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职计算机应用有效教学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越来越注重计算机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引进,而以培养就业为目的的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推进,计算机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根据计算机具有逻辑性及实践性强等特点,共同谈论在新课改背景下,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
中职计算机应用是中职院校开设的关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一门课程,旨在通过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引导,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先了解一下,现阶段中职计算机应用的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理念落后。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一部分教师仍没有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还是以传统的教学观为主,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忽略了学生这个课堂主体。
2.由于中职生一般都是没有考入理想高中为了取得某项证书而被迫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由于计算机这门课程具有逻辑性及实践性强,加上中职生文化基础差、理解能力差等特点,一旦有一节课没有学好,剩下的课程就跟不上了,因此,就会出现一部分学生破罐子破摔,甚至不学的现象。
4.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能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就能取得相应的证书,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抱有可学可不学的态度。
二、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环境下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主要包含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教学目标和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有效教学强调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符合新课改的发展潮流,同时它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构建计算机应用有效教学的策略
1.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鉴于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程具有知识抽象化的特点,教师在讲述课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可操作性,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一边讲一边让学生实际操作,既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很轻松地掌握操作技能。如,在学习第五章第三节:文档的编辑排版中“查找与替换”时,教师单纯地讲如何查找、如何替换等,学生就会感觉特别抽象、难懂,而这时教师如果放在一段文档中进行讲解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就会感到通俗易懂,而且很快就掌握了这节课的操作要领。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最关键的因素,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勤于观察,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第一章第二节“微机的特点及应用时”,由于这节内容理论性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很枯燥,所以教师是这样导入的: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来概括一下微机有哪些特点,这时有的学生就会提出方便、快捷,还有的学生提出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等,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精讲多练,分层教学。鉴于计算机应用课程少,但是内容多,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课本上的内容不可能一一讲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几节课的内容综合起来,然后在课堂上精讲,在实践操作课上尽可能多地把机会让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分层推进的方法,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水平的不同,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可以使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更是中职生学习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提升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入门课程,其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与实践,将更多优秀、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玲娟,高广林.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建设之我见[J].甘肃科技纵横,2011,6(15).
[2]陈雅萍.浅谈结合专业特色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3,9(1).
作者:潘元香 单位:徐州能源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