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篇1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促使我们探索使用了更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路。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该文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分层化教学实施方案、完善教学资源、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的项目设计等几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对原有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关键词:提升策略;教学设计优化;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分层化教学;专业融合项目设计
1引言
互联网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促使我们思考与变革。结合目前线上线下教学情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学生调查问卷的反馈,本文对已有教学方案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改进优化了原教学方案,以求后疫情时代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的基础与学习条件、学习能力不同,同一教学方式效果不同
(1)高职学生来源不同,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不同,家庭情况、学习能力、性格习惯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同样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同。(2)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时,部分学生不会配置电脑环境,学习条件无法满足,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2.2教学质量保障问题
(1)线上上课,教师不易监管,不能直接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学生可能出现挂网不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观看操作演示、跟不上课堂进度的情况。(2)线下上课,教师统一演示、讲解操作要点,可以面对面督促辅导学生,但一般没有录屏和网络课堂回放资源,学生有问题时如果不愿意问,容易出现堆积现象。(3)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部分学生上课期间玩手机、睡觉,抄袭其他同学作业甚至考试作弊,学习效果差。(4)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较多,但教学时间比较紧张,不能保证教学深度,学生对知识内容掌握不够全面,会影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发展。
3后疫情时代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提升策略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我们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教学相结合,根据学生情况不断优化调整教学模式,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案,并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既保证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也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1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结合使用
[1]调查表明,大部分高职学生希望在线下上课。线下课堂中,老师可以为学生面对面讲清楚容易混淆、难理解的知识点,可以直观演示操作难点,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情况;师生沟通交流更方便、更直接、更及时。同学们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形成“做中学、做中教、互帮互助”的课堂常态。一部分同学认为目前线上教学方式有其优势,例如课堂学习内容可下载回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调节进度、反复学习和课后复习,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线上教学方式更能锻炼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由此看来,线上线下教学各有利弊,线上教学是线下教学的有力前提和补充,线下教学又是线上教学的深化与完善。两种教学模式结合是一种更优的教学应用形式,能够相辅相成,提升学习成效,可以使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再上一个新台阶。
3.2采用分层化教学
高职学生人数较多,但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要求也不一致,基础较好的学生不满足于简单的操作学习,希望提高课程难度和进度;而很少接触电脑、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希望放慢课堂进度,反复操作基础练习。在教学过程中若采用统一化教学形式,则难以顾及所有学生,无法因材施教,导致实际的教学成效受到限制。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个性化的差异,分层教学的方法更适合教学实际,其针对性更强,能使基础不同的学生各尽其智,各有所获,均衡提高。但分层化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合适的实施方法,如果按照学生基础分班进行教学,则会影响班级其他课程的教学安排,因此可采取分层化教学策略,在不打乱原有班级的情况下,将课程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循序渐进、层次分明,构成一个始终完整的系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情况确定层次目标,完成相应学习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3.3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和教学能力,制作完善课程学习资源库
[2]教师要主动适应教育技术改革,熟练掌握学习环境中普遍应用的数字技术,为学生提供课程线上学习资料(微课、视频等)。近两年的教学反馈中,98%的同学认为视频学习资料是必要的。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可使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在操作中对有疑惑的地方亦可反复观看,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地点可极大地提升学习效果,更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教师在制作教学资源时,要从高职学生角度出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和课程重点难点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学习资源库。可以选择一些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点制作微课,如网络IP地址的划分采用动画方式讲解,生动直观有趣,容易掌握和记忆;一些操作易错和较难的练习录制参考视频,辅以操作要点的总结及测试,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内容,实现分层学习、自主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渠道搜集相关的教学案例进行有效整合,为学生拓展学习和创新思维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4结合专业学习内容设计项目,注重实际应用
[3]在信息化高速发展背景下,社会对人才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同的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要求和侧重点也不相同。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同时,主动了解未来工作需求,明确“为什么学,学了可以做什么”,强调与学生专业学习和工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教学过程中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专业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调研,了解分析不同专业、不同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应用技能需求的侧重点,收集整理学生在相关专业学习中使用本课程内容的实际案例,设计引入与专业结合贯穿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项目,引导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灵活应用到自己的专业学习中,同时加深对本课程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及熟练程度。通过与专业融合,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为其专业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
4后疫情时代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改革的方案设计
4.1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方式对应采用线上、线上或线下、线上。4.1.1提升课前学习效果,加强预习指导问卷调查中81%的同学认为预习是必要的,可以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课前将重要知识点的微课、软件安装方法及操作案例的参考视频通过每个班级的QQ群或数字化学习平台发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由学生在线上自主完成,记录出现的问题。预习的主要内容是难度不高的基础层次,大部分同学可以完成,预习结果保存备查。4.1.2课中讲解重点难点,辅导并进行测验讲评课堂讲解主要采用线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针对重点难点及预习中学生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演示和指导,学生讨论练习,教师点评。课堂练习题目的选择是分层次的,基础部分占30%-40%,提高部分占50%-60%,综合应用层次占10%,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学中倡导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每个班级学生分若干小组,程度好的同学帮助程度差的同学;课堂作业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方式记录平时成绩,能够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单元测验由教师批改并讲评。根据实际情况,如需要线上教学,选用腾讯课堂极速版平台为每个班级建立对应的课堂,通过网络讲解演示,指导学生完成任务。4.1.3课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拓展课后教师通过邮件、QQ及线上学习平台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远程控制协助同学安装软件及对难点操作远程化指导,使学生掌握课中的学习内容。课后可以布置适当的拓展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巩固学习效果。期末通过调查问卷及时掌握学生反馈情况。后续更好地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包括手机移动端和PC端),上传更丰富和完善的教学资源,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线上自主测试。
4.2分层化教学的内容与评价设计
本文根据教学目标针对高职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和评价的分层设计,将授课内容与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基础C、提高B、综合应用A,每个层次设计对应的目标要求、学习内容和评价分值。基础C层次,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为重点,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与方法,具备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达到课程基本要求(及格);提高B层次,培养学生处理一些稍复杂的问题,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综合应用A层次,通过综合项目的自主设计和灵活应用,鼓励学生将本课程所学与专业学习结合,制作出实用的作品,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学以致用的能力(优秀)[4]。4.2.1主要教学内容的分层次设计[5]4.2.2教学实施与评价的分层次设计教学实施中,在各层次练习的设计中对应融入相关知识点,制作基础部分练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微课、录制操作题目相关视频,提供给学生预习或自主学习。课堂主要讲解提高部分练习的重点难点,解答学生基础部分存在的问题。应用部分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网上查找学习资料、同学讨论、设计制作、教师指导,最后在班级展示、讲评。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两种考核均按分层次评价设计方案进行。在分层教学评价中,学生完成每个层次的学习任务和考核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分数,完成基础部分学习的评价比例约50%-60%,基本能够及格;达到提高层次的评价比例约30%,大部分同学应该能够达到80分左右;应用层次评价比例约占10%-20%,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达到90分以上。评价比例在实际操作时可根据学生情况和各部分应用需求稍做调整。过程性评价中设置适量进步机动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求上,不断挑战高层次,以减少C层数量,增加A层数量,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4.3专业应用项目设计示例
专业应用的项目化设计主要用来提高高职学生的应用拓展能力,供优秀层次或提高层次有提升需求的同学练习。我们通过收集整理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上需要用到的计算机技能和问题,根据专业需求将实际的案例引入教学活动中,设计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贯穿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际项目,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项目设计部分案例:Excel应用:应用Excel进行财务数据的统计分析(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应用Excel进行化学竞赛的数据计算(食品专业)、应用Excel进行疫情数据统计汇总(所有专业);Word应用:使用Word完成实验分析或调查报告、使用Word制作班报或专业介绍报纸;PPT应用:各专业各课程比赛演讲或答辩的演示文稿;PS应用:海报设计比赛(会展、艺术设计专业等);Dreamweaver应用:建立个人网站,要求搜集整理素材、设计站点结构、制作编辑2~3个网页。
5结束语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案要根据教学情况,从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分层次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完善、与专业融合应用等方面不断进行优化,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体现其真正的实用价值。
作者:孙宏 单位: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篇2
了解电脑知识已成为当前人们的一项普遍性要求,对电脑的操作能力已成劳动者必备的技能。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项基本性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于生源变化、学校前沿技术调整及就业需求变化等多方因素,面临着巨大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认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探索创新新思路,解答教育创新进程内发生的各种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培育现代经济社会所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立足于此,有效地解决高等教育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问题,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培育社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形势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的促进下,不断地变革中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亦产生了重大变革,基于生源越来越广、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生源新变化
近些年,伴随高职学校变革,生源方面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进行招生的区域以及招生的学员所处的学段也在不断地扩大,目前来看,高职学校的招生学员的学段将高中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均涵盖进来了,仅仅在教学的年限上做了一定的区分。这样的招生学段就会对学校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这是因为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无论是在人文基础知识还是在新知识接受能力这两方面均有着巨大差异,多数学生自控能力是比较差的。因此,一些初中毕业生就会在一些需要较多基础知识的课程的学习上出现困难。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学校所接受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国内不同省份,高中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水平会受限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学生的基础也会因省份的不同而呈现较大的差异化的特点。高职学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就会遇到学生基础差距明显,成绩分层现象比较严重的教学难题,这就对教师的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以及实践操作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需要针对这样的新要求,改变授课模式,强化基础理论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二)就业提出新要求
现代社会,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达,电脑已被应用于各行业之中。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企业纷纷转型升级,用人单位对于人才能力需求提升,除需相关的专业经济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之外,还需要其拥有相应的计算机知识、良好的专业能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面对高职毕业生第一条件是毕业学员必须可以快速应对工作及相应的职位内容,零距离上岗,要求高职毕业生做到,既掌握相应的计算机科学概念、原理,又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相应的概算、计划、绘图、设计等。良好的电脑知识和有效的运用技巧,已成为高职院校生成功求职的重要技能一点。现代化教学要求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更要求学习者在熟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个人实际能力。当前主要面对的问题体现在:部分学校无法给每位学习者提供一台电脑的需求,而且实际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这样,学习者的理论能力远高于实际能力,往往只是能说会道,而理论落实后在实际操作当中也往往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在实际工作当中往往无法达到公司、单位的工作标准,整体实际能力也亟待提升。
(三)教材进行新修改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本教材有着不统一的特点,很多地区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都是使用不同的教材。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对这些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增补与调整。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最新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都有着这样的一些特征:一是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由项目展开,逐步发问,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任务,让读者能带着问题和任务主动学习,进而实现兴趣培养,促进学习效果提升。二是方便教学,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精选典型例子和练习题,讲述重点广而不泛,教学深刻浅出。三是内涵创新,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加进了众多实用性技术,有助于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在高职院校引进最新版教科书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把握上述要旨,有的放矢。
二、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创新路径
(一)教学内容上要突出能力培养
从教材内容的角度看,在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教学中,往往面临着知识点内容较深、涵盖范围广泛的特点。想要使学生有效地把握知识点,教材内容就必须紧跟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步伐,要突出其应用性,并以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创新课程。教材内容也应该涉及社会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求教师对所有经典事例加以整理,并找到能够适合课堂教学的典例,然后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对该事例的发生原因、经过、后果等加以研究讲解,使学生仿佛身在其中。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对案例加以消化和吸收,以便了解自身在将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把企业人员的技术处理措施逐一给学生介绍。如此一来,学生就掌握到了一般教材中所没有介绍的技术知识点,从而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更为得心应手,其实际工作效率也获得了显著的提高。因此,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能够迸发出巨大力量,有效地促进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工作的发展。其次,教师在课程的内容的选择中,尽可能采用当前先进的、运用普遍的软件和全新的技能,以此为学员开展应用式训练,达到培育计算机能力和良好的素养,以便学员在社会就业时,能掌握主动权。最后,基于教师基本课程的持续性发展,要求教师做到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不断地调整内容,实现创新。有着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求做到坚持对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习者更良好地掌握计算机功能,达到更为灵活地运用知识点的目的。
(二)有关教学方式做到学与做并重,实现模式创新
高职院校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要求教师做到创新模式,逐步改变教学方式,并贯彻"学做并举"的原则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工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思路,结合实践,创新教学模式。现代教学,以学习者为教育主体,而教师则主要是起到了启发、指导、促进学习者的重要角色,并能够主宰整体课堂教学流程。如教师就能够利用创造情境的方式,模拟现实岗位情景,使学习者可以直接置身于现实的岗位上,并通过计算机科技有效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性提升。进而,通过讲述计算机、软件的发展等,将一些全新的计算机思维、理念引进教学中,由浅入深地概述现代计算机的发展,从而激发学习者兴趣和求知欲,使学习者可以从计算机对不同软件进行学习时,更深切地理解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为学生布置电脑作业,包括制作幻灯片等。让学员在软件操作的过程中,掌握这些知识,促进其自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提升,使学员可以自主地处理现实工作任务等等。需要针对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的不同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对内容、方式、实训时间等作出了相应调整,以尽可能减少在学生中间“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创新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模式。基于大数据的促进,计算机科学越来越发达,为计算机课程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立足于此,要求高校关注上述理念的使用和方法来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革新。例如,构建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云课程,以便学生能运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更新个人知识储备。可以和当前发展极火的MOOC课程进行合作,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以此为教学方法拓展和资源的更合理运用提供基础,使得学生的了解和提升都更方便。
(三)创新教学观点、注重全面培养与兴趣教学
高职院校教师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要注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情绪是教学效果的关键要素。教师想获得更良好的教学成效,应以兴趣为出发点,吸引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培养学生全方面素养已成为高职学校最主要的教育策略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中小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就必须把中小学生当成教育主体,由教师引导课堂,并注重学生课堂操作技能培训。要按照现代社会企业单位的规范来充实教学方法,一方面,要求学员具备了电脑基础的理论知识,具备应用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员对办公环境实现了初步认识。面对每年的毕业生,企业单位更关注的是学员如何把握技术,以及如何对其合理使用,所以公司在教育中也必须对学员实施职业化培训,不断提升学员的综合素养,使学员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游刃有余。通过理念创新,促进教学观的转变,接轨时代发展要求,实现持续性发展,有助于解决传统计算机课程存在的不足和限制。在教学理念革新的进程中,引进大数据分析理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并有效掌握新时期计算机教育的运用要求,通过大数据分析,促进计算机课程的丰富,由此达到兴趣的提升,以免学生陷入到不想学的困境中。
(四)加强师资培训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和基础课程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高层次教师队伍的构建,以此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升。通过构建专业的师资培养机制,实施按时、定量的教师培养。包括:专业素质、专业技能的多维度进行培养。培训导师的选择可由信息技术资深人员或优秀人才担任。通常教师具备丰富的计算机经历,在教学期间可以更好地开展技能教育工作,为社会培训优秀的技术人员。高职学校更可进行青年教师定期研修,或跨班培训,以此促进教师知识体系的丰富,转为教育观,获得教学水平的提升。
(五)明确教学目标
高职学校所培育的学员绝非纯研究型,而是需要在生产一线工作,才能有效地处理现实问题。因此,要求将创新和技术的重要性用于武装教师头脑,促进其将创新精神融入教学工作中。这就要求教师实施课程改革时,必须要按照社会实践需要,制定科学、良好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编写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强调学习者的社会主体地位,强调学习者的创新与综合应用素养培训,培育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
(六)教学设施的更新
教学设施作为学习的硬件条件,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加快更新步伐,在达到在完善配套教育的基础上,及时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此促进教育环境优化,为学员创造更良好的学习环境。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这一问题,投入更多的资金建设实验机房,以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但这仍然不足,还需进一步加大计算机技术实验室、实践基地的投入,推动基建工程的完善,以便让学生能接触更多的软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结束语
有关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开展,要求教师不断创新内容、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推动教学理念更新和完善。以此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基于就业需求的指引,形成科学的教学观,促进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提升。学院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创造更良好的学习环境,组建和完善高素质队伍,良好地编排相应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作者:赵飞燕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篇3
1引言
2017年12月,在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要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使思想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统一[1]。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提出要“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3]。因此,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建设研究刻不容缓,它不仅是“三全育人”理念和“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而且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课程思政”内涵所蕴藏的本质特征进行了较为丰富的分析,但从“课程思政”内涵牵引而出的一些重点问题尚未达成共识,比如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课程思政”是在各类非思政课教学中根据课程自身的特性深入挖掘内隐的思政教育资源,使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无缝对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4],在实践上更是需要与文、史、哲、理、工、农、医等各专业领域协同并举,尤其是需要与通识课程的深度融合,才能在实践上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内涵研究的科学化、系统化,才能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发展。目前对“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来自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员较为单调,不仅学科背景较为单一,同时还存在受众面不广、受教育时间不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思政教育没有做到全方位等问题。因此本文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研究,探索把思政课程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实现各门课程协同育人,为课程思政的推广提供借鉴。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高职院校开始普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育人所需,形势所需,发展所需。1)《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一门通识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不仅育人范围广,受众面积大,而且重视实践,需要大量的实验素材,可以将丰富的思政元素作为实验素材,非常适合课程思政。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面向高职院校大一新生的,大一新生虽然已经成年,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稳定,又是初次离开父母和家庭,面对陌生的环境,五湖四海的同学,全新的生活、管理和学习模式,难免有点不适应和迷茫。此阶段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刻,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是有必要的,就像是及时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三观。3)《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重视实践的课程,思想政治类课程以理论为主,在实践中嵌入政治元素,可以使课程资源更加丰富,教学更加生动、饱满,起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3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做了大量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迄今为止在“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些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科学系统的思维,没有从“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中应遵循的原则出发,制定可实施性较高的教学改革方案。2)“课程思政”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同时要认识到这一改革推进中,应起到促进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在培养人才上的良好互动,各自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但专业课教师在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力度掌握不够,有的顾此失彼,有的过犹不及,极大地损伤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这就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结合自己课程特点恰如其分地选择相应的思政元素,尽可能挖掘和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3)课程思政教学部分流于形式,这就导致思政教育体现出较强的主观色彩,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4)有些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将思政内容讲解独立出来,导致整个课程出现教学内容分化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有关知识,并且不能保证思政内容在这些课程中的系统呈现。
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
《计算机应用基础》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遵循任务“下达-开始-过程-结束”这样的一个发展顺序进行研究的,一是学校的层面,要有完善的课程思政方案和制度;二是教师自身层面,要有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三是实施过程,如何悄无声息、毫不突兀、自然而然地加入思政元素,四是如何结束,如何考核课程思政的情况和实效。因此,本文从这四个方面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课程思政,从而实现高效教师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向发展,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道德品质的提高。1)从学校层面,要完善课程思政的方案和制度,加强对课程思政的监督、激励、考核,只有加强顶层设计,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才能起到约束的作用,才能激发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研究。一是意识引导制度,加大理论的传播和政策的宣传,经常组织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活动,进行常态化的交流和研讨,营造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的氛围,推动课程思政的浪潮;二是监督制度,将课程与教师个人教学考核挂钩、缺失追责等方法加强对教师课程思政的监督;三是能力提升制度,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听取讲座的机会,推选出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师,在教师中树立典范和榜样,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相关课题研究和说课比赛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四是协同育人制度,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定期协同教学,弥补知识短板,教师、行政部门、学工部门等定期交流,形成反馈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2)从教师层面,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三全育人”的理念。3)从实施过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素材,突出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一是贯穿式教育,把思政相关的内容从课程的导论开始贯穿到课程的结语,这种信息的强化将从始至终影响学生。二是案例精选,甄选出与专业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让学生从案例中学习,掌握专业、行业必备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是教学资源库建设,从教材建设入手,把与专业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优秀案例、实验素材融入教材编写中。四是创新教学模式、尝试思政课程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混合教学模式,课前,进行混合备课,思政教师参与到《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备课中,共同商讨可以进行课程思政的点,计算机教师也可以参与到思政教师的备课中,学习的同时激发课程思政的灵感;课中,思政教师定期到课堂听课进行课程思政情况检验,提出问题;课后,混合布置作业,思政教师从内容、形式上做要求,计算机教师从排版及呈现效果上进行要求,实行双教师指导、达到混合教学的目的。4)从课程结束,要使考核内容融会贯通,达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考核的深度融合。通过对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想政治相关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政治事件、法制事件、时事热点、心理健康等方面且与学生关系密切的素材融入Word文档编辑或PPT文稿制作等考核内容中。这样既能体现思政元素又能考核计算机操作水平,达到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考核的深度融合。
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和使用、电子表格软件的功能和使用、PowerPoint的功能和使用,因此在实践中围绕课程的重要知识点进行课程思政,这样既能保证知识的传授,又能保证价值的引领,节约课堂时间。1)理论知识模块。在讲计算机发展的知识点中,引入科技强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2018年发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我国自主研发的“神威·太湖之光”位列第三名,“天河二号”位列第四名,此案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之情;通过计算机领域的杰出人物,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拼搏奋斗精神。在计算机数据的表示与存储中,与《易经》的阴阳和八卦联系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计算机病毒的知识点中,引入“熊猫烧香”病毒的案例,该病毒的制造者是一名专科生,通过努力掌握了深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但是后来把病毒当作非法牟利的工具[6],通过此案例引导学生刻苦学习,遵纪守法,购买正版杀毒软件。计算机网络的知识点中,引入网络的法律意识,网络的安全意识。在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中,引入团队精神,使同学们认识到合作、奉献的重要性。在讲解操作系统时,介绍华为公司开发的“鸿蒙”操作系统,该系统融合手机、电脑、平板、电视、汽车、智能穿戴并兼容全部安卓系统和Web应用[6],介绍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自主研发的通用CPU龙芯,2015年中国发射首枚使用“龙芯”的北斗卫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创新意识。2)实践环节模块。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软件。该部分是本课程的重点,主要以实际操作为主,采用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可以灵活地进行有主题的课程思政,比如根据当下的时事热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思政。首先,通过我们的国产软件WPSOf⁃fice,鼓励学生支持国产软件,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由国这个大家,过渡到我们的小家,引起学生的思乡之情,正确引导学生如何缓解这种情感,并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会独立。其次以“我的大学困惑”为主题写一篇文稿,并对字体、段落、页面等进行格式化要求,不仅使学生的技能得到了锻炼,而且还能了解到学生的困惑,并进行恰当的引导、解惑,一般大一新生主要是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再次,根据大一新生的问题在各个环节嵌入思政素材,可以提供现成的素材,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制作素材,比如在电子表格部分,让学生统计班级同学的家乡、出生年月日,近三月的生活费等,然后把统计结果制作成表格,并对表格进行格式化设置,算出同学们的平均生活费,进行排序、建立图表等,整个过程,不仅可以促进同学们之间沟通、交流,加强人际交往,提高了技能,更是课程思政的课下延伸。最后,与思政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思政教师拟定作业题目,计算机教师对作业内容排版以及PPT的制作进行要求,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同育人、弥补不足的效果,这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的新尝试。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得出,在计算机基础理论部分,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爱国之情、拼搏奋斗精神、文化自信、遵纪守法意识、网络安全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在计算机实际操作部分,主要围绕大一新生的困惑进行课程思政,使学生调整心态和状态,较快适应大学生活,使学生在学习上逐渐有了目标和方法,人际交往上逐渐掌握了技巧,同学关系更加融洽,除此之外,创新了与思政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效果良好,不仅达到了育人的效果,而且弥补了专业教师短时间内思政能力不足的情况。
6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中,计算机专业教师要在传授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积极探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课程讲授必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和需求,要结合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偏好,调整思政教学的授课方式,培育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意识,充分发挥计算机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功能,真正地将课程思政做到实处。
作者:王萍萍 殷美 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篇4
分组互动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按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以及知识掌握情况有效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知识研究。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能够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以不断地加强学生学习认知之下,也将学生更好的落实所学习内容。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当中,教师为了全方位的升级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以分组互动作为重要出发点,可以将学生全方位地融入课堂小组学习之中。每一个学生都释放自我,真正的体味到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的意义。
一、职业院校课堂教学中分组互动的意义
真院校课堂教学之中,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开展教学以分组互动模式为出发点,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职业院校课程的实际魅力和韵味。通过职业院校课程教学体系的稳定落实,学生能够在互动之中彰显出自身的主体地位,由此下面分析职业院校教学之中分组互动实施的重要意义。
(一)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分组互动可以让学生之间有效加强交流,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教学模式的转变,可以让学生突破以往学习存在的不足,充满学习信心之下,更好的跟随分组互动的脚步,实现职业院校知识学习的进步和发展。
(二)交流思想,升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学习
教师让学生在分组互动过程中针对学习内容有效交流,同时每一个学生都把自身的学习思想呈现出来,这不仅是对知识的一种突破,也是从根本方向入手让自身的综合素养得以发展。教师让学生认真开展知识交流的情况下,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得以升华,更好地领略到课堂学习的力量。所以,学生之间开展互动和交流,不断的整合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的情况下,让职业院校课程教学变得更加全面。
(三)拥有清晰学习思路,打造新颖课堂教学模式
分组互动学习之下,学生之间会相互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这是保证学生学习思路更加清晰的方向。同时,教师针对《计算机基础应用》内容教学当中,可以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新颖,突破以往学习存在的不足,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总之,要将职业院校课堂教学分组互动策略合理实施,实现学生的学习进步,朝着良好的方向前行。
二、职业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分组互动策略
分组互动教学形式的运用让职业院校课堂《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在学生小组划分的打造之下,学生会充满学习希望。跟随清晰的学习脚步,拥有完善的学习任务,更好的整合所学习计算机学习内容。教师更好的指引学生学习发展,让分组互动教学体系的力量得以升华。
(一)合理进行小组划分,为分组互动提供基础
职业院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当中想要合理运用分组互动教学策略,一个关键的前提就是将学生有效进行小组划分。把学生进行小组罗列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小组内部针对知识详细探讨和研究。由此,教师在小组划分过程中可以按照学生个性化特征以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入手。比如,在课堂学习当中教师不能把学困生安排到同一个学习小组内部,这主要是因为学困生学习积极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倘若将其划分为同一小组,那么组内氛围不够浓厚,难以发挥出带领性价值,也不能有效地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在此,教师就可以实行穿插分组的模式,比如将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交叉在一起,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融入小组之中。这样,在自控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学生的带领下,可以进一步让学困生认真参与互动研究。而且不同层次学生进入到小组内部,针对问题的认知也存在不同。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不仅活跃学生的思维,也保证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另外,教师在分组互动拥有良好基础奠定之下,还要随时合理地变换小组分组,不能长时间将学生划分为同一个小组。通过变换分组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认真地融入小组学习内部,通过新鲜血液的融入认真思考新思路、新思维和新学习方法,真正地实现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总之,将学生有效进行小组划分,这可以让分组互动学习变得更加完善和高效[1]。
(二)实行任务驱动学习,为分组互动打造方向
教师在实行分组互动教学呈现当中,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学习模式的升华,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内部获得清晰的任务,以此加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内容的巩固和升华。所以,任务驱动学习作为分组互动打造的前进方向,教师要清晰地将任务呈现出来。学生获得学习任务之后,就可以更好地在小组内部互动研究,更好的升华分组互动教学体系。比如,针对《任务一定制个性化WindowsXP工作环境——熟悉WindowsXP的基本元素》学习内容,教师按照上述呈现的分组教学方法,将学生合理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在此情况下,就是需要针对《熟悉WindowsXP的基本元素》学习任务进行分析。这一课程学习过程中,目标是“1.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操作系统的特点。2.了解组成常用操作系统图形界面的基本元素。3.熟练使用鼠标完成对窗口、菜单、工具栏、任务栏、对话框等基本元素操作。4.会启动、关闭计算机系统,养成正常开关机的习惯。5.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师按照这一课程教学目标,为学生制定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针对窗口、菜单、工具栏、任务栏、对话框等基本操作研究,并进行熟练运用。然后,学生之间在小组内部针对这些基本元素进行相应的功能和标志掌握。这一环节之下,小组内部成员可以通过相互评价、讨论、考察的方法,让伙伴扎实地掌握所学习内容。每一个学生都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认真参与分组互动学习环节之中,这可以让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之下为落实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奠定准备。
(三)开展小组知识竞赛,为分组互动巩固升华
为了进一步更好的落实分组互动教学体系,教师在完善小组划分之后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开展研究。除此之外,通过小组知识竞赛的形式,可以升华和巩固分组互动学习效果。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小组之间互动分享之下更好的感受课堂学习的韵味。所以,小组知识竞赛这一环节的打造能够吻合学生的知识学习需求,也满足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在小组知识竞赛构建当中教师成为裁判,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认真参与其中,不断的活跃学习氛围之下,更加有效地掌握所学习内容。比如,教师在实际进行《使用函数计算平均分、最高分和名次》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目的是“1.学会一般公式或函数的正确输入方法。2.理解绝对应用、相对应用、混合应用。3.学生能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常见函数(sum,average,max,min等)。使用函数(sum,average,max,min,counif等)计算所给数据的和、平均值、最大最小值、条件统计和条件求和。”在以此教学目标作为根基的情况下,教师让学生针对《使用函数计算平均数、最高分和名次》内容进行知识竞赛,由此可以让学生针对班级内部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和分析入手,看哪一组学生能够速地展现出来。在将小组学习成果展现之下,教师按照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知识呈现,让学生开展竞赛。比如,从抢答题、填空题、选择题等方面入手。活跃每一个学生思维的情况下,也通过这一形式更好地落实分组互动,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四)创设小组交流评价,为分组互动有力运转
教师在落实分组互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有效划分为学习小组之后,在交流评价上应该实行有效分组。互动评价这一环节之中,教师转变以往单一化的教师对学生评价教学体系,而是让学生认真参与到互动交流评价之中,在此,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五)小组互动评价,生生交流分享
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交流评价小组互动评价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的情况下,从小组学习的状态以及学习方法学、习成果展现入手,然后学生之间也可以将小组学习当中的优势呈现出来。在找寻学习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够相互解决学习当中存在的困惑和不足。通过这一形式,让小组互动更加有力,也实现分组互动的强有力支持。教师让学生拥有展现自我的机会,通过交流分享学习心得,不断的突破《计算机基础应用》难点的过程中,从根本上入手解决学生学习不足。
(六)多元化互动评价内容,升华知识学习
在互动评价内容多样化的情况下,教师主要让学生关注小组学习成员是否扎实地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由此从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方法运用等方面出发点。然后每一个小组可以制定相应学习练习题目,为其他小组提供考察。这样,小组在认真研究学习知识的情况下,将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地展现出来。在全班学生共同解决学习难点和困惑的过程中,也真正地让分组互动评价更加有力。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分组互动这一教学策略受到职业院校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作为新颖的教学形式能够让学生有效互动和交流,在给予学生合理分组之下,教师能够将所要教学的内容全方位地呈现出来,这所体现出的良好教学效果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分组互动学生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充满学习热情的过程中也扎实地掌握所学习知识。因此,今后职业院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时,依旧要合理运用分组互动教学策略,将其魅力有效释放,真正地为提高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学习效果奠定基础。
作者:王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