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被广泛应用到现代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大学生需要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胜任工作中的需要。目前公共课程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的主要对象是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由于生源地广阔,客观条件差异,不同地区的硬件设施及学生自身学习条件不同,学生接受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及自身具备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水平也参差不齐。本文结合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入校新生的计算机学习基础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思路和具体措施,以期能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二、调研与问题分析

1.新生计算机基础学习情况调查。

针对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情况,对2013年起连续两届刚入校新生采用问卷调研,从学习基础和学习途径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信息收集。调研中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8份,调研对象包括理、工、文、医学、艺术等各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生具备的基础分别通过大学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开设情况和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途径、学习效果自我评价方面进行调查。关于计算机文化课程开设的情况调查结果统计如下:初高中开设过计算机文化课且有教师专门授课的学生比例为45.1%,初高中开过此类课但主要靠自己摸索学习,比例为31.5%,没有开设过计算机基础课的比例为23.5%。计算机知识的主要途径及所占比例如下:高中开设的计算机课上学习获取知识的,占人数比例为23.4%;课下自己用电脑练习,或在网吧玩的过程中学习,或上网过程中有目的地用搜索引擎工具来学习,这部分学生占到问卷总人数的54.3%;很少或没用过计算机,基础薄弱的学生人数比例占到29%。在学习效果自我评价的调查中,具备有较好学习基础的学生能熟练使用熟练操作键盘鼠标,对计算机中的文档做简单管理,对常用办公类软件(如:微软Word、Excel、PowerPoint)有基本使用经历;大部分有计算机使用经历的学生能够自行使用Internet进行网上信息浏览、搜索和游戏娱乐。从调查结果上不难看出,学生具备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操作水平参差不齐,“非零起点”的学生比例较大,但仍有部分比例的学生近乎于“零基础”;另外,部分比例的学生表述在基础内容学习方面不够系统,操作技能较为欠缺,无法完成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综合性应用项目。

2.学院管理和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管理,主要按照文、理两大类学科,对文科类或偏文类(如外语、经济、管理、艺术、医学等)本科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而对理工类专业开设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程。实际理工类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也参差不齐,简单地移除理工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后续课程学习及信息素养提升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一刀切”的课程开设模式,是不能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的。理工类之外的其他专业,虽保留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教师的授课也只能照顾到大部分基础较为一致的同学,导致基础好的同学由于学习内容没有新意和挑战性而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因吃力跟不上而失掉学习兴趣,影响了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

三、分层管理的思路和措施

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最佳的发展,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分层管理的思想是: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针对新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提出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分层管理的思路和措施;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安排教学过程,使学生进校后能顺利适应大学的学习,并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迅速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学习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1.分层管理,在组织上进行分层。

分层管理的思路是结合入校新生的学习基础,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按层次实施相应的教学过程和课程考核办法。一种较好的可行办法是组织摸底测试,利用学院购置的万维机考系统,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参照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如一级MSOffice)的考纲和内容,进行试题组织,全面测试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水平与操作技能,将测试的结果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分层管理的主要依据。在测试的结果上,作三种类型划分:A类,基础理论内容掌握较好,计算机操作熟练,综合应用能力较好;B类,理论知识基础一般,有基本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较差;C类,理论知识基础较差,几乎没有计算机操作经历,没有综合应用能力。对于A类学生,可试行课程免修制度,根据学生的意愿在学院相关政策支持下,以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SOffice高级应用”考试证书)对接计算机基础课程,用证书置换课程学分,鼓励免修课程的学生通过课程教师的引导指导,自主学习达到这一目标。对于B类和C类学生,再组班教学。分层管理一方面可以节约教学资源,按需实施教学,也有利于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另一方面,分层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管理方面的复杂性,需要管理层的决策支持和较完备的考核制度保障。

2.分层教学,教学过程中进行隐性分层。

经过初次分类后,组班后的学生再次按照学习基础、学习主动性及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进行分层:A层为有一定基础、学习积极性高、接受能力强的学生;B层为基础薄弱或“零基础”、接受能力较差或学习主动性不太高的学生。教师在备课时,针对各层学生的基础情况,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各有侧重,A层学生以夯实基础、强化综合运用为主;B层则以巩固知识为基础练习、强化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3.实践教学中的分层,练习分层。

上机实践,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将教学实验分为基础部分和高级部分:基础部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学,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高级部分则以知识的基本应用为起点,以综合应用为最终目标。对A层学生拓宽和加深问题的难度,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考虑B层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适度增加和加深知识,做到稳步推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帮助、加强过程辅导和检查督促,促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课程考核上的分层管理,评价分层。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尽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达到既能反映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又能反映出不同学生的学习素质。教师应重视和强调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的进步,这就需要在课程学习过程和效果上多留心观察,做到心中有数,评价有相应的尺度。

四、分层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的分层教学思路,建立在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前提下,目的是达到因材施教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是教师在细心观察学生学习特点、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后,对学生做出的一种“隐性”分层。“隐”可避免学生产生一些疑虑,认为教师会有不公平待遇而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不愿配合教学、不愿学习,引发课堂教学的诸多问题。另外,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分层教学。有些学习任务需要分层,有些需要学生多思考和理解;有些内容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指导,有些内容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学生难以理解的较为复杂、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内容上进行分层教学,有助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因此,教师需要认真备课,设计好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分层训练的实践任务,才能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

五、小结

分层教学模式在大学的一些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应用。它既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也加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强化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和学生个体的良好发展。在课程教学改革要求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值得尝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将分层模式贯彻到各个环节,需要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分层办法,同时也需要学院教学管理机构的积极支持以及全体课程教师的共同努力。

作者:宋建萍 单位:三峡大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