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基础教学革新路径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构筑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是科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要从整体上对实验教学环节进行策划,使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平行,相辅相成、相互协调,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够感到掌握这些知识虽然有一些难度,但是跨越这个难度又不是遥不可及的。如在进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中,教师就可以针对控制结构、控件等部分的实验课程在已经讲授的程序课堂基础上,提出一些更高难度的专业应用问题作为学生课后知识拓展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疏理知识体系、互相交流沟通等完成研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也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使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从而分享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方面自己能够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把握他们学习过程的度与量,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首先,当前的计算机基础专业培养方案较以前相比,在学时等方面有所减少,可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还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有些教师经常反映学时太少,教学时间不够用[5,6]。为了有效地解决教学内容多与学时相对较少的矛盾,首先,需要对原有的课程知识进行精简、压缩和整合,为专业新知识的讲授腾出一些课时。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例,对于Windows操作、常用的Office操作等知识,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大多数学生基本能够掌握一些常用的操作,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学时转移到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部分[7]。其次,当今社会信息十分发达,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来获取信息,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材料,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水平,包括教师自己整理的,也包括其他可以免费获取的文献材料,如一些适合学生开展专业学习的网站等。再次,在平时的非授课时间,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后的指导,利用一些在线的通讯工具以及网络论坛等方式,为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提供一个稳定的交流平台,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感受、知识困惑和遇到的难题,以及自己新的想法和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方便教师对其进行正确专业学习引导,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不必要的弯路,从而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建立和谐文明的师生关系
(一)摆正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与“学”一直是一对突出的矛盾体“,教”是外在的“,学”是内在的“,教”是传授学生本门课程的专业知识。根据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教师还应该传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无论什么知识都有陈旧的时候,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知识体系更是如此,只有教会大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才能保证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道路上能够坦然地面对知识更新,而不至于手足无措,即使在面临一些全新的知识和领域的时候,他们也能十分从容地应对。因此,在“教”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等三个基本问题。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学生要知道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今后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一个现代人基本素质的外在表现,这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本目的;通过学习计算机能够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己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动手能力,为自己在今后工作中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计算机知识,要掌握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同时也需要经常查找一些课外的书籍和材料,这是学习的基本方法。教师通过解决这些基本思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从而有效地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提高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效果。
(二)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
当前在校大学生已经是90后的学生,他们较之前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学生的个性更加鲜明,对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果教师还一味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教师首先必须能够建立和学生沟通的有效渠道,增进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以此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教师应该真正地融入到学生学习环境之中,用“心”去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教学沟通,真正地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成为他们前进路上的专业导师和学习知识的指路灯,教师学会和他们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对于他们合理化和建设性的想法要予以大力支持,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帮助,使教师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调节,使整个教学处于一种可控的弹性范围之内,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开展,化解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多不必要的教学矛盾。
构建高效运行的教学管理机制
(一)创新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
教学管理的目的是使教师与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校制定的相关政策、规范、制度和措施的出台都应该能够促进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旨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和发展[8]。在实际教学中,沈阳农业大学教学管理部门在注重基础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开设计算机选修课,实际上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以及不同的专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教学管理采用了督导员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督导,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反馈和评价,使教学管理部门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掌握整个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管理的监管强度,提升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二)保障必要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
首先,合理的教学安排能够为学生提供比较充分的时间进行复习,能够对一些时间进行自我支配,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复合和巩固,从而促进下一步教学继续进行,也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9]。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必要的硬件设施进行支持,例如计算机、网络设备的投入,保证计算机教学的硬件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是保证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投入到自觉学习中来的前提条件,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实现教学仪器设备保障制度化[10]。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是推进教学不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教学改革的成果如何去评价,怎么样建立一个合理、规范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成为高等学校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如果掌握不好,可能会极大地挫伤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不利于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继续深入[11]。评价教学改革成果应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学生作为教学改革的受众,他们是教学改革的直接承受者,教学改革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取决于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否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学习发展[3]。对此,许多大学生都有切身的体会,所以,在评价体系中,学生的反馈应该占有较大的比重,可以占到40%。其次,作为教学改革管理者的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对改革前后的教学进行横向比较,如针对期末考试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学生的成绩是否有所提高,过级率是否有所增长,通过数据对比给出具体的评价结果,这个比重可以占到30%。最后,就是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哪种教学改革方法对于教学薄弱之处更加有针对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比较深刻的体会。通过评价,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这个比重可以占到30%。根据上面提到的评价原则,对教学改革进行量化评分。将教学改革的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评职、晋级和评优等联系起来,作为一项重要的依据和凭证[12]。对于评价结果好的教师,学校可以给予他们一些物质上的奖励,以及针对一些优秀的评选内容进行适当的倾斜;相反,对于评价结果多次较差的教师,也采取一些必要的惩罚措施,从而鞭策他们努力上进。
总之,教学改革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如何能够采取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手段,将其应用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理论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计算机技能的培养是对一个人基本素质培养的重要部分,对于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针对高等学校创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观点和思路,希望能对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作者:周东升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