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思考(5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思考(5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思考(5篇)

第一篇:中职计算机应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1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原因分析

在过去几年中,计算机教学中,课堂有这样的现状,老师课堂上大半时间在灌输,学生听课时睡觉、玩手机、玩电脑游戏、吵闹。老师讲的知识比较陈旧,多科目之间知识重复,以老师为主体,唱独角或主体戏,课后评价也以老师为主,学生上课状态极差,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存在厌课、厌学现象,学生走入社会难于就业、适应能力差等等。出现上述现象,分析问题的原因如下。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差;学生的主体角色意识薄弱;没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性;缺乏合理的组织与适合的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与陈旧。

2中职高效课堂模式探讨

从上面对中职课堂现状和影响原因分析可见,影响学生课堂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也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我校专业教学实际,我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际调研,同时,进行了网上资料大量检索,从高效课堂的内涵概念挖掘入手,然后去分析和设计中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达成相当高的目标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中职高效课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高效课堂。从高效课堂上分析并结合学校专业现状来看,不同的学校和老师对中职高效课堂可能有不同的表述,但是,共性的东西是基本一致的,就是有两个关健性的指标:一是职业领域技能掌握等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二是与此相适应而采取的教学组织与模式的有效性。当然,这里面有两个基础性条件,一是所教的知识技能的有效性,即是要极大的包涵职业岗位技能,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化地考虑其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中职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为以下方面。分层分组教学:差异大、基础差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让不同程度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基本上能做到愿学、乐学、好学,教学组织上要进行分组搭配(如以5~6人为一组,好中差搭配),教学目标、讲解内容和作业布置上要体现分层,即根据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因材施教。课堂讲究的是精讲多练,这个课堂才是高效的。在这过程中,结合教学做和学生考核。信息化教学:我校为湖北省信息化试点学校,专业上我们要走在前沿,专业教学上实施信息化,通过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设计电子教案、学案、视频和微课等多种手段来提高课堂的立体效果。上述两种模式,我们根据专业课堂课程特色以一种为主,综合应用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实践从2012—2015年,我校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递进式的推进了研究以课堂效率

为中心的两种教学模式改革,从探索渐趋走向成熟。2012年我专业从《计算机应用基础》《Flash动画制作》两门专业基础性课程教学入手,探讨式地进行了课堂分组教学,由大班过渡到小组进行教学之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小组长的作用得到了体现,课程学习的效果加强了,但在教学中发现了问题,就是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学得仍感吃力,于是我们探讨了在教学上进行分层,在组内进行重新搭配,让学习和综合表现较好的学生当组长,在一个组中进行好、中、差进行混合搭配,教师在教学案例和作业布置上分出不同的层次来,根据学生差异程度来进行教学,这样因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分层,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都能针对性的找到自己所要作的事情“层”,个性化的东西具有营养,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作,于是课堂上表现差的学生睡觉,玩游戏的现象大大减少,而好的学生可以挑战难度高的任务从而成就感大大增强。2013年,基于两门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在专业的《photoshop图像处理》《Dreamweaver网页设计与制作》《CorelDraw图形设计制作》等六门专业课程中推行了分层分组教学,学校积极肯定了这种教学模式,鼓励老师尝试,对老师以这种方式上课进行了充分肯定,这极大地提高了专业老师的积极性。在专业课教学中,有两位老师对学生的考核进行了细化和扩展,一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上,从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率上进行了反映,同时,对表现积极的同学在PK和发言中进行了加分;二是对学生的考核由个人扩展到一个组,以团队形式给表现好的组加分;三是考核表现扩展到了学生在表达、守纪、礼仪等上面(见图一)。教研室在听这些老师上课时,感觉到课堂上学生无论从任务完成率、文明守纪,团队精神和精神面貌上都与其它班级有很大的进步,想想这些不正是职场所需要的元素吗?这种考核方式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于是,教研室在不同的专业方向的班级上进行了推广,通过它将学练与考核有效地结合起来,并能大面积极地照顾到了每个学生.当然,这也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实施效果较好。

2013年4月,我校成功申报国家示范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为重点支持专业,为加强课堂有效性建设和加快专业建设的发展,我专业进行了广泛调研,调研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对课堂现状和毕业生状况调研;二是对校企合作企业、本地外地信息企业、十堰及国内其它地区的企业及职业院校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成立了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多方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我们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专业课程体系,并改革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体系。将信息企业岗位职业技能等职场元素引入教材,确立编写《Flash动画制作》《ASP动态网站建设》和《网络综合布线和施工技术》三本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的教材(目前已完成初稿,已在教学实际中运用,进入后续的修订之中),加上之前自编的3本校本教材,这样专业自编教材达6本,这些教材对职业岗位技能作了及时的反映,比较符合现实。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技能与现在地区及沿海周边地区的人才需求技能相衔接,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高效课堂才有了基础.同时,学校还选送了一大批老师参加了国培和企业实践,他们学到了非常实用的职业技能与新教学理念。2014年、2015年专业教研室在高效课堂上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在分层分组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化建设,在学校统一安排之下,专业开展了信息化培训(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集中的讲座学习)和信息化说课、设计和信息化软件比赛,专业教研室老师积极参加,大家集思广益,极大地促进了青年专业老师的快速成长,增加了专业教学课堂的信息化含量,课堂从单一的教案和传统的PPT的形式拓展为学案、视频等多种形式,在学校举行的信息化说课比赛中我专业多名老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专业的课堂信息化教学打下了基础。信息化教学中,学案方便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可根据老师的学案提前或反复地指导自己的学习,从而巩固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更多的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4评价与效果

单从一节课去评价老师的教学往往比较孤立和难于判定,但从一个专业课程系列角度去评价一次(节)课却可以做到客观和全面,我专业在评价学生时已从老师为主体的一元结果性评价,转变为以学生、行业、学校老师多元为主体的评价方式,除结果性评价外,更重视过程性评价,更加重视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提升。教研室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考量,一是老师方面,主要看是不是应用了分层分组教学及相关环节把握是否好,教学中应用信息化的程度,教学效果和目标完成情况等方面去衡量;二是学生方面,主要通过课堂考核来评定,评判中含有对知识技能的考核和课堂上个人及组的综合表现等职场综合元素情况。阶段性的成绩则通过技能活动来体现。(如期中期末考试、校内技能节与技能比赛等)高效课堂研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给力。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这个工程,提出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取得了全体师生的共识。如今,走进我校的计算机专业课堂,多数班级基本上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和玩游戏等现象,课堂分层分组组织得井然有序,老师担任了教练和引导角色,学生在专业课堂学习技能和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已成为多数老师的习惯,探讨课堂中信息手段的运用、研究较好的学案和设计成为教研活动的常用议题。一系列项目任务化教材的运用使学生在高效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如鱼得水。在省市技能大赛中我专业今年有四个项目参加省级比赛,均获得一等奖。在高效课堂建设中,师资力量和水平提到了提升,专业学生近两三年来被新普、LG、中兴及本地等名企录用,对口率达80%,稳定率达85%,学生家长企业满意度达92%以上,出口畅,高品质就业带来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当然,建设高效课堂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的尝试只是取得了一点点经验,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我们希望更多的向各个兄弟职校学习,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为本地区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规格计算机应用技能型人才而努力。

作者:田景 邱长勇 吴琴 单位:十堰高级职业学校

第二篇: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分析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他需要普及高中阶段的文化科学知识,另外一个方面又要从向社会输送实用型技术性人才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所有职业学校学生的公共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的让学生掌握计算机使用的相关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并且借助计算机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有效的辅助工具,应用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当中,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教学模式更新不彻底等等都严重的阻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

一、存在问题

1、学生整体素质偏低。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通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有的初三没有读就进入了中职;有的读完了初中三年,26个英文字母都分不清,汉语拼音也不会,拼音字母与英文字母读音混淆不清。学校为保证生源,总是来者不拒,客观上造成生源质量差的现状。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不仅文化基础差,还普遍存在厌学的情绪。有的学生对理论学习根本没有兴趣,在教室上理论课时心不在焉,讲话、睡觉、玩手机的现象常有,作业不认真完成,相互抄袭,甚至根本不做,经常吵着要上机;在机房上操作课时,一进机房就把手机连上电脑,把玩游戏拷贝到电脑上玩,布置的任务不认真去完成,甚至根本不做。不准玩游戏或不准上网就坐不住,无端关别人的电脑,甚至把旁边同学电脑的鼠标键盘连接线拔掉,使其他同学无法完成上机学习任务。对考试无所谓,题目都不仔细看,一顿乱答,有的甚至不参加考试。

2、学生入校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初中学校设备条件较好,具有完善的计算机房,每周都按规定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学生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也比较熟练。有的初中学校由于条件限制,没有足够的设备或其他原因,《信息技术》没有正常开课,学生缺乏计算机基础知识,甚至连开机、关机都不会。

3、学生不能主动学习。由于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导致学生不能主动探索知识。这学期,我上了一个文科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根据我的调查,上课时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到40%,有的学生上课时还戴着耳机;还有的学生,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玩手机。我也咨询了班上的同学,课后能温习教材的学生几乎没有。这说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急需提高,学习态度急需端正。

4、计算机教学软、硬件设施不配套。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属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班级多、学生人数多,部分学校由于办学资金不足,机房较少,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甚至出现两个学生合用一台机器的现象。有的机房使用的电脑也是十年前的配置,故障重重。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材里讲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7,办公软件是office2010。导致教学软、硬件不配套,这种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5、教学模式更新不彻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发挥一直以来,学校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则始终是一种被动学习的姿态,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像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技术课程,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不起来,则教学任务将无法实施。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认为一方面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查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规范职业学校招生管理。对既无教室,又无设备,更无资质的职业学校予以取缔和关闭,避免这类学校来争夺有限的生源,从而保证职业学校生源质量。同时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完善职业学校的教学设施。另一方面,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既包括了能力素质,也包括了知识素质。而职业教育主要是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上,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其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各种应用软件,并使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达到这一目标,需做到以下几方面:

1、学生中施行分层次教学。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可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学生刚人学时,首先进行计算机水平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的需要。

2、理论课注重“精讲细练”并注重师生间的沟通。很多老师觉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多,知识点比较多、杂,而课时又少,因此课堂教学就是向单位时间争取效率,要抓住本质的东西,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每次下课之前做本次课堂教学的总结,再次强调本次课的重点知识,加强印象。“教”与“学”是两个不同的主体,要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使“教”与“学”有机的结合,只有双方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必须要时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学生有疑问的内容,直到讲解明白为止,使学生每次都能将课堂内容消化,不让问题越积越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另外,不可避免的问题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约束能力是有限的。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风气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时应严格考勤,对多次旷课和多次迟到的同学,找他们单独谈心,问原因,做思想工作,说清问题的后果。而对于上课睡觉、讲话或者玩手机的同学应及时的制止,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有序的进行,并督促学生学习。

3、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的教育学者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而强制的逼迫学生去学习的话,那无疑是一种遏制真理出现的行为。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真正的感觉到了乐趣,拥有兴趣才能够有效的进行思考和学习。因此教师应该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WINDOWS教学内容组织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进行设问,(1)同学们,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将本班级内所有学生的文件资料都存在一个地方,我们又是如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搜索到这些资料的呢?(2)如何借助电脑将同学MP3当中的歌曲存储到手机里?(3)我们电脑里面经常会拥有许多没有用的文件,那么应该如何处理?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情景的形式,可以有效的贯穿我们所要讲述的课堂内容,比如说将新建文件夹,复制,移动,粘贴,删除等等知识点有效的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

4、注重“任务驱动法”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最显着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上机课时要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上机课中要设计可操作性、综合性较强的任务,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强化相关知识。

5、注重课外培养。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技能的提高,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通过成立兴趣小组、组织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丰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自己所教的班级内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排版小组、制表小组等,让学生协作完成一个大的项目,从而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联系系部,在全年级举办计算机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参与、参加竞赛,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使学生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牢固掌握其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就业技能的目的。

作者:马越 单位: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

第三篇:中职计算机应用体验式教学课程研究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层出,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在不断地创新。体验的思想在很早的时候就被提出,但是体验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研究才刚刚开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意识等主体精神为目的,创建的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是教师依据课程的内容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各种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体验中建构知识并掌握技能,陶冶和升华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情感体验的情境,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实践体验,参与学生的体验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

二、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四中的“制作学生档案页”项目为例来具体阐述体验式教学在该项目中的实践应用。

(一)学情分析

本项目的教学对象是中职计算机专业一年级的学生。班级共26人,男女比例相当。经过前面项目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Excel表格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学生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个别学生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逐步适应了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基本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喜欢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共同研讨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学生会进行页眉页脚的设置、会精确设置行高列宽;会在表格中输入不同类型的数据;能根据任务需求设计制作不规则表格;能利用模板创建工作簿文件并了解数据备份的途径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及综合实践操作的能力;在学生充分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掌握档案页的制作方法;进一步增强“我体验,我快乐,我成才”的信念;逐步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及团结协作的作风,提高职业素养和信息素养。

(三)教学步骤

遵循教材“以生为本,能力本位,行为导向”三大核心理念。本项目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整个教学分成“情境创设,情感体验”“任务驱动,实践体验”“总结评价,强化体验”“拓展探究,升华体验”“课外作业,延伸体验”五个环节。

1.情境创设,情感体验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联系现实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创设的学习情境应该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较为熟悉、较感兴趣、能够理解的东西。如本项目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两个案例。案例展示:(1)职中生的精彩,一一介绍我校毕业的学生的成功经历,进行案例展示。(2)时值征兵之际,我校某高三实习生有意入伍,从人武部到校政审,发现该生档案中记有处分,最后该生未能入伍。从发生在学长身上的事例入手,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明白档案重要性的同时,也要相信只要通过自身努力,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但如果放纵自己,就会在自己的档案上留下难以磨灭的污点。情感教育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实践体验

将学习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学习任务,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完成各个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主动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在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学生的体验学习活动,实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对于学生碰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及时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能够最终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来解决,以便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本项目的学习分为四个任务,任务一:制作模板文件(空白档案页)。通过开展课堂竞赛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相互讨论、查看书本和学案、询问老师等多种途径探求新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最佳制作小组的评选,可以让获奖学生充满成就感,也让其他学生找到前进的方向。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整个过程。任务二:档案页中个人信息的录入。通过模板的安装、使用,让学生从中体会使用模板可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同时了解在制作模板时要尽可能地把它完善好的原因所在。体验式教学主张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新知,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成了袖手旁观者,对于教学中的难点,教师还是有必要对全体学生进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任务三:打印并评价制作好的档案页。作品的打印是个很有必要的环节。因为享受劳动成果是令人愉快的。虽然作品可能不完美,还存在较多问题,但学生都想把它保留下来,因为这是今天努力的结果,也是以后进步的对照物。任务四:巩固(继续完善档案页前页的制作)+提高(档案页后续表制作)。熟能生巧,多练才是各种技能形成的有效办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既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基本技能,又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探求新知的需求。巩固和提高双管齐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量力而行。分层教学,确保全体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3.总结评价,强化体验

学生先进行自我总结与评价,然后各小组在小组成员自评的基础上进行组内相互评价,最后教师可引导性地展示各小组的学习成果,小组间进行总结,交流评价,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相互交流中展示自我。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良性竞争,交流学习经验、借鉴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争优创先的进取精神。根据学生总结归纳的情况教师可作适当补充点评。通过总结,可以理顺知识脉络,为接下来的拓展学习做好准备。

4.拓展探究,升华体验

拓展探究是在前面各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笔者设计的拓展任务为:假设以后哪天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公司要招聘新员工,派你做面试官,请你设计一份“面试评估表”。从生活到学习,从学习到生活,“面试评估表”的设计制作任务,把学习任务回归生活,让学生直面就业,了解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结合课上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制作,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智慧。5.课外作业,延伸体验作为课堂教学自然延伸的课外作业,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创新意识中提升能力,从而延伸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本人设计的课外作业如下:(1)继续完成“课堂评价表”(完善自评、组评和师评),进一步完成档案页的制作和面试评估表的制作;(2)课上未来得及打印档案页的学生,课后到教师那将档案页输出,自我保存;(3)课后小组自由搭配组织模拟面试活动,通过实际填写,发现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完善面试评估表。评价表的完善,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评、组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手段,对自我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重视学生学习成果的收集,对于课堂上不能及时打印的作品,课后加以打印,让学生自我收藏,供今后对照使用。而模拟面试活动的布置,让学生的探究时空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充分认识到档案的实用性和面试评估表的可操作性,为其今后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作者:徐炜 单位:南通市旅游中等专业学校

第四篇:高职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与创新

1.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师资力量薄弱。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各地职业院校招生每年都是爆满,招生数量每年都在增长,而与之相应的教师数量却增长有限,教师数量和学生规模不匹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不少教师承担过多的教学任务,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2)教学设施落后。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属于典型的实践性教学,需要必要的硬件设施和配套软件。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硬件和软件设施有更高的要求,但是高等院校教学设施数量严重不足,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需要更多的实践实训设施,但教学设施采购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学生的增长速度,很多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不能保证人手一机,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造成很多院校理论教学课时安排过多,实践教学排队练习。

(3)实践教学不足。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操作能力和基本开发能力,这些能力只有在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训练中才能得到巩固和提升。很多教师给予学生过多的理论分析讲解,而忽视上机课教学训练,计算机应用专业需要把计算机技术与专业或行业相结合,针对专业学习和行业性质及岗位特点,为学生开展实训指导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和指导,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改革和创新途径分析

(1)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行为,教学思想影响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制约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层次。新时代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必须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摒弃传统的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落后教学模式。依据社会需求和时展,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培养,造就更多的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把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以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为核心,以就业和终身发展为根本导向,增加实训教学课时,强化学生应用指导,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探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造就创新型应用人才,把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应用相结合,打破高职教学与企业岗位原有的割裂状态,开展各种形式的情景模拟教学与案例教学,注重专业应用技能与综合岗位能力培养。

(2)优化教师结构,强化师资力量。教师是保障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能力结构决定了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发展层次。针对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及时招聘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补充教师数量。在招聘教师时一定要严格把关,把实践应用能力审核放在突出位置,确保新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过硬。同时聘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高职计算机专业做兼职教授,既能补充教师数量不足,又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增加实践型教师比例。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做到教学理念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能力。

(3)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习教学。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校际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提供更加全面的实习指导。校企合作是高职办学的一大特色,也是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联系更多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岗位,加强与企业的深化合作。做好实习期间的跟踪指导,确保学生专业与岗位对口,理论和实践对接,实习导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监督指导。让学生能够在工作岗位上掌握实战技能,让学生专业学习与社会发展接轨,技能训练与用人要求一致,能力更新与时展同步,真正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现代化应用人才。

(4)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设备管理更新。计算机设备是保障教学成功的有力武器,先进的教学设施、完善的教学设备、高质量的硬件软件是保证人才质量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做到学校资金向教学倾斜,保证每年能够采购一定的计算机设备,能够对现有的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与维护;另一方面,与企业积极合作,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尤其和先进企业合作,利用大型企业的先进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机会。总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一定要注重教学改革,不断创新,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当地发展实际,针对存在问题及时改革创新,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作者:吴芳 单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行动导向策略研究

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是现代人生活的必要技能,并且如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大,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水平早已成为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重要考量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广泛在各层次的教育教学中普及开来,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计算机知识,是必须要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因此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法让教学具备更强的实用性,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1“行动导向”策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应用的重要性

1.1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发展需求

需求往往决定行动,而行动直接关系结果。如今社会在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和过去大不一样。具备专业素质,具有良好的知识应用迁移能力。并且现代社会往往都是以任务来驱动发展,所以在学科教学中加入任务教学模式,也是发展必然。

1.2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行动导向”策略实际上也是现代教学过程中的新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任务模式,通过任务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学习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完成以后有一个“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还能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一箭双雕,提高教学的效率。

2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不足

2.1“网络化”的不足,与现实脱节

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对网络有一定的依赖性。过去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往往都是依靠教材,实际操作课程也依靠教材,学生直接接触网络进行教学的机会并不多。而如今是信息化时代,未来学生在生活、工作中都是直接接触网络的。比如,遇到问题更多的是直接依靠网络进行解决,如果教学过程中没有进行足够的网络化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未来不能够更好地应用网络技术。不仅仅是网络教学方面存在于现实脱节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际上主要是针对计算机一些基本的技术知识进行教学,而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的应用,实际上与单一的知识本身是存在间隔的,就算学生很好的学习了某一知识点,实际上在生活中应用时还是存在问题,这就不能够体现教学的作用。

2.2教学过于单一刻板和枯燥

《计算机应用基础》通常都是在一些职高,中专以及一些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院校普及广泛,而这些学校培养人才往往都是一切以实际为基础。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缺乏热情,拿着教材“照本宣科”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计划,简单的划归教材的重点,按照教材顺序开展教学。哪怕就是上机操作实践课,也是根据教材要求,进行简单的讲解,简单的布置训练内容让学生操作,这就容易导致课堂内容的单一无聊,学生会渐渐地学法兴趣。并且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基础层次不一样,统一化的教学容易导致教学质量差,教学效果无法体现出来。

3“行动导向”策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3.1“网络化”的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增加网络教学,最好是完善学校的网络覆盖,不仅仅是在机房,应该在普通教室教学楼,学生公寓,甚至是图书馆、公共操场都实现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覆盖。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依托学校的网络资源,可以从一些基础的信息查找任务开始,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信息资料的查找,就能够带动学生去了解网络,认识到网络的便利。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查找任务,也能够结合教材内容,在知识点讲解前就布置操作任务,让学生自主依靠网络进行学习和任务的完成,再通过教学加深效果,改正错误。

3.2明确目标教学

教学目标的明确不是简单的“划重点”,制定教学计划。而是应该明确,《计算机应用基础》每个章节,在教学以后每个部分应该要求学生具备什么样的操作能力。比如Word教学,要明确应该让学生具备基本文字编排能力,具备彩页设计能力还是能够与PDF等结合应用等等。又或者表格、数据库教学,应该让学生,最终能够达到怎样的水平都是实际教学目标明确过程中要考虑的。

3.3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任务性”

通过真正的任务布置来实现教学的“任务引导”,依旧通过Word来举例,首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有所了解,然后由容易到困难,布置文字排版任务,表格的编排任务,制作小报,制作展板等等。一步一步的来进行任务的划归,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软件的实际功能。通过这样的任务布置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和可以通过最终成果的展示比评,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了解。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教师也就能够更好地掌握。

3.4全程监控教学效果

教学应该延伸到课外去,教师不仅仅是上课过程中去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必须要从其他方面去发现学生的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网络来提交任务作业,老师就能够及时的进行批阅,再通过网络返回给学生参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完成作业,还通过网络让学生体会了实际技术应用环境,增加学生兴趣。

4结束语

通过“行动导向”策略来对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形成引导,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学习的动力,明确学习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确保学生真的能够用上所学知识,适应如今社会发展的潮流,满足用人单位对于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适应当代工作。

作者:付红珍 单位: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