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用探讨(8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基础成为高等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本文通过分析非计算机专业在学习计算机基础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教学经验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而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非计算机专业;解决方案
0前言
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计算机基础可以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懂得计算机网络应用,并具有一定互联网安全意识,为未来能够利用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计算机知识理论性较强,概念较多,为了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产生浓厚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计算机基础教学由以往单一枯燥的理论教学模式不断地改进,完善。
1计算机基础教学概述
1.1计算机基础课程简介
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生步入高校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各个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不同。非计算机专业学习计算机基础一般分为两个部分: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实践教程。而对于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概述,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数据库应用等相关内容。对于计算机实践教程主要包括Win-dows2007的简介,Word2010的操作,Excel操作以及PowerPoint应用和Access应用。这两部分的学习,高校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或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为大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1.2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中小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力度。全国大部分中小学能够在中学期间接触到计算机,再加上家庭计算机的普及,很多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但是,中小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是浅显的,甚至有些学生利用计算机课程时间学习其他科目或者玩游戏,并没有学到相关的知识。最终,进入大学后,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能够构建一个网站,制作网页,而一部分学生对Office的基本应用都不了解,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连基本的文字都无法快速的敲出。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果不重视学生的水平不一致,对学生采用同一个教学方法,就会导致教学课堂上出现已经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学生不想听课,而基础差甚至零基础的学生听不懂,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这在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很容易忽视,而又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
(2)理论课程和实践教程脱离
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两部分,理论课程和实践教程。这两部分必须有机地结合,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在高校经常发生这样的状况,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开上,这样使得学生能够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理论知识,却在实际应用中却无从下手。有些学生在做实践时,完全按照书上的操作步骤进行,一旦变换一种说法,就无法正确地解答。另外有些高校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间隔时间很长,做不到及时巩固练习,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无法联系实际
当今计算机的发展速度非常剧烈,而教师的教授内容却一成不变,无法跟上前进的脚步,导致学生对上课内容无法产生兴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认识,仅仅是为了满足期末考试,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使得学生在购买计算机时依然无法正确地判断计算机的性能如何。
(4)教材内容过于陈旧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主要资料,是学生学习的素材。如果教材内容无法与计算机发展同步更新,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无法获取相关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进措施
对于以上计算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高校中计算机基础的学习让人失望的结果。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加上在实际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本文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一些教学改进措施。
2.1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措施。高校中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对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要求也不同。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繁琐,概念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若采用过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无法接受众多信息。因此,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时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非计算机专业包括很多专业,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不可能为每一个专业设计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先将非计算机专业划分为两大块,文科类和理工类。在区分开之后,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逐步细分。对于计算机基础的开课时间还是要求放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比如,刚开始上课时,采用以学生训练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教师在课堂上将相关内容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做一个简单概述之后,让学生进行理解并同步训练。这样,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加以重点辅导。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然后,针对训练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并带着一起操作,并针对训练的内容给出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知识,加强记忆。最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样一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解决了学生水平高低的问题,也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2.2教学内容改进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程要相辅相成,做到理论为基础,实践为目的。在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时能够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向学生明确重点和难点知识。在以往的教学内容里,教师希望将覆盖所有的知识点,使学生无法判断哪些是重点知识,对于难点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教学内容既要与课程目标相结合,又要做到知识的扩充,将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引入课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课时设置由原来的2:1变成1:1,增加实践课时,并且课程安排在多媒体机房里,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学会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才能了解更多的前沿知识。
2.3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计算机基础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与学生沟通。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变换教学手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红蜘蛛”软件,在讲授过程中控制学生的计算机。一方面,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教师所讲的内容;另一方面,防止部分学生在教师讲授过程中玩游戏或做其他的事情。
2.4考核方式的改进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课程,旨在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对计算机基础课采用的考试形式为笔试和上机两种形式,少部分学校采用纯上机考试。无论哪种形式,教师仅根据期末考试试卷,无法准确地分析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此外,考试试卷大都是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测试,无法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反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会为了考试,死记硬背知识点,这样一来就违背了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初衷。因此,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教师应在考核形式上做出改进。(1)加强平时测试,采用随堂考。在学生学完一个章节后,教师采取单元测试方法,并纳入期末成绩。新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也方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鼓励学生展示自我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走上讲台,展示自我。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能够提高自我的求知欲。(3)考试分数的比例设置对于期末考试中,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比例可适当做出调整,并将平时测试成绩纳入到期末考试成绩中。(4)模拟等级考试形式计算机等级考试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个必要的考试。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应经常组织计算机等级模拟考试,使学生能够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加强学生的时间紧迫感。
2.5教师的自我学习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是任何一门课都无法企及的,这就要求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要不断地自我学习。当前,高校的教师科研压力大,教学任务重,很少有时间去系统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知识的更新。教师只有掌握了最新知识,才能调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3结语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既然是各个高校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己在教学过程的经验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和挑战。但是,只要教师遵循教学规律,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克服困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牟连佳,梁皎,李丕显,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
[2]赵骥,王杰,杨凯,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
[3]李娜.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
[4]石翠仙.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思路[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
[5]陆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东方教育,2014.
[6]郭玲芳.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对策[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邹志文.浅谈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03.
[8]张娟娟.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科技,2012.
作者:孙自梅 单位: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
第二篇:计算机基础教学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过程中的重点内容,文章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问题,择取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经验参照。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计算思维的培养建构,是现阶段具体组织开展各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工作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改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对象学生群体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优化实践力度,能够显著助力我国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充分突破现有的发展困境和发展瓶颈,并且显著改善优化我国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综合效能获取水平。在现有的教学工作组织开展过程中,想要切实实现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建构工作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实践过程之间的充分结合,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主动面对和处置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遭遇的一系列具体问题,从而为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最优化预期效果的顺利实现,构筑和提供基础支持条件。在素质教育基本理念的指导约制而背景之下,组织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工作,应当重点关注对基础性计算思维方法的传授和训练力度,确保对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思维体验能力不断改善优化,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问题展开简要阐释。
1计算思维的理论概述
所谓计算思维,通常被认为是人类个体在具体参与科学化思维体验活动实践过程中,极具代表性的有机构成要素。独立人类个体在具体参与一切具体形式的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过程中,通常会集中性地形成和运用三种具体表现类型的思维体验形态:实证思维、逻辑思维,以及计算思维。最近几年以来,具备可行性、模仿性,以及模仿性等基本特点的现代计算思维模式,在我国当前历史时期基础学科构成体系中的影响价值,逐步引起了广泛关注,间接上诱导计算学科,实现了与基础性理论学科和试验学科之间的并行发展,为一定历史时期之内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事业的稳定发展演进,创造和提供了稳定且充分的理论基础支持条件。有调查研究报告分析资料显示,在现代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良好发展和普及运用的实践背景之下,我国计算思维的教学培养模式呈现了显著的多样化变化趋势。
2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工作的具体策略
在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性教学实践过程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工作的实质,就是要在基础性计算机学科理论知识或者是应用技能疑问作为引导条件,以具体面对的典型化教学事例作为蓝本,通过检验和运用基础性计算机软件程序的基本规律,在切实深化对特定学科内部基本概念要素基础力度条件下,有效改善对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计算思维技能的建构和发展水平。
1)切实改善优化现有教学工作程序的针对性和体系性水平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各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面对的第一个科目,也是具体组织开展计算思维培养优化工作过程中的基础性任务环节。而想要切实在计算思维的培养优化过程中,保障促进对象学生群体实现对计算思维本质的清晰认识,运用科学合理方式完成计算思维培养内容要素在现行应用教学文本中的引入呈现,以及顺利实现计算思维培养工作的最优化预期效果,应当优先做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工作,确保从事相关教学工作的教师群体,在学习掌握专业性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基础上,还能切实具备较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为确保在实际组织开展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思维培养实践过程中获取到稳定且充分的时效性,应当指令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在具体组织参与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切实改善和强化自身与对象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力度,针对对象学生群体在具体参与计算机基础学科基本性理论知识要素和应用技能要素的学习体验,以及接受计算思维培养过程中提出的具体问题和面对的困难,展开全面系统的分析,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提出的学习实践需求,针对现有的教学工作组织开展方案展开针对性的调整优化。与此同时,计算机基础学科任课教师,要借助参与不间断的学习充电工作体验过程,助力自身实际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应用技能学习应用体系不断改善优化,并在此基础上借由不断改换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为对象学生群体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取丰富的学习体验,确保对象学生群体实际获取的学习效果显著改善优化。在具体组织开展基础性计算思维技能的教学培育过程中,应当重点做好实际教学内容模块设置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控制,并且借由对及具体教学内容要素在呈现方式层面的适当处理,确保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呈现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入适当数量的计算思维培养教学内容,从而为对象学生群体收稿日期:2017-03-22基础性计算思维的建构和发展水平不断优化提供支持条件。要切实针对我国现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群体,展开计算思维教学培养方法的专门性培训工作,督导我国现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针对具体面对的基础计算思维教学培养任务,设置形成专门性的教学模块,并且在具体的日常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对象学生群体的实际学习表现展开全面评估,并且针对对象学生群体的学习体验反馈状态展开分析,结合具体遭遇的问题针对现有的教学方案实施不断改善,进而在实际组织开展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顺利获取最佳预期教学效果。在具体组织开展计算机基础学科计算思维课堂教学培养工作过程中,应当预先针对现有计算机课程教材文本中涉及的计算思维理论知识内容要素,展开全面系统的阅读理解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形成专门性教学内容组成模块的方式,具体组织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计算思维培养工作的教学实践环节,要在具体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思维培养性教学方案的具体设计形成中,指令教研组内部的全体学科任课教师,能够协同参与必要性的教研讨论工作环节,从而切实保障实际规划设计形成的课堂教学内容方案,能够具备较为充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且能够有效解决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面对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具体组织开展计算机基础学科计算思维培养工作过程中,不同学科任课教师之间应当围绕实际获取的教学工作心得展开适当程度的交流沟通,在基于教学方法层次展开必要的交流沟通基础上,促进自身实际应用的计算机基础学科计算思维培养教学方法不断改善优化,助力实际获取的教学效能显著提升。
2)结合具体化的专业背景组织开展计算思维教学工作
在实际组织开展计算机基础学科计算思维培养教学实践工作过程中,考虑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多种多样的专业学科,以及社会生产生活实践领域中,均具备着广泛且充分的应用空间,因而应当在具体组织开展的课堂教学实践工作过程中,充分关注基础性计算机学科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学习要素与其他专业学科,以及社会生产生活实践领域之间的相互关联特征,确保实际组织开展的计算机基础学科计算思维培养教学实践工作,能够充分满足对象学生群体具体需求,助力我国对象学生群体的计算机基础学科计算思维能力建构发展水平不断改善提升。为确保上述基础教学工作设定目标能够稳定顺利实现,应当在计算机基础学科计算思维培养教学实践工作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方式的设计和形成过程中,全面重点关注计算机基础学科现有理论知识要素和应用技能要素,与其他专业性学科教学内容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特征,确保实际设计形成的基础性教学内容构成体系,能够充分满足对象学生群体的学习成长需求,确保相关学生群体实际学习建构的基础性计算思维能力,能够为自身专业性课程理论知识要和应用技能要素学习效果的不断优化构筑支持条件。
3)切实保障和提升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启迪性和探寻性
在现有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组织开展过程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组织开展过程,本身涉及了计算思维基础性理论教学内容的全面清晰揭示和阐发,为实际组织开展的教学工作实践过程中,创造和提供了稳定且充分的背景性支持条件。实践工作背景之下,各个阶段的计算机基础学科任课教师,在具体组织开展计算机学科基础性理论知识内容要素的课堂教学呈现实践过程中,应当在扎实做好课文文本基础性知识内容理解分析工作的前提条件下,切实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第一,全面系统总结现有教材文本中承载的基础性理论知识板块。第二,全面完整提炼现有理论知识内容知识板块涉及的基础性计算思维要素,并且逐步针对以往长期存在的传统化教学模式展开针对性的改良优化。我国各个阶段的计算机基础学科任课教教师在围绕计算机基础学科中的理论性知识内容要素展开教学呈现过程中,应当重点针对对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计算思维实施引导干预,并且在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内容的教学督导呈现过程中,注重对计算思维知识要素的引入呈现,确保能够保证和促进对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计算思维建构发展水平显著改善优化。
4)切实关注教学目标在设计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各阶段计算机基础学科计算思维培养教学实践工作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关注教学工作组织开展目标在设定,以及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水平,确保实际设计形成的教学工作目标,能够充分满足对象学生群体的成长发展需求,同时要在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目标的具体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借由选取和实施适当类型的干预和控制措施,确保实际引入呈现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学习内容要素,能够充分满足对象学生群体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在提升基础性计算思维能力建构发展水平的前提条件之下,确保我国小学阶段在校学生群体的学习成长水平显著改善优化。
3结束语
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问题,本文选取计算思维的理论概述,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工作的具体策略,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朱鸣华,赵铭伟,赵晶,林鸿飞.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3):33-35.
[2]毛亮.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9):249.
[3]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9.
[4]王淼.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4):34+36.
[5]李志圣,邢振祥,唐国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标准化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6):34-37.
[6]钟洁.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6(11):412.
[7]洪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大学教育,2014(18):176-177.
[8]宋荣杰,梁春泉,杨彦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35):119-120.
[9]宋云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4):187-188.
[10]刘艳松.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6):3846-3847+3875.
作者:刘博 单位:河南检察职业学院基础部
第三篇:多维度协同下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解析
摘要: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提出多维度协同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系统分层的观点。通过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生分层、实验分层、案例教学等多个维度对课程分层教学实施系统改革。将分层教学运用于整个课程的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多维度协同;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案例教学
随着全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深化,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随之发展,大多数学生在上大学前就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且计算机应用水平逐年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信息化进程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不同地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水平差别较大,大一的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十分严重[1]。一些来自计算机教育水平较高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甚至有的学过程序设计语言,还有一些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没有上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有的甚至几乎没有使用过计算机。如何使基础不同的学生乐于学习并有收获,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2]。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给教学的组织带来困难。若实施统一授课,将势必出现一部分同学“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同学“吃不了”的现象[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公共基础课,如何从课程内容特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学生的专业特点等多维度研究和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显得越来越迫切。
1多维度协同下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改革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2008、2009年我们曾对入学新生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成绩优秀者可申请课程免修,但是由于对成绩优秀者进入大学后计算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缺乏有效的措施,试行一段时间后取消。近几年,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一直在不断推进,从教材建设、教学网络资源建设、课程全程录像、微课建设等多个方面对课程进行改革。2014年以来,为了更好地组织分层教学,我们开展了系统的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改革,通过对课程设置、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等多维度协同进行系统的分层教学改革与实践。1.1课程设置分层改革针对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要平衡这种差异,我们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由原来所有新生开设同样一门课程,教授同样内容,改革为开设两门课程,这两门课分别为:计算机信息技术Ⅰ和计算机信息技术Ⅱ两门课,同时对两门课的内容进行了规划和整合。每个学生根据入学后分班考试的成绩自愿选修其中一门课程。1.2课程教学内容分层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理论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应用部分主要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Office系列软件的操作。理论和应用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材决定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4]。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经过认真的研究、分析与准备,编写了1套共3本适合我校分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教材。计算机信息技术Ⅰ和计算机信息技术Ⅱ两门课的理论教材均使用我校教师自编教材。是由李海燕等主编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该教材共分为9章,包含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多媒体及应用、数据库设计基础、信息系统基础。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采用4+X的分层教学模式。4是指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这4章的内容,X是指根据各专业特点选讲其他几章的部分内容。计算机信息技术Ⅰ课程的实验教材采用我校教师自编教材,是由蒋银珍等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内容分为8章,包含Windows7、Word、Excel、PowerPoint、WPS文字软件、WPS表格软件、WPS演示软件、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采用4+X的分层教学模式,4是Windows7、Word、Excel、PowerPoint这4个软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掌握这4个软件的使用,X是指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选择掌握其他几个软件的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Ⅱ课程的实验教材采用我校教师自编教材,是由沈玮等主编《Office高级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内容分为5章,内容包含Word、Excel、PowerPoint、VBA基础知识及在Office软件中的应用、Access。收稿日期:2017-03-15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改革课题(SG31508115);苏州大学教育改革课题(5731518315)
2多维度协同下开展学生分层教学
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完成后,对入学新生进行分班考试。考试前由学生处、教务处、计算机基础教学部联合通过微信公众号、教学网站、辅导员开班会等途径分班考试的通知。通知中重点向学生强调分班考试的目的,分班考试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分班考试遵循以人为本、强调自愿,不搞一刀切,鼓励每个学生都参加分班考试。分班考试时间安排在新生军训期间的晚上进行,由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安排各专业学生的具体考试时间。考试采用网络考试形式,利用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部的计算机公共教学网络平台对学生的计算机理论和应用水平进行测试,准确把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分层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测试内容包括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多媒体及应用等计算机理论知识以及Windows7、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应用能力。分班考试结束,根据每位学生的分班考试成绩,通过计算机公共教学网络平台的留言信箱功能对每位学生提出课程选修建议,对于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建议选修计算机信息技术Ⅱ。对于考试成绩一般和不参加分班考试的学生只能选修计算机信息技术Ⅰ。分班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根据选修课程建议自愿选择计算机信息技术Ⅰ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Ⅱ课程。我校自2015年开始实施分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2年。2015、2016年分别在分班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中开设了5个班计算机信息技术Ⅱ课程,每个班人数基本为80-110之间。从学生的考试情况以及学生的反应以及各院系反馈意见看,课程改革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收到学生和开课院系的肯定。选修计算机信息技术Ⅱ的学生们普遍反映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掌握了许多实用的技能。而选修计算机信息技术Ⅰ课程的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快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了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解决了部分同学“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同学“吃不了”的问题。
3多维度协同下实验分层案例教学
为了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计算机信息技术Ⅰ和计算机信息技术Ⅱ两门课均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
3.1计算机信息技术Ⅰ案例教学
计算机信息技术Ⅰ实验教学主要注重让学生学会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基本应用能力,强调弱化软件的类型、具体版本等与具体软件相关的内容,注重同一类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信息技术Ⅰ精选了20个案例,6个综合练习,把MSOffice的3个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软件和WPSOffice的3个软件WPS文字软件、WPS表格软件、WPS演示软件操作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融汇到一个个实用的案例中。下面具体介绍一下Word部分安排的3个案例。第1个案例为制作电子小报。本应用案例要求使用Word2010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本案例涉及的主要操作包括:1)文档编辑;2)文档修饰;3)插入艺术字;4)插入图片;5)插入文本框;6)边框底纹;7)项目符号;8)分栏等。第2个案例为制作个人简历。本应用案例使用Word2010制作一份基于表格的个人简历,涉及的主要操作包括:1)新建和保存文档;2)水印设置;3)艺术字的使用;4)文本框的使用;5)页面边框的使用;6)新建表格和选定表格;7)合并与拆分单元格;8)表格内文字的设置;9)表格格式的设置;(10)在单元格中插入图片。第3个案例为论文排版。本应用案例使用Word2010对给定论文材料进行排版,主要训练学生长文档的编辑方法。涉及的主要操作包括:1)页面设置;2)分页;3)封面排版;4)摘要排版;5)正文排版;6)标题排版;7);生成目录;8)插图排版;9)表格排版;10)页眉和页脚等。
3.2计算机信息技术Ⅱ案例教学
计算机信息技术Ⅱ主要让学生学会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高级应用能力,强调弱化软件的类型、具体版本,注重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中的高级应用,VBA在Word、Excel、PowerPoint中的基本应用,另外学会数据库应用软件Access的基本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Ⅱ精选了14个案例以及2个综合练习。这些案例中有大型综合性案例,也有小的的应用型案例。这些案例中有关VBA在Office中的应用案例为本课程的特色。通过5个应用案例,简单明了地介绍了VBA在Word、Excel、Power⁃Point中的基本应用,也是对VBA教学的一种创新尝试。下面具体介绍一下VBA在Excel中应用的一个综合案例。1)案例目标修改“期末成绩表.xlsx”工作簿,使用VBA程序对工作表进行格式设置,对工作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实现动态分配班级的功能,并在打开该工作簿时进行用户合法性验证。2)知识点本案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包括:(1)工作簿对象及其属性、方法及事件;(2)工作表对象及其属性、方法及事件;(3)单元格对象及其属性、方法及事件;(4)变量的使用;(5)分支语句;(6)循环语句;(7)用户窗体。
4结语
多维度协同下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改革目前主要在我校本一层次学生中进行,下一步计划在独立院校本三学生中开展分层课程教学改革。如何使得分级考试的考试内容更合理,准确测试出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水平也是我们进一步要做的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将面临新的挑战,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的新要求。针对高校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两极分化以及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要求的差异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红,靳华中,贺章擎.基于因材施教和分类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5(10):29-31.
[2]徐英慧,王移芝.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10):40-43.
[3]武航星,姚琳.大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教育,2014(4):40-43.
[4]高伟,张国印,黄宏涛.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6):79-82.
作者:周克兰 单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四篇:探究艺术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
摘要:本文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实际,以及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特点,就如何搞好该课的教学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艺术专业;计算机基础;研究
0引言
艺术专业学生和其他理工科学生相比,无论在专业设置、生源构成还是在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在针对艺术专业的设置和学生实际,以及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特点,就如何搞好该课的教学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方面,根据艺术专业的学生形象思维多于理性逻辑思维,对直观性、观赏性强的内容比较偏爱,而难于专注抽象的理论内容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唤起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前最好先给他们以形象化、直观化的方式表达,让他们有个感性认识。如:在介绍计算机组成结构时,可以就地取材打开一台计算机主机箱,给他们展示和讲解相关的部件和功能,然后再进一步阐述其工作原理等基础知识。这样,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消除对计算机的陌生感,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的工作方式。又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2010时,可以先把以前学生做的优秀作品演示给大家看,伴随着幻灯片的放映,听着美妙的音乐,欣赏着动态的画面,内容充实并贴近生活。学生既感受到Powerpoint软件功能的强大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艺术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计算机理论体系中知识点较为抽象、复杂,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正是艺术专业学生所欠缺的。因老师讲的知识点难以理解,上课就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坚持用多媒体授课。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网络通讯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用手机就能接收老师课前上传到网上的微课,微课是一个短小的视频,便于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选择性地重复观看自己没懂的地方。多媒体技术也可以应用到微课中,形象生动的微课,学生才会有兴趣主动去观看。
2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可迎刃而解,教师可布置实践性针对性强的作业,举一反三。如在讲到WORD文档处理时,可要求艺术专业的学生用WORD2010来完成和自己专业课有关的图文设计。比如,艺术专业的学生会学到《中国工艺美术史》这门专业课程,教师可以取“工艺美术概说”作为文本素材,用概说里涉及到的各种吉祥图案作为图片素材,让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要求进行图文混排。让学生在掌握了WORD的同时也复习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又比如,学生还会学到《色彩》这门专业课,在这门专业课里,学生会学到如何调出物体所需的颜色,如何让色彩明艳动人等,利用这些专业知识,学生通常会完成一些画水果类的彩图,如菠萝,苹果,香蕉等,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些现成的,自己《色彩》课上画的图,用手机拍下来,作为图片素材,再配合有关吃水果的十大注意事项作为文字素材,让学生制作一个健康小报。青年学生一般都爱吃水果,所以制作这个主题的小报,学生肯定比较感兴趣,再配合自己亲手画的彩图,用WORD完成一个非常有个性化,有亲切感的图文设计。将计算机知识、专业知识和学生每天的生活实际这三者来进行一个完美的结合!如讲到PowerPoint时,可要求艺术专业的学生为自己学校制作一个宣传学校的PPT。教师可以让学生拍摄一些校园风光,随着各类智能手机的不断升级,用手机就能方便地拍出色彩表现和曝光效果不错的高质量的照片和一些短小的视频。老师再补充一些会声会影等视频编辑软件的操作技巧,让学生对自己拍摄的视频进行加工,如添加字幕,剪辑和制作一些简单的后期效果。老师提供一些学校简介,专业介绍等作为文字素材,让学生从自己在专业课上画的图中挑选一些合适的图作为背景,用Photoshop给这些图再进行简单地加工处理、使它们成为有个性化的PPT背景。结合学生《色彩》课上学到的专业知识,用PowerPoint2010制作出具有专业特色,色彩搭配丰富,协调的PPT,让学生为以后更专业地设计打下基础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我们的学校;又例如,让学生制作一份PPT个人简历,用文字、直观的图形,结合专业的色彩搭配技巧,把自己的简历变得更美观、更形象!这样的简历,一定能在众多的简历中脱颖而出!为自己今后能找到份理想的工作又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样的实践作业是真正贴近学生的专业和实际,又紧扣教学实践内容,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余地,一定会深受艺术专业学生的欢迎!
3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更加贴近专业,贴近学生实际
在专业课中,艺术专业的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强度并不亚于理工科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AutoCAD,3DSmax,photoshop等软件。毫无疑问,这些软件的载体都是计算机。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成为了必修课程。因此,应该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加贴近专业。艺术专业(包含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影视动画等专业)对多种媒体的依赖尤为突出,教学中应该重点讲解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及其应用方面的知识。例如,如何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图片素材并进行简单编辑;如何获取音频和视频素材,并进行格式转换。适当拓展相关图形图像软件(如Coredraw、Flash等)的简单应用,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使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更贴近专业!
参考文献:
[1]刘娜娜.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作者:张瑛 单位: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五篇: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改革
【摘要】计算机的基础课是现有大学教育的一门基本学科,教育的内容涵盖的范围非常的广泛,计算机教程的质量也和学生的培养密切相关,在计算机教学中,它影响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如何将创新和创业教育融入基本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兴趣,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对于中职学校的持续发展、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中职学校的创新等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职学校;创新创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1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范围广泛,应用范围广,影响深远,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计算机课程在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操作技能,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部初中和地区相对发达的小学都将信息技术列为必修课程,在内容层次上,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相差无几。这些学生进入校园后,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大部分人的观点是这样就不用再学习计算机的基本课程。另外,现在不少中职学校更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就相应的压缩,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这门课程。在当前面临的困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主动采取行动,改革课程教学,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来,在学校的创新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习方面的技巧。从而使计算机课程真正的融入到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来。
2目前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内容有待更新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由于升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的核也基础知识和结构在不断更新,而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内容的更新不够及时,落后于当前技术的发展。比如,常用的office办公软件的版本已经更新到了2017版,而《计算机基础》中讲述的还是以前的office2003版本。但是安装在学生个人计算机的是最新版本的软件,而且计算机实验室仍在运行旧版本,教学是以老版本为准,教学内容的滞后会对学生的热情造成打击。
2.2师资力量不足、思想不统一
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发展前景。目前中职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大多存在着师资总量不足,学历层次、年龄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引进困难了,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
2.3课程教学方式有待优化
目前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演示为主,教学方法单一,虽然这种方法有利于系统完整的传授知识,但以综合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更受欢迎些,希望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目前,教学理论是灌输知识为导向,这成为了当下教师的主要工作,而学生一直在被动地学习,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让本来鲜活的课堂成为了鸦雀无声的课堂。在教学中过度强调教师的领导作用的过程中,不但打击主体学习积极性的主动性,而且抑制个性发展和专业才能培养。
3中职学校面向创新创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
3.1课程内容的优化
计算机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应当与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发展相一致,引导培养学生创新,倡导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综合创新能力。要注意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压缩到课程内容中的总知识量,使学生有消化,思考的空间,并有时间阅读课外知识,让学生真正在“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课程体系中发展。
3.2师资队伍的建没
教师新队伍的建设,必须在选拔机制、人才培养上多下功夫。在现有教师队伍的积极培训中,让教师尽快掌握新的教学方法,管理者应从政策和资金中适当支持教师,让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基于计算机的课程之上学生还应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在工作量方面给予适当的减免,除了鼓励教师参加计算机领域的各种研讨会,更新他们的教师知识结构,鼓励教师经常参加创新和创业教育培训课程研讨会,学习一些新的创新和创业新思想。
3.3教学模式地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材+多媒体”为中心,这种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对教学模式进一步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需有利于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需有利于构建己有知识与探索未知知识相结合,需有利于传授方法与发展创新相结合。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教学”,是运用较多的教学模式。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都有不错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创新潜能。在新形势下,伴随着快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许多全新的资源类型不断出现,教学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在全球范围内渐渐的兴起。近些年,一些电子产品的普及,影响了现在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学习发生了改变,它们更加热爱于移动学习、在线学习。这些学习方式,相比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加的使学生有了自主权和拥有感。做好新教老学方式的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为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不断探索。
4总结
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而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影响深远,其对培养高效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之后。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一些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笔者认为可行的完善策略。
参考文献
[1]常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教育问题研究化[M].东北大学,2008.
[2]欧小松,刘洪宇,等.创新教育学[M].长沙:长沙中南工大学出版社,2001:9.
作者:姚青华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第六篇:职业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摘要】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逐渐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掌握计算机技术成为社会对人才新的要求,因此,各个学校开始将计算机纳入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并能够运用工具解决遇到的计算机方面的问题,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在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型。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职业能力;教学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学校将其纳入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开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校内,组织计算机课程需要结合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的具体掌握情况以及未来的职业目标,设计出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案。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仅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1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职业能力的含义
1.1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积累,从业人员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以及将其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计算机问题的能力。
1.2基础能力
基础能力主要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从业人员所掌握的普遍性的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学习能力。主要指“会学”,先要知道怎样去学习,才能对知识真正掌握,这是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从业人员继续学习以及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2)语言表达能力。该能力可以让从业人员将自己的想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提高与他人沟通的效率,更好的完成工作。(3)沟通协作能力。主要包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团结合作的能力。计算机行业对员工该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分工,让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从而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4)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当问题出现时,从业人员能够及时察觉并找出其产生的原因,用最好的方法来处理,避免给个人和企业带来损失。(5)职业道德素质。主要指从业人员本身应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拥有一颗责任心,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等等。
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型
2.1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模型
2.1.1教学(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通过对职业能力的需求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的应用技能,主要包括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二是综合能力,指的是能够将管理方面的知识运用到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当中,反过来也能运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来解决管理方面的各种问题。三是知识和思维理念,主要指的是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信息化的思维观念、信息化的思维方法等等。
2.1.2教学(能力训练)过程实施
在基本的应用技能方面,由于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是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对计算机比较熟悉,也都能进行基本的操作。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对于个别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单独的辅导,通过测验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在综合应用的能力方面,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针对案例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分析,组织操作课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活动结束后,可以布置一些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做好答疑解惑的工作。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安排不同的案例,从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思维方面,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并让学生参与实际的操作,从而实现该目标。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中关于信息化的观念与方法进行总结。
2.1.3成绩(能力训练)考核评价
在计算机课程中,实践性是其最大的特征,因此,教师应运用更灵活更符合能力训练要求的方法来考核和评价学生的成绩。在平时的学习中,考核的比重也应有所提高,尤其是在应用能力的掌握方面,教师可以给予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优秀的学生无需考试的特权。教师在评价需要参加考试的部分学生时,需要结合他们平时的表现,在设计考试试题时也应以操作为主。
2.2教学设计模型应用要点
2.2.1教学需求分析
在开展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制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2.2布置课前的预习作业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校内的网络平台,将教学内容给学生,并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台来对学生进行辅导,既可以是单独辅导,也可以是一对多的辅导形式。
2.2.3讲授教学
教师应根据各个专业学生的具体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以教师讲解。教师可以将教学计划通过网络发送给学生,并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难度不同的作业,让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完成并回收。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的案例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将学生在作业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给予解决,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在此基础上,再布置一些难度更高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教师也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2.2.4答疑辅导
当学生遇到计算机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并及时给予解决,也可以运用网上教学的形式来对学生辅导。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并学生作业中发生的错误集中起来,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对于个别学生给予单独的辅导,将辅导时所遇到的发生率较高的问题记录下来,留到下节课中进行答疑。
2.2.5实习实践
教师可以将学生安排到相应专业的用人单位中去进行实习,让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知识来完成自己的工作,既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并在之后的学习中进行弥补,从而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对信息技术有更全面更正确的认知。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如今信息化时代,具备扎实的职业能力是学生适应这个社会,顺利进入工作岗位的前提条件。因此,在组织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时,也应将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需求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在用人单位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海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7).
[2]张鸰,宋万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职业能力培养[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9).
作者:李鹏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第七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协作学习教学分析
摘要:科技的进步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使其不断的更新和完善。现阶段,随着云计算的使用,在方便了计算的同时,促进了我国教育的改革,为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教育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云计算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并且应用的领域也逐渐的拓宽。就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协作学习教学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日后云计算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帮助。
关键词:云计算;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教学模式;协作平台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计算机的应用逐渐的广泛,在教学的过程中,起不仅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进行学习的过程,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计算机等级也是目前部分企业对人才的考核比标准,因此,计算机的应用逐渐的深入到学校驾驭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计算的应用在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计算机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至关重要。随着云计算的出现,在提升了计算机功能的同时,以其灵活度高、管理性能好等优点,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1计算机课程的现状
1.1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目前依然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最根本原因,有些任课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使用教学方法不当,使得课堂上有限时间内很可能不能准确地讲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授课内容平淡、乏味,则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而学生个体水平差异也是影响课堂整体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一个因素。1.2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较差。实验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但由于学时、条件等的限制,有些课程不够重视实验教学,学生实验目的也不明确,大部分学生喜欢做验证性实验,而对做设计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能力和兴趣稍差,不利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1.3考核方式不合理,不能真实检验学生的实际能力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手段。但由于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不够灵活,不管课程专业性质,在学期末使用期末考试试卷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卷面考试方式只能检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云计算的特点
云计算改变了传统的只能在一台计算机上进行计算的情况,用户可以申请动态服务,其是网络计算与虚拟化计算等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具有以下的表现。2.1动态资源分配。在传统的模式中,用户在使用完资源的时候,申请的这部分资源就直接浪费不在重新的放进资源池中。云计算的使用恰恰改变了这种现象,动态资源主要包括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云计算的应用可以大大加强资源的延伸性,即当用户提出请求时,通过增加可用资源的方式来满足用户的请求,并且在资源使用完之后,用户使用的这部分资源还可以重新的放回资源池中,为其他需要使用的用户再利用。云计算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资源的浪费等情况,近而降低了使用成本,满足我国现阶段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2自助化服务用户的需求。云计算的使用改变了传统计算机的服务形式,当用户有新的需求的同时,云计算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历史来进行自主的推荐。并且,云计算还可以通过为用户提供自主化的服务满足用户的特殊的需求,提高了计算机自主化服务,进一步加强了计算机的使用,满足下阶段社会的发展的需要。2.3以互联网为中心。云计算的应用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的,云计算的储存和使用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并且为用户提供的各种服务也是在网络上进行的。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终端进入到互联网中,可以随时的享受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促进了云计算的应用与普及。
3云计算在辅助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上述的分析,云计算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其逐渐的应用到信贷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其中在教学领域的应用逐渐的深入和广泛,在提高教学进程的同时还有效的推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不进了我国教育的进步和教学模式的国家化和创新性。3.1丰富的教学资源。云计算的使用,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并且云计算是依据互联网为基础的,不仅资源丰富还可以有效、及时的进行资源的查找和提供。用户可以根据云计算所提供的大量的资源来进行自身所需资源的查找,并且可以将自己的资源进行上传和分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云计算在为学生提供大量资源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综合水平。网络资源与传统资源的结合,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效率,与此同时,由于云计算的资源大部分都在云端而且部分资源还是自由提供的,因此节省了教学成本,减轻了学校的负担。同时,教学资源的丰富,大大提高了学校教学的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资料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教学水平。3.2基于云计算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模式是指基于一定的教学思想,在成熟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总称。云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学模式的继续演化。云计算为构建教育服务平台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和充足的服务保障,开放式网络、丰富的云资源、随时随地地移动学习,带来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可定制、教学形式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协作性和自主性通过云服务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3.3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云计算技术的涌入,使得教师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教师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协调者和引导者,师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在“云端”进行各种探索性活动,针对不同学习者构建个性化的教学环境,而教师则通过灵活方便的“云端”资源,通过海量信息的检索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发展,也可随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问题需求通过云教育平台共享,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整个教学质量。结束语通过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使我们的教育领域有了创新的发展。它使得我们的网络学习更加方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在国家大力加快信息化进程的大背景下,云计算在高校的教学中将会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周洪波.云计算: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11.
[3]钟锋.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协作式教学环境设计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6):63-66.
[4]王玉芬,郭晓娟.云计算对高校教学资源影响解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5):111-113.
作者:李雪梅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第八篇:利用概念图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摘要:本文介绍了概念图和教学评价的相关知识,提出了概念图评价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优势所在,并通过前期准备、评价实施和总结反馈三个阶段的设计,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利用概念图进行评价的教学设计,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概念图;教学评价;计算机基础
20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等人根据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和概念同化理论开发出概念图这一了解学生认知结构的评价工具。
一、概念图与教学评价
概念图被称为可视化思维,是一种通过绘图的方式表达对知识理解的工具,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结构图。它构图的思路是将某一知识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通过交叉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和意义关系。概念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号进行标记,表示事物的规则属性;交叉连线表示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层级结构是概念的展现方式,一般情况下概念图最上层的是最概括的概念,下一层概念是从属的级别,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意义关系。教学评价是概念图被提出后首先应用的领域。这是由于以往的评价方法一般只重视检查学习者对知识是否掌握,而概念图除了具备传统意义的评价功能,还可以测定学习者对概念理解的深浅,评定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如何对概念的认识深入或扩展。概念图也非常适合于进行自我评价,这是因为概念图在构图过程中重视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学习者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辨别自己的缺陷在哪里,从而促进自己知识结构的完善。由此可见,将概念图引入教学评价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的提高。概念图在教学评价的应用形式既包括客观题也包括主观题,客观题易于评判、答案清晰且唯一,一般是以填图题和读图改错题的形式呈现,客观题的缺陷是缺少可构建性。主观题能够更清晰和准确地反映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构建他们自己对概念体系的理解,由此展现学生或正确或有偏差或错误的理解。主观题主要以构图题形式呈现,能够充分发挥概念图作为教学评价的优势,激发学生更主动地认知加工。本文重点讨论以构图题形式呈现的概念图教学评价。
二、概念图评价引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优势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学习操作不代表不需要理解概念、总结规律,恰恰相反,纷繁复杂的操作更需要梳理不同内容的关系。因此,将概念图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非常有必要。特别是在课程评价阶段应用概念图,具有很大的优势。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使用概念图容易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更加有效地记忆知识、扩展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能力。第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同的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对概念理解的角度不同,表达的知识结构和呈现的概念图方式也就不同,绘制的概念图也就不一样。因此概念图的绘制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第三,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构建概念图主题的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但教师只是帮助和启发学生某些知识和概念的建构,概念图最终靠学生通过自己或小组合作形式,在理解、分析和综合后进行绘制。小组合作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促进个体的认知与发展。
三、基于概念图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设计
基于概念图的教学评价一般分为前期准备、评价实施和总结反馈三个阶段进行。师生共同参与三个阶段的所有活动,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共同合作的理念。前期准备阶段:既然要利用概念图进行评价,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概念图、如何构建概念图以及如何绘制、概念图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绘制概念图可以借助电脑工具软件,也可以使用纸笔绘制。概念图绘图的自由空间较大,绘出的图形也不唯一,因此,这一阶段要让学生多学习和模仿概念图的绘制。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灵活掌握概念图的绘制,本阶段也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实践绘制操作能力。评价实施阶段:一般是在课堂上每章内容学完以后,首先是教师公布具体概念图评价标准,其次要求学生完成相应概念和知识的概念图绘制并上交。在课余时间,学生依据教师公布的评价标准以及参照教师绘制的概念图进行自评与互评。互评以3~5人小组为单位,教师随机抽取并发放其他小组的概念图,并要求小组成员针对这一组概念图进行打分。小组间的互评可以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相同知识内容多元概念图展示的扩展,促进学生不断修正自己对知识和概念的理解误区及盲区。此外,教师会随机抽查学生的评分情况,并与评分的学生进行交流、给予指导,从而确保互评的有效性。总结反馈阶段:教师根据学生概念图绘制情况,可以了解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选出绘制优秀的概念图进行展示,供其他同学参考借鉴。此外,教师会保留所有学生绘制的概念图,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复习。基于上述思路及步骤,笔者将概念图引入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价中,例如在word软件学习完成后,为了让学生对于该软件有一个整体认识,让学生自行画出概念图。右图所示为针对word学习内容“创建word文档”核心概念所绘制的概念图。通过这个概念图可以让学生对于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新教材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每一章由若干任务组成,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任务驱动法运用成功离不开良好的任务设置和任务素材选取,教师往往缺少对素材的关注,导致良好的设计因缺乏优秀素材的支撑而显得苍白无力。笔者结合台州市中职院校计算机新课程教研情况,分析教师授课使用任务素材的习惯,在与各县、市专业带头人的讨论中发现,教师在使用任务素材的过程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使用随意。在知识海洋和生活常识中,素材多如牛毛,信手拈来都可以使用,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素材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有的素材甚至跟技能目标风马牛不相及。二是在“多”不在“精”。有时一堂课会运用三到四组何创建word文档的方法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其对于操作的使用就更加游刃有余、有的放矢,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只是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演示进行操作,被动地学习。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概念图绘制的过程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不必设置太多限制
概念图的绘制是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点和概念,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每个学生的认知体系中都不一样,因此不必设置太多限制,以免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2.不必要求一次成功
概念图的绘制是对已有知识点的一个总结、回顾,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学生很难一次将某个知识点相关内容全部一次展现出来,因此,允许学生对相关内容有后续的补充,这也是学习的提升。
四、结论
概念图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通过学生绘制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的概念图,学与教双方都能受益。在学生方面,能够借助概念图构建相关知识和概念,及时更改已有知识体系中的误区和盲区,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师方面,通过概念图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已有基本技能的应用情况,可以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与教学调整,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通过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概念图策略可有效改善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京毅李玉霞 单位:廊坊卫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