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普通高中教师教学的行为转变解析(3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普通高中教师教学的行为转变解析(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普通高中教师教学的行为转变解析(3篇)

第一篇: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的能力提升

摘要:打造过硬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民办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由之路。目前,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比重大,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于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影响。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从政府、学校和教师自身三个层面探索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中青年教师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主体,是民办高校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民办高校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民办教育外部发展环境逐步改善,民办高校发展日趋稳定,教师自身不断成熟的背景下,从社会、学校和教师这三个层面探索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政策先行和践行:营造有效的外部激励环境

1.落实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的平等地位

作为社会主义公益性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在丰富教育资源和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等方面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在对此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然而现实的情况不容乐观,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在地位上的显著差距蚕食弱化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心。欠缺归属感和责任心的青年教师更关心如何能考入公办院校或如何寻求一份让他们有安全感的工作,试问他们怎能用心追求当下工作中教学能力的提升?所以,民办教育的地位需要进一步落实,这是宏观层面上促进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

2.继续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

毋庸置疑,当下民办高校教师的待遇与公办高校教师的待遇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巨大的差距使民办高校教师职业信念不坚定,流动性强。有心从事民办教育的青年教师想寻求更多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机会,然而往往由于民办院校自身资金受限、意识不到位等原因,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容易在现实中受挫。安居才能乐业。民办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教师的待遇和自身能力提升。《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民办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加大可以缓解民办高校发展经费的不足,稳定青年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心志和热情,有利于激发青年教师的敬业心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更加尽心尽力尽意地追求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学校正视和努力:营造积极的内部激励氛围

1.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民办高校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至少包括如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青年教师在民办高校中往往占很大比重。然而受年龄阅历所限,青年教师相比中老年教师,在教学技巧的娴熟运用和教学知识的累积等方面现实差距较大,总体而言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的培训有利于青年教师更快地提高教学能力,提高其自身的自信和责任感,最终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受益。然而专业能力的培训需要资金投入。尤其是对于营利性的民办高校而言,增加教师培训的投入在短期内会影响学校的教学投资回报。除非民办高校的办学者对青年教师培训有着长远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否则很难愿意牺牲一定的收益做出此举。另一方面,是学校对青年教师职业感和忠诚感的培养。基于多方面的综合原因,目前民办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人才流动较为严重。民办高校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对青年教师职业感和忠诚感的培养,更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目前民办高校普遍通过大力招聘的方式来补给人才流动的空岗,缺乏对于现有人才的忠诚度和责任感的培养,这样解决人才流失的方式治标不治本。

2.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工作管理与监督机制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并没有建立或健全教学工作管理和监督机制,有的没有专门的教学督导管理机构,有的没有专业的教学督导团队,有的没有健全的教学督导管理办法等。无规矩不成方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学校创造一个积极的教学工作管理与监督机制来约束和激励。缺乏这个机制,完全仰赖青年教师的自律和自觉来自我提升教学能力,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在认识到位的前提下,设置教学督导管理机构和聘请专业的教学督导团队,相比摸索健全的教学督导管理办法要容易得多。民办院校的教学督导管理办法不能直接照搬公办院校或其他民办兄弟院校的成熟经验,必须考虑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区位优势、专业设置等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应及时根据督导效果来调整管理办法的细节,例如教学督导的评价指标、教学督导评价的反馈与教学效果的改进、教学能力提升的激励和教学能力退步的惩处等。

3.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发展

科研长进是教学能力提升的“源头活水”,若无科研工作做后盾和底蕴,大学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将会失去后劲和根基。科研薄弱是目前民办高校长远发展必须重视解决的硬伤,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不能重这个、轻那个。对于科研不能不重视,但也不能过度重视。过度重视科研,容易引导青年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分配在科研工作中,而忽略教学能力的提升,如此将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造成教学发展停滞甚至退步的内伤。民办高校领导层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重视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发展,引导青年教师建立科学的人生科研规划和教学能力成长规划,为青年教师从事科研提供校级资金资助和激励,还可通过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等灵活的方式,对青年教师中的教学能手进行表彰与奖励。

4.提供有效的教学实践平台

民办高校多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有着年轻人的朝气和热情,愿意挑战新时代的实践信息,然而实践平台的建设即硬件和软件的采购及实践人员的培训,需要民办高校的办学者耗资巨大才能完成。有的民办高校高调重视实践教学,但吝惜资本投入,有的民办高校斥资建设了实验室,配备了实验器材,然而由于忽视相关软件的配备和相关人员的培训,导致教学实践平台不过徒有其名,无法真正为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发挥作用。有的民办高校积极发展论证特色专业,并在此基础上申请省级特色专业成果,获得不菲的经费支持,从而可以更深入地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有效缓解搭建实践平台的资金问题。部分民办高校积极利用扶持民办高校的利好政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办学的资金筹集渠道。当然,更重要的是民办高校办学者自身提高对于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和长远战略眼光。

三、教师热爱和追求:打造教学能力提升的根本内因

1.提高教育的责任感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与公办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根基不会有太大差别,多数教师都以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为理念。但不得不承认,民办高校给青年教师提供的薪酬和福利等待遇与公办院校教师待遇相去甚远,让部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在现实的生存压力下,往往无奈地追求工作量及课时费过于追求教学质量及学生收获,同时等待时机跳槽,对于所任职学校的情感归属逐渐减弱。信仰缺失的当代,让相对清贫的民办高校教师义无反顾地守着教育事业着实很难,但能坚守到底的,无一例外,都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热爱是教育事业腾飞的原动力。教育的对象不是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且独一无二的个体。若不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才华横溢的人站在讲台无论如何滔滔不绝,也不过是在满足自己的虚荣,而不能造就台下的学生。因为没有热爱,师生之间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热爱教育,才真爱学生,才会根据他们未来的成长所需设计自己的教学重点,不惜课下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只为看到学生收获满满的笑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应常常回顾自己选择教育尤其是民办教育的初心,眺望自己对于教育事业起初的热情,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和责任感。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民办高校教师的准入门槛虽然逐年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学历和资质与公办院校青年教师的学历和资质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高校青年教师的普遍特点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即毕业之后直接从教,没有接触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和阅历,实践知识储备不足,不利于民办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信息化社会进程迅猛推进和教育改革浪潮此起彼伏的当下,为迎接严峻的挑战,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不仅仅应提高教育的责任感和热情,也应该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底和与时俱进的知识积淀,否则,对于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将心有余而力不足。故此,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必须树立时时充电、终身学习的理念,夯实自己的专业文化底蕴和知识结构,拓展广阔的课内课外学习资源和思维空间,通过自学、进修等形式,主动获取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适应新环境。

3.加强教学反思

大多数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都能认真对待课堂教学,通过用心备课,对于所授内容了如指掌,并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然而现实的教学过程总有得有失。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由于职业归属感和教育责任感不强,在这个欲望横流的年代心气浮躁,较少注重教学反思,教学水平容易停滞不前。教学反思是所有教师自我提升的有效方式,只有反思,才能扬长避短,才能取长补短,才能有针对性地使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教学反思的范围很广泛,包括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对应、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认知、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课堂气氛的调节、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专家督导提出的建设性意见等。教学效果是个永恒的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能谦卑静心的反思,总能找出自己可以提升的空间,更好地完成下一堂课。

4.摆正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部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容易在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处理中走极端。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轻科研"的情况较为普遍地存在:有的人在学校科研激励不足和自身科研认识不到位的情形下,对科研漠不关心;有的人因为科研工作太过辛苦对科研望而却步;有的人有科研热情却缺乏科研经验和科研规划,对科研开展茫然不知所措。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轻教学"的情况也一定程度地存在。部分人特别注重科研带来的职称晋升等名利双收的“福利”,在教学方面的关心和投入不足,纯粹为了科研而科研,科研方向与教学专业没有紧密结合,以至于丰硕的科研成果对于教学能力的提升没有产生推动作用。对科研与教学的态度不可偏颇,只有从教学中发现值得探索的课题角度来激发科研,从科研的启示和成果中汲取精华促进教学,两者才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罗佳.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及其与职业认同、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0.

[2]张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3):159-160.

[3]王宏.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9):76-77.

作者:荆秋 娄自强 单位:青岛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第二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促进教学能力

[摘要]教学基本功竞赛是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笔者对参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进行了反思,指出了青年教师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重申了教学竞赛的意义;分析了高校教学竞赛制度及赛后经验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教学基本功竞赛

青年教师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希望,也是高校教学、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是高校师资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1],因此探寻培养和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措施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组织和传授能力、课堂活动组织与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2]。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青年教师需要通过课堂实战锻炼提高教学能力,因此教学基本功竞赛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即激励和引导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认真探讨教学方法,总结教学规律,深化教学改革,展现教学风采,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保障教学质量[3]。它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考核的重要途径。笔者身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中的一员,结合自身参与、观摩学校及全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的体会,对高校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竞赛的意义及提升教学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了浅析。

一、发挥青年教师优势,弥补自身不足

1.近年来,高校引进了大量青年教师来充实教师队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们大多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很强,但缺乏师范生系统的专业训练和工程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容易照本宣科,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缺乏工程实例的引用,导致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4]。教学基本功欠缺成为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主要障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受到影响。2.在当前高校的评价体系下,精力有限的青年教师认识到教学工作费时而收效慢,自然会把更多精力放到熟悉的科研工作中。3.有些青年教师想致力于教学工作,快速提升教学质量,做出成绩,但由于缺乏培训、帮助和指导,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比,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教龄较短、多媒体依赖性强等方面,因而难以快速实现目标。4.青年教师对多媒体制作信心不足,又懒于学习,导致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地呈现教学内容。实际上,优秀的课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处理文本、动画、图像或声音[5]。5.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眼界开阔,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在短时间内可塑性强,适应环境快,易于与学生沟通交流。

二、搭建教学竞赛平台,重申教学竞赛意义

为了提高和培养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各高校纷纷采用了多种培养形式,如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助课听课制度,老教师“传、帮、带”,教学督导跟踪听课和意见反馈,首次开课试讲和教学基本功竞赛等[6-7]。为激励和引导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已成为各高校培养青年教师的品牌活动。该竞赛既向教师们重申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又可提高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开展具有“实战”特色的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组织青年教师现场观摩,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进行点评,既为青年教师展示教学风采、交流教学方法、切磋教学技艺、积累教学经验提供了平台,又激发了青年教师投身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对其自身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做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促进教学能力培养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组织并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教学竞赛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对教师教学能力与素质的提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对如何更有效地发挥竞赛的影响力进行了思考,发现当前高校教学竞赛制度及赛后经验推广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完善评价体系,体现真实水平

高校教学竞赛规则各有不同。笔者参加了2016年第五届全区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以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为参赛课程,经过了初赛(院级)、预赛(校级)、决赛(区级),整个过程长达一年。决赛要求完成涵盖课程三分之二以上内容的20个学时的教学设计和与之相对应的20个教学节段,由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三部分组成,三者权重分别为15%、80%、5%,比赛当天只需抽取1个节段进行20分钟的课堂教学。为了迎合比赛规则,参赛的教学内容都是参赛者精挑细选并多次演练过的,可能会与教学大纲不符。整个参赛过程没有学生听课,只有参赛者自己在台上“表演”,课堂气氛欠佳,缺乏师生互动环节。可见,高校教学竞赛制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科学的竞赛评价体系亟待建立。竞赛中可以增加若干环节,如对参赛教师的授课进行随堂试听,比赛当天随机抽取学生听课,加入学生评价,开展赛后跟踪抽查等。这样不仅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参赛选手的真实水平,而且有助于参赛教师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二)以赛促教,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实际参与竞赛的青年教师存在参与热情和精力投入不够、广泛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学基本功竞赛的意义和作用。为此,高校可采取一些措施,有效激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基本功竞赛。为激发广大青年教师的参赛热情,发挥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的作用,高校必须建立一种以赛促教的长效机制,全面激发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各相关组织部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除了为获奖选手颁发证书外,还给予其一定的物质奖励,并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赛后激励机制需加大力度,如参加不同等级的教学竞赛且成绩优异者可视作取得对应级别的教学成果,在晋升职称时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另外,对于在竞赛中教学方法独特、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师,相关部门应给予教学立项及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其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3]。

(三)推广竞赛经验,促进教学能力培养

教学竞赛的经验和成果推广也是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比赛前,笔者在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学院及学校示范名师和有经验的老教师的系统指导,真正体会到青年教师从能讲课到会讲课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赛后,教学竞赛的辐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校可以考虑开展座谈交流、观看比赛视频等活动,让无缘参赛的教师进行观摩与学习,从而推动青年教师甚至全体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高校要通过提高理论基础、更新教学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不断增强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的意识。目前,各高校青年参赛教师往往单打独斗,忽视了教学团队在竞赛中的作用。作为教学团队的一员,青年教师应以团队作为坚实的后盾,加强整体观念和团体意识,根据团队提出的意见与对策,更好地完成参赛任务,从而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结语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技术旨在教学技能的传授和学习,艺术重在教学方法和能力的创新。教学基本功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青年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拓宽视野,注重能力训练。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以“以赛促训,以赛代训”为宗旨,在不断完善评价体系的前提下,展现青年教师的教学风采,培养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菊珊,马建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教学竞赛[J].中国大学教学,2008(1):58-61.

[2]熊志勇.讲课比赛对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70-172.

[3]王德武,王雪霜,赵斌,等.参与和观摩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的总结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4(4):79-81,108.

[4]鄢恒珍,陈向阳.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初探[J].科技资讯,2015(2):120-121.

[5]程巍.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4):127-128.

[6]陈丽珍,王建龙,曹端林.蒙氏教育法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0(5):1-3,32.

[7]钱静珠,管国锋,李湘健,等.“卓越”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3(6):5-8,23.

作者:麻晓霞 单位: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第三篇:新高考下普通高中教师学的行为转变

摘要:新高考制度对普通高中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了新诉求。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教师应当克服教学行为中过度精教、组织不当、缺乏情意的缺陷,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提高专业素养和有效反思等策略实现教学行为转变。

关键词:普通高中;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新高考制度;师生互动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预计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现代高考制度,我们称为新高考制度。新高考改革的主要措施可以概括为“3+3”考试模式、“两依据,一参考”招生模式、“专业+学校”志愿填报模式等几个关键环节。从新高考改革的具体内容来看,其基本精神在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教育目的的落实、教学计划的确定、课程资源和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表达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那么,普通高中教师教学行为应如何转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高考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新需求?

1新高考制度对普通高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诉求

我国传统的教师教学行为属于“控制型”的教学行为,这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长期遵循“师道尊严”“学高为师”的古训使然。久而久之在教学行为上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或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潜质的培养。然而,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开发要求更为具体和严格,过去靠背书、记答案的考试方式将逐渐被鼓励开放性、发散性的答题方式和自主选择性的考试策略所取代。这将使学习回归到“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本质、实现以师生互动学习为主体的学习方式转型。因此,新高考改革呼唤教师教学行为向“互动型”转变成为必然趋势。所谓“互动型”教学行为,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积极互动、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教学取向。教学不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真正的统一。基于这一理念,传统课堂中的“师道尊严”就应该彻底摒弃。新高考改革教师眼中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与自己具有共同价值的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平等的,教与学应该是民主的,强调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选择、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师生彼此分享思考和经验,交流彼此情感、体验和观点,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过程。[1]对教师而言,互动意味着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引领者,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要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引导到位而不越位,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问题,在共同解决疑难过程的互动中建立深厚的感情。对学生而言,互动意味着自身主体的凸显,心灵的绽放,个性的张扬,潜能的释放。这样一来教师便不会“满堂灌”“一刀切”了,学生也不会只听老师讲、跟老师做,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影响、共同进步,真正达到构建“师生共同体”的境界。

2传统普通高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弊端传统“控制性”教师教学行为存在明显的弊端

2.1过度精教的教学行为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上可谓精雕细琢、尽心竭力。具体表现在精心备课、精心讲课、精批作业、精导应试等教学行为上。可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生硬的精心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对话活动,更无法用情感、道德、价值观来感染学生,除了精于应试指导很少有精心导学行为。这种精细化的教学模式过度强调培养学生的智力开发,以至于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比如学生兴趣、需要、情感、意向、信心和决心等)的塑造。在这样的教学行为取向下,学生的创新潜质和个性健康发展被扼杀和压制,不仅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影响到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

2.2组织不当的教学行为

许多教师课堂教学只关注结果,在组织过程中无学生立场。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的重心没有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上;仅仅关注教学秩序的统一性,不忽视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更做不到差异化对待每位学生;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只停留在你问我答的形式层面;在整个上课环节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被抹杀,学生并不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整个教学活动带给他们的获得感。比如:当老师提出某个问题让学生举手回答时,班里少数思维敏捷的同学立刻举手把这个问题解决掉,那么这个问题就算完结。然而其他同学并没有有效思考便被中断了思考过程,这样的教学行为是无效的、无价值的,不但不利于教学效果,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3缺乏情感的教学行为

新高考理念下的高中教育教学倡导教师和学生间开展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但是从目前的课堂教学实际状况来看,普通高中课堂中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行为普遍存在,传统机械式的教学观念还在影响着当前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长此以往,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被削弱,更加不可能与教师进行真正的情感互动。加之教师对教材的过度剖析,掩盖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情感,更多注重强化课本显性的知识,使其远离了课本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教师只知道将自身的情感体验或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强加于学生,并不考虑学生的现实情感需求。教师表面看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回答问题,但却很少允许学生表达不同的看法,很大程度上造成师生间信任感缺失,不愿意甚至不敢对教师的不当教学行为提出异议,这种带着情感面具的师生沟通,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也只能将内在的需要和内心的真实情感悄悄地隐藏起来,违心地附和着老师。

3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策略

新高考的基本精神给普通高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提出了重大挑战。普通高中教师必须在深刻领悟新高考改革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增强专业素质,以更好地带动教学行为的优化升级,从而适应新高考改革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3.1转变教学理念以引导教学行为转变

教学行为转变,理念优先。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受高考选拔性考试的影响,传统教师习惯于灌输式教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记忆必考知识点。很少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只是按照教师自己的主观愿望,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很少有明确的引导性学习行为。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给了学生更灵活的选择机会,不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专业化要求就会更高,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转变旧的教学理念,以新的理念带动新的教法以适应学生新的需求。改单纯的传授知识为更多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正确选择科目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引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和学习能力,确定自己的专业学习方向,理性选择修习课程,确定修习层次和进度。[4]教师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要悉心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做好人生规划,为他们的学业和终生幸福做好准备。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心、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给他们予以正确的指导,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好伙伴。

3.2有效反思以促进教学行为转变

教师在新高考推进过程中必须把新高考的理念转化为新课程体系的实践性知识,进而转变为自觉的教学行为。[5]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自身反思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在新高考改革理念下普通高中教师更应不断反思过往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弊端,从而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选课走班趋势。倘若一个教师只停留在习得经验而不能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经验型教师的水平上,而不会成为教学专家。那么,强化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能力以带动教学行为的转变便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一线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反思意识。有意识地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阶段性地考量自己的教学效果,让反思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同时应该成为新时期每个教师的品质。其次,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通过观摩优秀教学能手授课和教师培训的方式不断找准差距与不足,同时要加强理论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让科学理论指导反思的能力,进而优化自身的教学行为。最后,教师要树立全局意识,进行全面反思。反思在教学观念上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反思在教学方法上是否以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为中心,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不断改进教学行为,让教学富有情趣。通过教学反思,使教师建立现代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从而真正成为新高考改革的实践者和促进者。在反思中查找问题,在反思中发扬优势,在反思中改进教学行为。

3.3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助推教学行为转变

教学行为转变得是否有效,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新高考下,当选课走班教学制逐步推开,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学校管理和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这无疑打破传统封闭僵化的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提出更高要求。首先,在职业道德方面,教师要端正态度,及时学习领会新高考改革的理念。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这场改革中来,增强事业心,甩掉混饭吃的思想,热忱地鼓励和指导每一位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热爱每一位同学,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创新想法,以一颗炽热的情感去打开学生心灵的闸门,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励他们的进取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其次,新高考改革对教师在知识储备、专业知识方面提出较高要求。在选课走班情况下,普通高中教师出现结构性短缺,这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严峻地挑战。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及综合能力有一个质的加强。既要求教师是“杂家”,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又要求教师是“专家”,研究深入、专业细致。同时还要求教师能自己设计开发课程、拟写课程纲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运用教学语言艺术的启发性和感召力。教学语言不仅要发音准确、说话流利,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启发性、生动性、情感性和恰当运用体态语,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7]总之,在新高考改革推进的征程中,高中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专业素养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助推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质的转变,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潘继斌,廖静文.对新高考改革方案实施办法的探究[J].考试研究,2015(4):47-48.

[2]肖正德.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文化学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1(4):38.

[3]林传忠.教师常见的不当教学行为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一)[J].教育艺术研究,2015(7):61.

[4]肖婧.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当行为剖析[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1(4):26-27.

[5]肖增英.新高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换与专业成长[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7(5):5-6.

[6]林正范,贾群生,任顺元.课程更新与教师行为的转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02.

[7]陈志森.教师教学行为有效转变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2):89-90.

作者:李军靠 贺旗 单位: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