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基础分层级教学的几点反思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教学管理
1.1成绩管理
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结业考核成绩3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40%,期末考核成绩占50%。在教学过程中,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由学生所在分层次班级教师评定,最后结合期末考核成绩核算出最终成绩。教学任务是按专业分配到任课教师的,意味着在教务管理系统中,任课教师需要登录的是教学任务中划定的专业学生成绩。在实际操作中,要在小组所有任课教师共享自己任课的分层次班级成绩后,才能从中筛选出自己教学任务中的学生成绩,然后登录到教务系统中。由于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还同时承担着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每人对工作时间也有自己的安排,这样导致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核算、共享的时间往往有差异,造成对同组其他教师工作进度的影响。另一方面的问题来自学生,当学生对成绩存在质疑时,往往会找教务系统中显示的任课教师,而该教师并不是其分层次班级的任课教师,这就需要教学任务中的教师和实际分层次班级中的教师同时在场才能核查。这经常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推脱责任,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和师生感情。
1.2教师评价
在教师教学考核体系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占非常高的比重,而教学考核结果又直接跟收入挂钩。因此,客观、准确地评价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在分层次教学改革实践中,学生的评价多数是“张冠李戴”,分层次班级的教师多数并不是教务系统中该课程的任课教师,这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学效果都有负面的影响。
1.3资源分配
在很多高校,公共课部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在湖北文理学院,公共计算机课部的教师平均年教学工作量在400标准学时以上,每学期在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同时还有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重、实验室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在8周左右的时间,多名教师在同一时段同时上课,造成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在开课期间的紧张,有时由于教师、学生空闲时间和实验室可用时间的冲突,有些班级的课程只能安排在周末,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休息时间的安排,在时间上制造很多矛盾。另外,由于分班前需要对学生进行机考测试,也增加了设备使用压力,同时制造了额外的考试系统安装和教师监考工作量。
2教学评价
作为教师,有义务对学生的学习做尽可能公平、公正的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基础必修课程,是学生参评奖学金、助学金、评优评模的依据。分层次教学评价中同样的分数却不能代表同样的水平,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成绩的公平性也有诸多质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免修学生与上课学生,二是同年级同专业不同上课班级的学生。
2.1免修学生与上课学生
用于划分免修和参加各分层次班级学习的依据是学前测试,采用无纸化机考,与期末考试采用相同系统,但考试时间有所不同,学前测试为60分钟,期末考试为90分钟,学前测试成绩高于或等于85分时划定为免修,免修学生的最终成绩取学前测试时的成绩。各分层次班级学生的成绩由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40%和期末考核成绩50%共同组成,经过学习,结合平时成绩,通常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最终成绩在85分以上。而在教务系统中,通过学习获得的最终成绩和免修学生的最终成绩是没有区别的,相同的分数并不代表同样的水平。
2.2同专业横向比较
由于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是由任课教师评定,实验成绩占40%,实验成绩的评定没有具体分数,主要是由任课教师定性评价,这样即使在宏观的实验评价参考下,由于思维方式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各任课教师的评价也存在差异,如某教师给学生的实验成绩80%在80分以上,平均分在75分左右,而另一教师给学生的实验成绩80%在70分以上,平均分在70分左右。在传统教学中,同一教师在给同一班级的所有学生评定实验成绩时是统一的参考标准,对学生来说是相对公平的。而在分层次教学中,同一专业的学生划分到不同层次的班级学习,最终取得的分数就失去了相同的参考标准,导致相同的分数不能代表所对应的水平。
3教学效果
《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第6版—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是面对97%以上的大学本科生的计算机教育,是影响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和时间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实践为重点、着眼信息素养培养的一种教育,要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第6版—2011年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的计算机基础课课程目标中都提到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并能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
3.1免修学生
学生参加的学前测试是无纸化计算机考试,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Power-Point操作和网络设置占90%的分值,更侧重于对技能掌握的检验。对于免修的学生,在学习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操作技能也许会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的要求,但在信息素养方面距离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湖北文理学院在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中属于普通本科第二批次,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等方面跟名牌大学、重点高校的学生有差距,课程相关学习资源建设也没有形成规模,大一新生没有养成使用网络学习资源的习惯,很容易造成免修学生中基础很好的学生由于没有继续学习,导致其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跟上过课的学生相比反而处于中下游水平。
3.2高级班学生
湖北文理学院的教学大纲中规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学时为18学时,在高级班的教学中,只有10学时用于课程内容的讲授,另外8学时开辟了4个专题讲座,分别是计算机2进制及其转换、数据结构与软件工程简介、Office在工作中的应用案例和计算思维、物联网与云计算。10个学时的讲授对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具有很大挑战,对学生达到课程要求具有很大的困难。4.3初级班学生在以学前测试分数为依据划分的免修、高级班、中级班和初级班,分入初级班的学生多数觉得自身能力差。初级班的学生这种消极的暗示和评价对其课程学习和心理发展都是不利的。将赏识教育和励志教育有机融合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有积极意义。
4结语
分层次教学的初衷是为了能因材施教,让不同基础的学生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起点相对较低的学生能听懂,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更好地发展。20世纪90年代分层次教学在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学科中的教学研究较多,在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上有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对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是否适合开展分层次教学是值得商榷的。在开展分层次教学过程中,在划分班级时要充分考虑理工科专业、文科专业、艺术体育类专业的不同,按相近专业划分;教务管理系统要适应分层次教学的需要;尽可能采用统一标准定量评价以保证公平;要加强和丰富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资源建设,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讲授学习之外有效学习;要提高管理水平,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要从信息素养的角度、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来组织教学,而不能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层面。教学研究不仅仅为了研究而研究,而应该为了促进教学而研究,为了解决问题而研究;教学改革也不能仅仅为了改革而改革,而要从实际出发,为了学生受益而改革。研究应该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身先士卒,找出思路和方向,而不能领导干部一声令下,全员出动盲目行动。改革应该先局部试点,有成效后再大面积推广。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为学生着想。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着眼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作者:王敏 程建军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