业端,待有条件回校时再补相关的实操作业。
5结束语
从一个学期的线上教学实践来看,在线上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备课充分,包括课件、实操内容、师生互动的形式及内容、所需要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等都要预先设计好。同时积极调研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调整适合的教学方案,保证学生们能学有所获,顺利完成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姚建盛,刘艳玲.智慧旅游学科网络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福建电脑,2020,36(04):115-117
[2]王丽容.肺炎疫情下财务软件应用实训课线上教学探索与实践.科技经济市场,2020(004):149-150
[3]王晓洁,刘治华,余露露,郑小东.疫情下全过程在线教学探索.福建电脑,2020,36(07):133-136
[4]江浩.高职课程线上教学问题及对策.山西青年,2018(21):171,170
[5]房林.浅谈高校“线上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嵌入路径.市场研究,2018,476(12):17-19
作者:李清霞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