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信息管理范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信息管理范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计算机信息管理范文

计算机信息管理篇1

【摘要】以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为研究对象,运用FAHP评价法对专业课设置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估并给出结论,此方法对高等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FAHP;课程结构;评价分析

在当今这个科技信息飞速进步的时代,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掌握基本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及技术应用方面的专业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篇1

论知识,对未来适应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一线需求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就是为了学习这些知识而设立的专业,该专业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职业必备素质。但作为计算机学科中一个设立比较早的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也跟着时代进步在不断发展。就本专业目前进入社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主要的工作岗位有信息系统的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管理、项目管理专员、数据库系统设计、程序员、软件测试员等,各类用人企业普遍认为,本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软件开发的综合知识运用与动手实践能力略有欠缺。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开设的各门专业课程与企业用人及职业标准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需要论证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合理且实用的课程体系必须具有一套合理的、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案,这是整个课程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高等职业院校一项重要的教学管理工作。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如何论证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可行,是否能够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吸收和消化新的知识,是否能够便于教学大纲的实施,是否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合理且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能对整个课程架构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评价,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本研究将从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入手,基于FAHP评价法来分析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来论证专业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需要,以及是否符合用人企业的工作要求。

1FAHP评价法介绍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FAHP)是一种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体系评价、效能评估,系统优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模型,一般是先用层析分析法确定因素集,然后用模糊综合评判确定评判效果。模糊法是在层次法之上,两者相互融合,对评价有着很好的可靠性。[1]如果此方法能很好的验证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评价标准,那么此课题将具有很好的推广意义。用同样得方法可以论证其他类似学科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如果评价结果达不到“比较满意”的标准,那么就需要进行课程论证,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学科教学更加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因此,课程体系结构的评价研究,对于优化课程结构,提升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普通问卷调查收集课程设置满意度数据

本文将以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为例,来构建和实现专业课程的评价指标。按照课程性质可将本专业的必修课程分为四类,即职业素质课程、职业基本能力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以及职业拓展能力课程,其中职业素质课程主要政治类课程、体育、创新创业类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专业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生军事理论、阅读赏析等课程,职业基本能力课程包含计算机网路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电子商务基础、UML、管理信息系统、JSP、网页美工设计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包含动态网页制作、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及应用、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职业拓展能力课程包含网站设计、项目设计与开发等课程。进一步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实用性,了解课程设置对学生未来就业是否有一定的帮助,本人对学院教务处、信息系、网络管理中心以及宁夏师范学院计算机专业相关老师共计48人发放了调查问卷,对学院2014级和2015级计算机信息管理班共计86人发放了调查问卷,问卷中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各门课程开设的学时以及课程所安排的学期进行了介绍,设置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表。另外本人还深入到5家企业就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问卷调查,对5家公司的共23名管理人员及技术开发人员发放了调查问卷,最后分别就教师、学生、企业三部分人群的探讨结果和调查问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了汇总,统计数据如上表1。综上分析,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及技术开发人员对本研究中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满意度和认可度较高,对总体课程设置比较满意,其中企业管理人员及技术开发人员建议学校应结合就业实际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构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评价指标

研究以“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为例,来构建和实现专业课程结构的评级指标体系,把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分解为四大模块,即职业素质课程(K1)、职业基本能力课程(K2)、职业核心能力课程(K3)、职业拓展能力课程(K4)。

4实证分析

根据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将评价值分成三个等级,按照M1、M2、M3分别表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并进一步得出其他指标的相对权重。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模糊评估时,设定90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75到90之间为比较满意,75分以下为不满意,分析课程评价等级,若结果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则通过,若结果为“不满意”,则该课程设置需论证整改。以研究中的教师、学生和企业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共计157份,回收157份,计算出样本对各门课程的M1、M2、M3下的调查对象总数,并确定评判矩阵R。结合层次分析法得出的各指标的权重w,利用U=w﹒R对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模糊评估[2],得出四个课程模块的值分别为K1=78.9,K2=84.7,K3=83.2,K4=91.3,结果显示职业素质课程(K1)、职业基本能力课程(K2)、职业核心能力课程(K3)的评价结果为“比较满意”,职业拓展能力课程(K4)的评价结果为“非常满意”,综合四类课程的评价结果,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处于“比较满意”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本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合理,符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要求。

5结语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专业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衡量一个专业甚至一个学校教学与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在教学改革中属于难点内容[3]。一套良好的课程体系结构,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够得到社会及企业的认可,而且便于教学实施和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将来更好的走上相关的工作岗位。本研究以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运用FAHP评价法依据该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此来推动课程结构优化,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李红霞 单位: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信息管理篇2

0引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90%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设置的课程,其目标是在各个专业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推广计算机应用,使所有大学生成为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而灵活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一项平凡而意义重大的工作。“计算机基础普及教育”于1984年提出,至今已三十年。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并改变着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同时,行业对计算机基础应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承担教育、推广、普及任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基本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立足对重庆某一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情况”的调查,以期找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为高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和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1现状调查

为了保证抽样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提高调查的可信度,我们抽取了高职院校七个非计算机专业的500名学生(以下简称学生),按照专业人数比例进行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为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目的及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评价等情况;通过访谈,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建议。问卷即发即收,最大限度地减少费卷。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480份,其中有效问卷465份,有效率为93%。

1.1绝大多数学生网龄时间较长,且使用计算机时间越长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越低

从表1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以前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而仅在大学才接触计算机的学生还不到10%。这反映了计算机早已走进了学生生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也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进一步调查显示,不同时期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对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的兴趣情况也不同。中学以前、中学时期、大学时期接触计算机的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分别占30.7%、48.5%、76.2%,这表明对计算机使用时间越长的学生对当前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越低。

1.2大部分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应用性强的计算机知识,并且还想学习更高水平的实用性知识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选择“office办公软件”(54.7%)、“网络基础”(54.1%)和“操作系统应用”(45.8%)的比例较大,而选择“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28.3%)、“数据库基本知识”(19.8%)的比例较小,这表明学生对实用性较强的模块掌握的比较好,而对理论性模块掌握的比较差。当问及“您还想学哪类计算机知识”这一问题时,偏向想学实用的知识的学生较多,如选择“Flash制作”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学生分别超过了半数,选择“网站制作”的学生也占到近一半。这也反映了大部分学生对实用性强、复杂有难度的计算机知识技能更感兴趣。

1.3大部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目的定位较高

从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目标集中在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掌握更多的软件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以及达到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程度,仅有10.7%的学生学习目标是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6.6%的学生为了通过计算机扫盲。由此可见,很多学生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为了考证或者对计算机应用的初级了解,这也就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大部分学生认为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的实用性不强

从表4可以看出,不到45%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用性很强或强,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实用性的评价较低,这一方面反映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定位较低,不能满足学生对本课程的期待和要求;同时也反映了计算机基础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真正充分体现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

2问题探究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在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2.1教学目标定位较低,不能满足学生、社会的实际需求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还主要以能否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为教学目标和出发点。但从2008年以后明显发现,进入大学前已经有部分学生持有计算机一级证书,这说明他们已经学过并掌握了大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因此,对于这部分同学而言,计算机基础课重复的教学内容陈旧、乏味、没有吸引力。当前的课程目标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多的学生希望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获取更广泛的计算机技能,而不仅局限于拿到计算机一级证书。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行业人员的计算机基本水平和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能仅停留在计算机操作的初级阶段。如现代建筑企业要求作为合格的建筑从业人员,必须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状况,能够综合使用这一技术提高现场施工效率,并且能够在使用的过程提出指导性、操作性强的建议。因此,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和当前社会的要求,重新设定课程目标。

2.2教学内容设置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重难点集中在一些计算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简单的office、excel等操作技能训练,多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实践证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一直存在着“断链”的现象,这种孤立于各专业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没有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好地融合进去,不能有效地实现用计算机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提高专业技能,从而使学生形成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达到较高的应用水平,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学而不会”、“会而不通”、“通而不精”。

2.3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大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多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现状。而去机房进行实际操作,往往是让学生完成理论课布置的上机任务,教师不再系统讲解操作步骤。这种理论和操作相脱节的教学形式,造成学生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能听懂,但在机房进行实操时却无从下手,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不能灵活地处理变化的问题。

3解决方案

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方面着手对计算机基础课进行改革。

3.1适度拓展、提高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

“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质上是应用教育”,这个定位毋庸置疑。然而,很多高职学校对其的理解过于狭隘,把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与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混为一谈,导致其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指挥棒,将课程作为取得一级证书的“敲门砖”、“考题库”,这显然扭曲了应用教育的实质和价值所在。笔者认为必须适度拓宽和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市场调查与学情分析,以社会需求和学生期望为依据,将使学生能涉猎、掌握更多的计算机软硬件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纳入到教学目标体系中,突破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局限。

3.2构建彰显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体系

调查表明,学生已不满足于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操作系统应用、office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的学习,这就从侧面要求将社会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期望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中,统筹编排应用广泛的计算机知识,如网络安全技术以及网页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等,形成以能力为中心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体系。这就要求在知识的选择上,第一,要贴近实际,制定工作任务单,将真实的工作项目带入课堂,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使他们实地感受、亲历工作情景,增强学习兴趣;第二,要关注专业。事实表明,多数高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与各专业是脱节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上同样内容的计算机基础课,无疑会塑造一批具有相同知识块“模子”。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笔者建议以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为基点,不同专业知识为切入点,实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各专业知识技能的融会与掌握,达到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形成更为完善的、彰显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体系。

3.3直接从应用入手组织教学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在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掌握得很好,也期待学到更多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这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要始终贯彻“应用”这一主导思想,在教学组织上,立足“应用”,提出能力目标,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运用“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建立“导入———揭示———延伸——检测——回归”几环节构成的“视点结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①(教、学为主)案例引导(引入、揭示环节):授课前,教师筛选设计相对完整、真实的教学案例,指向教学目标;揭示、操作教学案例,提炼知识点,使学生能够清楚而明确地构建知识结构。②(做为主)任务驱动(延伸、检测、回归):教师详细总结案例操作中的知识点和操作技巧,着重指出实际操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布置类似案例,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任务,经过这一步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师生分别对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在以上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3.4扩大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度

在各科教学中,基本上都是采用单向的推送的方式,课程有什么知识,学生就学什么知识。本研究调查已发现,在进入大学前,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参差不齐。如果能依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水平自行选择学习内容,扩大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度,相信能够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鉴于此,学校可在开课前设计计算机基础测试方案,对新生进行测试,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开发计算机基础知识在线考试系统,让新生在正式上课前利用本系统进行测试。考试合格的,根据兴趣可以选择继续学习计算机基础课模块,也可以选择其他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课模块进行学习,有效形成学生主动接受有意义的学习的氛围。

作者:何瑞英 王亚青 单位: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计算机信息管理篇3

大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目标是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模式最初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后来发展为课堂讲+课下练的模式,再到现在的课堂重点讲、网络自主学习和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模式。教学内容主要是计算机理论和Office操作软件的学习,因为课时不足带来的问题,计算机理论知识主要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以自学的方式完成,Office操作软件只是在课堂上讲解重难点,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任务。通过调查得知,学生知识层次差异较大,大部分学生网络学习效果低下,学习内容和专业课融合太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普遍不高。为了深化教学改革的内容和力度,切实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对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内容,探究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1调查结果分析

对地方高职院校的大一学生就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人数为672人。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85.71%)在高中阶段上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只有极少数学生(3.87%)在高中阶段没有开设这门课程,也有一些学生(10.42%)虽然在高中阶段开设过这门课程,但是并没有以上课的方式进行系统的学习。对于Office办公软件中的最常用的Word、Wxcel和PPT,只有22.62%的学生表示基本上都能掌握,大约一半的学生表示每个软件只会一点点内容,极少数学生(7.29%)表示完全不会使用。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过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学习,对于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知识,大部分学生表示学习难度不大,尽管低级操作技能比较容易学会,但是多数学生表示有必要在课堂中进行系统的学习。在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不太乐观,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对二进制数据与其他格式的数据之间进行转换、原码和补码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转换、高级语言编程、数据库等内容,表示不容易理解和掌握,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直观的进行案例讲解。至于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多数学生表示尽管能在网上查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对于自己专业的相关内容检索、高级检索技巧、信息筛选和加工能力等都有所欠缺,少数学生表示不知道如何进行检索,而且也很少通过网络进行查询对学习有帮助的内容。总之,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内容较为浅显,学生掌握的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传统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面对面上课模式和学习方式,已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普遍较差,教师需要对课程的多种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进行创新和融合,基于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和学习能力。

2教学模式探究

2.1分层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模式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避免学生由于个别差异而进行“一刀切”教学所带来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类别或层次,进行有针对性教学组织与活动,或者根据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将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分解成难易程度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分层递进教学。分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已有不少高职院校实施了分层教学模式,常见的分层教学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班级为分类的分层教学,另一种是以“培养目标”为分类的分层教学。实施哪一种分层教学方案可以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进行灵活选择。如果单纯地按照某一种分层教学方案来实施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难度,如单纯按照班级分类,把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分在不同的班级里进行分层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但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作用,而且班级管理也有些困难,影响教学效果。以“培养目标”为分类进行的分层教学,主要是按照升学和就业两个大方向进行分层教学,然后再根据同一方向的学生差异进行班级分层教学,两个大方向的分层教学一般是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要求。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一般要求全院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进行统一上课,不宜采用第二种分层教学模式,但是可以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分组分层合作学习,把高水平的学生和低水平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组内,进行互助学习,不但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

2.2专题教学模式

专题教学(Project-BasedLearning)简称PBL,也被翻译为“基于项目的学习”、“专题导向的教学”、“以专题为基础的教学”或“基于主题的学习”。专题教学的主要理念是以建构主义、认知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种真实的教学情景,配合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主题为主要形式,以主动建构为活动主线,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主题也称为问题或者专题,内容覆盖多学科领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多种学习和研究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生产或创造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实际能力。在专题教学过程中,由于专题教学内容一般涉及多个学科,因此需要多个学科老师共同组成一个专题研究小组,学生在专题活动中学习一系列和专题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这种专题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穿插于不同学科之间,认识并掌握各学科的特性与共性,并对各学科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合,最终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以实践应用、技能操作为主,要求掌握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专业学习,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专题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和专业内容结合起来组织“主题”,让学生在“主题探究”的过程中既可以学到信息技术知识,又可以学到专业知识,可以有效地实现深度学习和促进专业的学习,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信息技术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合理分类,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确定主题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这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老师的知识能力和教学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型教学模式,随着微视频网站的兴起,微课程的应用研究受到重视,随之,通过网络观看微视频进行辅助学习,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集中讨论和答疑的学习方式,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热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预先把课程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需要以知识点讲解、案例分析、操作演示等形式录制成视频,传送到网络中,让学生在课下借助网络学习技术,观看学习视频,预习学习内容,然后在课堂学习中,以做作业、师生讨论、辅导答疑等形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水平,自行选择一定的时间进行个别化学习,通过自主学习,记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咨询其他同学或老师解决学习问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知识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个性化学习,在课堂学习中更是增强和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交互和交流。但是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充分考虑到如何利用课堂时间进行高效的教与学,还需要认真选择或制作合适的教学视频。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个性化学习方式,并积极地在课堂中通过协作学习参与问题的探究和互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可得到有效的利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可把该课程分为理论知识和操作知识,事先把操作内容根据知识点按照由浅入深的次序进行分解,通过录屏软件录制操作步骤,让学生通过学习平台观看学习视频,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和操作,课堂上主要通过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这样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水平有选择的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果。至于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学习资源,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优质学习资源和学习案例,并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思考,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和探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4混合学习模式

混合学习模式是由何克抗教授于2003年提出来的,随后引起各界专家、学者的热烈探讨和研究,近几年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教育、培训等领域。混合学习模式是多种学习模式的有效组合,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学习技术和学习工具、学习方法等来实施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主要是网络学习和传统学习的优势相结合,让学生通过面对面教学、网络实时学习和自定步调的自主学习,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2]。如今,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方式已经很普及,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结合课堂教学开展混合学习。由于混合学习模式强调情景学习和活动学习[3],来促进深层学习的实现,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混合学习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根据知识点的深浅程度把课程内容设计成一系列可操作的具体的活动任务。这些活动可以由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自主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可以把理论知识和操作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把学习任务设计成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学习基础理论,掌握操作技能,可以有效地促进深层学习的效果。

3总结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以上多种学习模式实施教学,并结合本校学情,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模式的优势进行教学设计,以达到最优的教学结果。

作者:肖金芳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