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浅析

摘要:针对公共基础课课时少、分配困难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慕课资源提供多元化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利用较少的课时完成大量的知识扩充。采取固定理论学时,动态实验学时,附加答疑学时的动态课时调整方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实现高效的课程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在理论层面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研究进行改革,重点是实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的建设有较大的改进,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能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差异化;多元化

1引言

高校的课程改革建设从未停止过,课程改革的目的归根结底是顺应时代变化,与社会需要相对接。课程改革并非单一的内容更新,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全方面地进行探索。以"互联网+教育"为前提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是最具有代表性和可塑性,首先课程内容本身就是"互联网+"依托,可以说"互联网+"任何应用都需要以掌握计算机基础技能为前提,其次课程针对的对象是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这是个能够快速接受新方法新事物且有效表达的团体,高效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2现状分析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十分重视,教师团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学情“差异化”问题被忽略,脱离“以学生为中心”初衷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大学生群体人手一台电脑是普遍现象,“有电脑就会用电脑”,这种错误的思维导致学情差异化问题被忽略。大学生源面向全国,他们在高中时期接触的计算机教育情况不同,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城市的高中就设置了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甚至是基础编程课程,而来自教育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学生,缺乏对计算机的了解,对计算机的用途停留在上网打游戏认知层面。这种现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体现尤为明显,比如在“Word”的使用方面,部分同学已经能够熟练地对文档进行排版,而一部分同学甚至不认识“Word”图标。如果基础水平差异较大的同学在同一课堂上课,任课教师无法做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只能采取折中的教学进度和内容难度,这种方法对于基础好的同学无疑是学习效率降低,而零基础的同学也出现跟不上进度的情况。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要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起点的学生为前提。

2.2教学内容“单一化”问题,缺乏“应用方向”引导

网络信息化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早已不再局限于课堂。但是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和通过网络自学的最大区别是“限制性”,这种课堂内容的“限制性”是必要的。尤其对刚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网络信息量庞大,学生处于盲目搜索状态,正确地引导尤为重要。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获取知识利用知识的素养,针对所学专业,引导学生学会在鱼龙混杂的网络资源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统一教学大纲,不区分文理不区分专业,这就产生了教学内容单一化问题,不同的专业应当有不一样的教学内容侧重点,具有专业应用引导方向。比如:管理类专业应该侧重于Excel与数据库的使用,教育类专业应该侧重于PPT课件制作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工科专业应该增加绘图软件的应用,避免学习内容“学而无用,用而未学”情况。

2.3评价标准“传统化”问题,缺乏“激励”动机

目前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仍然停留在“期末考试+平时成绩”这种传统的评价模式,对于面向不同专业的公共课程,这种考试方式很难突出其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不能掌握Excel函数的操作和Word的高级排版而考试不及格,而这两种操作在体育生后续的学习中可能一直不会被用到,这种对其学而无用的知识点可能会导致该学生无法取得毕业证书。因此这种传统的为了考试而学习的课程评价标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尤其对于知识点繁杂又操作性极强的课程,缺乏激励学习动机的考核机制,会严重阻碍课程持续改进发展。

3改革方案

3.1建立“学情分析-梯次培养”教学模式

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长期以来,我们的高校教育中更多地强调教师传道的职能,教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跟从的角色。教学模式的设置以教师主观意愿为主,缺乏对学生真实情况的分析和管理,这种教学模式给整个教学过程带来了很多弊端,尤其对公共基础课程类课程的影响较为显著。3.1.1课程的学情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高等学校本专科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存在较为明显的入学水平“差异化”现象,如果对该现象置若罔闻,忽略学情现状分析,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应该以课程小组为单位进行学情分析讨论,充分了解每个专业学生存在的差异化程度,统计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概况,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梯次培养模式,以专业为单位分成层次不同的梯队,根据梯队需求动态调整教学进度,降低同一课堂内的“差异化”。3.1.2建立合理的梯次培养办法与机制。首先以“学情分析”为目的在开课前组织教研活动,成立教学小组。每个教学小组根据师资情况分配负责专业数量,如:1个教学小组由2名教师组成,负责3个专业的课程教学。其次以教学小组为单位分别对所负责的专业进行入学摸底测试。测试内容教学小组自定,且测试结果不计入期末总成绩,只作为梯次培养的依据;以测试结果为依据将每个专业分成2个梯队,每名教师各负责1个梯队,并且依据梯队的情况调整教学速度和内容。梯次培养模式能够让基础好的学生学得更多,基础弱的学生也能够掌握自己的学习节奏。

3.2组织互联网+背景下多元化教学内容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计算机新技术层出不穷,从以下几个方面减小教学内容与计算机发展现状存在差距。3.2.1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具备可持续改经的特性。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公共必修课,目的是为各个专业学生进行后续专业课学习建立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素养,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增加“应用方向”引导方面的内容,形成逐层递进的多元化内容体系。课程内容既涵盖计算机导论、操作系统应用、数据结构、常用应用软件、网络技术等内容,也要设置“互联网+专业领域应用”的扩展内容,如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计算机技术在所学专业中的前沿应用。这种多元化教学内容的组成由静态的基础原理加动态的前沿技术组成,有利于教师团队根据技术发展现状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改进特性。3.2.2以多元化教学内容为核心组织调研活动。成立教学大纲编制委员会。编制委员会由基础课专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加盟共同组成,基础课专任教师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的丰富的改革思路,而专业课教师的加盟能够提供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前沿技术素材。3.2.3分解教学内容。分解教学内容由基础原理部分和动态新技术部分组成。基础原理主要涵盖了计算机思维基础、计算机程序语言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系统基础等内容。该部分内容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组的专任教师进行编制,编制过程中需通过教学调研和研讨,确定每个内容知识点的深入程度和所占比重。3.2.4动态新技术内容充分体现多元化特色。动态新技术部分又可分解为常用的应用软件、专业应用软件和互联网+专业领域应用。常用的应用软件是指目前通用的新版应用软件,对各个专业具有通用性,版本更新具有动态性,如:Office2016,这部分内容一般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操作技能;专业应用软件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软件,可以根据专业类别性质适当的增加专业应用性强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且内容无须深入起到“应用引导”作用即可;互联网+专业领域应用的内容是计算机前沿技术在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可由专业课程教师提供素材,主要通过具体工程项目的应用现状来引导学生了解前沿技术的发展现状。这种多元化,动静分割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团队的大量调研工作,且每年都要调整修改教学大纲的内容,教师工作量较大,但能够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教学内容的缺陷,实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3.3建立动态课时调整方案

传统的1对1模式课时分配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堂将理论课堂内容予以验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特点是部分原理概念性的内容无须验证,而大部分操作内容无须理论讲解,因此不适合1对1模式课时分配,也不适合固定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的分配方案。3.3.1以梯次培养模式与多元化教学内容为基础,规划课时方案。教师团队成立教学小组后,每个教学小组负责固定专业的授课,教师应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与差异化程度按梯队进行授课。授课过程中,每个梯队所产生的问题迥异,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仅仅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更需要合理地规划课时分配方案。3.3.2固定理论学时,动态实验学时,附加答疑学时的动态课时调整方案。理论课时采取固定分配方案,且理论学时分配应集中在概念性、理解性较强的章节,确保不论专业无差异地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讲授。对于Office等应用软件无须设置理论学时,督促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自学自练习,并按照梯队动态弹性地设置实验课时与答疑课时,基础较弱的梯队可以多设置答疑课时,教师可以为基础较好的梯队设置扩展练习或向专业应用领域延伸的练习项目。这种固定理论学时,动态实验学时,附加答疑学时的动态课时调整方案,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鼓励自主学习,激发探索创新的素质培养理念。

3.4构建递进式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合理的课程考试评价体系是引导学生课程学习导向的重要标准。如果将考核与课堂相融合,能够充分地激励学生课堂学习的动力。可以借助网络在线测评平台,将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在线作业成绩等纳入最终成绩评定标准中。如在Of⁃fice操作的考核环节,可以单独设置Word、Excel、PPT的考核模块,在每个模块练习结束时,任课教师以学生专业为单位组织单元测试,每个单元的测试成绩予以累加。避免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采用开放式、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考核内容既要全面同时具备侧重点,依据专业相关性,设置选择性附加测试内容。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中的动态新技术部分内容,依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性,单独设置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测试题,该部分测试内容可作为总成绩的提升部分,假如:某专业学生在公共知识点Excel表格处理部分的测试中大部分同学不合格,可以通过完成专业附加测试题来提升总成绩。这种附加测试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计算机与本专业的融合点,弥补自可增加挑战性的附加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4小结

针对公共基础课课时少、分配困难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慕课资源提供多元化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慕课资源提供多元化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利用较少的课时充分实现知识量扩充。采取固定理论学时,动态实验学时,附加答疑学时的动态课时调整方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实现高效的课程教学模式。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强调学考结合,将测试融入每个单元的学习中,采用多元化的考试方式,鼓励学生带着激情学习、带着信心考试,从每节课学习中总结知识,从每次小测中积累分数,以此鞭策学生重视知识点滴的积累。

作者:李明 闵笛 王润涛 刘忠艳 乔付 王树文 姜微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