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辅导员计算机网络思政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辅导员计算机网络思政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辅导员计算机网络思政教育

摘要:近年来,网络在全国得到了普及,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远程教育中,网络教育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其借鉴的经验也很欠缺。2020年农历春节后各大高校延迟上学,而学生的交流和学习主要依靠网络,网络变成了连接师生的主阵地。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传播非常快,无论是好的信息,还是不良的信息,尤其是不良的信息传播更快,更广,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及时正面引导成为高校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因此,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大背景下,辅导员要善于利用计算机网络创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关键词:网络;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一、计算机网络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优势

(一)网络多媒体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教师主要依靠教材,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教室,以课堂讲授的方式为主对开展教学活动。这种集中授课的模式下,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氛围,起到一个相互影响的作用,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学生只能在特定的时间里获取任课老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育进度安排的教学内容,因为课程安排紧,课余时间并不多,且与老师沟通交流的机会很少,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课程枯燥,失去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教学质量。而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高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网上学习的时间、内容等,也可以随时随地与老师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沟通与交流,但是这类学习模式也有一定的弊端,要求学生的自觉性比较高,而学生的自觉性可以通过网络互动性强,娱乐性足的方式进行培养,将学习变成一种爱好,一种兴趣,这样就会不自觉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网络多媒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了借助书本进行教育外,无非就是利用PPT课件、视频等软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类教育只是生硬的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很少能够和社会接轨,这类教育就形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弊端。尤其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网络的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各种信息充斥着学生的思想意识,而这些信息不加以引导利用,学生只会是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网络信息杂乱吸收的过程,他们的思想就会形成两个极端,因此,教师要把网络上的信息加以利用。网络上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除了PPT课件、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还有各类有趣的媒体公众号、APP应用以及社交工具:QQ、微博、微信等,极大的丰富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三)网络多媒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快速进步,智能手机已经在我国全面的普及,而且在校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家长都给他们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或者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大学生喜爱使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网络的图文并茂、声色相随充分调动大学生各种感官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得传统的思政教育不再枯燥,从而能够吸引他们自己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娱乐享受中不知不觉的接受教育。同时网络的交互性和平等性可以使大学生和教育者在网上实现平等对话和直接交流,没有思想压力和心理防备,大学生更容易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在思想的碰撞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和引导。

二、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的背景

长期以来,网络教育的呼声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从来都没有真正得到具体实施,其根本原因都认为网络太过于虚拟化了,学生的学习或者不学,教师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网络的东西很多,娱乐性非常强,学生要具备抗干扰的能力,这也变相要求学生具有非常高的自觉性。今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要加强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学习生活指导,让在校和居家的学生减少焦虑。教学上要创新内容和形式,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个人、做到心里。高校就像一个小的社会,人们的交流会更加频繁,各种信息会满天飞。人们常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尤其是在这个网络普及的年代,各种杂乱无章的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大学生接触的信息多而乱,无论从身心还是思想都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甚至会威胁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影响高校的稳定,容易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高校辅导员,要配合学校做好日常工作。当前提倡网络教育,网络已经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主要途径,高校辅导员应该积极利用网络渠道对学生加强思想引导、心理疏导,让在校和居家的学生减少焦虑。

三、高校网络多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建立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动网络教育,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更快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就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

(一)借助网络多媒体,强化制度自信和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多媒体有着自身的优势,不像广播电视媒体那样定时播报,单向性传输,其受众会变得越来越窄。网络多媒体是一种双向性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多媒体看各种新闻信息,而这些新闻信息并不是完全是坏消息,有些信息还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高校辅导员可以把这些先进事迹作为生动案例向学生展示,让他们通过网络进行观看,通过各种形式,如网上团日活动、QQ群、微信群、公众号以及班委群等网络多媒体渠道向学生们讲述,引导学生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情感,增强“四个自信”。

(二)借助网络多媒体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网络多媒体时代下,存在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们获取各种各样的消息提供了很多渠道,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包括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多媒体软件。只要有一点的小事件,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报道,在众多报道和消息中也有很多负面消息。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缺乏一定的信息鉴别能力,因而关于一些负面消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价值观,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培养的正确价值观毁于一旦。因而,高校辅导员除了日常的引导学生教育外,高校辅导员要经常定时查阅微博、微信等,发现不实的消息,应第一时间通过QQ群或者微信群告知学生们,并通过转发经典案例,感人事迹、舍小家顾大家等触发泪点的故事,引导认识到自身安全的背后,是无数人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网络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平台,真假事情难辨,学生们要提高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通过正规可靠渠道获取准确可信的信息,如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善辟谣,积极主动传播正能量,勇担民族复兴重任。

(三)借助网络多媒体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有研究表明,就大学生而言,假期延长,长期居家,必须减少外出,无法正常到校学习和参与社交活动,导致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发生率明显上升,急需对其采取精准心理干预和健康措施(昌敬惠)。因而高校辅导员应通过网络,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抚慰学生的焦虑心理,开展网络谈心谈话,时时关注网络舆论,做好沟通与引导。通过提高大学生认知度、鼓励大学生居家进行体育锻炼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的心态。同时,通过“网络讲堂”向同学们讲述1998年抗击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等,坚定大学生的信心。

(四)借助网络多媒体进行学风引导线上课程作为一种虚拟的学习模式,其优点非常明显,不受时间的限制,但是缺点也很显著,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部分大学生应付老师,无法保证学习的效果,影响班级学风。线上课程是考验,也是照妖镜,会让我们看清楚哪些大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线上课程是时展的需要,我们走在时代的前沿,不应惧怕线上课程的缺点,而不去使用,我们应该用科技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网络多媒体不但是有娱乐,还有一些感人事迹的存在,这些感人事迹其故事性强,吸引力大,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线上课程时学生可以灵活掌握时间,可以观看一部完整的故事,他们会被里面的故事所感动,其图文并茂的视频比书本知识的描述和教师的讲解要更容易接受。高校辅导员可以多借助网络多媒体将一些感人事迹,感人故事向学生进行输送,利用网络多媒体向学生进行学风引导。学生的学习并不是知识的背诵,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网络多媒体,向学生传达社会环境的感人事迹,从而引导学生端正线上学习态度,认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四、总结

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知识的文化群体,他们的理论知识非常的丰富,但是他们的社会知识是非常欠缺的,无论是从小学,还是中学,还是到大学,他们的整个成长过程中都是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渡过,即使有些寒暑假的实践过程,学生也是在玩耍中度过的,更多的应该叫做是生活的体验。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尚未真正接触社会,对社会的了解多半来源于网络,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好坏参半的信息都会充斥着网络,这就需要增强他们的辨别能力,他们的思想觉悟能力,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当前,国家提出的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学生工作主干力量的高校辅导员需要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水平,增强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开拓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建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4):153-154.

[2]李明亮.大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新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0(3):49-50.

[3]林月.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86):311-312.

作者:滕兆梅 张为东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