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师德建设研究论文(4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师德建设研究论文(4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师德建设研究论文(4篇)

第一篇: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师德建设

摘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社会转型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着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多重价值判断并存等问题教师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八个为荣、八个为耻’,树立与现代化价值目标相一致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这是当前师德建设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师德建设:问题:对策

2006年3月4日.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总书记的讲话是匡正当前从政道德、社会道德,社会风气的重要指导原则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荣辱观是由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是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其荣辱观念是有区别的荣辱观影响社会风气,体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我国历代的思想家们重视荣辱观念如“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等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总书记关于荣辱观的8个方面.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是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对社会的经济基础起反作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洽国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间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加强教师道德建设同样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具有忠诚于人民教育的事业心和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道德责任感`’然而,对照“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在师德建设方面却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失范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即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合理性`正义性、崇高性的理解,是教师对高尚的道德行为、优秀的道德品质、崇高的道德理想因产生景仰而作出的肯定,对卑鄙的行为、庸俗的品质`低级的趣味因产生耻辱而作出的否定这种评价在道德价值整合度较高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教师对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是一目了然的,或者是约定俗成的,是不需要加以思索即可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教师能根据内心的伦理觉悟毫不费力地作出为多数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但是,在社会经济转型决定道德转型的过渡期,教师受到双重标准或多元标准的影响.感到似乎无论哪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任何一种标准的背后.又都可以找到反向标准,它同样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这种情境。使得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变得模棱两可,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比如,有的教师到社会兼任第二职业,持反对意见的人说,这是不务正业,不安心本职工作;而当事人则认为,教师不可能游离于市场经济潮流之外,它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地服务学生;另一方面又可以凭借自己的智力劳动增加经济收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究竟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2.教师职业道德价值取向紊乱

在双重或多元标准的社会评价系统中,任何一种现象一种活动,一种行为,都会因价值标准不同而得到完全不同的评价而评价失范必然导致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任何一种选择的背后.似乎都可以获得一种价值观的文化支持,受到一种价值标准的肯定与赞扬,而同时又会成为对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与批评这种道德选择的矛盾冲突.今天已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人们常常感到它的存在无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实际教益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但是.在经济体制转型对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模式产生重大影响的条件下,我们给学生的“实际教益”是加强`科技教育”还是重视“素质教育`’,是培养“专才”还是培养.`通才”,理论上见仁见智,实践中各行其是,价值取向的紊乱严重干扰着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质量.使各种教学工作的效率大大降低

3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多重价值判断并存

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后天境况的结果,而不是他们的先天本质要使教师养成高尚的道德人格,离不开有效的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根据社会需要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走向对教师进行关于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理想等方面的教育.以逐步培养和形成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现在.我们面临的间题是.由于双重或多重价值判断并存,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缺乏专一性和相对稳定性例如.我们经常教育职工要“诚信”、“言必信.行必果”、遵守承诺和契约但是.我们也同时告诫人们,社会存在着陷阱.存在着“道德风险”.这种道德教育中价值判断取向的不一致.加深了受教育者的困惑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思路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代中国正处在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是全方位的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具有内在活力的完整的文明主体人民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能,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培养、理想信念不仅对当代青年学生而且对整个现代化建设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以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准则,树立与现代化价值目标相一致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并能促进其发展的道德责任和伦理精神.是当前师德建设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

1努力提高教师与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认知

教师职业道德认知,是指教师对教育劳动中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荀子日:“知明而行无过“`在社会转型时期,要求教师必须树剑与现代化相一致的职业道德规范.扬弃与现代化文明和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旧的职业道德观念.深刻领会体现时代精神的职业道德的实质内容和要求,了解确定这些内容要求的客观依据,明确其对实现现代化的特殊意义这是教师履行职责.调整教育活动过程中多种人际关系、个入与事业的关系以及自身品德修养方面行为的基础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知.不仅要掌握与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从道理上懂得是非、善恶、美丑的区别,而且还要在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分清上述各种界限,培养道德评价判断能力

2不断培养教师与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道德

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主要指老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当培养和具备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深厚的道德内心体验诚然,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对本职业的热爱和忠诚,但从事神圣而平凡、复杂而艰巨、与升官发财基本无缘的教师职业.就需要更深的爱和更多的忠诚,因为现代社会条件下.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靠教育,教育靠教师教师只有认识和体验到自已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和高尚,具有为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培养优秀人才的庄严使命感,并引为自豪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受道德取向紊乱的干扰,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热爱;才能化作默默无闻、诲人不倦、矢志不渝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工作的内在情感动力

3.加强锻炼教师与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意志

教师职业道德意志,主要是指教师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坚信自已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神圣而崇高的,都能以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偏见.诱惑和困难.情愿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于种种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教育事业社会价值观的模糊认识和肤浅理解,存在着对教师职业的轻视和偏见教师的生活还相对比较清苦,多方面的待遇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必然地会使教师的价值观受到一定的冲击因此,加强锻炼教师与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意志,教育他们面对物欲横流不非分、面对灯红酒绿不媚俗、面对新潮时尚不附势、面对强权威压不折腰,不为各种偏见左右、不为多种诱惑而迷茫.排除干扰.忠诚于自己从事的职业,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4.积极引导教师与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行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需要亿万人民共同参与团结奋斗的伟大事业,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持之以恒地为之付出艰苦努力的宏篇巨作教师只有把职业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这些精神领域的东西,落实到为实现现代化而教书育人的具体行为上.才能检验他们的道德品质是否高尚只有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有资格成为学生的导师,否则,被教育者是不会信服的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对学生是一种期望一种召唤、一道无声的命令.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完善品德、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力量,必须以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行为准则,加强引导

参考文献

[1]李春秋.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作者:吴继云 单位:福建省莆田学院

第二篇:师德建设偏差及其纠正

摘要:文章以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为切入点,简单分析了师德建设中的偏差进而提出偏差纠正建议。

关键词:师德建设;偏差;纠正建议

公式:教学质量=[学生(分)+教材(2分)+环境(3分)+教法(4分)]×教师结论: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

一、师德:沉重而又紧迫的话题

教师嫌贫爱富,学生有钱就能当班长;课堂上不好好上课,指望给学生作有偿家教;向学生家长索取钱、物;体罚、心罚学生、讽刺挖苦成绩不好的学生等。少数教师身上存在的这些师德缺失的现象,已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形象。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更是对师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增强广大教师防范和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目前师德建设过程中的偏差

(一)师德建设长期停滞,未能反映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时代特征

进入信息化时代,教师在广泛接受各种信息、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也深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这就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开放。但是我们的师德建设仍停留在传统师德建设时期的内容、规范、形式,导致师德建设实效差。

(二)应试教育的影响,某些教育部门、学校以分数论英雄,忽视师德建设

校长要成绩,“上级”更喜欢用成绩充实政绩,家长也只认能出成绩的老师。许多地方的教师节表彰会上,都以成绩论英雄。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的工作重心全在“分”,而忽视了师德建设。由于个别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师德建设的忽视,使得师德建设流于形式。学习规范、条例限于走过场,实际的教师考核取决于“分数”而于师德无关。

(三)师德规范制定过于随意,可操作性不强

师德规范的制定随意性大,不全面、不具体,表现得粗糙、抽象、一般,可操作性不强,对于教师工作的专业特性反映不够。长期以来,我们只看到师德规范对于教师行为规约的一面,对教师专业团体之间利益一致的关系缺乏起码的敏感和确认,使得教师道德教育往往会成为教师专业生活中最枯燥乏味、最不人道的一个环节。如不改进,师德教育的实效低下的局面仍将延续。

(四)师德建设缺乏“人本”因素

师德建设以“教师”为本,要求教师自爱、自尊、自重、自律,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人师表”。但教师在塑造自身高尚品格与情操的同时,也应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爱。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往往对教师有很高的期待与要求,将教师比喻为燃烧的蜡烛,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这当然是人民教师的无尚光荣。但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除了要求,还应包含对教师的尊重与关爱。我们不应当脱离教师的职业和从事这一职业者生活的幸福去片面地理解师德。现行师德建设缺乏“人本”因素。最新调查数据表明:30%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而不合理的评价方式和管理制度给教师带来的心理负担最严重。看来,改善教师的生存状况,仅仅依靠“提高教师的待遇”远远不够,评价体制、管理制度、领导方式的改革应得到广泛的重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因为种种原因郁闷不已而离开原本心爱的三尺讲台……这些现象有时候的确是被师德问题掩盖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得不到保证,师德水平如何能提高?

三、纠正师德建设偏差的建议

(一)确定教师专业道德的概念

在承认专业性存在的前提下开展教师道德规范的制定工作,可以对教师的基本信念以及教学伦理、学术伦理、人际伦理、社会伦理等方面做出了全面、细致、具体的规定。另外确定教师专业道德化,也就是肯定不同生涯阶段或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他们的师德水平与需求并不相同,所以师德教育应当有不同的建设重点,需要不同的策略。从满足教师专业需要的角度来提高师德建设实际效果。

(二)尊重、关爱与要求、规定并存

“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既包括对教师的要求,更应包含对教师的尊重与关爱。对教师的尊重与关爱不应停留于每年“教师节”时的颂扬和某些不关痛痒的健康检查。对教师的尊重首先应该尊重教师的劳动,真正理解教师的工作压力,采取积极措施舒缓教师的心理压力。

(三)构建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师能是发展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高尚的师德是提高师能的前提,精湛的师能又是实践师德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此提高教师整体师德水平。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需要构建更加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提升教师教育的办学层次和水平,并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培养、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

(四)创新教师管理制度积极探索

新形势下的教师管理机制,建立适合教师职业特点的管理制度,将教师的管理与教师的培养、使用结合起来,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要建立多元化的师德评估方式,构建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评价网络,把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与规章制度的建立结合起来,把宣传提倡与约束管理结合起来。

(五)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应实现真正的民主、公开、公平、公正。实现真正的聘任制度,让真正乐教、爱教、适教的老师走上教师岗位。只有对这部分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时,对教师实现师德目标及岗位责任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师聘任、岗位管理挂钩,依此提高教师自我约束意识,促进师德建设。对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要依据有关法规解聘相应的教师职务,调离教师岗位,坚决取消“品德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者的教师资格,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师德水平。另外教育人事制度中还应包括:切实把好教师入口关,建议教育部门和学校引进现代人才招聘与选拔系统,建立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并采用包括“心理测验”等在内的多种方式来提高人才选拔的质量,确保挑选出一批“懂业务”、“爱教育”的教师,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

(六)关注教师,加强“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

近年来,由于教师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要给人以阳光,必先让自己的心灵充满阳光,有着严重心理问题的教师又怎么能给学生真正的爱?师德建设必须关注教师的需要,加强“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

1.管理过程人性化。不能以权威性为目的进行管理,变“显性”为重视“隐性”,将显性管理和隐性管理有机结合。在教师的管理中引进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和方法,重在挖掘教师潜力;提高管理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度。在制度制订、执行中吸纳教师参与不仅使制度更加完善,提高教师遵照制度的自觉性,且使制度易被教师接受;考核多样化、实质化。

2.关注教师职业特点。教师是高知识群体,有着较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意识,不宜约束和控制过严;根据教师职业特点制定制度。给教师一定的工作发挥空间。教师之间竞争要适度,有利于加强教师合作;变惩罚导向性制度为激励性导向制度。变考核减分制为加分制。变“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为“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从关注教师的过去到关注教师的现在与未来,促进教师的发展。

3.关注教师的各层次的需要,为教师创造适宜环境,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既关心教师的个人生活问题,更关心教师群体精神需要,如教师对自尊、荣誉的需要,对教师基本权利和社会地位认可的需要等。只有在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得到恰当满足,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作者:孔德秋 单位:金坛职教中心

第三篇:师德规范建设思考

[摘要]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有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时代要求,切实加强师德建设,以增强职业义务感、责任感、荣辱感,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振兴教育事业做贡献。

[关键词]教师;道德;道德规范;建设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教书育人为核心。办学育人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适应时代要求,加强师德建设,时不我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到有形管理、无形约束,使师德管理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通过扎实开展师德建设工作,实现当今社会师德师风的根本好转。

一、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职业--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的职责和所从事的专门业务。每一种职业一经产生,社会就赋予它一定的社会责任。道德--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道德作为一定社会对人们的行为规范,主要靠人们的自觉自愿才能真正起作用。道德修养是人们道德品质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和自我陶冶。职业道德,则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各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医生有医生的职业道德,教师有教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称为教师职业道德,简称为师德。

二、树立教师的职业理想

1、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前提也是基础,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专业要求,它是教师工作的具体内容,师德所引发的效果如何,必须由此来体现,所以它是师德的载体。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职责具有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比一般职业道德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人格、品行所具有的感召力在此得到充分表现,故而它是师德的支柱。在一个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认同的前提下,根据职业认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的不同,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在认识、态度、价值观上有四个不同层次的理解,即畏业、爱业、乐业、创业。所谓畏业是指敬畏自己的职业,当一个教师把自己的职业仅当作一种“干活挣钱的行业”,而又很怕失去它,那他对教师职业就具有一种敬畏感,其敬业的精神是始于畏业。畏业者对职业能尽职尽责,爱业者能自立自强,乐业者能无怨无悔,而创业者则表现出一心一意。这四种不同的的职业感,虽然层次不同,但都是教师敬业的内在动力。从爱业到乐业,是一个教师将自己的工作视为职业到视为事业的飞跃,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由此可知,敬业是一个人民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履行教书育人工作的原动力。

2、树立理想。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并且能自觉地运用职业道德评价的手段去审定职业行为和职业素质的高尚和卑劣,才会有献身职业的崇高追求。我们要永远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以培养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关爱每一个学生,要利用教学活动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师生互动与和谐发展。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没有以苦为乐、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的精神是不足以担当教师这一重任的。教师们应向那些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树立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切实加强师德修养,建设高素质社会。

三、不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1、职业水平。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专业工作,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根本标志。教书育人的业绩如何,除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外,还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教书育人的业务水平可以有四个不同层次:技术、技能、技巧、技艺。“勤奋+方法=成功”适合每一个人。深研教育教学规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整地统一起来,熟练掌握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与效果,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大胆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使自己成为教育行家。

2、师德水平。“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应当常修为师之德。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无论是当班主任、辅导员,还是任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都要有全员德育意识,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做到崇德慎行、严于律己、诚实守信、尚节守廉、举止文明、仪表端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使他们在充满爱心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四、加强师德建设

1、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提高广大劳动者的职业认识,有助于培养职业感情,有助于磨练职业意志,有助于树立职业理想,有助于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但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还必须结合职业活动的特点,提出一些具体的职业行为准则,作为它必要的补充,才能落到实处发挥作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定了各种不同职业的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遵守职业道德纪律、维护职业荣誉、树立职业思想。一个劳动者一旦形成了相应的职业道德观念,增强了职业义务感、良心感、荣辱感,就能努力钻研业务,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从而发挥自己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创造性,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2、师德建设。加强师德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落实。

(1)加强学习。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规范的,是学生学习的模范。而优秀教师则是其他教师学习的模范,要大力褒扬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对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在岗搞好继续教育培训,促进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2)建立机制。建立符合校情的师德建设制度、考核制度、评价标准、奖惩制度、聘任制度、监督机制等一整套管理办法。对那些没有敬业精神,教育教学水平及品德低下的教师予以解聘,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和责任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以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3)把好入口关。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力、义务和责任,择优聘用,切实做到新教师(引进调入、毕业分配)都要“先培训,后上岗”。高校教师一旦录用必须先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等课程,以及普通话等级达标。

(4)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政策导向,促使广大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模范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工作格局。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管理工作也要体现育人为导向,许多高校已开展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并将师德建设工作纳入评估体系之中,这样将更好地以评促建,提高师资队伍整体道德水平,使师德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争做德艺双馨的名师,应成为每个教师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通过扎实的开展师德建设工作,实现师德之风的根本好转,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

参考文献

[1]李春秋.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第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李冀.教育管理辞典[M].海南: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10.31

作者:傅红云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

第四篇:浅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人类历史的沧桑流变中,教师承担着教化万民、培养万代,推动社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向前发展的重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如此。教师要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不仅要有精深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确立并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是当代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认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谈一点不成熟的体会:

一、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其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品质。师德与其他行业的道德相比,有更高的、更全面的要求,有着其他行业道德不可比拟的独特之处。同志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由此可见教师具有双重职责:“既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良好的品德”。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的劳动是塑造人格的劳动”,这就决定了师德具有很强的典范性,要求教师处处为楷模,事事率先垂范。“为师之道,端品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明教师的思想道德行为以及对事物的认识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培养高尚的师德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强烈呼唤。因此,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师德建设的具体内容

为培养21世纪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首先,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需要和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获得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现代教育强调知识是基础,素质是关键,能力是素质的体现,“知识?素质?能力”三者的协调统一。在育人过程中,教师的文化知识、政治态度、立场观点与教育目的的实现紧密相连。因此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党和人民对教师的迫切要求,也是教师具有高尚师德的根本出发点,更是师德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其次教师必须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的劳动始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用自身的行为手段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发生变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漫长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艰苦、复杂的劳动,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无私奉献,默默工作。人们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育苗的园丁,铺路的石子”,深刻揭示了教师职业的“奉献”特点。师德的不朽灵魂也在于无私奉献。再次,教师必须关心热爱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由此可见,关心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和精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还必须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以自己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他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深刻作用于学生心灵,而且作用于家长和社会,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自己朴实谦逊的作风和正直诚实的品格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劳刻苦、勇于探索的精神影响学生品格的形成;以文明规范的言行影响学生行为规范的形成;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师德建设如何加强

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首先,应注重日常教育。师德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而职业理想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学校在组织教师认真扎实学习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引导教师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精神支柱和动力;要求教师自觉地向模范教师学习;学校要通过评差创优活动,激励教师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其次教师应重视自身修养,增强规范师德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教师要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来规范自己的职业道德。必须做到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依法执教,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再次,必须加强环境建设。清洁、美丽、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也有助于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

作者:李刘存 单位: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赤沙镇中心小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