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教师教学道德建设的专业意识养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容摘要】教学是一种“道德的活动”和需要付出的“道德的事业”,它与社会道德和教育伦理有着密切联系,需要遵循特定的教学道德与教育规范。同时,教学活动也是一项专业活动,它要求从业者具有较强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素养。所以,应当从教师教学道德视角出发考察教师专业意识的内涵、特征、意义等,分析教师专业意识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制约因素,探究推进教师专业意识发展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教学道德;专业意识;师德建设
在教育发展史上,人们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探究了教学的本质特征,有学者将教学看成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与社会实践,也有学者将教学看成一种认识活动和文化行为。如果从教育伦理角度看,教学是一种“传递蕴含教育价值和期望的道德信息”的道德实践活动。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并不只是一句浪漫的诗句,而是对教师职业的道德评价。显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教学技能,还应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信仰。因而,可以从教学道德角度审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探究教师的专业意识培养,以更好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教师教学道德与专业意识的内涵解读
(一)教师教学道德。教学是一种“道德的活动”和需要付出的“道德的事业”,它与社会道德和教育伦理有着密切联系,需要遵循特定的教学道德与教育规范。“教师教育说到底是教师专业意识品质的养成”。学者克拉克认为,教学是人们要求儿童选择的人生方向并改变自我的道德事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临着“怎样改变儿童的生活?教师个性如何影响学生生活?”等问题。所以,教师应具有自尊、无私、诚实、奉献等道德品质。对于教师教学道德的定义,美国学者斯伽克认为,教学道德是将道德原理运用于教学过程、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教育伦理。笔者认为,教学道德是教学活动所应具有的道德观念、道德秩序和道德实践,也是衡量和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或不应当做某种行为的价值标准[1]。(二)教师专业意识。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专业化是指某个普通职业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职人员、获得专业地位的过程。美国学者里奇提出了专业的基本特征:拥有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从业者需要接受专门智力培训;能够为社会提供某种独特的公共服务;拥有专业伦理规范和严格的职业标准。显然,教学活动是一种专业活动,它不仅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求教师拥有良好的专业意识,能够自觉履行教学道德、完成教学任务。(三)服务意识。学习活动是学生基于自我经验的意义建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但是在应试教育理念下,许多教师都将教学看成静态的知识传递活动,通过“说教”、“灌输”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于是,教学活动变成了教师展示“话语霸权”的舞台。为此,教师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角色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个性成长,充分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将教学活动演绎为共生、共荣、共享、共融的成长平台,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期望意识。从本质上讲,教学活动是一种生命交往、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期待、兴趣、意志等因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给予学生较多的关注和较高的期望,就能够使学生产生较好的学习动机和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和包容学生,以期许和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关爱、鼓励与支持。(五)反思意识。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授课后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授课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用来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教育专家们一直非常重视。如今,很多教师会不断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课堂闪亮点及课堂不足之处,并通过阅读他人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自身教学反思的质量。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反思性教育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不断地对“为何教”、“教什么”、“如何教”、“怎样教”、“有无不足”、“如何改进”等进行反思,对课堂效果、课程价值、课程改革、学生成长等问题进行追问。林崇德教授说过,“优秀教师=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如果教师不对日常教学进行反思,只能获得刻板的教学经验,形成物化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必然会阻碍教师的教学技能及教学道德成长。因而,教师要将自我反思融入教学实践之中,及时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修正自己的教学价值取向[2]。
二、当前教师教学道德中专业意识的发展状况及制约因素
(一)教师教学道德中专业意识的发展现状。教师专业意识包含了教师、专业、意识三个概念范畴,从语义上看,教师专业意识具有自发性、主观性、专业性等特征,包括批判意识、问题意识、反思意识、服务意识等内容。近年来,学者们从教学道德维度研究了教师专业意识,挖掘了教师专业意识中的伦理因素,这些丰富了教师专业意识的内涵,也深化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研究内容。其实,如果对教师专业意识推及“更本源的问题”,回归教师的日常生活和经验世界,就会发现许多关于教师专业意识的表述,如“这个教师更像教师”、“教师就应该这样”、“教师要为人师表”、“这个教师不像话”等,这些价值判断蕴含了教师道德和专业意识思想,也是教师感受与认识自我的原点。当前,我国教师普遍缺乏教师专业意识,不符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比如,有些教师认为,教学活动和工厂上班并无区别,只要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有些教师将教学看成考试成绩的“生产活动”,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状况,只是在课堂上“顽强地”表现自我。当然,也有许多教师认为,教学是一门良心职业,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世等。从总体上看,广大教师对教师专业意识了解并不深刻,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定位、基本功能等把握不够准确。(二)教师教学道德中专业意识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在应试教育机制和功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学校教育普遍缺乏人文关怀,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偏离了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将考试成绩、升学率、就业率等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的唯一指标,将教学活动简化为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这无疑扭曲了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也导致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异化。在这种教育境遇中,教师专业发展被定义为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能力的提升,而教学成绩成了评价教师好坏的基本标准,这种扭曲的教育体制无疑影响了教师的专业意识培养[3]。二是受集体主义道德影响。建国以来,我国建构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道德体系,在这种道德体系中教师是“铺路石”和“辛勤的园丁”,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讲求实惠、注重功利等渐渐成为社会价值准则。社会价值观从“大一统”到“多元化”、“标准化”到“多样化”的变革影响了社会道德建设,也使教师的价值观、职业观、教育观等变得多元化,使教师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道德观念,从而影响了教师专业意识培养。三是专业意识教育缺失。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了教师职业资格制度和教师从业资格制度,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是教师资格认证和职称评定中很少有教师教学道德、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内容,并未考察教师的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反思意识等内容,这显然不利于教师专业意识发展。
三、教师教学道德中专业意识的养成路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实现教学道德价值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道德,培养教师的专业意识?这就需要从教学实践视角审视教师专业意识发展问题,探究教师专业意识发展的方法路径。(一)树立教师专业意识。教师教学道德成长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教师教学道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教师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调节自我与教学的关系中生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多以自我利益为行动标准,以自己的利益得失评价事物的价值,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定道德评价标准,更不能将利益标准作为教学活动的价值准则[4]。而应理顺教学活动中的利益关系,建立“以善治善”为目标和方式的教学管理机制,通过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培养教师的专业意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提出,教师应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育使命,要树立“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专业意识,多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成长。所以,学校应将教师专业意识培养作为教学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教师的专业意识。同时,广大教师也要积极树立专业化发展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意识。(二)践行教学道德准则。“履,德之基也”,道德的价值就在于个体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和履行,只有将教师专业意识培养根植于教学实践的沃土,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师的道德认知和道德素养。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没有一种社会伦理是自然生成的,必须先进行活动,才能获得这些德性。可见,教学道德的养成离不开教学实践和生活实践,只有将教学道德规范融入教学活动、师生关系之中,才能更好地培养教师的专业意识。因而,应将教师专业意识培养融入教学实践之中,建立科学的教师专业意识评价机制,以更好地推进教师专业意识发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最多,这种师生交往使教师的身份持续变化,也给教师提供了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机会。因而,教师要适应持续不断的身份变化,以平等、尊重的姿态对待学生,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学习探究,将自己变成“平等中的首席”。同时,教师应将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伦理性结合起来,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价值信仰、人格理想、文化修养等转化为独特的教学资源,以开放性、包容性、批判性的态度对待教学活动。唯有如此,才能将教师的生活经验变成教学课程,将教学活动演绎成充满精神享受的实践活动,进而实现培养教师专业意识的目的。(三)进行教学道德反思。道德反思是教学反思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教师专业意识的有效途径。因而,教师要以特定教学情境、教学活动为出发点,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追问、批判和修正自我教学行为,并对各种教学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反馈,对自己的观念、能力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同时,教师要通过写教学后记、道德日记等方式,总结自己在课堂教学、师生交流等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教学道德规范,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道德、培养教师的专业意识。教师专业意识是教师教学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载体。因而,学校应高度重视教师专业意识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培养教师的专业意识,以更好地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宁虹.教师教育:教师专业意识品质的养成[J].教育研究,2009,7
[2]侯英梅,宋斌华.论教师教学道德中的专业意识及其养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1)
[3]王海燕.教学道德:有效教学的价值基础与伦理线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10)
[4]姜勇.关于教师专业意识的研究———从角色隐喻看教师专业意识的觉醒[J].教师教育研究,2006,18(5).
作者:马智聪 单位:许昌学院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