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思考(10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思考(10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思考(10篇)

第一篇:激发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兴趣的策略

[摘要]作为技工学校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仅关系着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升,而且影响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着重对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兴趣;策略

近年来,我国已经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技工学校的公共专业基础课,致力于对学生计算机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大部分技工学校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有所欠缺,基础能力薄弱,对计算机课程缺乏学习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升,因此必须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观念落后

当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将就业作为重要的导向,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但研究表明,大部分教师对自身的职责与课程定位仍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育理念,与现代计算机教学目标脱节,缺乏创新性。课堂教学中更多倾向于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对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训,对社会就业需求以及学生的职业规划了解不够,这一教学观念不仅限制了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提升,而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单一

与其他课程不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理论知识仅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内容需要依赖图形界面以及人机交互方式实现。而受传统教学模式以及学校硬件设施的影响,部分技工学校仍采用的是传统板书式教学,不仅缺乏生动性,而且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学生难以通过计算机操作理解知识。师生互动更是难以实现,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普遍较低,久而久之,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

(三)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技工院校大部分学生为未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年龄在十五、六岁左右,理论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而有些学生甚至未接触过计算机,这一现象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从另一方面来说,技工院校学生思维相对活跃,动手能力强,对实习课上动手实践操作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激发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有效设计课程导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而课堂导入作为课堂的首要环节,其对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更加具有针对性,如在学习管理与应用WindowsXP这一章节时,可以直接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控制面板与WindowsXP的使用。再如学习“因特网应用”一课时,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怎样接入因特网,什么是IP地址,其有什么作用等,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寻找答案,并指导学生逐一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该课程既包含了大量枯燥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对实践操作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融入多种科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对于部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增强课堂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方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能够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另外,可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增强交流、合作,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总结发言,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使学生能够普遍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开展计算机课外活动

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课外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学习进度安排课外活动的内容,也可以与同学、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电子报设计比赛,使学生在课下独立完成,并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鼓励,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课程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可以建立一个交流平台,学生将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平台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由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新时期,计算机在人们的生产与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技工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技巧,满足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学校必须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给予高度关注,不断丰富教学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严淋渭.如何提高中职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考试周刊,2013,23(13):122.

[2]郑卫民.微课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方式研究[J].通讯世界,2016(15):286.

[3]卢汉升.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6(14):100-101.

作者:孟星 单位: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技工学校

第二篇: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摘要】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需要根据当前我国不断加深的新课程改革作出创新与改革,寻找更加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应用技能,促使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能够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据此,本文主要针对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两个方面提出了几点策略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计算思维;应用技能

引言:

当前,我国诸多艺术类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面对不断加深的新课改趋势情况下,均需要作出适当的创新与改革,尤其要重视学生计算思维和应用技能的双重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完善院校自身的教学体系。本文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和应用技能培养两个方面提出一定策略建议,希望能够促使诸多艺术类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有所参考。

一、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1、了解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发展史当中汇集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随着时间的发展已经融入到了各个学科和领域,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时,能够促使其初步形成计算思维意识。

2、了解信息编码和算法程序。信息编码应该属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和基础,当前诸多文字编码均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范围。引导学生了解信息编码能够促使其认识到信息编码的重要性。算法程序亦是及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的重要内容。学生了解算法的表示以及程序流程图,能够促使其自身更进一步的理解计算机自动实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良好的计算发散思维能力。

3、了解计算机网络与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主要是指互联网,若要良好的应用计算机,必须要了解计算机网络当中的精髓和核心,即必须认识到网络协议的重要性。对于操作系统,其应该属于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础软件平台。学生理解该操作系统便于形成计算思维能力,对各种设备以及资源进行管理。

二、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策略

1、科学选择教学课程。艺术类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当中,必须要重视对各类应用技能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创建基于知识点的聚类网络课程[1]。在此方面,各艺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重视知识点聚类网络课程的设置,面向学生课外自学应用技能中的诸多细小知识点,设定或者建立相应的教学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不同主题课程,使其能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当中,利用课外时间可丰富的资源提升基础应用技能水平,便于更加系统且有效的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2、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艺术类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需要重视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由于计算机应用技能类课程中,每一个软件的教学均具有诸多教学知识点。个别知识点比较“小”,并不能够单独程度一项教学内容,但是在学生的实际应用当中却具有比较大的应用性[2]。例如,应用计算机技术在word当中输入汉子偏旁部首,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很少会对其进行讲授,但是实际应用却又比较广泛。面对该种情况,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可以采取知识点聚类的方式,将不同的软件知识点进行主题的划分,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制作视频教程,保证知识结构紧凑且时间适度,以此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3、创建优良教学环境。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水平,体现教学质量,一般均会举行一定的教学公开课[3]。针对此方面,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时,可以在公开课上制作知识点的视频,重视强调所教技能的应用性和操作性。该种教学视频亦应该延伸到日常的教学课堂当中,以保证学生能够在每一堂课程当中均得到应用技能的提升。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新课改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艺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必须要重视更加深入的探索计算机基础教育思想与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只有促使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应用技能水平同时提升,方能够促使学生利用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技术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艺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则能够形成比较完善且有效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龚沛曾,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05(02):51-54.

[2]刘夏,陈明锐.引入计算思维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05(11):39-43.

[3]卢湘鸿.浅析大学计算机面向应用的分类教学与计算思维培养[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06(08):5-7.

作者:史家银 杜文博 朱原良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第三篇: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要求越来越高。在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成为诸多技校计算机教师思考关注的问题。本文围绕着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策略这一中心论点,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在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上有效实施教学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校;中职院校;教学策略

笔者观察发现,在当前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诸如教学模式单一陈旧、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敷衍了事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多年技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就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和对策,以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欲望。

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的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学习效果也不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技校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太好,不喜欢教师讲解太多理论知识,觉得教师讲解的枯燥乏味;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而是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当做娱乐时间,用来上网、聊天、看视频等。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转变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专心投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技校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备课教学。比如在给学生讲授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知识时,可以在课前准备两个常见的计算机病毒演示程序:QQ木马病毒、“落雪”病毒,在课堂开始时,在教师端计算机上演示计算机遭受病毒攻击的状况,形象直观地表现病毒发作的症状,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如何避免这种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会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学习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加强自身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水平,学会使用杀毒软件进行病毒防护,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立足学生实际,提升教学质量。

学生来源不同,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也不一样。有的学生来自城市,对计算机的应用和基本操作比较熟悉;有的学生来自条件稍差的农村,或者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相关教育,对计算机一无所知。他们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环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便利的教学器材,教师可以立足学生实际,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提供不同的教学信息,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Word页面设计的内容时,有些学生可能之前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而有的学生则在课外已经对相关知识熟悉掌握。如果教师采用“大锅饭”的教学方法,给大家统一讲授,都从最基本的Word基础知识讲起,势必会让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到厌烦,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向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信息,开展针对性教学。比如无基础知识的学生,按照原本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和练习;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他们的计算机端发送进阶阶段的学习任务,对不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提高学生自身的存在感和被重视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加强上机实践,培养创新思维。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在以往的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汇总,教师通常是依据教材跟学生讲解知识、讲解某种效果实现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按照步骤进行操作练习,学生依赖教师的讲解思路和指导方法进行学习,缺乏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开展灵活教学,给学生充分的学习发挥空间,加强上机实践,让学生大胆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授PPT制作的基本知识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做一个精美的幻灯片演示,在保证PPT内容积极向上的前提下,不限制学生对设计幻灯片的主题、布局结构和内容要求,评比出水的幻灯片设计新颖,创意性强。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创作主题,比如美丽校园、旅行回忆、生活点滴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另外,还可以结合当前比较流行普及的秒拍、微视频等,鼓励学生丰富幻灯片的内容和形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综上所述,在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立足学生实际,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学生上机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多种举措,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丽.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探讨[J].时代教育,2012(24):45.

[2]李春秀.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实效的策略初探[J].吉林教育,2015(11):147.

[3]王静.就我校中职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策略研究之我见[J].科技资讯,2015(12):178.

作者:孙淑芬 单位: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

第四篇:计算机应用基础层次化教学的应用

【摘要】以人为本、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目标,不同专业、不同知识层次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学习需求都有所不同,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从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层次化教学的必要性出发,探讨层次化教学的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以及组织实施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验证了这一教学方法的可用性。并针对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难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层次化教学;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获得更多地重视,教育部已将它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课程。在我国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中提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是实施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则”。所以必须纠正“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就是简单的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这种观念,确定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解决相关专业问题,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素养和思维方式的课程,但高校生源较为复杂,学生来自全国不同地区,接受的计算机教育程度也不同,造成了一年级新生之间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如果采用传统统一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势必造成两极分化,甚至使一些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或者学习的兴趣,更不可能解决学生间因基础差异而导致的不同学习需求。而且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专业研究方法等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同专业对学生所需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不一样。对所有专业使用同一本教材和统一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标准和也是科学的。而采用层次化教学,将学生按照自身当前的计算机文化水平进行分类划层,每个层次再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课程计划等等,将学生放置到最适合他的层次的教学环境中,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质,突出课程或所涉及技术的特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层次化教学目标

“层次化”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教师在“层次”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下,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和兴趣,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素质。在层次化教学中,根据学生自身计算机水平层次分班,将层次相当的学生放在相同班级上课,既有利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相应知识点,也能够帮助基础好的学生较好的巩固知识点,并锻炼加强利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较好的避免了层次参差的学生在同一教学环境下学习时,不能满足各自教学需求的情况,并在不同教学计划的学习后达到各自层次的教学目标,在其能力范围内逐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3层次化教学的具体组织实施

3.1教学层次的划分

目前国内高校在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改革方面已经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这给《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层次化教学改革提供了相应的借鉴经验。层次化教学的前提是要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对其进行层次划分,一个良好的层次划分方法是展开层次化教学的基础。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纲要,以及“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南”的要求,我们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划分基础应用、复合应用、融会贯通为三个层次。基础应用主要针对的是高中阶段较少使用计算机、基础薄弱的学生,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使学生建立起计算机意识和培养其使用计算机的最基本技能;复合应用针对的是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应计算机课程、了解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教学任务是巩固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机初步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融会贯通层次则是针对熟练计算机知识、自学能力较好的学生,使其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提高其独立或协作解决实际复杂问题能力。

3.2学生层次的界定

每年新生入学后在军训期间就组织统一的计算机能力水平测试(机考),测试标准主要参考广东省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结合我院多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经验和校外实习实际问题反馈累积的题库和中随机抽取一套题目进行测试。试题以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础常识为主占40%的比例,基础应用为占45%的比例。复合应用15%的比例。考试后如何根据成绩界定学生层次也是分层教学的关键问题,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和问卷调查、目标学生谈话,根据学生成绩将学生进行分层划分,我们将成绩低30分的界定于基础应用层次,成绩在30~75分的界定于复合应用层次,成绩高于75分的界定于融会贯通层次。3.3层次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划分学生层次之后,根据基础应用、复合应用、融会贯通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分别制定对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相应的教学案例。在制定过程中做到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内容层次化、作业层次化、成绩考核层次化。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是实施层次化教学的前提,在备课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各层次教学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明确各层次学生教学目标,分析课程的重点和难度内容,梳理课程中的知识点,并划分出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点、哪些内容是理解并运用的,哪些内容是用来拓展延伸的。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有针对的准备相应的教学内容、课件、素材等等。基本应用层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弥补学生中学时代计算机通识教育的不足,对该层次的学生教师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讲解,边讲边练。让他们根据教师的演示操作来模仿学习并掌握知识点,由于该层此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较差,对计算机操作不熟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诱导”学生学习,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耐心和辅导,利用重复性练习使他们能熟练操作,强化基础知识、巩固基本技能。并通过表扬学生进步,帮助其树立信心,提高机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复合应用层次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一级)Windows7+Office2010版基本吻合。教师对该层次学生主要采用“帮学”的方法,该层次的学生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掌握了部分课程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学生可以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任务的要求,通过层层推进式的不断引导来完成知识点的疏导与连接,通过观察和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熟练操作技能完善知识体系。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帮助该层次学生梳理课程知识点,将学习内容前后贯通,构建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的完整体系。融会贯通层次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扎实,操作能力较强,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以“工作任务驱动,项目指向引导”的方式引导教学的全过程,将教学“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教师创建学习情境,学生在掌握教师规定的知识点后,根据所学知识自主完成教师布置项目中的各项复杂任务,每个学生完成项目的方法都可能不同,教师在确保学生研习方向准确性的前提下,只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进行指导。鼓励他们独立探索、相互讨论,培养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应用上的动手与实践能力。并整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料、具体实施教学过程的信息化与优质资源共享,建立由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元化教材、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等组成的,支持不同层次(基础应用、复合应用、融会贯通)、不同需求(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不同要求)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体系。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性的学习提高。

4层次化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层次化教学在很多高校已经实施了多年,在很多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实施的时候还有诸多需要完善环节和引起重视的问题。层次化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并且层次化教学打乱了院系班级的界限,必然会提高教学管理的难度,而混乱的教学管理将会导致层次化教学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故在开展教学之前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监督小组,监控分层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偏差和解决相应的问题。层次的划分必然会对学生心理造成影响,特别是对于分到低层次的同学更是如此,所以学校必须在入学教育时,对学生阐明层次化教学的目的和好处,强调层次化教学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更加有效、有针对性学习,是一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行而有效的方法。层次化划分也会给教师带来影响,教授任何层次的教师都必须摆正心态,并清楚认识本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认真备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选取更加合适的教学案例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直视对所遇到的问题,勇于提出,深入研究、互相讨论、及时解决,以提高层次化教学的教学效果。监督管理小组要积极有效地监督教师的教学,避免教师的偏离对应层次的教学目标。

5结束语

以人为本、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层次化教学改革是该目标下的形势所趋,通过层次化教学可以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在其层次水平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利于高校全面培养人才。但层次化教学改革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我们必须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研究的课题,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的教学环节不断地总结分析,推论出更适合的分层标准和更准确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发展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并加深、拓宽教学内容,同时建立一个立体化、多元化的网络教学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完善层次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周海芳,王挺,宁洪,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12):73~75.

[2]周建华.基于弹性分组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教学策略[J].计算机时代,2012,12:46.

[3]张莉华,陈萍.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差异教学的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2,20(8):24~27.

[4]彭雅莉,魏莉,于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层次化教学模式研究[J].福建电脑,2016(05):89.

[5]周群.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中的学习问题及应对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5(04):38~40.

[6]王兆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之分层方法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1(16):99~102.

作者:祝振宇 陈冰红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第五篇: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计算机课程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学生来讲,这部分的知识稍显复杂,学习的时候会面临一定的挑战。所以,为了圆满完成计算机课程教学任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要重视改变传统教法,以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学习效率。本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微课的应用思路作了阐述,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用思路

1前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高职教育中可用的资源增多,教学方法也更加多样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对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教师有必要在充分重视的基础上,尽快采取改进策略,其中,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是现阶段必须要特别关注的一个方面。

2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2.1可行性

实践证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微课的做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主要原因就在于微课本身的特点与计算机课程教学要求相适应。微课的特点集中表现为短小精悍,教学中借助微课进行知识传播其实就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化。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微课视频中融合的教学内容可以作为基础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方便。同时,微课表现出的安全性高、可用来对学生进行重复教育等优势,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均有重要意义。在应用微课的前提下,教学效率将会明显提高,这是因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往往包括很多零碎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遗漏,再加上部分知识点难度较大,学生要想掌握全部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难度,但微课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减弱知识点庞杂给学生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制成微课,利用微课的针对性帮助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串联,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2.2应用思路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微课主要涉及三个重要环节:第一,制作微课。应用微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若不能保证微课内容与学生理解能力相符,那么,微课的作用也将大打折扣。因而,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必须要立足高职学生的特点。一般而言,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大多都不好,考虑到这一点,在制作微课的时候,就要将浅显易懂作为基本原则,合理确定微课内容。同时,教师也要适当在微课中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帮助其理解知识或者增强其学习动力。另外,教师也应注意将微课与学生专业结合起来,并借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学习,通过此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第二,微课教学。借助微课展开教学时,教师可按照“播放视频→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总结”的流程来安排。在播放视频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对其中的难点进行讲解,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观看的过程中真正学会知识。在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讨论时间,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可要求学生轮流汇报,使他们在讨论和汇报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教师总结应分为纠错和强调重点两个部分,即在纠正学生理解偏差的同时再次强调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第三,资源共享。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共享微课资源,具体做法包括上传平台或者直接发给学生等。这样做能够为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提供方便,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微课是一种能够重复利用的资源,所以,师生共享的方法,实际上是对微课的充分利用。在上述三个环节中,微课制作是一个重点,决定着微课质量,关系到教学效果。所以,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坚持“与学生理解能力相结合”、“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等基本原则确定微课内容,为高效教学的实现奠定基础。

2.3实例分析

比如,对于创作文档结构这部分知识,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考虑利用微课来进行知识讲解,具体做法可参照下文。首先,制作微课。这部分知识中包含很多知识点,教师可以学生理解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以分页符及页码的添加为例,教师制作微课时可分为五个镜头,依次为:①镜头对准教师,由教师对知识点进行简单介绍。②镜头对准银幕,上面应呈现出教学内容和结构图,教师对此进行初步讲解。③镜头将教师确定标题的过程呈现出来。考虑到这个环节比较重要,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比其他镜头稍长一些。④演示,检查有无错误。⑤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总结之后设置问题鼓励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讨论。同时,教师也需对自身语速、用词进行控制,以保持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热情。最后,在授课结束时,教师可以把微课直接发给学生,为学生课下巩固和复习提供方便。这种做法有助于微课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也弥补了学生课下学习时参考资料不足的缺憾。

3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引入微课,是一种符合高职学生兴趣与学习心理的创新做法,对于学生知识学习动力的增强很有益处。但是,在具体应用微课的时候,教师必须要把握好微课制作的要求,并在授课环节及资源分享环节将微课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以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4,(23):55-58.

[2]李春秋.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J].河南科技,2013,(7):243-244.

[3]毕婉文.利用思维导图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2,(6):178-180.

作者:米娜娃•买买提 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软件分院

第六篇:慕课视野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思路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慕课教学模式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慕课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地域的限制,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而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慕课结合更能促进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慕课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慕课;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慕课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谓慕课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学习的方式,实现课前学习,课堂巩固。而且慕课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极为重要。因而高职计算机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出慕课教学模式的潜在价值,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方式。

1拓宽教学渠道

慕课拥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并且也包含计算机应用最新的动态信息。高职计算机教师在实践慕课教学模式时应当及时了解最前沿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应该结合慕课方式,制作出优秀的教学课件,并将最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穿插到其中。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登录慕课平台,并浏览可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后,学生可以根据当下最为潮流,实用的计算机基础应用,学习与其相关的教学视频。例如现今较为流行的微信公众号,学生可以在慕课中查找与之相关的公众号制作技术、开发技术等知识。又如高职计算机教师在讲授有关PS软件知识时,在课堂的开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通过慕课平台查找到有关PS软件知识的视频进行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如PS软件技术的应用行业,PS软件的基本构成。如果是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应用水平,教师也可以提前设置相练习实例,如应用PS进行倒影制作。这样学生就能够有目的的进行慕课学习。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还能极大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然后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慕课,将行业内最新的制作技术讲授给学生,并根据学生的自学状况开展专项教学。由此可见,慕课能够帮助高职计算机教师创新应用基础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在课前、课堂、课后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实践形式多样的教学。因而高职计算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慕课拓展教学渠道,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

2构建虚拟教学系统

高职计算机教师可以通过慕课,并结合各种社交软件、网络共享平台建立起虚拟的教学系统,做到师生的及时互动。另外,高职计算机教师应尽量以班级为单位,构建不同类型的虚拟教学系统,这样更有利于高职计算机教师组织、开展有目的应用基础教学。构建虚拟教学系统最重要的特点在于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尤其是能够实现师生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交流沟通,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如借助QQ构建可互动的虚拟教学系统。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QQ将教学课件、课堂练习等学习资料上传至共享空间。或者是利用QQ群的多人会话、单人会话等模式开展远距离视频教学。另外,高职计算机还可以完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要求学生通过慕课平台进行视频、图文等学习资料的自主下载,并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习题。如果学生遇到学习问题则可以及时通过社交软件请教教师。之后再并将完成的作业传送给教师,教师进行评价、提问等学习活动。这样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由此可见,高职计算机在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时,可以充分利用慕课创建教学虚拟系统,实现师生无限制的交流互动。

3引入云计算

云计算是近年来最新流行的计算机技术,对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而将其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紧密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还能够加强计算机的实践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而高职计算机教师应该正确认识云计算,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将其融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高职计算机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分布式管理系统,并将用户层、桌面虚拟层、后台服务层纳入其中。之后在进行高职计算机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账号,使其能够进入管理系统,获取学习资源。另外,高职计算机应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软件等教学资源整合到管理系统中,这样学生通过分布式管理系统就能够进行自主学习。此外,该系统还应该具备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在学生完成实践作品后能进行评价、计算出成绩。例如可以利用VBA宏应用程序,将评价层析设置为不及格、及格、良、优秀四个等级,并对学生的实践作品进行自动评价。又如锐捷网络的“云课堂”,能够按照课程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系统镜像,老师仅需轻松的一键选择,学生即可获得多样化的教学环境。总之,高职计算机教师应该重视将云计算引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4总结

综上所述,慕课作为一个高效的网络学习平台能够助力于高职计算机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因而高职计算机教师应该重视拓展教学渠道、构架教学虚拟系统、引入云计算,以此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模式,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用慕课更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高欣彦.慕课视野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电子世界,2016,(13):31.

[2]叶煜,邹承俊,雷静.慕课视野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5,(11):53-55.

[3]雷琳.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慕课时代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才智,2016,(24):182.

作者:卡丽 比努尔•塔什铁木尔 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软件分院

第七篇: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但目前课程教学存在重知识技能灌输、轻过程方法探究,教学空间封闭、忽视学生差异性等问题。翻转课堂模式的出现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在分析当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翻转课堂教学内涵、特点进行简要介绍,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了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策略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课程任务是使学习者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态度,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但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难尽人意: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空间逼仄,学生才情缺乏挥洒的空间,难以享受到知识探究的乐趣,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严重制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近年来,台州市路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以微视频、导学案等载体,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得到广大师生好评。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1.重知识技能灌输,轻过程方法探究

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生会考必考科目。许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把知识技能的填灌作为课程教育教学唯一的主任务,以“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上机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唯一标准。他们往往抱着传统讲授法不放,把知识、技能奉为圭臬,一味地注重技术本身而非技术本源,忽视学生的学习探究和生成过程,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致使学生虽然接受了大量的知识,但思维、迁移、岗位实践能力却弱。

2.多课堂传授,少课余延伸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呈典型的开放性。但目前大部分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的教育教学局限于教室、机房,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练的教学方法,教学空间狭窄封闭,往往课停学止。这种封闭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脱节,与所学专业融合度低,学生也难以接触到新的计算机知识、技术。同时这种封闭式教学系统也不利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创新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产生“学了也等于白学”的想法。

3.多共性教学,缺个性学习

近年,随着严格实施普职1∶1政策,中职生源素质有了较大提升(见表1)。但生源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具体到掌握计算机能力的水平上,因为学生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不同导致差异更大。尤其是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市外生源更是良莠不齐,少数学生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接触过。而目前大部分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依然采用整齐划一的共性教学,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内涵、特点

所谓翻转课堂是较之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而言。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讲授,学生通过听、记笔记等形式被动学习,课后通过大量作业巩固提升。翻转课堂则是将课堂内外时间“颠倒”,即教师首先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系统化的数字材料,如微视频、PPT课件、导学案等,并于课前将之于相应的网络平台,学生在家中或课外完成虚拟课堂的学习,回到实体课堂上师生面对面协作探究、释疑解惑的一种教学形态。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教育模式,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特征:

1.开放性

实施翻转课堂模式教学,使得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即时性、便捷性和无边界性,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时间和资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自主性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自我掌控学习节奏和学习时间,如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直至学会弄懂。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教学。

3.人文性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能通过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小组合作等途径进行深度交流,及时解决问题,学生拥有更多话语权,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无形中缩短,师生角色也实现互换。学生主动学,成为课堂主人;教师个性化指导,成为学习组织者,彰显教育的人文化和个性化。

三、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精心规划,重组教材

在翻转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学结构、教学空间、教学方法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客观上对教学内容的形态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同时随着我省选择性课改持续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时有所降低,但教学内容并没有减少。为此,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要结合课程培养目标、教育对象具体情况、专业属性等精心做好规划,对教材进行科学整合,将教学内容项目模块化。每个项目模块主要包含三个层次:基础内容、提高内容、拓展内容。如以PowerPoint为例,基础篇:①包括PowerPoint基础知识、基本概念;②演示文稿的基本编辑操作;③修饰演示文稿或美化幻灯片(字体、颜色、背景的设置);④编辑演示文稿对象(插入图形、艺术字、媒体剪辑等);⑤简单的放映设置(超链接和动作按钮的设置、幻灯片切换的设置、标准动画的设置、演示文稿的放映);提高篇:①模板、主题、色彩的使用;②模版、母版、版式的综合运用;③演示文稿各对象(艺术字、图形图片、音频、视频)的综合运用;④动画设置与超链接设置的综合运用;⑤高级动画设置的综合运用(路径等);⑥自动播放幻灯片的制作。应用篇:演示文稿的应用广泛,可以选用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设计3~5个实用案例,如专业特色、校园生活、童年趣事、青春梦想、当地的风景名胜等。显然,这种知识的整合为课程微视频、导学案等的制作厘清了方向,确保了微课制作质量和使用。而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选择,从而满足了差异性教学需求。

2.团队协作,推进微课制作

课程视频是翻转课堂的物质保障。但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微课制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供借鉴的资源、经验尚少。为此,学校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研组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利用CamtasiaStudio等屏幕录制工具软件,手机、摄像机等摄制工具,对基础、提高、拓展篇中每个知识点均录制了3~8分钟的微视频。在制作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十分注意微课结构设计,做到导入新颖简短、内容线索清晰且贴近学生、结要简明有韵味,同时教学语言幽默精炼。当然,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很多知识点可以采用导学案、任务单、主题案例、测试卷或有关Word文档等形式开展翻转学习。

3.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做好网络平台建设

翻转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充分借鉴、整合了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翻转课堂的实施离不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学校应该抓紧相关的软硬件建设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保障。近年来,台州市路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省示范中职校建设为契机,加快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无线网络信号覆盖校园,功能强大的网络教学平台投入使用,真正实现了人人有空间、用空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相应网页,有课程介绍、视频播放、答疑讨论等模块。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研讨微信群或QQ群,及时将制作好的微视频等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者琐碎时间利用平板电脑、手机或者PC机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则通过参与学生学习讨论等途径了解、指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4.互动合作,优化课堂教学

(1)科学分组。鉴于中职学生学习能力、计算机学习基础差异大及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章节知识跳跃较大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课前要动态分组,即每节课都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小组人员调整。(2)问题梳理。教学展开后,教师要去各组展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接受质疑。教师对汇报表现好的小组要及时给予点评、表扬,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发展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针对性点评,梳理出共性问题。(3)互动探究。课堂的交流活动是翻转课堂核心,因此教师可以将共性问题进行小组招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期间教师允许提出相同问题但组别不一样的学生到同一个小组去。完成既快又好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参与其他组探究活动,帮助和指导他们完成任务。而教师则巡视管理、释疑解惑、帮助学困生,对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成的重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分析、操作示范,同时对当堂课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如在PowerPoint学习中,各组都碰到一个难题:演示文稿制作完成后,想把演示文稿打包,单击“”子菜单的“CD数据包”命令,单击“打包成CD”按钮时,却不能成功打包。教师对此进行讲解并示范,同时补充相关内容,并巧妙引出接下来要学习内容。(4)评价反馈。翻转课堂模式的实施,使以往那种纯粹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方法显然已无法适用。其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多维度的、多方式的,主要由自我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作业、考试等组成。为此,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电子学习档案,将每项考核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

5.课后跟进,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作业管理模块,对学生每次作业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要求学生登录网络平台,完成相应内容测试,并将测试情况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家长。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微信群等网络平台适当布置一些与学生专业、生活密切相关问题,让学生讨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满足了中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解决了中职学生基础差异问题。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能力和信息素养,切实有效地提升了“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侯红梅.翻转课堂在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2]董敏.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职教通讯,2014,(24):43.

[3]李颖,张冬慧,崇美英.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2016,(7):232-233.

[4]张桂香,刘春利.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模式应用探究[J].职教与经济研究,2015,(2):51-54.

[5]熊浪.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读天下,2016,(11):111.

[6]陈建军.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章玲君

第八篇: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定位

[摘要]职业学校的学生以掌握技能为主要教育目标,最终是就业,计算机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必须做到知识最新、最实用。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该是“学以致用”,自然应考虑哪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有价值,而非内容本身的价值。目前的教学中,教材陈旧,知识过时。在教学中,要依照大纲,不限于依赖教材,为学生讲解较前沿的,实用的知识,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技术劳动者。

[关键词]教学定位;以“学”为主;以“教”为导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的重要基础,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是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未来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的基础。按照我国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大纲和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笔者从事多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从DOS系统到Windows系统,对教材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在加深,体会也越来越多,在这里谈谈自己对教学和教材的理解和几点看法。

1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应体现“三个面向”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如何定位,事实上就是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如何设置,因为课程的设置决定了教学的定位。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该是“学以致用”,自然应考虑哪些内容对学生比较有价值,而非内容本身的价值。计算机课程如何设置才科学,哪些是社会最需要而我们的学生又能达到社会所定的标准,而且我们的计算机教师又能胜任的。笔者认为应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研究:一是面向学生,二是面向教师,三是面向就业。

1.1面向学生

教学中我们常常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而事实上,教师则常常把自己变成了教学的主体,注意了以“教”为主,以“教”带学,而忽略了以“学”为主,以“教”为导的基本原则。很多时候教学是没有学生的教学,教学的对象本来是学生,但却常常把学生“关在了门外”。学生成绩好,自然是老师教学有方,而学生成绩不好或无心向学,是由于学生的素质差。职业学校的学生入学时的文化课成绩越来越低,但由于计算机特别是网络的普及,许多学生在入学前早已经接触并能熟练操作电脑了。可是,当我们按现有的教材,讲着并没有实用价值的理论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的内容时,他们在下面心不在焉,玩弄着手机,聊天、游戏。有些内容他们在初中就早已经学过、用过,讲起来学生又觉得没有新意,也使学生提不起来兴趣。现在的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技能型的,学习计算机知识,主要是为了操作,至于许多的专业性强的基础知识,诸如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二进制换算都无需掌握。现在的学生大都上网,早就学会用智能ABC熟练输入汉字,基本上也不用五笔输入法进行汉字录入,这部分内容也就没有必要再占用大量篇幅和学时去讲,做为附录内容,或者是选讲内容,是完全可以的。这一事例说明,虽然我们天天讲: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而在实际操作上,学生则被遗忘了。可以看到,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现有实际出发,选择实用性强、趣味性强的内容,同时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创造力便在短时间内迸发出来。

1.2面向教师

虽然计算机知识在不断更新,可是落后的教学理念和陈旧的教材差不多把教师和学生放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角,而教师不是配角,是“导演”。这个“导演”的作用发挥得好不好,除了教师的学识水平等自身因素外,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并不是百宝箱,学生要什么就有什么,市场需要什么教师就可以教什么。作为计算机教师,我们的翅膀也相当沉重。时代的发展同样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任课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我们要“学会学习”(教师的知识更新)、“学会动手”(教师的操作技能)。计算机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周期要短得多,内容多得多。教学中,却因为教材的滞后,使教师更新的知识派不上用场。

1.3面向就业

课程设置确实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才有动力。但我们并不是在办兴趣班,最重要的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受不受欢迎,能不能胜任就业岗位,因为我们是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大多数要直接就业。所以,课程设置最重要的依据———面向就业。现有的教材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汉字输入法、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可是大纲以及教材都与现实的社会需要相差太远,计算机的课程设置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外,还要考虑实用。就是怎么样把学校学的知识和技能用到社会上,在工作中派上用场。职业学校最终是要面向就业,我们不能不考虑市场、社会需要什么。要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人们的需求,了解市场的需要才能科学地设置计算机课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可是在我们的教材里,基础知识过于陈旧,应用软件还是老版本。现在学生家里、工作岗位上有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早就是Windows7/8和Office2010了,我们教材还在讲着WindowsXP和Office2003。现在的数码相机如此普及,可是相关的图片编辑软件教材还是空白。网络知识的滞后更是与学生的日常使用脱节,和工作实际脱节,和社会需求也脱节。学生学起来就没有兴趣,还要回去“举一反三”,走了弯路,浪费了时间。

2教材和教学内容应该以这三个定位为前提,本着求新、够用、实用的原则进行取舍

2.1教材要与社会发展同步,内容上要求“新”

人类社会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由逐年更新,成为了“日新月异”。从这个方面而言,计算机的教学内容是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的,因为从编写到出版总是要有过程的。但是,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有超前意识,教材应该缩短更新周期,现在辽宁省职业学校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还是2012年3月第二版。五年时间,对计算机发展来说,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可以尝试,教师根据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将最新的、较前沿的、实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2教材要与就业接轨,内容上保证“够用”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如何定位,正如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所言:“为了有效地使用学校的建筑物作为教学场所,你并不需要知道建筑法规和建筑方法;同样,为了使用计算机,你也不需要去理解有关计算机的科学原理和数学法则。”“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应当由那些将要制造计算机的人去学习……而不是让一般学生和使用计算机的人去学习。这和学生为了能使用书籍并不需要去学习如何出版和装订书籍是一样的道理。”计算机的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以学生未来就业和社会需要为出发点,选择那些实用性强的知识、普及性高的软件进行教学,保证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到了工作岗位,仍然在一定时间内满足工作需要。至于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学生将来用不到的,教材就没有必要大篇幅地去涉及。这样减少了教材的篇幅,节省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教师可以去更新知识,学生也可以用其他时间去学习更多必要的知识。

2.3教材要考虑学生的工作实际,保证其“实用性”

教学内容除了安排学生工作和生活中需要掌握的必备知识和相关软件外,还应该结合各学校专业特点,增加与专业软件相关的内容作为选讲,做到与社会接轨,与就业同步。这样,学生在上岗时不必要再花过多的时间专门学习,只需要短期培训就可以达到上岗的要求。学生最终的就业,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实际,这也是我们职业学校办学的目标。综上所述,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应定位在:计算机是一种工具,而课程的设置则依据学生、教师和就业。教材和教学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尽可能做到“求新、够用、实用”,同时要考虑“以适应市场为导向,以掌握技能为目标,以实现就业为目的”的教学理念,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使我们职业学校能在市场竞争中站得住脚,发展得好。

参考文献:

黄国兴,周南岳.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武莉 单位:辽宁省本溪市卫生学校

第九篇: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21世纪,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计算机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已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信息核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院校的文化基础课,正是顺应了知识经济的大潮,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信息素养;实验课;重要性

从教十余年,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文化的教育,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就像是“空中楼阁”,一味地追求技术前沿,经不起考验。培养信息素养,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可放松。

一、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文化教学从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在小学、初高中、中职、高职和各大院校以及在各个领域普遍开设,加速了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在这里我主要讨论的是计算机基础文化教育对计算机专业教育的重要性。试想,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没有很好的信息素养,没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何谈计算机教育在本专业及其他专业顺利地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注重培养信息素养,提倡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关心信息技术的前沿发展,注重与专业学习的联系,突出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基本性和实践性。

二、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特点

中职院校的学生入学之初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层次不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生对计算机并不陌生,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具备的计算机能力、自身的信息素养差异很大。中职学生有少部分学生会参加对口升学继续深造,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实习就业。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三、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学实施

(一)在实践中,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从何而来,信息能力如何培养,怎样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是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三个关键问题。情境式教学,以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为例,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例,提出问题。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定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首先想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接下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好问题,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遵守信息道德规范。有一次上课,学习内容需要学生记录,我把内容抄到黑板上,由于内容比较多,字迹小有学生看不见,就让他往前坐。这时候有学生告诉我,可以制作图片,发到本班微信群。这说明学生有信息意识。

(二)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建构式的教与学活动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多样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体现学生在新形势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1.以建构式教学实施计算机教与学输入法练习很枯燥,如何减少学生的枯燥感。课下和学生交流,了解到好多学生互不认识,更不知道名字。接下来的练习课,我让学生先用五笔输入自己的姓名,然后输入好朋友的姓名,再扩展到同组学生的姓名,再到全班学生的姓名。这样下来,学生之间互相加深了了解,同时又练习了输入法,效果不错。2.课外辅导,以点带面开设二课堂,选拔一部分感兴趣、操作能力强的学生,通过课外辅导,加强训练。由这些学生来带动其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参加二课堂的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关心信息技术的前沿发展,注重与专业学习的联系

学习计算机不能只局限于课本。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班主任交流沟通。在班级开设阅读角之类的活动(班主任自定),收集计算机相关的书籍和杂志,供学生阅读。上课之余,给学生提供一些与生活相关、与计算机相关、与信息技术发展相关的视频。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量,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注重学习活动中的参与体验

教学评价要遵循目标性、客观性和指导性。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要重视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参与表现。在开设二课堂选拔学生时,要求学生指法正确、五笔打字、感兴趣几个条件,本意想少部分学生学的还可以,设定条件来激励学生,但结果却相反。一些原本学习不错的学生却没有参加,原因是计算机学的不好,不敢报。通过这件事情,我感觉自身原有的评价标准应该改变。提出评价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单一的通过结果来评价,更重要的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程度、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感情的流露。

参考文献:

[1]滕步炜.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5(4):110-111.

[2]罗学义,王云鹏.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4(1):31-32.

[3]赵兮.《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性[J].河南科技,2009(11):44.

作者:刘艳 单位:山西省长治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校

第十篇:烹饪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思考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如何将此课程与烹饪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是计算机教师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现状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现状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简称“计应”)课程教学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的现象。大部分中职学校开设了很多专业,但几乎所有专业的计算机教学采用同一本教材,致使教学和专业脱钩。在制定基础学科的教学目标时没有考虑专业课程的具体需要,更不能体现不同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特点,这与中职学校目前构建适应岗位需要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的目标是有较大差距的。以烹饪专业为例,大部分计算机教师对烹饪行业不是很了解,在授课时基本按照教材和教学计划进行,课前课后很少与烹饪专业课老师进行交流探讨,因此对于烹饪专业的教学流程不是很了解,也不清楚烹饪行业的一般常识。所以计算机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时不能举出适合烹饪专业的案例,更没有适合烹饪专业的练习素材,致使教学达不到与专业课程互融互促的效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存在与专业课程脱节的现状,课程中的素材、案例并不是针对相关专业而设计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基本属于“填鸭式教学”,教学效果比较差。

(二)学生的学习现状

学生对于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对学习专业技术的意义比较茫然,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专业技术,对于专业课程之外的公共基础课程的兴趣并不浓厚,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很难发现专业能力与计应操作水平兼优的好苗子。

(三)烹饪专业教师的诉求

烹饪专业教师认为,要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除了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外,还应该将公共基础课的授课内容和时间与专业课程进行衔接,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掌握以下基本技能:文字录入速度达到20字/分钟,有编辑文档的能力;会使用互联网搜索本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菜品、新原料等信息;会使用电子表格核算菜品的成本;会使用PPT展示菜品的制作过程以及成品等,通过计算机应用提高本专业的职业素养。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上述问题及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与烹饪专业课程整合进行积极探索与思考:

(一)课程资源建设

计算机教师要主动和烹饪专业教师交流和沟通,多听专业课教师授课,了解该专业的特性和学习流程,为设计适合烹饪专业学生学习的案例和素材做准备。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须搭建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平台,让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师互通有无,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将企业的真实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加工成校本课程,每个专业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课校本课程用于教学,从而改变基础课的专业针对性不强、教师教学乏力、学生学之无味的现状。

(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中职学生在课堂上希望获取本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以烹饪专业的计应教学为例,在课堂上营造一个专业情境,将知识点融入专业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提高兴趣,在学习时就会乐在其中。

(三)教学改革实践

烹饪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是: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熟悉常用操作系统及文字处理软件、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能进行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操作,具有文字、数据处理等能力;具有获取信息并能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进行网上交互,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应以办公软件的使用为教学重点,训练及提升学生的文字录入、文字处理和网上交互能力。本文以文字录入、Word、Excel、PPT4个内容的学习为例:1.提高文字录入能力培养阶段结合其专业特色,教师可以将学生熟悉的烹饪行业大师的优秀事迹作为练习文章让学生进行中文录入练习;将烹调中使用的主料、辅料、调料以及烹饪的专业名词,让学生进行英文录入练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2.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培养阶段学习word阶段:教师可以将菜谱作为练习素材,让学生进行文档的编辑。将图、文、表混排等知识点穿插其中,学生既学会了使用word编辑文档,又熟悉了菜谱,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当学生掌握了烹饪专业的基本功后,须进行校内实习,而每次实习后,都要填写实习报告单,这时,计算机教师便可将实习报告单的填写,作为每次课的作业让学生完成,这样使学生既提高了文字处理能力,又复习了专业实习流程,还巩固了专业知识。学习Excel电子表格阶段:教师可以将数据处理和专业课成本核算相结合,并将其作为素材供学生练习。设置情境,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课知识进行数据计算处理,使学生在今后就业时能适应现代餐饮的要求,熟练运用电脑快速进行菜品的成本核算。学习PPT演示文稿阶段:教师可以将宴会菜单设计作为素材供学生练习,并在相关专业课上展示学生设计制作出的图文并茂的PPT,使学生学习更有目的性,明确“我要学什么”“怎样能做得更好”,体现中职学校“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产生的一些想法,并已付诸实践,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看到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我们计算机老师和专业技能教师进行双向紧密沟通,互帮互助,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训带入专业课,甚至变为其课后作业。而在计算机老师和专业技术课老师共同努力下创设的具有专业特色的素材案例及情境,又能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使学生在这个专业针对性很强的平台上,目标明确地进行实战训练,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同时对于专业课的学习也有不少帮助:对于专业课的知识了解得更多、理解得更透彻、知识面更广、学习得更有兴趣,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融入烹饪专业教学是一个新的、大胆的尝试,希望可以通过这个尝试促进各学科更好的融合,使学生从“老师让我学什么”变为“我想从老师那里学什么”,将书本上的知识变为职业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让中职学校的毕业生真正具有一技之长,成为高素质的现代专业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社会!

作者:周立 单位:长沙财经学校