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等院校教师教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等院校教师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等院校教师教学论文

一、高等院校教师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目前,各类大学都对各自的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和人对知识掌握的需求。但是所有的改革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第一,师生关系较冷漠。我国大学教育中往往强调知识教育,忽视态度、精神、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职责以传授知识为主,师生之间则主要以知识为主要媒介进行单向传输。而关于学生个人生活、思想上的这些问题师生之间很少交流,老师与学生心理上存在着一定距离感。第二,许多教师的教学只注重于课程知识的传授,而没有真正注意到课程对于学生的情意的引导、兴趣的培养、人格的健全方面所起的作用。第三,某些选修课程设置的初期忽视了学生的呼声和意见。某些选修课程的设置不但要围绕某种理念进行,对学生的兴趣也要加以兼顾,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内容虽不能脱离教材,但不应拘泥于教材。大学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增减加工和个人理解后的“重构知识”,还需要教师关注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不时把学科的最新知识成果以及个人的科研成果在加工后融入教学内容。第五,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高等院校的评价机制基本上是单向的由上对下的评价,或者说是评价主体同时扮演运动员和裁判员的两种角色。在肯定这种传统的评价机制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要合理地加入教学质量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尽管学生的评价有局限性,但毕竟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其评价的客观性不能小觑。以上这些问题要想得到解决,必须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促使他们在理念上进行转型,才会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注意到某些细节的处理。

二、高等院校教师转变教学观与课程观的途径

(一)明确价值取向,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量身定做课程的实施方案

价值取向指教师怎样的教学劳动能够为学生所认可和欣赏的价值评价。确立了科学课堂意识的教师,会以学生的身心特点为根据,区别学生的认知水平、需求特点,认真而不是随意的、真诚而不是敷衍的、民主而不是独断的、开放而不是封闭地进行课程决策、课程编制及课程实施,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本价值主张,为学生量身定做课程的实施方案。教师在讲台上展现的自信、大气以及教学过程中的阳光魅力,源于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身价值的张扬,源于对学生的需求和认知水平的把握,尤其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品位,通过课题的选择,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师生共同构建一个鲜活的、动态的教学过程。[3]教师对传统的课程文本的突破是教师对自己曾经拥有过的课程意识价值取向的审视和否定,是对静态教材束缚的解放,是对新鲜的、前沿的学科知识营养的汲取,是对惯性教学思维的悖论。因此,这种创新式的突破是需要勇气、经验和智慧的,是值得提倡的一种进取精神,同时也是学生希望看到和认可的、科学的、有良知的、富有责任感的劳动。正是这种劳动,才可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真知。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构建课程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权利,尽可能多地满足学生的利益诉求,把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出发点和目标;要改变教学方式以及师生关系,重新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要求学生从教学的“边缘”角色转变为教学的参与者,学习变成了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从教师的角度如何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呢?一方面要求教师调整教学关系,改变占有式学习方式。目前大学生的逃课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方式更多地是一种占有式的学习,弗洛姆认为:“占有式学习就是尽可能完整地把听到的一切记在笔记本上,以应付考试。这并没有丰富他们的思想,这种大学生最多不过成了某个由别人提出的观点的所有者。占有式学习的大学生只有一个目标:死记‘学过的东西’。”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提高无益。另一方面是使学生成为课程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从大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学生还是大学课程的局外人和旁观者,其主体性不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反而被僵化的课程体系、陈旧的课程内容、自上而下的课程评价所压抑,因而大学课程必须进行改革,让大学生成为大学课程的参与者,使大学课程成为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平台,使大学课程最终培养出来的是“人”,而不是“物”。

(三)重视课程开发,努力拓展教学的广度,挖掘教学的深度

在教学理念根本转变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所得并不完全是教师和文本教材的直接给予,而是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优秀文化遗产的重新认识和消化,重新解读,重新发现。教学内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传承性课程和特定的教科书,而是把传承性课程与体验性课程整合为有机整体。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建构、创造的“生态系统”;教师备课时的课程分析,不仅要分析教学难点、重点等传统意义上的要素,更要注重课程开发与整合,挖掘、研究体验性课程的亮点,在利用非文本课程资源上下功夫;现行的个别教材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先天不足”,需要教师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教材给予补充和再造。其主要表现是对教材外可用案例的筛选,重要概念、知识点的再认识,背景、战略的收集和积累等。

(四)完善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教学观、课程观的转变

建立和完善更加灵活的、促进教师课堂意识生成和转化的教学管理机制,要注重课程评价指标的多样性。在考核教师的教学质量时,应该听取教师相关教学设计的思路,从相对长远的视角向教师提出教学建议,完善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师课程意识的转化,一要深入开展教改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对自己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对教学决策、设计、实施及教学效果进行审视,还可以以课堂研讨为切入点,重视与课程专家合作,与其他教师协作,吸纳学生参与等,不断提升课程开发的能力。二要鼓励课程体系建设,拓展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方向,使课程建设不断汲取新的营养,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更符合大学教学的需要。三要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要,把一定时间段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及时了解和获取最新的信息。

作者:胡劲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