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学计算机教学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学计算机教学途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学计算机教学途径

一、学科特点

中学计算机教育是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获取及交流信息的工具,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打好基础。因此,本学科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①实践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来指导实践;②新生性:课程内容随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更新;③知识的广泛性、综合性: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理论、技术、方法和工具等许多方面;④应用性:学科的知识,不但在高科技领域,而且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工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①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用的方法和技术;②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意识;④适应学科交叉发展和知识飞速更新的需要。

二、课堂教学的五个要素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欢迎学生争论、交流,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及时反映在教学中,将计算机知识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开题,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3.多种手段,巩固知识

(1)少讲多练。计算机课是一门讲究操作的课程,应注重少讲多练。首先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讲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其中,导入和讲授的时间应该压缩在15分钟左右,余下18分钟到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达到巩固、熟练和提高的目的。

(2)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生动的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和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

(3)恰当地运用游戏,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兴趣。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课堂教学在形式上是集体授课,部分学生的个性魅力未完全展现出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们既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进度,也可以互相探讨交流,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4.即学即用,理论联系实际

任何教学活动总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条主线,计算机教学更是如此。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而计算机教学活动尽可能在微机房进行,一堂课的时间基本按“讲———练———讲———练———总结”的模式,一般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5.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新知识、新产品、新术语几乎天天出现。作为计算机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自我加压,才能将计算机知识及时、流畅、完整地讲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前端,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步伐。

三、课堂教学的四个方法

1.问题驱动教学法

问题驱动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应用已学知识提出相关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发现学习模式,应用启发教学方法,提出与所学理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思考解答,并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主动状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2.转换角色教学法

转换角色的第一个含义是,教师从课堂教学的“主角”转换成“配角”,学生从被动接受的“配角”转换成“主角”,这是现代教学原则所倡导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所必须的;第二个含义是教师在安排、组织理论课内容时,转换角色,从作为初学者的学生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深入浅出,便于理解;第三个含义是转换学生和教师作为提问者和解答者的角色,教师发现、设置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解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事业。

3.承上启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继承性,在课程及内容间建立一种宏观的联系和衔接,这样既兼顾了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和应用,又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和铺垫。

4.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法

教学活动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实践,从直观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实践的规律,在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实践内容,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反过来促进理论的发展,使理论得以升华。

四、实践教学的三个层次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还处于普及阶段,条件好的学校已开设了计算机课,而在一些中小城市,偏僻的学校连一台计算机都没有,有的同学甚至从来没碰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计算机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按已有的计算机水平分为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实验任务,同时三个层次协调合作,这样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层层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基础型实验

基础型实验从学生感兴趣的应用软件入手,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实验环境、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为以后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打下基础。

2.问题型实验

问题型实验以简单应用软件的学习为基础,通过实际问题,驱动对其他应用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精心设计一连串富含知识性的实际问题,激励学生在相互探讨中完成任务。对完成任务的学生要及时评价,并予以表扬,以保持学生运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兴趣。对于软件中比较繁琐,或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逐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独立学习的能力。

3.综合型实验

综合型实验的重点是提高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实验内容侧重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教师要善于给学生们设计合适的台阶,使每个台阶的升高都体现出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台阶之间的衔接要科学、自然、合理,知识内容的联系要紧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由引而启,由启而发,以兴趣为主线,使学生最终能独立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以后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教学改革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计算机教学又刚刚起步,我们还需要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共同完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是事物变化的外因,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是事物变化的内因。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这样,教与学共同努力、共同提高,才能达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