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学计算机教育方向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名信息社会中合格的社会成员,应该具有查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中学教育阶段,就应该努力实现以下两大目标:
1.1必要的计算机意识培养
(1)计算机模式思维训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已知一元二次方程,求不同系数下的解,逐步理出解题步骤,然后通过编制简单的程序进行解决。(2)通过学习了解各种计算机控制原理,理解机器人控制控制过程,理解机器智能的获得过程,理解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的过程。(3)学习掌握常见网络软件的使用,了解网络的通讯过程,理解网络对人工作和生活的促进和影响,理解云计算、物联网的意义。(4)通过程序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尊重科学的意识。
1.2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
(1)使学生学会使用常见文字处理和图像、音乐软件,具备一定的对各种进行信息资源(包括文本、数据、图像、声音等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2)学习一门计算机语言编程序,在培养学生的逻辑运算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其能够利用编程语言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和判断问题。(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以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2适用于中学计算机教育的方法
对于思维尚处幼稚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模仿式学习是一种快速入门的方法,应该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老师事先提出问题,然后演示使用计算机的解决过程,再安排学生进行练习,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在掌握了一定的基本使用技能后,老师可以控制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有一定难度和探索乐趣的尝试性学习。当采用这种方法时,老师应明确操作的目的和要求,精选操作内容,在一开始先提供正确的练习方法,如要求学生按实验报告上的步骤进行,在规定动作完成后,再允许学生自己探索。即学即用式学习。越来越多的软件的易懂性和易操作性越来越强,学习可以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软件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如掌握了基本的汉字输入,就可以打开WORD、excel,开始编辑简单文稿、表格。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用起来,可以充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更高层次的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驱动,以容易理解的实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每项任务从完成某一对搞好中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思考高洁(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任务着手,而任务应以相应学年段符学科教学内容为例提出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或操作,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自学新软件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这种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启发、演示、讨论、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认识、拓展视野,在任务的带动下,独立思考,提出分析问题的思路,最终解决问题。
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一般喜欢上机操作课,而对课堂理论性教学则会感到单调乏味,尤其是在学习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时表现较突出。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不会很好。如果采用电视节目预告中使用的“悬念”手法,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讲循环语句时,一位教师手举一张纸,设其纸厚0.2mm,接着提问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多少?当学生回答出来之后,就已经产生了一个疑问:一张纸和珠穆朗玛峰有什么关系?接下来教师话峰一转说道,就用这样的纸(足够大),对折若干次后,就可以达到或超过世界最高峰的高度?学生马上会瞪大眼睛张开嘴发出惊讶的声音。此时悬念已产生,兴趣也调动起来了,他们会怀着急切的心情要编出程序来验证一下这个问题。教师这时点出编这个程序的几个主要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把程序编出来进行验证一下,教学效果极佳。计算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语言表面上看是口才问题,其实在深层体现着教师的学识与修养。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人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科学的思维,强化教学内容,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总之,在中学计算机教育中,要注意教学对象——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如: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学习容易从个人兴趣出发,难以恒定和持久等。抓住这些特点,采取适宜的教法,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在中学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面对现实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保持教师的特色,树立教师的教学风格,才能努力开创计算机教育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3引导学生辨析不良信息
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网上条件时,也应考虑网络上不良信息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应该有计划地采取措施,如加强协作学习的人一人交流活动,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但注意不必过于屏蔽信息,而应积极引导学生辨析不良信息,使其自觉抵制。在条件适当时,可以考虑公开讨论,以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促使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堵不如疏,在年轻人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的现代社会,引导学生培养起鉴别是非的能力,远比教师和学校的正面教育和禁止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