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模式与路径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模式与路径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模式与路径探析

摘要:本课题小组基于“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金课”建设时代背景,以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为切入点,以对标“两性一度”标准为出发点,以高校教师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深层次变革为着力点,以全面振兴本科教育,进一步提高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落脚点。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借助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模式路径

关键字: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模式;研究与实践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作了题为“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提到课程是“立德树人成效”这一人才培养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也是当前中国大学存在普遍意义的短板、瓶颈和关键所在。教育质量的提升靠课程,“金课”的建设靠教师,因此,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对标“两性一度”标准,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应该具备哪些胜任特征?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培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国内学者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研究很多,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视角,就教学能力的概念、构成要素、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周媛媛(2011年)认为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包括教学研究与设计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蒋后强(2000年)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引导的能力。总体来看,学者们在研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方面均强调了平衡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教书育人作为教育的本质,应该得到各方面的重视[1-3]。

1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内涵

对于教学能力的概念、内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针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师,给出的含义是不同的。本文以吉林省23所应用型大学的教师为研究对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对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教学能力问题在当前“应用技术型大学”改革、“高校内涵式发展”、“课程思政”、“金课”建设的关键时期,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针对这些应用型大学的教师,将教师教学能力内涵概括为以核心知识为基础,以育人能力为核心,主要包括教学智慧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教学监控、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教学反思与教学创新、数字化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育人理念与育人能力等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具备的综合性能力。

2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2.1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新时代教学能力要素为测量指标设计问卷和个案访谈,通过教师和学生双重反馈开展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以期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选取吉林省23所应用型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为调查研究的对象,调查问卷通过线上方式发放。教师提交的问卷264份,其中有效问卷256份;学生提交的问卷537份,其中有效问卷530份。深度访谈教师27人,访谈学生39人。调查学生是为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调查对象的从教科目中,文科占比40.63%,工科占比43.75%,理科占比15.62%。

2.2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调查总计由48个问题组成,前10题了解教师基本信息,中间20题了解教学能力,最后18题调查影响教学能力的因素。

2.3调查结论

对调查问卷和访谈信息归纳总结,发现国家对应用型大学资金支持不够,相关制度缺乏或落实不到位。高校层面,教师科研动力来自于职称评定的占到79.69%。民办高校教师在教学上周学时较多,15学时以上的占到25%。公办院校中,15学时以上的占到16.67%。评价机制不健全、不科学,没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长效机制。当问及“如有进修机会,您最想到什么地方进修”,选择“国内知名高校”的占比56.25%。当问及“您认为目前影响本人发展的最大原因是(限选两项)”,选择“缺少进修机会”的占比48.44%,选择“教学和科研配套服务跟不上”的占比53.13%,选择“缺乏教研团队”的占比51.56%。

3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

3.1宏观环境层面

吉林省23所应用型大学均为地方本科高校和民办高校,大多缺少办学资金,科研经费不足、管理水平落后等因素,导致教师发展的平台与资源欠缺。

3.2学校组织层面

3.2.1评价体系导致重科研轻教学。大部分公办高校重视科研,教师们重视职称的晋升;对于民办高校,教师们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钻研教学。3.2.2缺乏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全面规划部分高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较晚,主要由教务处和人事处组织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部门分工不同,没有形成统一系统的培训模式。3.2.3缺少校际交流。大部分高校缺少校际交流,没有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有效的平台,高校不重视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

3.3教师个人层面

3.3.1缺乏对教育教学规律认识。多数教师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认知,尤其是部分专业课的青年教师,任教时间短,任务繁重,更缺少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方面的学习与培训。3.3.2现代技术应用能力需要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发展以及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推广,要求教师必须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胜任教学。

4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模式与路径

针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从政府政策、高校、社会(行业企业)、教师等多方面,探讨形成分级管理、分层培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提升模式、保障体系与激励机制[4]。

4.1政府层面加大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

政府层面要出台教师培训管理办法或人才提升计划,明确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总体指导,加大投资力度,做好保障与引导。

4.2高校层面建立分级管理与共担机制

4.2.1建立校、院(系)培训责任共担机制。高校按照国家、省、市关于教师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做好本校教师培训的顶层设计工作。做到教师全院覆盖,全过程监测与反馈。院(系)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认真落实。同时,要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的联系,为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供有效、快捷的平台。4.2.2通过“五结合”坚持教师培训常态化、规范化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要具备自我提升意识,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学情分析,调整教学组织与教学设计,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院(系)要做好分层培养,针对不同层次教师,分别开展不同内容的专门化、专业化培训。同一层次教师培训做到系列化,分为通用性培训、提升培训、高级研修培训等阶段,按计划、分步骤开展。并做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学科竞赛结合、与科研活动结合、与教材建设结合、与专业建设结合、与集体备课结合的“五结合”。4.2.3建立“联动”机制,做到培训形式多样化。教师发展包含师德师风、教研、科研三个维度。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包含教师品德与价值观、学科与课程专业知识、组织教学与实现教学过程、教育技术应用等全部内容,才能确保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院(系)要紧紧围绕本部门中心工作,统筹推进教师培训工作,坚持做到与党建工作联动、与“三全育人”工作联动、与课程思政联动、与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联动、与“金课”建设联动的“五联动”。在联动中,尤其要重视教师教科研团队的建设。4.2.4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四维同步的协同育人模式强化协同育人机制,协同共育多渠道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加强与高校及行业企业的联系,充分利用高校及行业企业的资源与环境。与国内知名高校积极开展交流、研讨合作,充分利用国内知名高校资源提升本校教师教学能力。运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方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线下一方面可到企业岗位上锻炼,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可通过申报教育部高教司协同育人项目,完成项目的同时达到促进教师发展目的。线上可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与督促教师在校内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培训,获得培训证书。4.2.5凝练精品校本文化,营造文化育人氛围。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开展系列“文化讲堂”,营造教师发展良好文化氛围。高校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挖掘校本建校、兴校等有关文化,以此来做好文化育人工作,从心灵上给予师生滋养,从品行上给予师生涵育。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性与特色性。例如,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秉承“共创共享共荣”发展理念,深挖建校、兴校历史与文化内涵,以此来营造文化育人氛围并提升教师的奉献和创新精神。

4.3教师层面多反思多学习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是教师自身,教师要主动实现自主发展,主动适应教学的新要求,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与时代同发展。

5结语

通过建立共担机制、营造育人氛围、采取“五结合”“五联动”机制、构建四维同步育人模式以及教师自身反思与学习的实践,有力促进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向“两性一度”水平发展,教师教学能力有一定的提升。这对拓展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和发展重点,提升教师发展理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将为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深层次变革提供有益的思路,为地方经济社会稳健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隋邠.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

[2]李丹阳.地方高校教师教育者教学能力调查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8.

[3]蔡亚平,田学红.美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机制及启示:以密歇根大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9(1):63-66.

[4]郝亚萍,杨振坤.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机制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社会科学(文摘版),2017(1):340-341.

作者:冷家融 张国福 沈洪艳 毛志阳 母德强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