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幼专院校语文课程师德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以提升幼儿师范高等专科院校学生的师德素质水平为最终目标,以语文课程为切入点,探讨并提出针对幼专生师德培养的教育教学策略。
关键词:幼专生语文教学师德培养
一.形成正确的师德观念
目前,广大师范院校的学生主体已经是00后,他们生长在一个文化、价值多元的时代,其道德观念的培养更为重要也更具难度。语文课程除了具备基础学科的特性,培养学生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外,更应该注重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幼专生正确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观念,为其教师师德的建构提供有力保障。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备较高的道德情怀,语文课程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引导学生对于真、善、美追求的过程,能够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对世界的关怀之情,这对于培养幼专生形成爱国守法、关爱学生的师德规范具有重要作用。文学作品中描写家国情怀与人生情深义重的作品不胜枚举,拿爱国情怀来说,虽然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阶层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是有所差异的,但人们普遍认同,爱国是道德品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此外,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观念都将爱国思想视为一个人人格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人志士在文学作品中不吝表达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的《沁园春•雪》歌颂了北国壮丽雪景的同时,亦抒发了作者伟大的抱负及爱国胸怀。诗人艾青笔下永远吟唱不尽对于祖国土地的热爱,其诗歌《我爱这土地》表现了知识分子对苦难年代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热爱之情。舒婷的现代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展现了中国的崛起和新生,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决心。而面对民族、国家危亡的重要时刻,古代的爱国志士更是做出了投笔从戎、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壮举。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现了词人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慷慨激昂、气势磅礴,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爱国主义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把“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先人的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引导学生探讨新时期如何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将爱国守法这一师德要求落到实处。此外,文学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人生情感体验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情深义重的民族文化特质。儒家先贤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即对人际关系做出了要求,认为人与他人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相爱护。文学作品中的“爱人”情怀更是涵盖了人间情感的各个层面,孟郊的《游子吟》通过点滴琐碎的生活场景,凸显了孺慕之情的温馨与感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写到兄弟因战乱离散后,深沉浓烈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描写了友人送别之时的劝勉与叮咛,芝兰之情情深义重。舒婷的现代诗《致橡树》发出了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了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感受作家对个体生命的关爱之情,帮助幼专生构建其“爱人”的情感态度,这对于师德的形成至关重要,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具备了“爱人”的能力,才有可能形成师爱,师爱是教育的一切前提,是师德之魂。
二.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
师德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陶冶并培植师范生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情感的内涵非常广泛,包括职业正义感、职业责任感、职业义务感、职业良心感、职业荣誉感、职业幸福感。职业道德情感的生发来源于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神圣的事业,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不断拓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新教育理念,在终身学习提高的基础上,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流传着尊师重教的思想观念。荀子在其《劝学》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肯定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提出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也同样申明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意义。古代勤奋学习成就人生的典故事例不胜枚举,而在求学的路上贤师的点化指引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荀子•大略》一文中,肯定了重视教育、尊师重道的重要作用,并将尊师重教与国家兴衰联系在了一起。并且文章中“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所指出的,部分教师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大量灌输、不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等一系列违背教学原则的教育方式,对当今的教育教学活动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尊师重教、立志成学一类作品的学习与解读,并联系社会现实,搜集真实事例材料,通过社会热点讨论、主题演讲、第二课堂实践等各种方式,使幼专生切身感受到教师与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引领作用,明确教师职业的光荣与责任,积极促使幼专生职业道德情感的形成。
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是指教师在职业道德认识、情感、信念的支配下,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教育事业的行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于教师职业具有示范性、引导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达到以身立教、率先垂范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教师职业行为涉及到教学态度、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等多个层面,总体要求务必遵循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做到严谨治学、乐于奉献、衣着得体、举止文明、廉洁从教、作风正派等。中国古代的文人志士对个人气质、风度的要求非常严格,文质彬彬、温润儒雅、淡泊洒脱等行为特质是对其高尚品质最为形象的描述。大禹治水过门不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刺字精忠报国,古人以兼济天下为己任,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此外,在修养身心的过程中,古人特别强调“自律”,孔子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是提倡言行一致的君子作风。《中庸》中“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则把自律视为道德行为的更高要求。说到知书识礼,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自居,自周朝开始贵族教育所要求学生掌握的“六艺”之中就把礼放在了首位,孔子也明确指出:“克己复礼曰为仁”,文明礼貌可看作体现个人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标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点学习关于君子品性、文明礼仪规范的内容,近年来四书五经、《三字经》《弟子规》等一系列国学作品的学习热,恰恰体现了当今社会对于个人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的双重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学情境创设、课本剧表演等多种形式深化学生对于道德品质的理解与文明礼仪的践行,使幼专生更快的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总之,师德培养是广大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内容,幼专院校在国家规定的必修的教师教育课程之外,应该发掘更多的教育教学策略与渠道,以确保有效提升幼专生的师德素质与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如清,新世纪中等师范学校师德教育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
2.马雅莉,谈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卫生职业教育,2014.08
3.李静、张筠、刘先璐,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语文师德教育探究,铁州学院学报,2017.6
作者:吕小婉 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