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5G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混合式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G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混合式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5G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混合式教学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会推动从知识教育到思维教育的转变,促进学生对计算思维的理解。5g时代将会为计算机课程教育变革提供强大动力以及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更为实效数据支持。文章中分析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混合式教学状况,主要从资源共享,线上与线下结合,个性资源推送,过程评价等阐述了5G时代在以上方面提供的技术支持。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线索。

关键词:5G时代;混合式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资源共享;过程评价

人工智能技术重塑教育生态,智能教育已成为当前或未来教育变革的热点议题。5G时代是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成熟和应用时代。5G网络环境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网络在传输速度、延迟、数据容量的限制,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5G通信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会打通课内外的数据壁垒,会促进线上线下课程的无缝融合,为实现混合式教学提供更为实效数据支持。本文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出发,从授课老师身份的角度解析5G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授课情况,以为更好的展开混合式教学提供有益的教学措施。

1混合式教学的兴起与现状

2000年时混合式教学元年,最早由Cooney等人在学龄前儿童教育研究中首次提出,在此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混合式教学模式被迅速推广。近年来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充分重视混合式教学,不断从更新教学理念,开展创新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探索适合国内高校教学改革[1]。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特别是现在5G时代,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为推动我国混合式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变革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混合式教学的定义最具有代表性为美国斯隆联盟提出的界定:混合式教学是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的结合,揉合了两种历史上各自独立的教学模式: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即在教学内容上结合了一定比例的在线教学及面对面教学”[2]。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但出现了“学生退课率高、师生缺乏情感交流”等问题。混合式教学在前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不能更好的推送个性化教学资源;二、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教学过程感受不到情感交流;2.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严重脱节。目前国内对混合式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混合式教学的理论与应用、在线教学信息化建设两方面,有关实践应用类的研究偏少[3]。

25G时代混合式教学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关系

2.1计算机教育的目的

新时代下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以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在授课过程中将专业需要用的计算机知识融入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及其相关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要与职业教育课堂的宗旨———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创新性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辩证统一的思维模式一致。从知识教育到思维教育的转变,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功能搜素相关信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分析和实现专业信息处理能力,完成相关专业任务,更好地理解并实践计算思维。

2.1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混合式教学必要性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以及单纯的线上教学区别在于:单纯的线上教学就是讲解知识点,相对比较成熟的问题包括一些推导过程。完全传统课程加上线上教学,线下就不用或少用时间来解决那些知识点问题了,主要强调在线上没有办法完成的活不适合通过线上完成这样的一些教学环节。这种教学模式对操作类更适合,操作类课程学生需要实际操作,这些任务不能完全通过线上的过程来解决,就要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来解决需要线下完成的操作环节,混合式教学可以把理论知识点用更精炼,更有效的手段传递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在线下有更多的精力放在需要操作的环节上。计算机应用基础属于操作课程之一,采用混合式教学,能更好的解决上机练习课时不够和机房紧张问题。

35G时代计算机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优势

3.1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资源问题

互联网时代优质的教学资源不再稀缺了,老师上课教学属性逐渐再改变,但是教育信息系统资源共享难,出现了信息孤岛现象。5G时代下充分利用慕课提供辅助资源来改善课程教学质量。可以改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单一。同时5G教育专网可以5G切片技术来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孤岛,构建数据共享网络基础,以实现资源共享,使学习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随时随地抓住零碎的时间去学习。

3.2促进课程教学与在线学习有机结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线上教学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通过线上学习,让学生对整个教学基本内容有宏观认识,为实践节约更多的课时,以解决课时少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院对于混合式教学的认识仅局限于将大量学习资源堆积在网络教学平台以及运用数字化工具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方式,生硬地把课堂割裂成线上、线下两个部分。线上学习仅是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完成指定部分的视频观看,作业提交。这类限时、定量的线上学习模式相较于传统以铃声来划分课堂开课程教学与在线学习缺乏有机结合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之一。以上主要问题可能是教师无法快速及准却了解到学生不懂的内容,只能通过传统的抽问或社交工具来获得,且不直观、不具体,不能做到实时跟踪[4]。致使线下的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依然填鸭式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在5G时代下可以网络的低时延、高速率,可以采集学生时时书写数据,老师可以即时观察学生答题内容和进度,帮助老师及时发现学生问题,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以及思考过程[5];教师在课程上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引导学生学习、提升自身学术涵养、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教学资源上,从而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相互融合[3]。

3.3推进个性化教学及资源建设

个性化教学是有效实施混合式教学的重要途径,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学习特征要很好把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要实现好的教学效果在完成对学习内容的传授基础上还要做好学习者与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反馈提交互性的支持。而这最有效的方法是定期跟踪学生在线学习数据,如图1老师能够能清楚知道那些题目学生错误率最高,从而有侧重点的讲解与对应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推送,从而可以为实践教学节省时间。5G时代会在学习者行为精准数据挖掘为个性化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在互动教学中通过提供低延时、高速率的反馈能更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从图2老师可以清楚了解每位同学知识掌握情况,可以进行个性化教学资源的推送和教学,但是做到分层教学有一定的困难。在5G时代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电脑或手机移动端备课。课中,老师可以通过答题反馈器了解学生课程测验数据,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利用分组教学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内容推送,广播到不同学习小组平台上,建立团结合作意识。课后教师能实现随时随地个性化辅导和个性化资源的推送。

3.4更好进行教学评价及学习过程评价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评价仅仅从最终的考试分数或平时课程作业中来量化,在“互联网+”时代这样教学评价方式没有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和个体的参与性信息。混合式教学中采用发展性教学评价,从多维度评价学习者课堂内外的表现,进一步关注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提升情况。传统网络环境传输速度和带宽的限制,学生线上学习数据采集和呈现形式相对单一如图3所示,不能全方位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准确的引导教学评价。5G网络环境凭借高带宽、高速率、低时延、边缘计算等特性,对学习者学习过程数据的采集更加多样化,不仅是传统的测试、操作数据,还有音视频数据、交互数据、情境数据等[5]。老师可以根据线上或线下学习过程的观察,利用全方位数据来发现其参与学习的行为模式、挖掘其完成任务的思维过程,实时发现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可以对教学做出准确的评价和干预方法。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混合式教学指导思想是解脱大班实操课程中教师指导压力,5G时代下通过对学生线上学习数据全方位的采集和精确评价,可以有效开展分层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和计算思维能力提升。5G时代下的AR/VR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数字化内容进行可操作化的系统学习,并对就知识建立深度联系,从而实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通过AR/VR技术进行虚拟实验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运用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郑静.国内高校混合式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2):44-48.

[2]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13-22.

[3]戴永辉,徐波,陈海建.人工智能对混合式教学的促进及生态链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2)24-30.

[4]卢行伟,田茂毅,李庆.基于微课和雨课堂的大学计算机混合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6):203-206.

[5]中国移动.5G+智慧教育白皮书[M].中国移动政企客户分公司,2019.

[6]郭昕“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18-22.

作者:赵美利 唐静 单位: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