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人工智能互联网+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不断提高,如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文阐述了当前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现状,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改革教学手段、构建教学资源和改进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新时代下如何在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给如何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计算机人才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人工智能;“互联网+”;计算机人才;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时代已悄然而至,各行各业都要紧抓这一时代机遇,用于面对挑战,促进自身发展。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信息传播速率快,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互联网+”技术指的是互联网技术和各个传统行业的结合,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实现各个传统行业的融合,促进行业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知识的分布,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学习模式,高校不再是储备知识的主要场所,海量的远程在线学习资源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获取学习所需资源。依托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以及各类终端,个性化、交互式和在线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将取代传统模式,促进教与学关系的改变。面向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时代,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逐渐提高,但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时代机遇,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端计算机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还要将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育领域,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水平。利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构建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新型教学体系,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时代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既要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又要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本文以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改革与创新为主线,设计面向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时代的专业课程,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计算机教学改革现状
(一)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力求培养实践性强的高端计算机人才,满足当前信息化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这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区别。而在高职院校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重视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讲授,理论课程所占比例远大于实践课程,并且理论课程大多照搬教材,学生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高,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而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时代,诸多高校为了顺应潮流,增加了网络授课的时间,也大大减少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参与时间的机会。教师在开展计算机教学实践环节中,为了提高学生作业的完成率,通常会降低作业难度,这也会降低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激发学生的潜能。
(二)缺少有效的教学管理与评价手段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已开展网络课程教学,但是收到的课堂效果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虽然网络教学已经广泛开展,但是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仍沿用传统的纸质化考核。在这种评价体系中,部分学生敷衍了事,只求完成作业,教师也难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无法给出较为客观的评价,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应包含日常表现,比如课前预习情况,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如提问、抢答等,以及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等。二是教学管理存在难点,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较差,自我管理能力不够,导致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流于形式,使得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能力培养成果不高。
(三)课程内容陈旧,展现方式单一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相关专业知识也在不断迭代更新,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没有随着知识的更新而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有的老师为了备课方便,教材和课件内容多年来未曾改变,在这种情形下难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同时,教师因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更新,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尽管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网络课程大量普及,但是网络教学仍然局限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内容展现方式仍较为单一。网络教学内容基本以文字、视频或课件等形式呈现,与传统课堂基本相同,不符合高职院校以技能和实际操作为主的培养目标,难以激发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意义
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时代,软件和信息技术已渗透进社会的各行各业,已逐步成为我国知识密集型经济的支柱产业,这就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相关人才,计算机专业能力较为特殊,主要包括数学知识、沟通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要求比其他专业要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不断变化,有些农村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因条件限制,鲜有机会参与计算机课堂的学习,而不同城市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同班学生在计算机运用能力上差异巨大,随着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人才能力和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能力培养方式的改革刻不容缓。人工智能和“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能力培养方式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传统的计算机课堂上,通常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对于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够重视,这将不利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创新,敢于质疑,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计算机专业能力培养方式的改革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亦有助于创新思维的提高。
(二)有助于提高岗位适应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调研计算机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增加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学生对今后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三、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是高职院校实现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主要保证,只有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落实好人工智能和“互联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创新。高职院校应加大不同院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不断借鉴优秀教师的经验,改进授课方式和教学理念,积极吸纳最前沿的计算机知识,提升专业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质。同时还应加强新的教学手段的学习,增加课堂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
(二)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手段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应贴合社会需求,随着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师应将计算机前沿知识引入课堂,明确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对口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逐步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维,树立以动手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新理念。对于教学内容中过于陈旧的知识予以删除和修改,适当将计算机竞赛相关内容引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手段,利用云班课、雨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上互动教学,利用教学平台的签到、测试、随机选人和举手等模块,提升课堂效率。同时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随时在教学平台上学习各类电子资源。
(三)构建丰富的学习资源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将课件、微课视频和文本等资源在课前发给学生预习,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计算机课程相关的实践性较强的网站,作为对已学内容的补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丰富课余生活。教会学生如何有效从互联网上获取学习资源,强化自主学习。互联网上关于计算机专业的网络资源相当丰富,教会学生如何对各类资源进行甄选,构建自己的资源库,利用课余时间,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和扩展。
(四)以学生为主体,改进评价体系传统课堂教学大部分以教师为主体,随着教学手段和内容的改革,应将教学主体交给学生。教师在课程之初应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予以测试,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学。在上课前通过云班课等平台授课内容,引导学生预习,在课中通过教学平台的测试、抢答和举手等环节,增强课堂趣味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学生评价体系,除了理论测试以外,还应将学生的抢答、举手和在线讨论等课堂表现和动手实践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四、总结
随着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逐渐提高,这就要求计算机人才能力培养方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从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改革教学手段、构建教学资源和改进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计算机人才。勇于面对改革中出现的困难,积极寻求解决方法,稳扎稳打,逐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靖轩.“互联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108.
[2]余莎莎.“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网络教育平台的研究[J].计算机与网络,2020,46(20):44.
[3]朱丽萍.“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职计算机教学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30):132-133.
作者:李成 单位:台州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