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各行各业对于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本文基于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深入分析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以实现高素质、会创新、懂实践的计算机人才为目标,提出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应用领域已经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合在一起,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学习、生活及传统的工作模式。然而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必然对计算机应用和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重点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大力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即通过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储备,最终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蓬勃发展蓄力助航。
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学内涵
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而创新型国家建设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然而何谓创新型人才?一部分学者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点是要具备创新思维,还有一些学者则强调创新能力的运用。笔者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格以及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指的是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创新人格指的是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动机归因等方面;创新能力则是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计算机是一门对理论与实践有着严格要求的学科,扎实的理论知识可以准确地指导实践操作,同时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能不断引导计算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缺一不可。为此,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理实结合、学以致用的能力。首先,通过丰富的教学设计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有趣地传输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挖掘学生不断探求新知的创新意识;其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理性的归因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积极开展团队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创新人格;最后,拓宽学生的视野,建立起敏锐的洞察力,对市场上新信息、技术和产品有迅速的感应和学习能力,培养出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创新能力。
2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2.1课程设置不均衡,理实脱节
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使得教学中更注重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而忽略了创新意识和人格的培养。由于计算机的学科知识晦涩难懂,加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学科的专业知识缺乏兴趣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一些学生虽然实践操作能力很强,但是专业基础薄弱,学习过程中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予深究,认为能上机操作就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却不知科学的理论知识对实践操作起着巨大的能动反作用。
2.2教学模式单一化和表面化
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大都采用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尽管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学生对课程全面性的学习需求,然而却忽视了学校特有的学情和教情,反而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创新的根本在于同中求异,而实际的教学模式却恰恰是“异中求同”,这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简直是背道而驰。新“三中心”教学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和经验为中心,而现实中的教学却仍然是以教师为主,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不教,学生则不学。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和学习兴趣培养,使得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实践操作中按部就班,一旦无例可循,就只能止步不前了。此外,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往往依据某一次或某几次的上机操作作为成绩评价的指标,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次或几次的技能操作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成长状况,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身心变化、习惯兴趣、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表现。
3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3.1完善课程体系,做到理实结合
计算机是门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的学科,高校想要培养出创新型的计算机人才,前提就是要保障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因为只有扎实且全面的理论知识才能满足创新的多元化需求。为此,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应合理设置理论与实践科目,理论科目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创新意识为根本目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音频、道具等教学手段,实现理论知识的有效输出。与此同时,实践科目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实训室场地建设,将其作为基础实验的教学场所,供学生日常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重点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应用与创新能力,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习惯,自由组建学习小组,在专业领域内自由选择主题,进行课程设计。
3.2校企合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最终是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将“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该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回归到市场中大大小小的企业中去。计算机行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工程师或管理员,因其技术已经在市场需求中得到检验,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实践操作,解决各类应用难题等方面有着强大的优势。为此,高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通过聘请优秀的技术人员,为实践类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与指导,同时在校内适当开设企业教师的相关讲座,增强企业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促使其形成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高校也应定期或不定期地选派本校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设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增强本校教师的学习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其专业技能。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已从量变转向了质变,尽管很早高校就已经开展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但是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依旧是市场上最紧缺的人力资源。高校要想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重点改革实践教学,从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高校应始终秉持教书育人的办学宗旨,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学习的过程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关海鸥,马晓丹,陈争光.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8(9):75.
[2]何丽,华斌,刘军.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2):5-9.
[3]陈婕.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及对策——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86-89.
[4]陈芷,刘永胜.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131-133.
作者:罗阳 魏洪昌 单位: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