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能力述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高职教师能力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的主观条件,它作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因素,一直是教育界探讨的课题。文章基于对现有的文献分析,从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本质特征、内涵结构、影响因素、提升对策等方面的现有水平进行梳理和评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和展望。
[关键词]高职;教师;教学能力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社会培养并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新形势下对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课题研究方向。高职教师教学能力作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其内涵发展是教育界的热点研究议题,对教师职业发展和促进学生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它是一个不断实践、总结、反思、提升的过程。我国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2013年以后愈加活跃,这些文献值得借鉴和思辨。对近些年来国内有关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进行述评,对于进一步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一、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本质特征
潘懋元教授在其论文中表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既可以是专科层次的,也可以是本科以上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它是一个独立于理论性本科院校之外的独立的高等教育体系。”[1]高职教师在这样的特性使然下,其教学质量需加以重视,而作为教学质量核心的教学能力便成为重点研究对象。从查阅的文献中可以得知,人们对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普遍持有相通的观点,认为作为高等教育的另一种“类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要求也应与其他普通教师有所区别,它既要具有高等院校教师应具备的普遍性,又需具有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特性。人们分析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本质特性是从教师的一般共性和高职教师的特性两方面着手的。从教师的一般共性来说,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具有系统性和高等性。宋明江从系统性的角度阐释了教师的能力作为“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在个性结构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它处于个体主观与客观交互的庞杂体系中”,并以系统能力群或结构体系的形式表达出来[2]。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高等性,陈年生在其讲座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始终姓“高”,其服务对象是能动性更强、思想水平更高、师生互动关系更融洽的大学生,高职教师应加强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建构,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培养良好的教学学术特征,从根本上体现出“高”层次的教学[3]。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来说,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具有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社会工作岗位输送人才,说明高职教师的能力储备要适应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徐刚强和肖化移认为高职教师教学能力与普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有些许相似性,如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等方面,但是高职院校教师能力也有其特殊之处,它还需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和职业性[4],由此表明高职的课堂教学远非“照本宣科”式的讲授那么简单,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是教学技能的重心,是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获得的动作系统,所以教师需不断实践和自觉接受实践的历练,使自己成为教学和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关于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特殊延展性,笔者认为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时,除了教授课本知识外,还可以给学生传递教师实践智慧和自身的隐性知识,去熏陶学生的价值观且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为学生展示多种进入社会的潜在途径[5]。研究者们根据探讨和调查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本质特征发表了意见,揭示了其特征,丰富了其内涵,为后续深层次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分析不够深入,时代感欠缺等,这些漏洞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以关注。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其内涵具有动态性,会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由于研究者们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有所不同,因而他们对教学能力内涵的定义也不尽一致,体现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罗树华教授基于教学过程和任务的视角认为,“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运用特定教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6]蔡宝来则丰富了其定义,他认为“教师教学能力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能在具体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专业能力,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它的实质是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解决程度和操作水平,属于教师专业技能范畴”[7]。因此可知,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它反映了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并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质量。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类型,它在为社会培养优质生产力的同时,也要促进个体可持续的终身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中坚力量推动着它的发展。高职教师既要具有高等院校教师具备的普遍性特征,又要具有职业院校教师具备的职业特殊性特征,“高”与“职”缺一不可,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需结合其自身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和“新”的构建。刘明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到,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是指高职院校教师组织教学和实施教学的能力,分别是“驾驭材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研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8]。这表明了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具有普通教师教学能力的共性。余承海、姚本先教授认为,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知识、技能转化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素质,它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在具体学科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9]。这表明了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存在其个性,不能一概而论。马建富教授是从教学和科研素质两方面探讨了职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他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根据职业教育的特征,职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应包括加工教学信息能力、传导教学信息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素质[10]。刘雪梅则重点研究了高职教师学术能力与教学能力的关系,她认为,教学能力是一种动态的技能,是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的潜在可能性因素,而教师的学术能力发展与教学能力的提升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高职教师将自身学术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统一是教学能力发展的精髓所在[11]。研究者从不同视域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进行阐释,丰富了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理论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的同时也拓宽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基于对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知识、情感和行为在实践中相互作用的产物。在高职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其一般教学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认知能力、评价能力等),本专业的教学操作实践能力和特殊教学能力(个性、情感和魅力)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通过教师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技能体现出来的。高职教师教学能力也是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的综合体,在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中既要重视显性能力的重要性,也要理解隐性能力是教学能力形成的必要基础。但是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而变化,也会在一定教学理念和掌握教学技能的不断实践中形成,这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三、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从查阅的文献中可以了解到,人们一般都认为高职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受到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三方面的影响。宏观层面,由于社会缺乏为高职教师提供教学基地和合作企业机会,且学校的实验设备相对不足,由此导致教师们虽然具有高学历,但教学实践性比较薄弱,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2]。中观层面,高校教学评价与奖励机制不完善,评教效果不明显,阻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有的研究者访谈调查后发现,教师普遍认为,“学校的制度和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激励性,加之科研经费投入较少,所以教师对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提高的意识不强,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13]微观层面,首先是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如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强,但教育学、心理学和操作性知识不强;其次是教师的认知度不高,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和职业教学与教师专业化的认识不足,因此教师自身教学能力难以提升[14]。这些原因导致教师降低教学效能感,难以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笔者认为,这三个方面广泛地涵盖了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也可以作为研究影响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因素之一,高职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厚、自控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无法进行良好的配合,双方的积极度降低,会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四、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实现,而针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目前遭遇到的困惑,探讨它的提升路径研究便成了重要的研究主题。针对教师自我提升路径而言,有人认为高职教师需自觉走到生产第一线,“找到教学与生产的结合点,积极的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将生产—科研—教学一体化综合化研究,达到职业教育的优化,”达到一般程度的理实一体化[15]。针对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培训而言,有人认为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体系需完善,保证其常态性和有效性,职前主要侧重于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职后则侧重学校开展的教学定期观摩、到企业顶岗实习等活动,保证培训的制度化和多元化[16]。有人阐释了职业院校教师的新的培训模式要求在培训方法上进行根本变革,“做中学”的培训方式虽然对培训组织者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但是这种培训方式是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发展模式的基本方向[17]。有人谈到学校措施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积极作用,如“学校可以创新和改革考评机制,细化考评体系,落实考核评价反馈体制,确保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常态化”,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大赛,增加教师间的沟通和师生间的交流,从而推动教师职业发展积极性[18]。这些提升路径是针对我国当前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符合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五、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简要评价
(一)研究的特点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逐步成为热门话题,研究人员和篇幅逐渐增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的思路也变得愈加丰富,对问题的认识也从表面现象转移到本质内涵,研究视角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如有人侧重于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改变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作用研究[19];有人分析了不同层次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模式,包括“教学合格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模式、教学胜任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模式、教学成熟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模式、教学专家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模式”[20]。有的人探讨了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对教师能力培养的反馈和促进作用[21]。还有人揭示了职业教育教师的身份,“一为教育专家,二为职业专家,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是这两个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和不断发展。”[22]人们进行不同视域的、深入的探讨,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能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的价值
从当前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现状看,我国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也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投以重要关注。研究也表现出高职教师的发展由最初对量的关注变成对现今对质的追求。但我国在培养发展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并且没有有效地解决,现在已变成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阻碍[23]。对于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分析,引导人们思考教学能力缺失的根本原因,寻求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本质所在,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近几年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的各项研究,为国家和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培养教师教学能力的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三)研究的不足
从查阅的文献数量和质量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还很薄弱,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体系构建研究也亟待完善。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研究方法缺少针对性,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研究一概而论,通过观察发现,虽然有文章单独研究了某个学科教师教学能力和高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但大多数文章只关注到了高职教师群体普遍性,对群体“个性”缺乏研究,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师、不同年龄教师之间的差异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都各有不同。就研究方法而言,只有少数的研究开始向实证研究转变,且其他的论文重复性比较高,研究的重点立足于揭示高职教师能力现状和提供培养策略等几方面,提出了“岗前培训”“顶岗实习”及“高职教师自主发展”等方法,但内容缺少深入的研究,缺乏实用价值。
(四)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近年来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研究不够系统,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研究方法上,未来在描述性的定性研究时需进行专业化和细化,注重技术分析,从量化分析的角度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高职教师进行样本取证,分析其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后续发展要求等。在研究主题上,侧重于对高职教师能力、资格和技能三者的探讨,包括各自的定义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还需关注技术变革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和改变,包括变革对教学法和知识内容的影响。另外,赵志群教授曾谈到,“人们在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对能力、资格和技能三者的区别关注不够,对这些概念的使用混乱而不准确。”[24]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加强对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实证依据的探讨,争取获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促进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和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定位、发展与模式[J].教育研究,2005(5):26-29.
[2]宋明江.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特征、支点与趋势[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2):49-52.
[3]陈年生.关于对高职教师的基本认识: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二十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3-9.
[4]徐刚强,肖化移.论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其提升[J].职教论坛,2013(13):68-70.
[5]蔡堃,李尚群.教师隐性知识及其教学论意义:以职业院校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7(3):82-85.
[6]罗树华.教师教学能力[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55.
[7]蔡宝来,王会亭.教学理论与教学能力:关系、转化条件与途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9-57.
[8]刘明.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建设与管理[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15.
[9]余承海,姚本先.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及其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05(12):53-56.
[10]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167-169.
[11]刘雪梅.对广西高职教师学术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7(10):83-86.
[12]李永兰.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26-128.
[13]黄绍勇.高职学院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J].思想战线,2013(39):296-299.
[14]张洪春.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需求与现状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6):13-15.
[15]李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体系构成与培养策略[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6):21-24.
[16]肖婷婷.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17]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258-259.
[18]许海峰,石伟平.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困境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7(20):16-20.
[19]李娟,范保兴.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9-90.
[20]张洪春,孔新舟.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模式理论研究[J].教学研究,2014(6):26-29.
[21]余杰.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对策与评价指标[J].职教论坛,2017(21):39-43.
[22]米靖.论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及其要求[J].职教通讯,2010(9):25-31.
[23]徐国庆.高职教师课程、教学能力分析与提升路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96-99.
[24]赵志群.职业能力研究的新进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3(10):5-11.
作者:蔡堃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