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论文2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论文2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论文2篇

第一篇

1学生现状

在这种情况下,为讲授计算机相关知识增加了困难。因此,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跟上进度,同时有所收获,使他们爱学、想学,这就要求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从始至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实践技能训练活动中,进一步主动探究问题的根源,开动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每节课都能真正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2教学现状

中职学校,一般把汉字录入、计算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等课程做为计算机基础课,是每个专业都要开的。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讲计算机基础课中的Windows操作系统时,都是按照课本的顺序来讲,从计算机的发展史、特点,构成及组成原理,其中再加上二进制的算法,这样一来,还没有学习到全书的重点内容,就使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产生了畏难心里和厌学情绪,觉得好枯燥好没意思呀,学这些有什么用呀。这种情绪一旦产生,有些学生就放弃了整个一门课的学习,这样就对以后的教学埋下了严重隐患,学生不和老师积极配合,思路不跟着老师走,课堂就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无味,远远达不到所设想的教学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适合当前社会需要的来讲解。

3创新授课模式,提高授课效果

3.1鼓励自编教材

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教材的版本更新速度相对较慢,新知识不能很快地反映在教材上,导致授课内容陈旧,学生毕业时所学知识已经落后,与就业市场的要求脱节。为了最大化利用在学校的学习时间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使所学内容更好的和社会实际接轨,学校鼓励教师按照学科层次分类,编写校内教材,在计算机这方面,按照学科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自编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学习情况,及时调整结构和补充新知识。其中好多本校内教材通过几学期的修改、补充,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授课效果,已经公开出版发行。

3.2实施方法

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过程中,通过选择适当的方法,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使学生具备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中职学校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将重心放在提升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方面,通过强化这方面的训练,不断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中等技术人才,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提炼理论知识,鼓励动手操作,强调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等各种综合素质。在讲课中,首先明确目标。任务目标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从繁多的授课内容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把需要学生掌握的问题设计成一个个的目标模块,增加动手操作环节,使学生熟能生巧。剔除一些不需要的理论,对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同时确保简单化,进一步方便理解。授课内容和要求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授课过程中,以案例为中心,围绕案例,挖掘其中包含的知识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进行主动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这种以任务为目标的学习实践活动,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授课,对于教师来说,需要事先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任务”,同时要求教师要事先认真备课、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授课的目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任务必须在保证内容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授课方式的可操作性,以及任务完成手段的多样性;同时还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和操作技能基础等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对于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普遍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相应的知识,这种授课模式显得呆板枯燥,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授课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中职学校,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得到广泛的使用,教师通过采用PPT对授课内容进行演示,在课件中融合了声音、图像和动画,整个授课过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授课情景可以人为的控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并且充满活力,同时激发受教者的学习欲望、创造性欲望,进一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创新传统的授课模式、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建立交互式多媒体授课,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和授课质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于中职学校来说,需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针,这对学校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朱英哲单位:包头财经信息职业学校

第二篇

1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1.1教学方法陈旧,没有践行科学发展观

当今的中等职业教育是从过去培养高级技术研究人员,演变为当今的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从生源的质量来看,2000年前是初中最优秀的毕业生,而如今招进来的学生多为考不上普通高中的,或初中没毕业的学生。面对教学对象发生的极端变化,许多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仍沿用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法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没有践行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

1.2教学内容落后,与社会发展不同步

社会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尤其是如今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在快速发展。而目前中职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似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多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很多学校的培养方案、计划、大纲每2至3年才进行一次修订,更新极为缓慢,所以会导致教学内容落后于科技技术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1.3计算机基础教学编排不合理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与顺序:首先讲解编排计算机的发展背景,然后是讲解计算机的构成、数制、工作原理,接着是讲解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等等。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都是一样的,没有一定的针对性。这种不合理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编排,把本来就枯燥乏味的计算机理论,变得毫无吸引力,使不少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1.4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由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比较复杂,既有地域上的不同,也有应届和非应届生的差别,如有为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有初中没毕业的学生,还有在社会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校学习的学生。不同的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掌握程度不一,并且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接受能力差别较大。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5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操作相脱节

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落脚点是“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即培养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工作者。当前很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存在以下两种问题:一种是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理论讲解部分的学时量远远超过实践课;另一种是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数对等,但在教学过程中,两者关系不大。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验证理论知识的途径,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实践一定不要离开生产实践,只有这样,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否则,学生毕业了还得耗费很多精力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以满足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为了能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中职人才,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与实效性,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

2.1更新教学理念

中职的教学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必须摒弃过去以理论学习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应该确立以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培养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思想。

2.2改变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学习者情绪上的参与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参与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学习者兴趣的浓厚程度,和知识传授者对学习者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应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程度为主。比如WORD文档的编辑和排版、网页浏览、电子邮件的收发、WIN-DOWS的文件操作、EXCEL公式计算和图表建立、文件的下载与上传等,可以利用实际操作边讲解边练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性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计算机技术服务于本专业,所以,无论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安排中,都要以实际操作为主,理论部分要精讲,实际操练的时间要充足。理论一定要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2.4调整教学内容,分专业、分层次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普修课程,目前所有的专业统一授课,教学内容几乎一致。这种无针对性的教学,严重影响了计算机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而言,计算机都是服务于其他行业的辅助工具,不同专业对计算机使用的方法和要求有很大的区别。另外,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给计算机教学带来的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调整教学内容,分专业、分层次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通过有针对性地授课,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

作者:王进颖 单位:吉林财经学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