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教师教学研究(4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学改革以来,小学英语课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如今的小学英语教学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如意的地方,这些也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在很多老师身上都有出现过,比如新旧教学方式的区别不清楚,重教轻学依然存在,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满堂灌也是老师惯用的教学方法,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去进行发现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老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注意自身教学行为的能力提高。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1.不足
(1)没有改革学生的课堂角色,学习兴趣无法提高。老师在英语教学时,还是让学生运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记忆,老师讲解让学生听,师生之间没有互动,老师运用单一传授的方法占多数,这种方法过于机械化。(2)教师角色还是处于主导,不能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老师多角色意义。个别老师在教学中对课程性质的认识不深入,导致教师角色过于单一,其多样性没有得到执行新课程标准要求。
2.原因
产生上面两个不足之处的原因有三:第一,英语老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不快。由于他们用习惯了旧的教材,开始是人教版,后来是牛津版,又到了现在的译林版,甚至有的老师用了几个不同教改时期的教材。他们简单地认为无论怎么改,但最终目标还是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并且也尝试到了这样做的甜头,也有的老师在这种老的方式下也取得很好的成绩,又因自己的教学习惯不好改干脆就不愿去改革,甚至还对新课程心存疑虑,并且产生抵触心理。第二,当地教育部门还是以中考成绩为目标,小学英语教学时以成绩为唯一标准,老师具有升学率压力,使得教师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去思考如何改革。第三,没有深入挖掘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甚至产生误解。有的老师理解以学生为中心时,就会把权力过多放给学生,或者加入了很多的游戏来活跃气氛以至于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3.对策
(1)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方法参与到整个学习中。(2)老师的定位应该从一个单一知识传授者(teacher)的角色走向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participant)、学习的指导者(instuctor)、促进者(facilitator)等多种角色,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当多种角色,教学时得心应手。
二、教学评价的改革
1.不足
(1)评价结构单一。在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只是以一张试卷来说明一切,这种评价内容不全,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有些学生在英语学习时表现出了超强的口语能力,却在评价中没有体现出来,使他的口语特长被抹杀了。(2)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这种以试卷评价的方法只是对结果的评价,很多的学习过程忽视了。比如,有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听力、口语、交际方面发展较好,这些都是过程性的,而在结果评价上没有展示出来,造成了评价的淡化、甚至歪曲。(3)评价没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所以在评价学生时,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评价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这样才能学会学习,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整,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对策
(1)评价结构多元化。评价既有评试卷的方式,也有有其他方式,让学生的多种英语特长得到展示。比如,可以进行一些英语讲故事比赛,也可以进行英语单词大比拼等活动。每次比赛都给他们一定的奖励。这样学生特长都有机会得到发展。(2)评价要注重学习过程与结果并重。对学生的英语作业进行记录,平时的学习态度也应记录在内。对学生的口语、听力等都要进行定期评价与即时评价,并记录在案。(3)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到英语评价中来,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精神。在评价的时候,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可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出题自己完成,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这样的评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又让老师发现他们的英语学习优势,在教学中向他的特长方向引导,更好地发展出自己的才能,从而让学生形成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对老师的英语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后,发现教师整体对新课程目标理解还不够,导致他们在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并且在教学中表现出了抵触,持消极态度教学。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教学行需要进一步完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不足,并加以纠正,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中去,以科学合理的教学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让他们感觉到学习英语是一种快乐。
作者:梁伊丽 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第二篇:小学新教师教学策略的比较分析
教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策略。年轻教师对教学充满热情,敢于创新、敢于质疑权威,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稳扎稳打但循规蹈矩。本文对新老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向学生们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对他们所运用的教学活动,课堂形式组织,上课的方法,教学的内容,课堂上课顺序等等一切与课堂教学有关问题的总的考虑。简单来说,教学策略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指导思想与教育方法。我们在充分了解新老教师的教学策略后,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教师们参考。
1小学新老教师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
1.1小学新教师自身特点分析
教学经验,课堂教学的掌控自如。老教师由于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关键的把握都比较准确,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老教师对待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随机事件,处理有方法,有条不紊,得心应手。特别是突发事情,有一定的经验,使突发事件能够在掌控之中,经过合理的处理,步入有序的轨道。最后,老教师有一定的威望。他们几十年的工作成绩,得到认可,有的教师更是“桃李满天下”受人尊敬,当然会在学生中、家长中会产生积极的影响。(2)新教师的优势与不足。首先,新教师教学态度端正,教学准备比较充分。由于刚参加教育工作,有理想,有目标,有热情,热爱教师这一行业,体现出了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基本师德规范。课前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精心准备。其次,新教师理论知识丰富,理解能力强。刚从学校走出来,大部分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都是非常丰富的,对于教育理念的接受与理解能力也很快。再次,富于激情活力,有进取意识。新教师处于朝气蓬勃的年龄,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精神,进取意识强烈,能够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并且敢于争先,勇于争先,干劲十足。最后,新教师大多都有较好的教学基本功,授课过程中教态自然大方,教学思路清晰,教学信息量较大。但新教师身上往往也有着一定的不足,这主要表现为新师缺少教学经验,对教学环节不熟悉,对课堂随机出现的问题把握不好,课堂教学的预设和实际效果相去甚远。往往会出现语速过快,平均使用时间等现象。有的教师教学中死盯着教材教案,缺乏师生间的交流,抓不住学生的反馈信息,自己累,学生也累,最后,重点问题没有讲清楚。
1.2新老教师教学策略的分析
新老教师的不同特点使他们各自的教学策略会有不同的倾向。例如,新教师会在创新上下功夫,会在双边活动上下功夫,会在教学媒体的使用上下功夫等等,但是他们往往会忽略教学重点的把握,忽略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形成。在教学随机事件的处理上也会掣襟露肘。而老教师则会在把握教学脉络和重难点上下功夫,会在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会在目标达成和教学效果上下功夫等等,但是他们往往保守,对新生事物有排斥的心里,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的形成等等。
2小学新老教师教学策略的建议
2.1新老教师结对提高的合理性
新老教师的教学策略有其不同的倾向,而其不同的倾向又有很大的互补性。例如,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与新教师的经验不足;新教师的求新求变与老教师的保守倾向;老教师的德高望重和青年教师的初出茅庐;新教师的师生互动活跃与老教师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等等。这就为新老教师之间的“传帮带”、“结对子”提供了合理性和可行性。
2.2新老教师共同提升要“合情、入理、见效”
新老教师教学策略的特点为其共同提升提供了可能性。新老教师教学策略的共同提升,要以老教师为主,采取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教学相长的原则,合情、入理、见效达到共同提升的目标。(1)所谓合情,就是说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是新教师必须虚心学习的,新教师要抱着虚心学习,诚心求教的态度,老教师要抱着知无不言,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个学校有没有符合教育教学要求的年轻一代教师,决定着学校兴衰,一个国家有没有符合教育教学要求的年轻教师,决定着国家教育的兴衰。培养新教师是学校的职责,也是老教师的责任。这就是情,就是教育的情,就是教师的情,就是教育管理的情。(2)所谓入理,就是根据新老教师的不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实施,确保新教师能够丰富教学经验,掌握教学方法,提高应变能力,老教师也能够焕发激情,从新教师身上学习到创新精神,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掌握新的教学手段。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示范性,决定了教育需要传承。就像工匠要有师傅一样,教师也应该是一样的。所以,老教师的传帮带是可行的、合理的,更是必要的。(3)所谓见效,就是要从小处着手,要以效果促信心。“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本意就是学到了东西,能够运用,这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情啊!一件高兴的事情,当然就愿意做。所以要把握见效的原则。这样才能产生良性循环,才能一环扣一环,使新老教师制定教学策略的能力和水平都得到提高。
3小结
从小学新老教师的教学策略中,我们显而易见的发现了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对他们教学策略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新教师的机敏灵活,也看到了老教师的沉着冷静、经验丰富。他们的教学策略各有千秋,但也有些许缺点,我们在对待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策略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将它们融会贯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汪恋一.学习路径视角下的新老教师MPCK发展比较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2]钟春林.小学数学新老教师课堂教学机智比较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
[3]鲜中梅.小学新教师职业适应性个案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4]潘小明.新老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差异及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5:19-23
[5]王国英,沃建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策略的结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03:59-62
作者:冯鑫 崔成学 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摘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进行分析,通过从论文选题、研究热点、地区分布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现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教学论文;教育技术
1前言
20世纪80年代,提出教师是研究者,之后研究型教师、教师成为研究者等观念开始盛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教学研究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学研究者,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由此可见,探究教师教学研究的意义重要而深远。本文的研究样本来自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国家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BCA110020)的课题实验区2012和2013年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的教学论文,覆盖22个省市自治区。笔者对这些论文进行逐一筛选,将打不开和出现乱码的论文剔除,共有1934篇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论文成为最终研究样本。
2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选题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于1994年发表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简称AECT94定义,英文全文为:“InstructionalTechnologyisthetheoryandpracticeof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andevaluationofprocessesandre-sourcesforlearning.”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教育技术的范畴,将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主题分为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大类目。2012、2013年大赛征文中关于利用范畴的最多,有1397篇,占72%;其次是关于设计范畴的296篇,占15%,与利用范畴的论文相差甚远;再者是关于开发范畴的146篇,占8%;而评价范畴和管理范畴的论文极少,分别是40篇和25篇,占2%和1%。而利用这一研究领域里,中小学教师研究最多的是关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共有838篇,占2012和2013年全部论文的43%。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选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教师对应用性研究较多,缺少理论性研究。在教育技术的五大范畴中,对于利用范畴的研究高达72%,中小学教师选择应用性研究,选题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切实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其实践性强,有助于改进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专业水平,促进专业发展。而且中小学教师选择“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这一主题进行教学研究,有利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从而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但是,中小学教师缺乏理论性研究,而在教学中理论起着指导的作用。应用性研究固然重要,然而如果中小学教师只关注应用性研究而不进行理论研究,那么教学将缺乏科学性。因此,中小学教师不仅要进行应用性研究,还要重视理论性研究。
2)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思路局限,选题集中,研究范围缺乏广度,缺乏创新性。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选题主要集中在利用范畴,尤其集中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而评价范畴和管理范畴是冷门主题。各学科教师的研究题材比较局限,只是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局部设计,如在课堂教学中媒体、技术、资源如何有效应用,没能够从整体教学设计的层面综合地考虑教学内容、目标、策略、方法、媒体、评价等因素,不能结合自己的学科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和深入探究,在前端讨论得多,对评价、教学管理和资源管理方面的关注不够。所以中小学教师在选题时只是简单地借鉴别人的选题,重复他人的研究,观点普遍雷同,自己独创的选题少,选题没有新颖性,前沿性较差。因为中小学一线教师日常教学比较繁忙,外出培训和学习机会较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教师,对于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观点、思想接触较少,所以教学研究选题缺乏创新性。
3)中小学教师关于评价的研究太少。评价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对教师和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对教学效果起到诊断的作用,对教学活动起到调节的作用。然而中小学教师对评价的教学研究少之又少,应该更多地重视对评价的教学研究。由于当前教育教学研究中有关评价的研究都比较专业,尤其是评价工具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复杂,而中小学教师几乎没有进行过教学评价方面的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教学评价方面的内容既比较难又不熟悉,所以中小学教师很少选择教学评价类的教学研究。研究热点对研究样本的关键词进行频次统计,出现频率较多的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有效应用”。根据选题和关键词,大赛中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原因分析:
1)本文研究样本来自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受到课题的推动和引领;
2)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是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他们在进行教学研究时更加倾向于教学实践问题,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比较关注;
3)相关部门以及中小学校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大多数中小学配备比较齐全的多媒体教室,教育先进地区甚至配备电子白板以及购买教育资源库,无论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有大量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供中小学教师使用;4)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受信息化环境影响,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每一位处在信息化社会中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地区分布在课题实验区中,2012和2013年浙江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总数最多,位居榜首,高达568篇,占29.37%;北京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总数是395篇,占20.42%,排名第二。浙江和北京地区占总数的49.79%,占据半壁江山。2012年,安徽、浙江、北京3个地区的总获奖率比较高,分别是96.30%、90.65%、90.24%;2013年,北京、浙江、辽宁、河北4个地区的总获奖率相对较高,分别为总获奖率的87.87%、85.25%、86.75%、84.21%。2012年,一等奖和二等奖获奖率较高的地区是安徽、浙江、北京,分别是26%、24%、22%;2013年,一等奖和二等奖获奖率较高的地区是辽宁,占31%。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在地区分布方面有如下表现。
1)北京和浙江地区在课题实验区内占有绝对优势。北京和浙江地区不论在发文量方面,还是在总获奖率方面,还是一等奖和二等奖获奖率方面,都是首屈一指,表明北京和浙江地区中小学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意识高、重视度高、热情高、兴趣高,教学论文的质量高,教学研究水平高,彰显出在课题实验区内浙江和北京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占据绝对优势,从侧面反映出两地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2)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存在地区间的差异。西部地区发文较少,在2012和2013年两年共计169篇,而东部区一个地区就比西部区全部发文量多,单单浙江省发文568篇,是西部区全部发文量的3倍。由此可见,在发文量上东部区与西部区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北京和浙江地区获奖率达到90%以上,可见,在论文质量上,东部区与西部区也存在很大差距。无论在教学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东部区都比西部区高很多。因为东部地区教育比较先进,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环境、条件、氛围都比较好;而西部地区教育比较落后,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时受到教育教学条件的限制。因此,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教学研究存在差距,东部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意识高,实力和水平强。
3结语
针对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现状,笔者提出一些建议;1)相关部门可以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促使中小学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研究;2)培训机构加强专业性的教学研究相关内容的培训和实践,加强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3)学校方面要重视教学研究,可以开展有关课题的教学研究,用课题引领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师在完成课题中提升自身的研究意识与研究的能力;4)一线中小学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系统的、专业的教学研究的学习,使自身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龙.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开题报告[R].深圳: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2011.
[2]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吴慧明.浅谈中小学研究型教师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9):12-13.
[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林永希.基础教育改革呼唤研究型教师[J].继续教育研究,2003(1):91-93.
[7]李龙.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5):73-78.
作者:马学敏 陈梅
第四篇:中小学教师教学变革探究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学方式、重建课堂结构。文章围绕中小学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学习情景、改革与创新学习方式三方面梳理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变革方向。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教学方式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全球化背景下,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世界各国纷纷进行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倡导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1]随着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和慕课(MOOC)的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得到深入发展。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变革的主旋律,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物就是变化本身”,如果今天的老师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教师要紧跟这个旋律,才能符合时代需求成为能够适应课程改革标准的、具备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教师。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和面对未来的挑战,才能适应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因此中小学的教育发展要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必需要改革创新,这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个性需要、提倡多样化学习方式。
二、中小学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及其在课堂中的应用,教与学的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还有教师停留在利用黑板、投影、白板等进行知识的传授、灌输阶段,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有效性学习的关注;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探究的欲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1、注重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该是教科书的讲解者,而是应该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而不是直接告知学生答案。信息化背景下我们面临的是学习化社会,加拿大学者G•康纳德(GKonard)说,学习化社会强调的是“学”而不是“教”。美国“Handson”方案提出一个重要理念,Youhear,youforget(听会忘记),Yousee,youremember(看能记住),Youdo,youlearn(做才能会)。但是目前还有部分教师的课堂在设计上是将信息从教师传递到学生为主要目的,与较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匹配的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突出表现为课堂虽有交互但还是灌输多;虽有探究但还是展示多,应用过程中并未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组织模式。这种将信息从教师传递到学生为主要课堂教学目的,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进行知识的传递而和略了学生进行知识的交流和相互之间共同的建构。这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注重了学生的“学会”而忽视了学生的“会学”,忽略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2、注重学生学业成绩,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目前部分教师仍然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然而学生成绩的提高绝不等同于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估除知识外还涉及创造力、思维能力、批判力、态度、兴趣等,一些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协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仁义、忠诚、信任等道德品质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积极、乐观等人生态度的培养。
3、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欠缺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深度应用,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对教学改革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必须关注新技术、学习新技术,运用新技术革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的教学结构,从而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情景和多样化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目前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设施的配备比较完善,然而很多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仍停留在利用电子白板取代黑板的阶段,缺乏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化应用,信息技术尚未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变革方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教学环境;倡导教师运用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1、以学习者为中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或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启迪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学习结果的成绩一元论,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教会学生学会认、学会做事、学会协作、学会生存,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运用这些学习方式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这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实质上是更为重视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2、创设学习情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越来越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强调创设符合实际需要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学生作为问题的解决者,把他们的知识应用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地学习。运用信息化手段创设一个真实的、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学习情境,学生能把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获得直接的经验和知识,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掌握科学和社会知识,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面向真实任务的学习是处理那些实际生活的情况,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不断探索多种实践的可能性,反复试验不同解决困难的方法策略;学生通过探索、动手设计及实验,提升了跨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发展高层次认知能力。[2]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互相分享自己的想法,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技能、批判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沟通和合作的艺术,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3、改革与创新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自身角色,运用信息技术重构课堂教学,革新传统教学方式。运用探究教学、参与式教学、游戏化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思考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直接告知答案。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可以运用MOOC和翻转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的讲课模式为学生主导的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MOOC和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必须将学生需要、学习兴趣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中。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关注学生协作交流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和问题解决过程。MOOC和翻转课堂更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更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EB/OL].
[2]创意科艺工程先导计划[EB/OL].
作者:赵晓清 单位:赤峰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