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分析(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为打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更高效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本文试从打造有趣有活力的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用激励机制这三个方面,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方法和策略,以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
关键词:中职生;课堂教学;计算机基础
一、引言
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只单纯的研究教法,而要着重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入手,了解他们的思想,分析他们的心理,进而对症下药,创造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真的动起来,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顺利的掌握本门课的知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才能真正算是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二、激发学生兴趣,重塑学习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都知道,要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首先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对于中职学校的老师们也往往是最不容易做到的。这群学生很多从初中甚至从小学开始,就在学习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一次又一次的批评与否定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也渐渐的被扼杀殆尽,学习挫败感非常强烈,厌学情绪严重,有学生甚至说出了“学校就是我的一块伤心地”这样的话。对于这样的一群孩子,让其重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这直接关乎整个教学过程的成败。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一年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入门课程,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信心,除了需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之外,还需要老师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记得一位苏联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师的激情是课堂的灵魂,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李镇西老师也说过:“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因此在课堂上需要老师精神抖擞,用激情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激情课堂,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
三、贴近学生专业,力求学以致用
我们的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觉得学习没有用,将来到了工作中也未必用的着。也许是因为人的天性总是愿意相信那些符合我们心理的哪怕是错误的观点,以寻求安慰、寻找借口吧,所以一部分学生就抱着学习无用论而拒绝学习。面对这样的一群学生,光在课堂上苦口婆心的劝说是没有用的,要用教学事实和行动来粉碎他们的错误思想,加之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的重点也在于学以致用,于是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景物、场景,使学生设身处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能够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进而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进行具体的案例设计,尽量突出教学内容的专业应用性,使他们将来能够学以致用,使学生转变“学习无用”的思想。例如在学习word版式设计时,因为笔者教的学生是幼师专业的,所以就给学生创设了幼儿园要招生的情境,要学生根据提供的素材进行招生海报的设计,学生兴趣很高,完成的很好;在学习excel数据统计时我又给学生创设了幼儿园小朋友进行歌咏比赛的场景,让学生们对小朋友比赛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很好的突出了专业性。在这一个个贴近专业的案例情境中学生们掌握了知识技能并兴致高昂的慢慢走进了计算机的世界里。
四、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习效果
现在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多媒体教室的形式,虽然引入了信息化教学的手段,但很多时候依然是教师在利用这些先进的多媒体教具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下面安安静静的听,并没有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思想。面对新奇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学生刚开始还能表现出学习的兴趣,但时间久了,学生对这些多媒体工具见怪不怪了,就慢慢丧失了兴趣,因此必须要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参与到新知识的发现和问题的解决中来,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保持住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和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给学生留足个人空间,让出机会,让学生自己解决。尽量使学生在走进课堂时,并不是一个对即将学习的课堂内容一无所知、完全陌生的人,而是一个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的人,这样学生就会经常性的提出一些课堂中与教师认为的“重点”不同的知识点,而原本教师认为的一些所谓的重点,就可以放弃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例如在教授计算机硬件时,组织学生在课前分组预习,每个小组自行分工,利用网络收集计算机硬件的相关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制作ppt,然后每组推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最后再进行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充分地发挥和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因此需要教师一定要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心无杂念的责任意识,在此基础上努力探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学生今后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相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参考文献:
[1]田仲,石君友.系统测试性设计分析与验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11).
作者:付莉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工业学校
第二篇: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分析
摘要:教学作为一个科学系统存在很久了。但是发展到现在也已经可以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学派和理论,一般的理论都认为现代教学应该是教师作为指导者,而学生应该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下一起共同学习,共同交流探讨的过程。但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基础文化课,它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计算机的操作。[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微课程
一、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一般的中职院校中,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基础课程,它面对的对象为所有中职一年级的学生,但是由于不同的专业以及学校的现状统计一般学校中的计算机教师很少,而且专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就更是少上加少了。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就是学生多,教师少。而且中职生大部分为中考毕业落榜生,属于学习的后进生,总体文化基础薄弱,并且加上他们缺乏良好的主动的学习习惯和相对扎实的基础文化功底,所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不是很高。再加上计算机基础这一门学科是一门重操作、重逻辑理解的基础课程,学生的文化知识缺少就会带动学生的理解、记忆、接受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有影响。并且学生多,教师少,一些学校均采用大班教学,并且采用计算机教学中常用的任务驱动法和项目式教学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难题也无法得到教师的及时有效的帮助解决。[2]
二、微课程以及特点
微课程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美国一个教育信息化专业研究机构Educause于2012年11月分享关于微课(Micro-lecture)的介绍,根据Educause报告的定义,微课(Micro-Lec-ture)是指教学时间相对较短的课,如对单一主题录制的数分钟以内的声音解说或视像演示。微课因为其特点在网上学习、传统当面教学以及混合教学中多使用,并成为现代教学中的一个部分,可以加强需要重点关注以及标明的学习部分。一般在中国,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根据自身的实际都认为微课程一般是以视频作为主要的载体。微课的特点有:流媒体播放性。可以视频、动画等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教学时间较短。5-10分钟为宜,少的1-2分钟,长不宜超过20分钟。教学内容较少。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资源容量较小。适于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精致教学设计。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通过以上的特点可以得到:微课并不是将传统的课堂缩小化,也并不是将教学视频进行切片处理。而是讲授者将需要讲授的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进行精简、浓缩并且配上需要的辅助教学资源,方便学生对学习进行个别化的探究。所以微课在特点上一定都具备可交互、多媒体、易扩充,以及短小精练和对象明确等。
三、微课程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各种数码电子产品的流行和普及,现在的中职生基本上可以达到人手一部手机或者平板,这样就达到了开展微课程教学的基本条件。而且现在的学校因为校园网络的建设,基本达到了网络全覆盖,教室、寝室、图书馆、操场等学生的主要生活学习场所都能介入网络。所以,计算机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业余的时间将计算机基础的课程以及相关重难点做成微课程,然后放在班级的群中或者学校的网站上,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即时互动的学习平台,方便学生进行学习,也方便教师进行答疑解惑等相关活动,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和谐的学习平台。第一,微课程有利于针对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一般比较差,这样就会带动着缺乏比较好的学习习惯,在计算机基础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操作需要比较强的逻辑性,但是学生一般是缺乏这样逻辑理解的,这样就导致有些同学往往记住了前一步操作,忘了后一步操作。微课程因为其短小、精练的特点,能让学生产生聚焦式的学习体验,那么学生能利用观看微课程视频的时候集中注意力,认真学习,同时设计教学章节的项目任务,也更能够促使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第二,微课程能让教室延伸到课外,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微课程的流媒体的播放形式决定了学习者可以在任意地点,任意时间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充分地利用所谓的“碎片时间”,这样的学习方式为中职生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并且更加符合现代中职生的习惯。虽然每节微课程提供的知识是十分少的,但是由于这种学习方式更加利用学生的吸收,日积月累,学生对计算机基础中的操作和知识点就理解得更加透彻和充分。而且学生还可以反复多次地对微课程进行观看和学习,这样能在课堂或者课外遇到疑难的时候可以主动地进行学习,减少班级授课教师的负担,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较好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第三,微课程便于开展互动式教学,便于师生交流。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文化基础课,面对的对象为所在院校的一年级新生,所以一般会出现学生多、教师少的情况,而且由于计算机基础均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这样就难免出现教师为了完成教学部门布置的教学任务而采用填鸭式的教学,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微课程的交互性不仅能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教学的目标,并且能利用其良好的交互性使学生更了解所学科目的框架结构。从理论、实操和应用性等各方面增加对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课程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周青政.微课程的内涵、特征及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
[2]郭甲.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探索[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4).
作者:朱位华 单位: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
第三篇:提升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途径
[摘要]计算机基础是中职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在分析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基础时,提出采用分层教学及任务驱动教学可以解决中职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主动性不足的问题,微课教学方式可以作为分层教学及任务驱动教学的必要补充。这三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将有助于提升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在线课程教育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发展引起的翻转课堂与混合教学模式的特点。根据中职教育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以及工程制图课程有较强实践性的特点,对中职教育中工程制图课程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文中阐述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资源准备和教学过程跟踪与评价方面的问题,为中职学习进行工程制图混合教学模式探索提供了思路。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当前社会与经济中无处不在,并且在许多行业的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计算机是这些技术的基础,因此很有必要在中职课程体系中开设了计算机基础作为各类专业的必修课,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切实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真正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学生之后专业课的学习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当前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
要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率,首先要了解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和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工作。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
面向社会企业需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一线技能人才为目标,注重工作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特点。因此,面向中职学生开设的课程应以技能培训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为教学目的,计算机基础以机软、硬件基础知识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岗位问题的能力。
(二)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在招生范围上,中职院校大多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还有一些中专生或者其他学历的生源。中职的生源最开始招收的都是初中的优秀学生,但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中职生源造成了较大影响,现在来自初中的生源多是未能考入高中学习的学困生,具有基础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较差的特点。
(三)计算机非零基础,个体差异明显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我国10~19岁青少年的互联网普及率在农村为65.6%,城镇为85.1%,这从侧面说明了目前我国中职生入学时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但由于个人接触计算机的方式、目的和时长不同,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各不相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二、提升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实施课堂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求
由于中职生生源广泛,个人学习主动性、接受能力及计算机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如果忽略这些差异性而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就会使学习能力较强、水平较高的学生不屑于学;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无法掌握而逐渐丧失学习信心。因此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需要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进行分层,尊重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与计算机基础水平测试等手段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的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计算机操作较好;B层的学生学习能力一般,对计算机有初步了解;C层的学生学习能动性差,对计算机了解较少或者零基础。针对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也应分成对应的三个层次:C层的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即可;B层的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应该具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完成课堂任务;A层的学生应在B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维,完成拓展训练任务。由于分层教学具有多层次、动态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的变化进行动态分层;设定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融“做—学—教”于一体
根据中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上机练习为主。由于课堂讲授与上机练习相互割裂,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只是没有目的地被动接受知识,无法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无法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上机练习时由于课堂讲授时的效果不佳,具体操作时又无从下手。而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巧妙地设计在每一个独立的“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必须进行任务设计、任务安排、任务分析、任务探索与完成及任务评价等五个部分,其中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重点。学生的学习与情境相联系,而任务也应具有一定的应用背景和情境,在进行设计任务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出符合专业情境的任务,使他们在未来可能遇见的工作情境中探索与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计算机知识水平等个人差异,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同一教学内容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选择不同难易程度的任务。如,在学习Word图文混排功能时,可以设置三个层次的电子贺卡制作任务,第一层次根据根据所提供的贺卡样稿进行排版;第二层次根据贺卡的主题以及内容自己来排版;第三层次根据“新年送祝福”的主题,让学生自己上网收集资料,设计新年贺卡。这三个层次的难度逐渐上升,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和操作的掌握程度进行选择。任务评价是该教学模式中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教学过程从知识传授转换为能力培养,在评价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示和讲解作品、讨论作品,并通过教师点评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优点与不足。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形成融“做—学—教”于一体的学习模块,师生围绕任务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在完成任务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完成知识点的学与教。
(三)引入微课教学,重新搭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框架
根据中职生个体差异大、学习集中性差的特点,采用“填鸭式”的课堂灌输方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效果较差。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时,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动性,但此时往往以学生的自主实践为主,教师的讲解偏少,学生在课堂实践时教师可以指导,但课后学生练习和完成任务时,无法及时获取必要的知识和指导。知识点的讲授和学生实践两者之间的矛盾看似无法解决,但近几年基于互联网技术兴起的“微课”,成为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手段。“微课”以5~10分钟的课堂教学视频为核心进行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具有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并且可以重复点播。“微课”的这些特点,能够使其成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和分层教学的重要补充。无论是任务驱动教学中,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需要的知识点,还是分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复习与扩展,都能够通过在互联网上“微课”的设计实现。因此,有必要在进行分层与任务驱动教学时,开展微课教学设计。总之,要想切实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针对中职教育的目标,认真分析中职教育的特点,在具体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将“做—学—教”融为一体,通过分层及分级教学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
参考文献:
[1]李燕平.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J].电脑与电信,2016(10):88-90.
[2]姚灵.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堂分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新教育时代,2015(1):73.
[3]刘笑欢.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职教育,2007(12):51-52.
[4]任晶晶.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职业中学计算机中的实践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2).
[5]陈秀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探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6]张潇潇,蒋永培.谈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3).
[7]段彩霞.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2).
[8]石成诚.中职计算机“应用”之思辨: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内涵及课程观的理解[J].当代职业教育,2011(2).
作者:何士强 单位:澄合矿务局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