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探析(7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基于分析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鉴于当今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进行一些思考,提出教学改革的几点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越来越依靠计算机技术。因此,既具备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社会各行各业中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基础”是高等院校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过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文化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查询、获取、整理信息,能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分析和解决专业相关的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基于分析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提出教学改革的几点可行的建议。
1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课程不受重视。计算机基础课不仅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而且让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很多高校出现计算机基础课课时被压缩、计算机实验教学被忽视、机房设备陈旧、理论教师缺乏经验、实验教师需要培训等现象。课时的压缩造成教学内容的缩减,设备的陈旧使得实验教学跟不上科技的步伐,师资不足导致教学质量下降。(2)学生基础存在差异。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城市的中小学均开设了微机课,部分学生在大学入学前就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然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或山区,学生没有接触电脑和互联网的条件,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此外,学生家庭条件的不同也决定着他们在大学入学前能否接触电脑、掌握一些计算机知识。计算机的基础不同导致学生在理解和操作时有了一定的差距。总而言之,地域经济、家庭经济等多方因素造成了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差异,这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3)教学内容缺乏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是让学生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操作系统一些基本内容和使用方法,熟练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的Office软件,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Internet搜索和下载网络资源。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都在飞快地更新,而由于学校机房计算机设备老化、操作系统落伍、应用软件陈旧的原因,导致教学内容赶不上时展的步伐。此外,由于计算机等级考试,大部分计算机基础的教材均围绕该考试的大纲制定,很多新技术、新知识无法展现在课程教材中。为了能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学内容侧重于等级考试,这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也限制了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4)教学方法需要改进。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和上机实验教学为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偏重理论教学,淡化实践操作。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理论教学往往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与传统的黑板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不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教学效果不明显。同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分离教学不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部分上机实验教学内容显得简单,不符合学生实际。一些实验内容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爱好。
2教学改革措施
2.1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修订教学大纲,合理制定教学内容,并有阶段性的更换和改进教材,使得教学内容切合科技的发展。基于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组织计算机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体系。确保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分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等三个部分,针对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让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目标。
2.2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一部分,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素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日益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提高教师素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组织并鼓励计算机基础课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定时展开研讨会,踊跃参加学术会议和论坛,进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2)学校应重视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和专职实验教学人员的外出培训,鼓励教师进修深造并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3)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文献、书籍和学习环境。(4)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严格把关,要做到跟踪听课、及时指导。
2.3改善教学方法
(1)分层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开课之前,安排计算机基础能力测试,并按测试成绩将学生分成不同的教学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2)案例分析:理论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法。提高理论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让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对课本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点,采用举实例、类比、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对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问题,可以先举例讲解十进制数的幂次展开,然后将此方法类推到二进制,再让学生进行练习;在存储单元时,用门牌号进行类比;在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和特点时,课本上的描述往往过于繁琐,因此需要列出表格并进行总结,进而使学生能全面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和特点。(3)任务教学:实践教学中采用任务教学法。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具体任务中,让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教学内容。该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也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设置幻灯片链接时,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每组学生按兴趣制作演示文稿的一部分,并与教师做的目录演示文稿进行链接。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并让学生继续完成任务。通过这种创造性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习到教学内容,又能够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4)网络教学:在校园网上,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的网络教学平台。借助网络教学,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学习。通过建立BBS论坛或网站,师生之间可以共享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资源,例如教学大纲、教学视频、教学课件、习题及答案、试卷等。这样在拓展教学内容的同时,能让学生对已学内容加以巩固和学习。(5)实践活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定期举办计算机技能大赛,例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和数学建模等。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2.4改变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是体现教学效果、测试学生学习状况的有效途径。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采取多样化考核方法。在测试学生是否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同时,对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行考核。适当调整上机考试和期末试卷考试的比例,增添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和创新讨论成绩,对有创新突破的学生给予加分鼓励,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也不断面临着新的难题和挑战。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需要切合时代的进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全方面进行思考并改进。要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必须总结经验,不断探索。这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燕,丁岩.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5(5).
[2]邵雯.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与改革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0).
[3]李霞.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6).
作者:徐娟娟 单位: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
第二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
[摘要]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差别及小学至高中阶段就读学校重视程度不同的影响,高校大一新生们的计算机水平均表现出巨大差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一刀切”的传统授课方式越来越表现出局限性。针对这个问题,研究对于不同计算机基础层次的学生群体采用分层教学模式,通过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快速提升,最终达到整体提升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
0前言
近年来,各个高校大一新生们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距出现了愈来愈加大的趋势,这主要是受学生生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小学至高中就读学校的不同重视程度的影响。这种现象体现在大学计算机课堂上就是一部分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部分常用软件,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还不能够熟练使用鼠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展,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软件和常用应用软件等内容,传统的“一刀切”方式没有给计算机水平差的学生留出足够的“缓冲期”,这就导致课堂上一部分学生感觉授课内容简单、进度迟缓,而另一部分学生却感觉内容晦涩、难以跟上进度。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就成为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正在思考并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1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依据学科要求的总体教学目标,将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按照一定标准分成不同教学层次,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相应教学目标,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以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目的是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达到完成教学的最终目标[1]。分层教学法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①动态性原则,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动态对象,教师要以动态视角对待学生,及时调整所在层次,最大限度调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全面性原则,教师不能因为分层教学忽视了全面性,这里的全面性包括全体学生个体和学生的全面素质两个方面。③发展性原则,在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不仅是现有的知识,还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④鼓励性原则,教师要为不同层级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表现机会,鼓励他们在当前层级的每一点进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2]。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实践研究
这里研究了S大学2016级大一新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实践。
2.1分层学生
充分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是保障合理分层的基础,可以采用的方法有问卷测试法和上机实测法,其中问卷调查法简便易行,而上机实测法则更为准确。本次研究采用了在微信公众平台实名问卷测试的方法,学生们关注并登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微信平台完成问卷测试,根据问卷测试结果进行初步分层。由测试情况可以看出,在大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测试中,学生们体现的水平差距很大,较为适合进行分层教学。依据问卷测试结果,可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
2.2分层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分层结果设置每个层级的教学基本目标,使学生们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比如设置A层基本目标完成教学大纲中的较高要求,B层基本目标完成教学大纲中的普通要求,C层基本目标完成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每个层级只设置基本目标,不设置最高目标,鼓励学生完成更高的教学目标。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Premiere部分内容为例,C层基本目标设置为学会编辑和剪切各种视频素材,以幻灯片风格播放剪辑,会使用TimeLine、Trimming进行剪辑。B层基本目标设置为学会对视频素材进行各种特效处理,包括切换、过滤、叠加、运动及变形等。A层基本目标设置为学会在视频素材之间增加各种切换效果,在视频素材中添加各种字母、图标和其他视频效果。
2.3分层施教
分层施教的最理想的状态是分层分班授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打破班级框架,只依据学生的层级上课,同时每个学生的层级不是固定的,依据学生个体的学习状况,甚至依据学生某部分知识的水平来调整分层。研究采用的是分层施教的一般状态,即按原有班级框架授课,采用相同教材、相同进度,但针对不同层级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个层级的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Premiere制作剪辑内容这部分的分层教学为例,教师在授课时并不打乱原有班级框架,只是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按照层级下发不同作业。C层作业要求细致但难度相对较低,要求学生学会导入原始素材并进行初步的编辑,学会将多个视频文件放入Video通道,调整显示时间,学会添加使用“IrisRound”等切换功能,学会导出项目和视频剪辑。B层作业要求除了完成简化的C层作业以外,还要学会多视频素材的剪切、切换和淡化处理效果。A层作业的要求最高,除了完成更为简化的B、C层作业,还要学会添加文字、图标、配乐和图片透明处理。
2.4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层级整体性评价,也要注意不同层级学生的个体评价。对于不同层级的学生注重不同的评价技巧,比如对于C层学生,应给予更多鼓励,激励他们迎头赶上,对于B层学生,除了激励以外也应该注重指出现存问题,鞭策他们向更高层级前进,对于A层学生则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养成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习惯。个体分层评价结果使用课上教学软件私信的功能发送到学生个体,学生可以通过回复功能与教师单独沟通交流。分层评价的结果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总结和评价,也是调整学生所在层级的重要依据。
3研究结果和展望
对比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授课方式,分层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确实提高了整体教学效果。可是也要看到,授课教师需要预先分层测试、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准备分层教学内容、分配评判不同层级作业、调整学生个体层级,教师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更多科研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对于分层教学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随着教育教学实践与信息技术的更深度融合,高校分层教学模式有望得到更多发展和应用,推动高校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长勤.新课程背景下分层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孙丽艳.中学分层次教学的探索[J].科技咨询,2008(23):153.
作者:赵亮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公共基础学院
第三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此门课程教学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已有的计算机知识参差不齐;教学方式依然有较大弊端;理论课与实验课间相隔时间长;理论课和上机课课时分配不尽合理;学生依赖性强等;并提出改进措施如: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利用教学环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讨
一、背景和目的
目前,计算机已不再只用于科学计算,它已经作为一种和电话一样的常用工具,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目前对文盲的定义其中一条便是“不会使用计算机的人”。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各大学都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懂得如何使用目前流行的一些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流行的办公自动化软件,掌握一些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知识以及会使用常用的桌面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大学计算机基础》便是高校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开设的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专门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这门课程的开设为全面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
1、学生已有的计算机知识参差不齐在经济发展较发达的地区,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但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人们连计算机都没见过。在这种情况下,对他们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一则基础好的学生因为已经熟悉本课程的内容而对本课程提不起兴趣而上课不爱听,甚至旷课;二则基础差的学生甚至连概念都难以理解,操作方法更无法完全掌握。这就会造成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懒得学而没有基础的学生觉得学习难度大而厌学的局面。这样势必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学方式依然有较大弊端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都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即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辅助使用黑板板书,这种方式虽然克服了以往旧式教学方式授课速度慢,授课内容少的缺点,但是授课依然用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积极性难以被调动起来,有的听着听着甚至犯困,这样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3、仍然是为了应付考试我校开设本门课程实行考教分离,而且规定必须通过省等级考试,否则影响毕业。为了追求高通过率,教师常常会围绕历届考题进行教学,导致教学以通过考试为主,而不是为了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违背了开设本门课程的初衷。4、理论课与实验课间相隔时间太长我校本门课程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是分开上的,而且理论课和实验课之间有一段时间间隔,再加上学生一般课后不会及时复习,上实验课时理论课上的内容基本上忘记,从而导致学生实验课上实际操作时无法立即熟练操作,还得从头把理论复习一遍,浪费了时间。
5、理论课和上机课课时分配不尽合理本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开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学上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即可,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学会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上。所以安排的上机课的时间应该比理论课的时间要多一些比较合理。但是学校安排的上机课和理论课时间一样,导致很多学生上机课上的任务无法及时完成,使得学生无法在上机课课堂上就能掌握相应计算机技能。
6、课程内容没有跟上计算机科技的发展,而且缺乏专业针对性计算机科技日新月异,软硬件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这导致计算机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可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却滞后了很多,学生上了工作岗位后会觉得所学计算机知识已显陈旧无以致用。而且本课程各专业所讲授的内容并没有按各专业的不同需求确定,而是千篇一律。
7、学生过分依赖老师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讲多少便看多少,甚至连老师讲的内容都没掌握,上机课时也是懒驴推磨,只做老师布置的实验而且还不一定做完,遇上不会做的从来不翻书,都是依赖老师操作一遍,然后依葫芦画瓢,自己不会主动去钻研。
三、教学改革探寻
1、激发学习热情,引起重视在上第一堂课时,将此门课程的重要性,对学生将来工作学习的作用告知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学了此门课程对自己将来不论是就业还是进一步深造都很有帮助,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将此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告诉学生,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应该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2、因材施教由于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中小学时所学课程不尽相同,因此计算机水平差别较大。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选几个学习小组长,让中小学有学过计算机课程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较熟悉的学生担任,让他们辅助老师解答基础较差的学生的疑问,并且收集无法解答的问题,由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老师在实验课上可以分级布置作业,基础差的学生务必完成基础级别的作业,而基础较好的学生若基础级的作业做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则可以不做而只需完成提高级别的作业。
3、改进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无须再分理论课与上机课,由于机房可以由教师控制学生机进行教学,可以将课程统一安排在机房授课,一次授课4学时。老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灵活安排理论讲授时间与学生上机实践时间的比例,例如第一章信息与计算机就可以适当增加理论讲授时间,而第二章Windowsxp操作系统、第三章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则适当增加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时间。在涉及实践性的内容时,由教师精讲,而后安排任务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碰到问题既可以问学习小组长,也可以问老师。老师应该提倡学生遇到问题先自己动脑思考解决,经过思考后还是无法解决再问老师,并引导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4课时的时间里,讲授与实践可以穿插进行,讲一小部分后安排任务给学生让学生立即实践,而后再讲一部分,再实践,而不是全部讲完再安排任务上机。这样学生容易消化吸收,而且能够掌握得又快又好。
4、充分利用教学环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由于学校有开发《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并且挂在网上,其中内容既有课堂电子教案、课程大纲、又有学生优秀作品展,还有上一学期考题。教师在第一堂课时教会学生使用此平台,学生除了可以利用此平台上传电子作业,还可以查找电子课件等相关资料。这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余充分利用精品课程资源进行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他们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5、提高授课教师的计算机素质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学科前沿知识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作为授课教师,如果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不够高、计算机应用技能不够好,落后于计算机发展潮流,势必无法完全胜任。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做到在计算机知识方面博而精并站在计算机学科知识的前沿;此外,所有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应该经常交流,这样才能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带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积极性。
6、端正学生对待等级考试态度,进一步完善考试体系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等级考试是对自己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水平测试,从而能够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目前考试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学生这门课程的考试、评分等都由计算机处理,考题内容由省里按照教学大纲组织命题,这样既可以避免仅靠死记硬背就可以获得高分的弊端,又省去了教师的判卷时间。而且考题是随机抽取,相邻位置考生的考题大多不同,有利于杜绝作弊行为发生,能真实体现学生的掌握程度。不过有的考题出的过于偏出知识点,以后考题应该着重于考核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
结束语
本文作者按照前面提出的几点建议实践之后,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通过率大大提高,2008级的达到100%,2009级的达到90%以上,2010级的综合起来也达到90%以上,鉴于此,本人提出以上观点。当然,在将来的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索,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式,以达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洪选.我院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存在问题和对策[J].三明学院学报,2006,23(4):473-476.
[2]邱国鹏,曾道荣.无纸化教学[J].三明学院学报,2007,24(2):227-230.
[3]梁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三明学院学报,2007,24(2):235-237.
[4]郑可利.高校化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J].三明学院学报,2005,22(2):229-232.
[5]蔡小珑.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及激发对策探析[J].三明学院学报,2005,22(2):237-240.
[6]娄艳春.浅谈《建筑企业管理学》教学[J].当代生态农业,2009(1):138,149.
作者:谢秋华 单位:三明学院
第四篇:信息时代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摘要: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师资结构、授课内容、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出现较多不适性。本文对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进行概括性分析,详细讨论了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新形势下的时代背景,提出一些具体解决思路,以促进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发展和教学改革。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互联网时代;教学形式;教学改革
1引言
当前,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并积极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高校的重要基础公共课之一。该课程能让大学生在接受计算机教学的同时掌握基本的操作,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
2现状分析
(1)教学情况。该课程通常的教学方式多为课堂上讲授理论和上机操作相结合。而当前的大学生大多在中学时学过一些类似的计算机基础,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其次,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对计算机知识阐述的系统性和连通性,忽视了学生对计算机思维和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最后,课程内容多是为计算机等级考试而设计。这是因为有些高校会把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任课教师的业绩考核方式。部分学生会把学习该课程的目标单纯的看作是为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2)教师。通常,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师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教师为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他们一般没有承担科研项目,也没有教授一些较为深入的计算机专业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授课内容和形式上与前沿计算机技术相脱节[1]。一些大专院校,由于缺乏足够的全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一般会请一些在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做兼职授课,而这些兼职研究生甚至不是计算机专业,这样的教学水平,可想而知。(3)学生基础。尽管我国中小学教育水平不断进步,仍存在教学资源和师资分布不均的问题。尤其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教学水平差异,以及偏远农村和大城市的学生所享有的教育资源水平差异尤为突出。这导致不同学生在入学之前的计算机技术基础相差较大[2]。一些学生早已在入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而另外一些学生由于接触计算机时间较少,计算机基础非常薄弱。(4)实验形式。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涉面较广的学科,与许多学科专业均有交叉。实验操作在在其中有着重要的分量。传统的实验模式一般基于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形式单一。较少涉及综合性和设计型实验,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多数学生只是会按部就班的完成给定任务,整个过程没有学到新的东西,没有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对他们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没有起到很好的提升。(5)考核方式。考核方式通常为期末笔试加机试。这种考核方式虽在某些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这样的考核方式很难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更有部分学生会对这种考核方式感到无奈和厌烦。由于缺乏灵活性和自主学习研究的构成,单纯的考试也难以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3]。
3解决的对策分析
3.1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形式
信息技术飞速发达,远程教育和共享课堂已经越来越普及。教师可通过教学网络平台,把课程内容、操作实例、课后作业都共享在上面,学生可通过网络自由下载。而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都可以在这些平台上与教师反馈与交换意见。同时,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的共享学习平台如“课堂翻转”,“慕课”,“微课”等的出现,许多高质量的学习资源都可以免费共享到。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到不仅是计算机技术的课程,还可以学到许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3.2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实践应用能力
实践应用是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标。研究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后出现问题时不会自己解决。其实这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有效引导。现如今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得以解答,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相关的。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教学生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操作办公软件时遇到未知的问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可以到哪些学习网站、个人主页或学习论坛解答等。3.3合理优化教材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之对应的基础教材也应同步更新。应结合最新时代背景和应用需求,对传统采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的重新修订。编写适合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本,并且应每隔合适的时间段更新教材内容,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3.4改善课程考试方式
传统考核方式主要是根据理论知识和实例操作出发,难以充分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进[4]。对于理论考试,可以采用电子试卷的方式替代传统的纸质考试,不仅环保还能减少教师和学生的工作量。同时,实践操作可结合实验、课程设计、小论文的形式进行。部分考查可按小组形势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各考核方式各有优势,可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选择。
4结语
信息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现阶段的形势。许多问题如教学模式,授课方式,授课教材、考核形式等急需改进。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但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能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范通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的变革:思维创新[J],2015(04):47-50.
[2]李盛瑜,张小莉.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1,21(01):94-97.
[3]王宝祥,孙丽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05),152-153.
[4]柳青.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05):19-20.
作者:王晓磐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第五篇:微信平台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形势。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教学具有随时随地学习的特性,能有效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微信平台;移动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1传统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传统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为2+1的模式,前2个学期为必修课,后1个学期为选修课。第一学期讲授计算机文化基础(Windows的基本操作,Word、Excel、PPT的使用等),第二学期讲授计算机技术基础(C语言编程或者Access数据库等)。第三学期选修网页设计、Internet技术、ACM程序设计等课程。这一框架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大的调整,只是教学内容有所更换。随着整个社会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和进步,这一模式也逐渐显露出学生参与度低、学习兴趣不浓等缺点。
2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2.1微信公众平台和移动学习
微信(webchat)是腾讯公司推出的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即时通巧服务的应用程序。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可以进行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处理,可以实现信息的群发和及时交互功能。微信用户超过6亿,活跃用户达5.49亿(2016年统计数据),其中大学生用户占据活跃用户的较大比例,这为将微信应用到移动学习领域打下了基础。微信公众平台于2012年8月23日正式上线,通过搜索微信公众号或者扫描对应的二维码即可实现对公众平台的关注,关注成功的学生可以通过公众平台给教师留言、完成作业、查看教学课件或视频,教师可以回复学生留言、布置作业、发表教学课件或视频。移动学习(E-Learning),是移动计算技术和数字化学习的结合,学生和教师通过无线设备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达到随时、随地、随身学习的效果。移动学习相较传统学习优势体现在:1)学生在无线网络环境中,可使用随身携带的手机进行学习,能有效利用零碎的时间学习(如排队等待时间),提升学习的效果;2)学生可快速获得学习资源,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求助,也可以在同学中讨论;3)指定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教学资源、布置作业、安排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资源、作业和任务。
2.2计算机基础教学微信平台的搭建及功能
搭建计算机基础教学微信平台的步骤为:1)下载安装微信app、注册账号完善个人信息、添加好友,注册微信公众平台账号、设置及关注;2)搭建后台服务器(第三方平台),可以选择新浪云、微商桥等平台作为第三方平台,搭建后台服务器,主要由教师进行管理;3)微信公众平台与后台服务器对接。平台搭建完成后,学生用户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前端发送和接收消息,教师用户既可以在前端发送、接收消息,还可以登录后台服务器进行管理(资源、作业布置、回应消息等),如图1所示。计算机基础教学微信公众平台以简洁、实用为原则,前台分为学习资源、作业任务、在线测试三大功能模块;后台设有消息管理、作业、资源管理等功能模块。学习资源由教师,包括课程简介、课件PPT、教学视频等,学生可随时、随地查看学习;作业任务主要由教师,学习委员可参与部分作业任务的,包括课后作业和课后任务两部分,课后作业为必做,课后任务为选做,课后任务难度稍高,主要为分层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服务;在线测试是期末考试的辅助功能模块,分为阶段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模拟测试,学生可随时、随地、随着测试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前模拟,提升学习效果。
2.3基于微信平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实施
新教学模式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优点,更不能将其舍弃,而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模式相结合。本文研究的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实施阶段,将传统教学模式和微信平台教学模式相结合,并在一个学期的前、后两个阶段各有侧重实施。学期前半段,学生刚开始接触课程的相关知识,加之传统的学习习惯一时不容易改变,教学实施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以微信平台教学为辅,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学期后半段,学生对课程已经有所了解,教学实施以微信平台教学为主,以传统教学为辅,教师可以考虑使用翻转课堂等新式教学方法,课后不仅布置课后作业,还布置预习任务,以及和预习相对的课件、视频等资源,回答学生在课下学习遇到的问题,学生课下学习,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学生们集中讨论、分析、讲解,完成教学。
3结语
计算机已经普及到各行各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在短时间内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好相关知识,提出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将传统教学方法和微信平台教学方法相结合,分侧重实施的一种新教学模式,该模式能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和学习兴趣,达到随时、随地、随身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成恩.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探究.重庆师范大学专业硕士论文,2015,6.
[2]刘洋.基于微信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移动学习微平台的构建与应用.宁夏大学专业硕士论文,2015,6.
作者:任盛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第六篇:计算思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施
【摘要】大学计算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进行计算思维与专业相结合的培养,本文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为依托,面对新形势下提出了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实施与实践的方案。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创新教学
0课题背景
2008年,《计算思维:一个所有课堂问题解决的工具》这篇颇有影响的文章由美国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协会提出,在文中提出计算思维是每个学校的所有课程教学中都应使用的一种重要工具。2010年7月,在“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即通常讲的“九校联盟会议”)中明确表示:引入计算机思维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2012年7月,在西安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给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次会议与以往不同的是:打破了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问题仅限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体系的细化与完善,不再局限于纯粹的计算机内容的要求,也不仅仅注重专业与计算机的结合问题,而是以“计算思维”为计算机基础改革的切入点,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对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同时包含最后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进行指导性的改革意见。我们深入研究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施与实践,加强学科素质与计算机教育,以及创新能力之间的融合成为新形势下的教学新任务,同时也成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改革方向。目前我校主要是面向大学一年级所有新生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开设目的是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主要领域有基本了解,同时考虑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学习的需求,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常识,将计算思维方式贯穿到整个计算机学习的过程。该课程目前是湖北省的省级优质课程,在教学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面对各种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的方案,主要思路如下:
1“大学计算机基础”面临的问题
1.1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内容是一门课程的灵魂。而大学计算机涉及的范围广、知识点多。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中的操作系统理论部分,大部分学生感觉难懂深奥,很可能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死记硬背,无法达到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对完成该课程学生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习完成大学计算机课程,学习了办公软件的基本应用能力,但是对于计算机整个科学体系难以有系统性的理解,而“建立计算思维能力,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要求无法完成。我们认为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基础理论要坚持,同时要合理安排实践环节。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分为A,B,C三类,分别代表计算机专业,理工科以及文科三大类,其中计算机B类教学中主要知识模块及学时安排。
1.2课程认识偏差
对于大学计算机课程,很多学校就是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就是教学生怎么将计算机作为工具来使用,而髙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大学计算机除了要求有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操作实践技能,更注重运用计算思维方式来解决专业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实践学习能力,具备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计算思维的方式,从而能够改变学科发展模式、深化学科研究范畴以及拓展学科研究方法体系等方面的核心能力,也为后继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学习打下基础,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1.3学生差异
我校学生主要来源于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对于计算机的认识直接为零,除了简单的QQ聊天等基本应用,而办公软件几乎没有接触,但是部分来源于经济较好的地区的学生,中学时代的计算机课程基本完成了基础教学任务,呈现两极分化严重的问题。同时文科和理科学生对于计算机思维能力程度要求不同,后续计算机课程各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因此分层教学势在必行,针对不同层次进行有效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方式。1.4新形势教学环境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新的形式下,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等各种形式的兴起,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应用翻转课堂理念改进教学,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课上则通过完成练习、协作学习,对于新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将计算思维思想贯穿于学习方法中,学会利用思维方法的变化去解决各种实际以及专业问题。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是改变教育理念以及观念的变化。
2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改革实践
面对上面的各种问题,我们积极探讨,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创新:
2.1以计算思维指导能力培养改革为推动点
将计算思维有意识地融入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教学内容的重新调整,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与时俱进,最后在课堂教学之中,形成基本计算机思维的思考方式,有兴趣去解决计算机研究问题。从应用能力培养向创新能力培养转变积极引入分层教学模式,适应不同层次大学新生计算机学习需求。在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划分为A类,B类,C类的三种形式,在教学内容按照“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原则。尊重学生层次差异,面对实际的层次按照不同的“分层教学模式”,主干内容相同,在不同的专业中进行增加,比如理工科类增加了多媒体和网页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可以具体参考上表1中计算机B类的具体教学内容安排。
2.2以课程教学环境改变为兴趣点
目前教学环境的变化,计算机由以前的网络互联形式到目前的移动互联时代,提出创新教学手段新形势。由于学时数的减少,大学计算机总学时由以前的48学时到目前的32学时,要求必须创新思维,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同时要求学生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我们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不谋而合。教学环境改变,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推动教学内容在学生落实执行,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吸收。
2.3以课程考核改变为质量保证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再采取卷面考核,而是以上机机考加应用来进行考核。课程总成绩为平时成绩占50%以及期末机考考试50%的合计,上机考试的内容包括期末考试以及综合应用的综合,利用学校自主开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平台”网站进行题库中随机抽题,并且组卷,重点检查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教学环节掌握程度;综合设计学生给定主题项目设计,要求学生提交自主设计完成的网站或者多媒体作品,将各种所有的计算机元素进行合理有序的展示,检验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水平,是否达到运用计算思维来分析和解决实践中各种问题,是否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否完成教学目标。平时成绩包含基础练习,主要包括计算机日常环节,以每次实验报告为蓝本,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循序渐进依次达到教学的要求。
3结束语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探讨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在计算思维能力中的实施与实践的教学改革,经过三年的教学改革,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思路更加明确,学生也能更好运用计算机思维解决本专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孔德宇计算机教育第17期2014年9月
[2]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吴宁计算机教育2012年第7期
[3]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陆汉权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9期
[4]以计算思维为航标拓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新思路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6期
作者:章瑾 孙玉昕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七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理念的发展研究
摘要:在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以大连海洋大学近些年在转型方面的成果为例,结合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在专业融合、应用型实践、校企合作、培养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效果,探讨计算机基础类教育在高校转型期的发展目的和作用。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学生自身竞争力、学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及师资、专业培养目标和结构设置等,探索转型期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建设的方法和内容。
关键词:高校转型;计算机基础课程;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转型成功的关键离不开社会、地方高校、学生的参与,顺利进行转型工作的条件主要包括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特色及优势专业学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性等几个方面。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必修的课程,偏于应用的计算机与其他专业学科容易进行融合,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理论,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结构,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兴趣,提升了学生在就业、创业的能力。根据上述内容,本文以我校近些年在转型方面的成果为例,结合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在专业融合、应用型实践、校企合作、培养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效果,探讨计算机基础类教育在高校转型期的发展目的和作用。
1学生自身竞争力
提高学生自身的竞争力,是高等院校改革转型的核心。学生掌握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与其他专业进行融合,提高个人的复合型综合素质。而高等院校也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程、专业设置等方面符合市场需求,提高办学的灵活性,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竞争力。1)课程专业设置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是分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只是作为一门公共基础类课程进行教学,学生普遍重视专业类课程的学习,弱化基础类课程建设。转型期计算机基础课程应努力与各专业学科进行融合,修改及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以面向“专业领域知识”应用为教学目标,同时强化计算机基本技能。在现有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上,根据学校不同的专业的特征,探索最佳融合效果。2)建立学科专业应用为目标的计算机基础实践培养模式在转型期中要加强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更好地将计算机基本教学技能应用于学生各个专业中。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缺乏工程实践应用型的题目,经常以经典题目进行讲解,导致与学生未来从事的专业领域严重背离,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本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引入更多的实践性教学。在实践课程内容方面,我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针对不同的专业增加相关应用内容。例如,对电子信息类学生补充了硬件理论;在船舶设计类学生增加了样条函数设计等;进一步加强了程序设计类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验讲义和内容方面紧紧把握专业学生的应用需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我校根据自身发展特色,企业与学校联合制定培养方案,邀请企业计算机相关专业人士参与教学,以快速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选拔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以满足企业的高质量人才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平台,将企业先进的应用经验引入到学校实践教学中,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在平台中仿真实践,使学生在毕业前即可获得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提高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4)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计算机类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能力很强的课程,与土木、机械、电子等工科类学科均有交叉性,甚至在文科、管理类的相关学科也逐渐获得广泛的交叉应用。将计算机与其他相关专业进行交叉教学,侧重强调复合、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重视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补充当前计算机的前沿理论,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教育内容和手段上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意识。
2学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及师资
作为转型期的高等院校,应进一步加大学校优势专业的发展,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1)计算机类学科与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我校传统优势学科是水产、食品加工、海洋等,经过多年的建设,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而其他学科受成立时间和师资构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发展相对较慢。近些年,计算机类学科通过与海洋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基本形成了计算机和水产应用软件产品链,通过与知名企业合作、产品成果展示、学术经验交流等,依托优势学科的影响力,使计算机学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应用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5-6]作为转型期的高等院校,计算机类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个人能力较突出,但是普遍存在缺乏实际应用技术特长的缺陷。为了能够使教师能够尽快适应学校转型的要求,应加快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企业在生产设备的先进性、产品创新能力、领导的管理机制、资源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在科研理论能力不足,受国家政策、行业景气度等影响较大。高校教师通过在企业实践,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生产平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握行业发展的方向,将重点、急需解决的应用问题引入到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校园实验、实训、实习中,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好地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师,应该具备面向国际化教学的能力,培养的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转型期的高等院校,应鼓励教师走出去访问,并与国际知名院校加强了国际交流合作,开阔视野提高教师的能力。
3专业培养目标和结构设置
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和结构设置必须以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中心,围绕能为行业或地方提供高素质人才,侧重培养多样复合人才,满足新兴产业的需要。1)专业培养目标大多数高等院校以培养研究类型的人才居多,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极其缺乏应用经验和技能。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行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大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7]。转型期高校学生的培养考虑到在实验配置、硬件设备条件等相对简单成熟,可优先与计算机进行结合,考查其应用效果,进而逐渐扩展到多个学科。此外,在结构设置中必须将理论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形成侧重于应用型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结构。2)学科专业结构设置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配置以为企业和社会服务为根本目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对现有传统专业而言,应坚持优化,突出学科之间的交叉,最终达到提升专业的竞争力的要求。对于新建专业,避免盲目增加,应以重点企业、新兴产业和服务行业迫切需求为切入点,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才能实现满足应用的最大化。我校在学科设置中充分调研了国内,特别是地方城市大连市的行业情况。大连是计算机软件十分发达的城市,千人以上规模企业10余家,从业人员已超过了10万人,并且每年新增的高层次人才平均1万人以上,软件的发展也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快速增长。大连还将云计算、3G通信技术和信息服务等列入了未来发展的重点。地方城市的发展必将需要大批量高素质的人才,我校新增了动画、视觉艺术、对日软件开发等多个专业。并将计算机应用与我校多个专业相互结合,设计出了一系列服务于不同学科专业的产品,并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为企业和用人单位输出了大量的人才。
4结束语
随着高等院校对转型的日益重视,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也面临着改革和应用创新。由于计算机在各个学科领域均获得广泛的应用,计算机作为一种实用工具,其本身与其他相关学科非常容易进行融合。通过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到专业课程,与多个专业学科进行交叉,设置应用型的培养目标,利用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并将该思维融入到后续课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高校转型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
[2]张娟娟.基于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型人才核心价值观塑造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6(3).
[3]魏莉,赵纯坚.基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校企合作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23).
[4]周德红,李文,王浩然.省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价值工程,2016,35(16).
[5]朱士中.论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10(9).
[6]周琳.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及途径[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9(5).
[7]马庆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职教论坛,2015(4).
作者:王建彬 程罗德 杨文莲 周磊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