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论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的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课程标准的制定。国家教育部2006年编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般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大纲(一般要求)”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较高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大纲(较高要求)”,每个不同的要求中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的实验要求。我们以此为依据,分别给基础班和提高班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
2.课程内容的设置。对于学员划分层次后,每个层次所讲授的重点也就有所区别,对于基础班的学员则还按照一级大纲要求来设置课程内容,以此来确保学生的一级通过率;对于提高班的学员则在保证其一级通过率的基础上,再加入与学习生活以及将来工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教学内容,具体的内容如下:①为了给下学期开设的《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打基础,增加了“程序设计方法和软件”的课程内容,在理论上教授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在实验环节学习在VC++环境下用C语言进行简单的编程开发。②当今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广泛,而信息管理系统多使用数据库技术,因此为学生增加了“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的课程内容,在理论上学习数据库的设计思想及方法,并在实验环节学习使用ACCESS2003数据库软件进行数据库的创建、数据库表的建立和管理以及数据库的查询。③目前如Photoshop、Flash以及3dsMax等多媒体软件十分流行,并且在生活中十分实用,因此也增加了“多媒体技术”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一个软件对学生进行教授,使学生掌握该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并在实验环节能通过软件做出简单的作品和效果。④网站制作也是当前最流行和实用的方向之一,我们也增加了“网页设计”的课程内容,在理论上学习网站设计的思想及方法以及最基础的HTML语言,并在实验环节学习使用网站设计软件Dreamweaver设计出简单的个人网站并进行。
3.教学方法的区别。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式也有不同,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发现,提高班的大部分学生由于有一定计算机知识基础,学习更积极和灵活,很多学生更是一点就透,更适合引导型教学。上实验课时布置一个包含有新知识点的课堂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和同学交流、教材和软件帮助功能自行完成任务,老师只通过简单的提示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正确方向行进,并在实验课结束前,教师对实验中学生碰到的普遍问题进行总结和讲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而基础班的学生,由于基础比较差,而一些软件的操作的练习又很枯燥,容易失去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将教授的知识和技能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让他们在了解通过操作这些软件能完成什么事情,达到什么效果,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4.课程的考核。针对不同的层次考核方式有所不同,对于基础班的学员按照《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考试系统进行,参照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进行考试题目设置。对于提高班的学员除了要和基础班学员一样进行完成上级考试外,还会有一道附加题,附加题的内容范围不超过给学员增加的教学内容。
二、分层次教学的效果总结
去年实施了分层次教学以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民主问卷调查和组织学生代表座谈的途径,了解到学生基本适应这种教学方法。提高班的学生表示通过课程改革能多学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而基础班的学生则表示这种教学方式和进度比较符合他们的要求。总的来说,分层次教学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能让大部分学生感到满意。不过,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最主要的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由于分班的门槛设置低,仅需一级模拟测试分数达到50分,而提高班又是通过相对压缩一级相关内容来腾出课时添加增加新教学内容。这样一来,就造成提高班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对一级考试没有把握的同时又跟不上教授新知识的进度。②提高班的教师表示添加的新教学内容太多,而课时明显不够的问题。他们反映很多学生对某方向内容很感兴趣,但是可能由于时间原因不能讲授太深入,因此学生觉得很遗憾。而且所有提高班的教师都反映没能讲完所有增加内容。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自己有一些改进建议,在这里和大家探讨一下,看是否合理:①重新制定分层次的标准,提高门槛,缩小提高班的规模,以确保分层次依据的可靠性。比如应将门槛提高到60或70分,另外问卷调查应该多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以便进一步考察学生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筛选出真正基础好的学生,只需要做几套一级模拟题以熟悉考试方式便能保证一级通过率,从而有了更多时间来讲授增加的教学内容,更接近素质教育的思想。②可以根据教师的专长或偏好,在新增教学内容中选择一到两个方向进行教学,在学时范围内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所教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能让学生有时间充分吸收和较熟练应用这些知识,并能在课后具备在该方向继续自学的能力。(本文作者:史蓓蕾、郭晶晶、方堃、王晶 单位:海军工程大学计算机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