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教师教学质量意识内涵与作用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教师教学质量意识内涵与作用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教师教学质量意识内涵与作用研究

摘要:目前,高职教师教学质量意识淡薄,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在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背景下,高职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的内涵包括质量文化建设参与意识、专业质量建设主体意识和课堂教学质量主导意识三方面的内容。高职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对保障高职学生学习效果、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学质量意识教学诊断与改进高职教师

一、教学诊断与改进背景下高职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的内涵

《方案》提出,要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1]同一主体因为由其所扮演角色和所处地位等因素的不同,其质量意识也会有所差异。就高职教师而言,其作为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学工作的承担者、教学质量标准和要求的直接执行者、质量文化的创造者,其教学质量意识将直接体现在教学工作中,进而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界定高职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的内涵:

(一)高职教师的质量文化建设参与意识

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主体之一,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更是学校质量文化形成的生成者。因此,学校现代质量文化的树立离不开高职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的觉醒,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质量文化氛围。所以就高职教师与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关系而言,高职教师的质量文化建设参与意识是指,作为“学校质量文化建设者”[2]的高职教师,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承担起建设自律自觉的学校质量文化的重要责任,不断增进自身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一部分的归属感,积极地参与到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和管理中去,从而建立起系统完整、积极向上的质量文化。

(二)高职教师的专业质量建设主体意识

就专业质量建设而言,作为最具有发言权的专业教师应在其中充分发挥中主体意识。因此就高职教师与专业的诊断与改进而言,高职教师的主体意识是指作为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于一身的高职教师,作为所在领域的专家,在进行高职院校专业的诊断与改进时,要肩负起专业质量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责任,提高自身作为专业和职业教师的使命感,扮演好专业发展建设主体的重要角色,将高职学生的特点与当前的社会需求相结合,主动地更新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设定专业建设标准,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和方案等,实现专业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高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主导意识

就高职教师与课堂及学生的诊断与改进而言,高职教师的主导意识是指具备“师父”、“师傅”双重角色的高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以及实训教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时,要负担起为人师表的重要责任,增强自身作为知识与技能传播者的责任感,扮演好课堂教学主导者的角色,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创造性地设计课程和教学方法等,认真落实和执行教学质量标准和要求,并依据课程教学标准,借助信息化平台,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跟踪改进教学,引导高职学生发挥课堂主体作用,激发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并依据学生自测诊断结果,引导学生参与不同模块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背景下,将高职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界定为高职教师要承担起其作为参与者、主体和主导者的责任,不断增强自身的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地、积极的、创造性的追求学校、专业以及课堂质量的提升。

二、培养高职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的作用与价值

“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追求的理想境界,其核心是使每个人都成为质量保证的责任主体。[3]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责任主体的高职教师,其具有强烈的教学质量意识对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保障高职学生学习效果

在高职学校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体现教学质量的载体,高职教师是学校实施教学工作的承担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是质量生成的关键环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地带。[4]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时展所需的各类型、各层次人才是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工作的终极目,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高职教师在课堂上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主导意识。一方面,具备强烈教学质量意识的高职教师,能够将质量意识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并外化为自己的行动,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自己作为主导者,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正确的教学思想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精心地设计教学内容、科学地设置课程教学目标,更加认真地对待教学的每一环节,为高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帮助高职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引导高职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保障高职学生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当教学质量意识内化于高职教师的心中时,高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会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培养和增强高职学生的质量意识,促使其自觉的为改善学习效果而努力。

(二)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诊改工作聚焦的是人,建立以人为本价值取向,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教学诊改工作的全过程,将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5]正如杨应崧教授所说:“诊改,不是加给学校的‘紧箍咒’”[6],同样的,教学诊改也不是为了挑高职教师的刺,而是为了帮助高职教师进行自我诊断,帮助高职教师发现和分析自身在进行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树立教学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高职教师在进行专业的诊断与改进的过程中,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和主体意识,将促使其在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结合社会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持续进行优化改进。而高职院校专业的建设发展是建立在高职教师专业性的基础上的.具有强烈的教学质量意识高职教师在进行专业的诊断与改进和促进专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激发自身追求提升专业质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促使其不断地改进自身专业方面的不足,并通过自身努力以及学校培训等,不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生产实践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最终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三)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诊改”给高职院校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还应该是学校自我质量意识的觉醒以及随之而来的内部治理方式的变革。[7]高职院校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作为一项需要学校全员参与的创新性工作,各个主体的有效参与是十分必要的。而高职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的觉醒,即参与意识的发挥,能够使其产生作为学校一员的归属感和对学校质量目标、质量观念、质量规范产生的认同感,认识到自己的工资待遇以及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都与学校教学质量高低与息息相关,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高效的参与到学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中,积极参与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建立积极向上的质量文化和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等的改革,促进学校的发展。

(四)完善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

高职院校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不仅仅是在学校、专业、课堂、教师、学生五个层面推进诊断与改进,其工作本身在往前推进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行诊断与改进。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中多处提到了教师质量意识。例如,在师资建设诊改工作诊断要素下实施效果诊断点的影响因素中将教师质量意识是否得到提升,对教学改革主动性是否得到提高作为了参考。由此可见,高职教师教学质量意识不仅是诊改制度的重要衡量指标,更是促进诊改制度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结语

建立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仅靠外部一些硬性措强制性地改变教师的行为,使之被动地符合质量管理的要求是不够的,要想从根本上使质量行为成为高职教师的自发行为,使高职教师自觉遵从质量规则,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促使高职教师产生自觉、主动的质量意识和行为,使强烈的教学质量意识植根于成为全体高职教师教师的心中,最终使得对高质量的教学成为高职教师自觉追求和自发行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Z].2015-12-30.

[2]李晓.“诊改”制度视角下高职教师的角色转换[J].中国高教研究,2017,(6):100-103.

[3]汪建云.培育“8字螺旋”夯实诊改基础[N].中国教育报,2017-11-7(7).

[4]吴访升.用课程诊改带动教学质量提升[N].中国教育报,2017-11-28(11).

[5]胡展飞.教学诊改:高职院校治理范式的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7-12-18(11).

[6]杨应崧.诊改,不是给学校家的“紧箍咒”[N].中国教育报,2016-7-5(5).

[7]吴一鸣.“诊改”需解决主体参与有效性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7-6-27(10).

作者:徐静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