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课程思政下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教师育德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现以教育者先受教育为逻辑起点,分析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重要意义以及核心要素,并探讨了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湛、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教师队伍。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普遍呈年轻化态势,这些青年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的重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的主体力量。青年教师立德树人观念如何,教书育人的本领如何,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因此,探索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1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的意义
1.1促进教书和育人相结合
高校教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不仅要做知识技能的传播者,也要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教师的任职要求主要强调学历达不达标、有无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是不是双师型教师等方面,对于教师育人的要求主要停留在柔性的倡导上,教师有无育人的意识以及育人的能力如何,主要靠教师的自觉,这就导致教师群体在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方面参差不齐,直接效应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存在较大差异。在全国高校积极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背景下,教师队伍育人意识、育人能力参差不齐的状况直接影响“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
1.2提升教师自身政治素质
高校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也是新时代高职教师提升自身政治素养的需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所谓“德技并修”,就是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还要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高职院校许多教师年纪与学生接近,工作生活阅历简单,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了解不深,教学上理论联系生活实际不够,也不能有效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育德能力有待提升。根据“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教师必须遵循“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和“四个引路人”的要求,积极吸收储备思政教育知识,不断提升育德意识、育德能力,在润物无声中,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
2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
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引导广大教师切实履行教书育人并举的政治责任,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协同协作,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高职教师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2.1意识形态的把控能力
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也是意识形态最活跃、最敏感的地方。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从思想上保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教师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力量,必须加强把控意识形态能力的自觉性和政治敏锐性,着力提升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修养,不断增强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的能力,增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坚决维护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堂主渠道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自觉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和言论,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2.2思政资源的挖掘能力
任何一门课程,除了蕴含本学科的知识技能之外,不同程度上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何将这些隐形的育人元素有效地挖掘出来,把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在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课程思政的难点也是重点。作为任课教师就是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授课内容与授课对象之间的关联点,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思想上受到教育,精神上受到洗礼。例如,通识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医学类课程可以挖掘学科中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医者仁心等元素,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艺术类课程可以结合具体实践,引导学生感受人文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领悟德技双修的必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2.3话语体系的转化能力
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思维方式的创新,是在课堂教学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把思政之“盐”溶入教育之“汤”,让课堂育人主渠道功能实现最大化。当前,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中2000年以后出生的“00”后已然成为主流群体,他们在成长环境、思维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也随之增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表明,单纯的思想政治说教比较严肃正统,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不容易引起学生关注和兴趣,因此,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因素,巧妙寻找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将复杂抽象的“理论话语”“官方话语”结合生活实际、专业特点巧妙转化为浅显易懂的“通俗话语”“大众话语”,并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阐发出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觉悟,从而实现育人的目标。
3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3.1深化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认同
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改变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状,首先就是要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解、认同。通过教师文化建设、组织学习培训、评选“四有好老师”等多种途径,引导教师积极响应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将教书、育人结合起来,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结合起来,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此外,打通师资专业结构壁垒,着力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开展集体备课、听课助讲等活动,打造共建、共享、共惠的课程思政教育平台,最大程度地实现职能互补、优势叠加、协同育人。
3.2加强课程思政改革的示范引领
课程思政到底该如何做,各高校都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高职院校要立足学校专业特色,积极开展探索实践。可以依托校级课程思政试点项目,组建课程建设团队,扎实推进课程建设试点工作。试点项目要高标准、严要求,就课程内容、形式、效果等加强研究讨论,建好示范性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做好示范课听课评课,将试点项目建成课程思政改革的样板标杆。课程思政试点项目结项后,总结课程建设经验与不足,遴选优秀的建设团队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讲,从课程思政设计、课程思政实施、课程思政特色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思,为其他课程开展育人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3.3推进教师育德能力的指导培训
成立课程育人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编制课程育人教学指南,引导教师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优化教学方法手段,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重专业轻德育、重技能轻文化、政治意识比较淡漠等问题,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为教职工开展系统化、高质量的专题培训。针对年轻教师思想政治素养不高的问题,通过专项政治理论学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此外,通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展示巡讲、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帮扶、设立课程思政工作坊等举措,帮助教师实现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双强化。
3.4完善课程思政改革的考核评价
依托课程育人改革研究中心,开展课程育人质量评价研究,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课程育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日常巡课、听课、评课中将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育人能力、育人效果等作为重要观测点进行督导评价。以育人效果为核心指标,建立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动态评价机制。在教师说课比赛、教案比赛、教学设计比赛等赛事中,将课程思政元素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在评先评优、职称评审、年度绩效考核等制度设计上融入思政评价元素,并实行一票否决。通过评价机制改革,切实解决教师育人能力不够、动力不足的问题,促使课程育人成为广大教师的行为自觉。
4结语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高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既要依靠教师自身深化认识、提高素养,也需要借力于外部的培育、引导和激励。只有教师的育德意识、育德能力都提高了,课程思政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何天雄.“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教师育德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6):54-60.
[2]郝勇.新时代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能力建设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11-13.
[3]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12):91-93.
[4]周慧艳.基于“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3):163-164.
作者:赵继学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